第一節 應激與創傷應激的概念
當今世界,各種與應激相關的事件層出不窮,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與心理因素相關的應激事件也逐漸地為人們所重視。導致現代醫學模式由過去的單純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型,這其中的心理問題成為我們研究的重點,而對創傷應激研究的核心就是一個心理問題。1980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3版DSM-Ⅲ首次采用了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這一心理學的診斷用詞。目前該診斷用詞已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普遍的應用,但是人們對于什么是應激、什么是創傷應激可能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本章節將系統地闡述與創傷應激相關的問題。
一、應激的概念
目前在醫學領域里,人們逐漸地認識到應激機制在人類各種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美國9·11恐怖襲擊、印度洋大海嘯以及四川5·12大地震這類災難性事件發生后,出現了許多與創傷應激有關的疾病和患者,迫使人們全力以赴地對創傷應激事件及引發的相關疾病進行研究和探討。據一些文獻估計,目前社會上流行的所有疾病中,有約4/5的疾病與應激相關機制的激活有關,也即如不了解應激激活機制,要徹底治愈創傷應激所致的疾病是不可能的,這促使人們渴望了解應激機制的本質,找到能克服應激相關疾病的有效方法。
由于大自然災難(地震、洪水等)和人為的災難(戰爭、各種動亂)頻頻發生,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應激相關性疾病,西方社會的醫學家們早在幾個世紀前就把與應激相關的事件列入到各自的研究范圍。如19世紀50年代,法國生理學家伯納德(Bernard)就研究了在周圍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生命是如何依賴于精細的生理調節機制,來保持體內環境恒定,從而維持生命的延續。并指出如對機體的完整性給予刺激,就會誘發機體出現各種反應,以對抗其外界所造成的威脅。20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生理學家坎農(Walter B.Cannon)把研究重點集中地放在內環境穩定的生理基礎、自主神經系統對內分泌的控制、內分泌對代謝的影響以及情緒紊亂對各種生理過程的影響等方面。他研究發現動物在具有威脅性的緊張環境中,或者軀體在受到強烈刺激時腎上腺會釋放出一種體液因子,同時還伴有血壓的升高。這種反應被坎農稱為“戰斗或逃跑”反應,或稱為緊急反應,這種反應包含了自主神經的交感激活和腎上腺髓質軸的激活。20世紀30年代,加拿大內分泌-生理學家塞里(Selye)對應激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并繼承和發展了坎農的開創性應激理論,首次將“stress”理論引入到醫學領域,提出了應激學說,他將應激分為良性應激和不良應激,認為良性應激能使人亢奮、增強信心、使機體隨時與外界保持平衡。而不良應激則容易使機體產生一種非特異性的“全身適應綜合征”,此綜合征被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警覺期,動員機體各系統的功能進行適應準備,此時機體還未產生適應性。第二階段為抵抗期,動員全身的防御機制達到極盛,此時抵抗能力高于正常水平,使機體處于最佳適應狀態。如外界刺激超強并持續存在,機體的應激反應便進入第三階段衰竭期,此時機體容易出現與應激相關的各種疾病。基于此,塞里(Selye)把更多的研究放在了應激造成的機體內環境紊亂和疾病方面,指出心理因素在調節交感-腎上腺髓質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心身觀點來探索整體生理學的領域,以應激這一術語來代表嚴重威脅機體內環境穩定的任何動因影響。
應激是由英文“stress”翻譯而來,在物理學上“stress”的原意有壓力與應力的相反解釋,在生物學上則有刺激與反應的相反理解,應激一詞已作為一個有特殊含義的科學術語被醫學領域認可,并被臨床醫師和心理學者廣泛地采用。但在實際運用中刺激與反應的相反理解極易造成混淆,為了能在實用中準確地理解應激的含義,Selye又另創一新詞應激源(stressor),將stressor定義為外界的刺激,將stress定義為機體對外界刺激作出的應答或反應。Selye拓展性地提出了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活動也是要受到精神和情緒的影響,他的科學理論擴展了體液調節功能的認識領域,Selye的應激學說對內分泌生理和病理生理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應激是一個讓人既感到神秘、又充滿興趣的術語,它已普遍地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大家已充分認識到它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生活事實、一種普遍存在的生活現象,也是大家都曾經歷過的一種生活體驗,可以說應激事件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沒有應激就沒有我們多彩的生活,應激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為了自我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一種基本程序。應激使機體處于警覺狀態,這有利于機體在變動的環境中保持自身穩態,增強適應能力。應激的基本含義是指機體在健全的神經、精神、內分泌系統以及免疫系統的參與下,對外界各種因素刺激產生應變的一種能力,它屬于一種非特異性的全身反應。塞里(Selye)將應激定義為“機體受到各種內外環境因素刺激時所出現的一組特殊綜合征,它包括生物系統內產生的所有非特異性改變”,這種非特異性的應激改變包含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①應激是由生活事件中的各種應激源所引起,既可有物質性應激源,又可有象征性和符號性應激源;②應激本身是一種應答或反應,是機體對各種應激源產生的生理和心理反應;③應激也是一系列的精神活動,是一個人對事件發生、發展的認知和評價過程;④應激反應存在個體差異,應激反應的強弱取決于個體差異與應激源強度相互作用的結果。