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傷后應激障礙
- 王慶松 譚慶榮
- 2053字
- 2019-12-27 12:11:29
第三節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研究歷史
一、國外情況
古代殘酷戰爭和強自然災害后部分經歷者實際也存在有創傷性應激障礙,只是人們不認識而已。與創傷相關的精神與行為障礙的概念最初源于戰爭。由于戰爭的存在由來已久,有記載的這類癥狀已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古代戰爭中的“攻心戰”,目的就是造成敵方心理防線崩潰,引發抑郁、失望、焦慮等悲觀、消沉情緒,甚至企圖自殺。直到1896年,一位著名的精神病學家克雷培林(Kraepelin)首次嘗試對精神障礙進行分類時,將經歷創傷有明顯焦慮癥狀的患者稱為驚恐性神經癥(fright neurosis)。
在近代軍事史中,一些與PTSD有關的早期術語,如“士兵應激性心臟綜合征”(irritable heart of the soldiers)、“戰斗神經癥”(combat neurosis)、“戰爭神經癥”(war neurosis)和“炮彈休克癥”(或彈震性神經病,shell-shock)等,代表了一組復雜的臨床表現。這些癥狀使士兵無法繼續服役而減弱部隊戰斗力。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中至少7%~10%的軍官和3%~4%的士兵“精神崩潰”(mental breakdowns),約20萬士兵無法繼續服役;共約8萬軍人因“炮彈休克癥”住院接受治療,其中1/4患者需長期住精神病院診治。直至1939年,英國政府還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炮彈休克癥”患者耗資200余萬英鎊,給社會和國家帶來了較大影響,逐漸引起了人們關注 [3]。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炮彈休克癥”可以大范圍發生,極大影響了部隊戰斗力。為此,美國精神疾病協會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1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Ⅰ,DSM-Ⅰ)中將其稱為“廣泛性應激反應”(gross stress reaction),隸屬于“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主要指遭遇特別強烈應激刺激后出現精神癥狀的個體。美國越南戰爭后,隨著對大量創傷相關精神與行為障礙患者的研究,1980年DSM-Ⅲ修正了以往定義,把所有與創傷性事件有關的應激反應都歸為一類,正式以PTSD取代以前各種術語,并確立為可單獨診斷的疾病,制定了可操作性的診斷標準,開展了PTSD的流行病學研究,廣泛收集各種創傷性事件的資料,如暴露頻率、患病率等;發展了一系列篩查和評定PTSD的各種量表,如影響事件量表(IES)、臨床醫生用PTSD量表(CAPS)、創傷后應激障礙訪談(PTSD-Ⅰ)等,揭開了PTSD研究的新篇章。
不少國家如美國(2004)、英國(2005)、澳大利亞(2007)等先后制定了PTSD的診斷標準和治療指南,還有更多國家制定了針對公共突發事件或者自然災難的心理危機干預的預案,以及從國家到社會的防治體系。1987年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169號決議,決定把20世紀最后10年(1990~1999)定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10年”;1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又通過“國際減災自然災害10年決議案”及“國際減輕自然災害10年國際行動綱領”。世界衛生組織(WHO)據此出版了《WHO一般心理干預計劃模板》等。這些對于預防創傷性事件和減少PTSD的發生起到了良好作用。
二、國內情況
我國對應激障礙或PTSD研究起步較晚,以前對它不僅缺乏認識,而且還常誤認患者是思想有毛病,膽小鬼,甚至受到公開批評,以致患者不敢暴露自己的病癥。在政治統帥一切的年代,一些應激障礙的人曾被當成政治犯處理。在高壓下精神十分緊張,對周圍事物的觀察也非常過敏,想到某些同事或親友被斗、被打、被殺,容易出現回閃。回避創傷事件和高警覺等癥狀,對于主持正義、尊重科學的精神病學醫生,其診斷盡管正確,其他人也不敢附和(或)贊同,原因是怕戴上右傾帽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文革期間,許多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不敢涉及這一領域,后者被認為是“科研禁區”,有些學者后悔當初為何選擇這個不能講真話的專業。
改革開放以后,學術研究逐漸進入正常軌道,PTSD研究也開始與國際接軌,并加強了與國際間學術交流。《中國精神疾病分類及診斷標準》第2版、第3版中都制定了PTSD的診斷標準,也開展了城市和特殊人群中PTSD患病率資料的調查研究。研究方法除統計量表、談話訪問、座談調查外,還涉及神經電生理、動物模型、神經內分泌、遺傳學、影像學、社會心理因素等方面,不斷積累一些有價值的科學資料。
近年來,特別是汶川地震后,政府十分重視火災后的心理衛生問題,衛生部制定了精神衛生發展規劃,重點人群的心理衛生干預的預案等,衛生部還發布了《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出版了《災后心理衛生服務技術指導要點》,制定了《地震后心理危機干預方案》、《小型災區群眾安置點心理危機干預實施方案》等,并初步建立不同層面的心理危險干預網絡和專家庫。目前正在開展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有的地區,如廣東省,在建立心理危機(含PTSD)干預預案和隊伍培養方面開展得較早,動作較快,收效顯著,在全國起到了標桿作用。
20世紀80年代后,人民解放軍醫務人員也開展了多項不同軍兵種心理應激障礙的調查,一些部隊基層領導對醫務人員調查報道中提供的數據不認可,認為是夸大其詞,個別領導甚至認為是對部隊指戰員的“污蔑”,“守衛海島、保衛海疆的戰士個個忠于祖國,隨時準備消滅來犯之敵,他們怎么會有精神病呢?”其實,這是他們的誤解和缺乏有關知識的緣故。
目前,部隊領導非常重視指戰員的心理衛生,團級單位要指派心理醫生,以加強指戰員精神和應激障礙的防治,此外還印發有關心理衛生的科普小冊子,以提高全體官員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