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志為老中醫臨證治驗
- 曾志 劉凌鷹
- 2385字
- 2020-07-08 17:20:35
以愛之名,奉獻一生(代序)
鄒老,這位在韶關中醫界享有盛譽的老人,每天清早6點準時起床,8點準時出現在韶關市中醫院的門診,上午就在坐診看病中度過。午休過后,他有時就待在家中看書或看看電視劇,有時去逛逛藥材市場或者書城……這是他每天的大致生活。他已經75歲了,但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多年前背過的湯頭歌訣脫口而出,對500多種中草藥如數家珍。
鄒老16歲時跟隨當時的廣東省名老中醫李仁溥先生學習中醫理論,22歲獨立行醫并在當時的韶關市中醫學校教授中醫學課程,早在2001年就成為韶關屈指可數的“廣東省名老中醫”之一。可是,鄒老從不認為自己老了,他依然如同年輕時候一樣,每天為病人忙乎著,病人的快樂就是他的快樂。如今,他平均每天上午要為30多位病人把脈看病,誰都會驚訝這位古稀老人為什么如此精神矍鑠,欽佩他的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
1940年,鄒老出生在韶關市解放路的一間小房子里。他的父親當時已經是一位名中醫,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已經在旁邊教他讀《筆花醫鏡》和《湯頭歌訣》了。嚴“師”出高徒。在醫生父親的教育下,年幼的他便能背誦《醫學三字經》的大部分內容。由于耳濡目染父親的醫風,加上天資聰慧和勤奮,他已經能認出上百種中草藥,并且掌握了部分藥物的藥性和臨床作用。有一次,父親故意指著肉桂對一個朋友說“這是上好的桂枝”,以此考驗鄒老,在一旁的他馬上發現了,并且向父親指出這是肉桂不是桂枝,得到父親和朋友的贊許。
鄒老一家共有六兄妹,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家庭全部靠父親一個人支撐著,然而貧困并沒有成為父親拒絕幫助他人的理由。遇到生活貧困的患者,他總是施藥后還要給路費,還將家中的物品送給極其困難的人。這對鄒老的一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無論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還是以后成為院長,鄒老都經常為患者義診,在他看來,醫者首先要有一顆惻隱之心,必須要解決病人的痛苦,不能以貧富來區別對待病人。
然而,就在鄒老16歲那年,一場厄運降臨到了他的頭上。父親因腦出血而永遠離開了人世,此時的鄒老剛剛初中畢業。由于父親的門診是家里的唯一收入來源,鄒老不得不放棄高中學業,在名醫李仁溥的中醫聯合診所里做了一名學徒,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醫學生涯。在診所里,他學習了《醫學三字經》《醫學實在易》《瀕湖脈學》《湯頭歌訣》《中藥學》等醫學古籍。轉眼50多年過去了,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鄒老從未間斷過治病救人,他在“文革”最艱難的年代仍然刻苦鉆研醫術,以精湛的醫技造福大眾,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1956年參加工作后,一直到他退休前,鄒老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揚默默地做著貢獻。鄒老主持舉辦了十多期“西醫學習中醫培訓班”“中草藥學習班”“赤腳醫生培訓班”“紅醫班”等各種不同的培訓班,以及連續兩期的中醫培訓班、兩期廣州中醫學院函授大專班,都是由鄒老親自授課。他的學生中有各地選派的赤腳醫生,也有各個醫院“西學中”的醫生。他帶徒授藝從不計報酬,對學生一視同仁,把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全部無私地傳授給他們,他的學生有些已成為各地的名醫。多年以后,那些當年學習中醫的年輕人再聚在一起時,每每談及鄒老,都很感激當年鄒老對他們的指導。鄒老不僅是個妙手回春的大醫,還古道熱腸,他積極參與公益事業,每當他人遇有難事,他總是慷慨解囊,每次捐款,從未遲疑。
“貧莫貧在無才,賤莫賤在無志”,鄒老常常對年輕醫生這樣說。鄒老對中醫有著堅定的信念,對醫學的堅持從來沒有停止過。“文革”期間,一些地方不允許老中醫看病,一些好友勸鄒老暫時不要看病了,但是他堅定地說:“群眾需要我,我要去幫助他們解決疾病帶來的痛苦。”于是,他堅持默默地為每一個需要他的病人看病。一些偏遠地方交通不便,來一趟醫院不容易,鄒老便常常抽空帶著藥箱親自到病人家里診治。若是遇上危重病人,他便親自照看,及時處理,直到病人病情緩解才肯離去。這讓很多病人家屬十分感動。
作為一名醫生,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名“大醫”。作為一名醫院管理者,他也做得非常出色。韶關市中醫院在建立之初連最基本的醫療檢查設備都沒有。作為一家綜合醫院,僅僅靠傳統中醫是不夠的,還需要現代化檢測手段。為此鄒老費盡了心思。他在做副院長期間,積極引進人才,使得韶關市中醫院由原來的傳統中醫診所逐漸發展成為臨床科室齊全、各項檢測手段齊備的現代化大型中醫院。鄒老還注重發揮自己的中醫特長,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韶關的地理特點,為醫院創制中成藥10余種,炮制藥材80余種。如他創制的“痰咳舒”“荊防感冒茶”已成為著名品牌,為人們所稱贊。
鄒老其人,醫術精、人品好、醫德高、醫風正,幾十年如一日。他心系百姓,從不區分患者的地位高低、身份貴賤,把中醫藥的簡、便、廉、驗等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上樹起了一面旗幟。他對經濟困難的病人或“五保”老人免收所有醫藥費,從未將數額放在心上。誰有困難,他只知道“幫助”二字,資助經濟困難的病人的事例數不勝數。鄒老不圖名利,進行義診服務,多次婉言謝絕了許多治愈患者送來的紅匾、錦旗。他把病人的快樂、幫助他人當成了自己最大的快樂。鄒老性格溫和,生活中難免遇到性情暴躁的人,但他從不與人計較,反而對那些急躁的人大講養生之道,勸他人平和性情,有益健康。即使到了古稀之年,鄒老的身體依然十分健康,就連感冒也很少有,這與他豁達的生活態度不無關系。
在歷經滄桑的鄒老心中,過去的那些磨難、榮辱都如過眼煙云,親切的笑容掛在臉上,就是對過去一切的回應。那些苦難成為他一生最寶貴的財富,使他的人生更加充實了。什么苦的樂的悲哀的幸福的痛苦的都經歷過,他的笑容流淌在布滿皺紋的臉上,似乎告訴人們:幸福是幸福,痛苦也是幸福,沒有苦就不會知道有多甜。
仁愛人生,這是對鄒老人生的概括。他所經歷過的跌宕和變幻、戰火和不安、痛苦和快樂,如今在鄒老平和、淡定的神情中絲毫看不出來,反而透射出一位蒼生大醫的親和力和古稀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何秀容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