總之,應激實際上是一組較為復雜的綜合反應,是介于應激源與機體對它產生反應時所呈現的一種緊張狀態,它包含了諸多的生理機制和精神活動。生活事件的刺激能否引起機體的心理、生理反應,完全取決于機體對事件的認知與評價。因此,一種刺激不可能對所有人、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引起應激反應。機體在遭到外界強烈的刺激時,大腦皮質各功能區對外界刺激將進行精確的判斷和整合,經綜合分析產生一系列非特異性的應變反應,這種應變伴隨著機體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的變化。包括神經遞質與體液的適時增減和靶向運動,使神經興奮,激素分泌增加,心率增快,呼吸加速,血糖升高,血壓上升等。其作用在于使機體能對刺激作出迅速而及時的應答。但機體能否對外界刺激作出迅速反應,還有賴于機體自身內環境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不論是單細胞生物,還是最為復雜的人類,都能對外界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根據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進化論理論,一切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根據用進廢退的原則,可分化出各種功能不同的感覺細胞、感覺器官和感覺分析的中央機構-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是機體應激反應的調控中心,應激反應中的一個基本程序是人體對生活應激事件的認知和評價,而人體對事物認知的物質結構基礎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大腦皮質。人體大腦組織是由數以億計的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通過神經突觸相互溝通構成神經網絡,他參與著學習、記憶、判斷、綜合分析等高級神經活動。大腦皮質是由主功能區和輔助功能區兩部分組成,人體對事物的觀察、認識、判斷、分析以及對軀體運動的協調均由主功能區進行控制,但需要依賴輔助功能區對其行為和智能進行更高層次的整合,共同完成對生活事件的認知活動。Brodman根據大腦的解剖結構和形態特征將大腦皮質分為52個功能區。額區負責記憶、運動、書寫、判斷及創造性思維;頂區負責對感覺信息的加工與整合;顳區主要接受聽覺刺激,完成對聽覺的理解和利用;枕葉負責感知和接受視覺刺激,并詮釋視覺信息及其內容。不同的皮層分區執行著不同的功能。有負責智力活動的,有負責對皮膚感覺信息進行加工和整合的,還有對視覺、聽覺刺激進行感知和識別的。人大腦各分區所涉及的認知功能范圍極其廣泛,且各功能區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這些功能區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產生應激反應的物質基礎,在皮層各分區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機體對外界刺激產生應激反應是必然的,但是否會產生創傷應激則是有條件的。一旦大腦皮質各分區功能出現異常情況,則機體對外界刺激要么不應激,要么出現強烈的創傷應激反應。
二、創傷應激
人是萬物之靈,情感世界異常豐富,當面對外界各種良性的或不良性的刺激時,自然會產生相應的正向情感變化和負向情感變化。一些正性生活事件如立功、受獎、銜級被提升、住進新房等,會使人產生積極向上的正向情感變化,使人產生一種幸福的體驗,這種體驗對心身健康具有積極向上的意義和作用。而一些負性生活事件如家里被盜、親人身患絕癥、家人忽然死亡、被降級處分等,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消極的負向情感變化,給人帶來悲痛欲絕的心情,對心身健康造成傷害,甚至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創傷。如負向情感變化持久的存在,會使人產生持久的消極情緒體驗,容易導致機體出現心理上的疾病。特別是造成精神上的創傷,如事件個體會產生睡眠障礙、乏力、持續性疲勞、焦躁不安、注意力很難集中、記憶力急劇減退等癥狀,有時還會造成機體生理上(器質性)的損傷,如可能出現胃腸潰瘍、心肌梗死,甚至產生惡性腫瘤等,應激在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代社會中,人們不僅要應對來自生活、工作中的各種壓力,還要面對各種緊急突發事件,有些危急事件是突如其來、令人始料不及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更難免出現緊張、驚慌、焦慮、恐懼等消極的情緒反應。但人們對待不同類型的應激有不同的應對策略,如果應激源能被控制或回避,人們就會采用積極的應對策略;如果應激源無法控制或不可避免,人們就可能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無論人們采取哪種應對策略,都是為了化解應激所產生的各種壓力。
不良性應激環境(大自然災難場面、慘烈的戰爭場面、被強奸的情景)如超強度、長時間持續地出現,超出人們在生理上、心理上的極限時,就可能引發人們心理上、甚或生理上的創傷。應該說人的精神活動和意識內容越豐富,易感素質越敏感,則不良性應激環境對機體產生的影響越大,受到的精神傷害或生理傷害也越大,由此產生的應激反應也越強烈,由不良性應激環境所引發的應激反應對機體造成的傷害,我們稱為創傷應激。
從辨證分析來看,導致產生應激反應的正性生活事件和負性生活事件的劃分是相對而言的,一些人將某件事看作為喜悅的事情,而另一些人則可能當作消極、悲觀的事情。范進中舉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年輕時范進屢考舉人不中,但由于他多年的堅持和努力,終于在古稀之年考取舉人,這在他本人是值得喜悅和慶幸的事,但旁人卻認為這是件極其悲哀的事情,因為多年的時間耗費耽誤了一個人美好的青春年華,年老時中得舉人,對個人、對社會已沒有多大意義。所以,正、負性生活事件的區分,完全取決于事件本身的性質、事件發生的場合、事件發生的時間以及當事人自身對事件的社會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