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叢林故事(譯文名著精選)
- (英)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
- 2409字
- 2019-12-24 14:50:40
譯本序
莽莽的熱帶原始森林,神奇無比的動物世界,就已經令人無限神往了,而更加引人入勝的是,這個動物世界里有一個聞名世界的狼孩,他叫毛葛利。母狼臘克沙用乳汁把他喂養大;棕熊巴魯教給他“叢林法規”和各種鳥獸的“要語”;曾經在國王的獸籠里生活過的黑豹巴格伊拉給他傳授捕獵技能和生活經驗。他遭受過猴子們的綁架,最后大蟒蛇喀阿把他解救了出來。他同叢林居民經受了百年未有的干旱的磨難,聽了動物世界的“創世記”,親身體驗到“叢林法規”的威力。他憑借自己的智慧驅趕走了排山倒海般的水牛大軍,踩死了叢林惡鬼——老虎希爾汗。他指揮大象哈蒂搗毀了一座作惡多端的人擁有的村莊,讓叢林把它吞并。他目睹了人為財死的經過,后來又用他的智慧挽救了狼群,消滅了野狗,一直到他十七歲的時候,一種莫名的春天的沖動驅使他奔向人間。最后他成了一名出色的護林員,成了家,并有了孩子。這一切,通過英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的生花妙筆描繪出來,使這些故事成了世界文學中膾炙人口的杰作。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年生于印度孟買,父親是孟買藝術學校的校長。吉卜林從小就熟悉印度的自然風光和民間傳說。六歲時,他被送回英國上學,十七歲時又回到印度,擔任報紙編輯,并開始發表作品。后來,他周游過亞非歐美的很多國家,1936年在英國逝世。英國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詩人角為他舉行了國葬。
吉卜林是詩人,又是短篇小說大師,他一生出版過八部詩集,四部長篇小說,二十一部短篇小說和故事集。此外還有大量的散文、雜感、隨筆、游記、回憶錄等。他曾拒絕接受“桂冠詩人”的稱號和其他國內榮譽,1907年,他因“觀察的能力、新穎的想象、雄渾的思想和杰出的敘事才能”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這里的十六篇故事充分體現了他這幾方面的特色。
吉卜林的眾多作品中最受讀者歡迎的無疑就是《叢林故事》了。《叢林故事》出版于1894年,收入《毛葛利的兄弟們》《白海豹》等七篇故事。《叢林故事續集》出版于1895年,收入《恐懼是怎么來的》《夔鯤》等八篇故事。這些故事都是他1892年娶了一個美國女子為妻在美國生活的四五年間寫成的,最初是零散地發表在美國或英國雜志上的單篇故事。雖然成書時冠名為《叢林故事》,但一部分故事的背景并不是叢林。在1897年的“海外”版中,作者把這些故事重新編排,《叢林故事》收入以狼孩毛葛利為中心的八篇故事,又增加收入1893年出版的《許多發明》中的一篇——《在保護林里》,總共九篇。故事梗概在本文開頭已經敘述過了。剩下的七篇與毛葛利無關的故事被編成了《叢林故事續集》。這種編排在后來的“蘇塞克斯”版被沿用了下來。《叢林故事續集》中的七篇互不相干的故事情節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總體而言,這十六篇故事贊頌了人與動物身上的勇敢、堅韌、忠誠、仁愛、利他主義和為自己族類的共同利益而奮斗的優秀品質,譴責了貪婪、奸詐、殘暴、自私等丑惡行徑。故事中的大象、蟒蛇、豹子、熊、獴、海豹、家犬等動物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的,而老虎、猴子、豺狗、紅狗、鱷魚等則是反面形象,作者的愛憎異常分明。應當指出的是,吉卜林的有些著作因為殖民主義傾向為人們所詬病,但這部作品是無可指責的。
如同許多寓言故事一樣,動物世界往往是人類社會的折射。在這里,獸語禽言都被譯成人類語言,每個動物也都具有各自的姓名和個性。在動物世界,如同人類世界一樣,有一種大家共同遵循的法規,這里也有真假、善惡、美丑的斗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里,人類的貪婪、殘忍和荒謬,通過狼孩和各種動物的天真無邪的眼睛揭露出來,更顯得饒有風趣。毛葛利盡管在動物世界里生活了十幾年,但他的人性并未湮沒在動物世界里,他受到動物兄弟原始、純樸性格的熏陶,但人畢竟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贏得了叢林居民的愛戴和尊敬,被奉為“叢林之主”,最后他終于回到人間,在保護林里當了一名出色的林警,成了人類文明社會的一員,卻沒有與原始純樸的動物世界完全隔離。
吉卜林的《叢林故事》的魅力一百年來一直經久不衰,對于今天的中國讀者來說,政治上要強調民主、法制,環境上要保持生態平衡,因此嚴格按照“叢林法規”生活的動物世界也會對我們有所啟迪;目前的世界,環境污染,森林濫伐,公害無窮,在這種情況下,《叢林故事》無疑是一服絕好的清涼劑。
本書充分表現了吉卜林詩人兼小說家的長處,它詩文并茂,每篇故事前有序詩,后有歌謠,突出了故事的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些詩歌語句純樸,音調鏗鏘,與曲折動人的故事相得益彰。譯者在翻譯這些詩歌時力圖保留原來的韻律和格調。
本書的翻譯,絕大多數語句采用直譯,因為作者盡管把獸語禽言譯成人類語言,但采用的詞語往往代表了動物的觀念,所以我翻譯時注意到了這一點。如,不采用“自古以來”“許多年以前”之類的意譯,而采用“自從露水出現以來”“許多雨季以前”的直譯,譯者還注意到動物用詞的細微差別,如許多動物管毛葛利叫“Mancub”,即人崽,獨有大蟒蛇喀阿叫他Manling,故譯為“人仔”,以示區別,所以“人崽”“人仔”的交替出現為的是與原文有照應,并非是二字混用。另外,人名、地名、動物名字都來自印度方言,好在譯者所遵循的原本專門有一頁講本書專有名詞的讀音,這樣譯名也就有所依據了,雖然這可以說是區區小事。譯者盡管事事小心,但差錯往往難免,還望讀者大眾批評指正。
我譯的九篇《叢林故事》早在1991年就以《狼孩毛葛利故事集》為題出版了,后來陸續出版過七個版本,書名也不盡相同,基本上都是出版社編輯為了避免雷同而稍加更改確定的。《叢林故事續集》中的七篇故事則是新譯,國內雖然出版過名稱不盡相同的十五篇故事的全譯本,但故事都是按照最初的順序安排的,而這個譯本則按后來更好的排序,前九篇構成了一組狼孩在動物世界里成長后來又返回人間的系列故事,比零散的故事更引人入勝,更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而有了后面的七篇故事,也就補全了吉卜林的這部名著,再沒有缺憾了。這也算是這個譯本與其他幾種全譯本的不同之處吧。
譯者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