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三角區域發展報告(2015)
- 梁慶寅 陳廣漢
- 3037字
- 2020-08-07 15:43:09
二、相關區域的發展
(一)相關區域的界定和港珠澳大橋對區域格局的影響
相關區域是指在分析港珠澳大橋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中所涉及的珠三角西岸、粵西和西南地區。根據交通距離、現有產業的競爭優勢、營商環境、資源稟賦條件的比較優勢和國家政策支持的差異,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將使香港與相關區域經濟和社會關系的發展形成三個圈層扇面的經濟腹地結構:第一圈層(珠三角西岸地區,包括珠海、中山和江門三市)、第二圈層(粵西地區,包括陽江、云浮、茂名和湛江四市)、第三圈層(西南地區,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和貴州省)。第一圈層為緊密型“經濟與社會融合區”;第二圈層為緊密型“經貿合作區”;第三圈層為“經貿輻射區”(如圖8所示)。

圖8 港珠澳大橋后香港對相關區域的輻射示意圖
珠江口的天然阻隔和跨江通道的缺失弱化了香港對珠三角西岸、粵西乃至中國西南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造成珠三角東西兩岸相對發展失衡的現實局面。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將彌補珠三角西岸城市與香港之間的“珠江缺口”,實現香港與珠三角西岸的無縫對接,打通香港與粵西和中國西南地區的通道,改變香港與粵西,以及廣西、貴州和云南等西南地區的地緣空間格局,使香港的國際優質生產要素和專業服務能快捷地進入該地區,提升了香港對西南地區的輻射能力,拓展了香港的經濟腹地,對該區域和香港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第一圈層:緊密型“經濟與社會融合區”
港珠澳大橋可以顯著縮短香港到珠三角西岸和粵西地區的時間。珠三角西岸的珠海、中山和江門三市與香港構成一個半小時的時空圈層,特別是珠海的區位優勢凸顯,聯通港澳形成“半小時的粵港澳生活圈”。珠三角西岸人口、資源(土地)和環境條件較好,和珠三角東岸相比營商成本更低。同時,還有橫琴自貿區和服務貿易自由化等一系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粵港澳合作平臺。可以預見在港珠澳大橋建成后,這一區域同香港在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流動將更加頻繁。珠三角西岸城市的環境優美,是典型的宜居城市。而且房價相比香港、澳門和深圳具有非常大的價格優勢。這些因素疊加使得“在香港工作、在珠海居住”的生活方式成為可能,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深度互動與融合將使珠三角西岸和香港形成緊密型的“經濟與社會融合區”。
2.第二圈層:緊密型“經貿合作區”
粵西地理位置優越,湛江位于北部灣經濟區內,云浮位于珠江—西江經濟帶范圍內。粵西地區處于珠三角與北部灣、大西南和東盟地區聯結點,是廣東省參與東盟合作的橋頭堡,同時也是粵港澳合作的次前沿。粵西地區是多個國家重點發展戰略匯集、政策紅利疊加的地區。
此外,粵西資源豐富,茂名被譽為“南方油城”,油頁巖儲量豐富,是廣東省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工業生產基地;湛江是粵西的經濟中心,也是廣東省糧油、橡膠、漁業生產和海水養殖的重要地區,湛江港是我國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陽江市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同時,粵西有較好的工業基礎,營商成本較低,是產業轉移的理想之地。粵西沿海高速的建成進一步優化了粵西地區交通環境,加強了粵西與珠三角城市之間的聯系,促進珠三角的產業轉移。從表1還可以看出港珠澳大橋也顯著縮短了粵西地區(陽江、云浮、茂名和湛江四市)與香港的時空距離,從而推動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西流動,產業向粵西地區轉移,形成緊密型“經貿合作區”。
表1 港珠澳大橋通車前后香港到珠三角西岸和粵西地區交通時間對比

資料來源:《大珠三角的發展和機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投資推廣署編制,第48頁。
3.第三圈層:“經貿輻射區”
西南地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和貴州省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表2所示)和充足的人力資源,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南國邊陲,具有沿海、沿江、沿邊的獨特區位優勢,既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也是連接華南、西南和通往東盟各國的重要門戶。廣西是國家確定的中國—東盟合作平臺,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的重點發展地區。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市場都非常巨大。同時廣西在地理上緊靠廣東,不斷推進貴港合作、粵桂合作,形成了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和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等一系列的區域合作平臺,區域間經濟聯系日趨緊密。香港和西南地區同屬泛珠三角地區,有合作平臺和基礎。隨著南廣高鐵、貴廣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等一系列交通基礎設施的建成,西南地區同粵港澳之間的經貿聯系將日益密切。因此,香港可以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平臺的基礎上,重點推進與西南地區的合作,利用該區域廣闊的腹地資源和巨大的市場,提升香港對該區域的經濟輻射力和吸引力,使其成為香港的“經貿輻射區”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將顯著改變珠三角西岸和粵西地區的區域交通格局,為香港到粵西各個城市提供便捷的通道,明顯縮短通行的距離和時間,從而強化香港與這些地區的聯系,擴大香港的輻射范圍和力度,促進粵西地區的經濟發展,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通過表1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前后香港到粵西地區交通時間對比,可以看出港珠澳大橋可以顯著縮短香港到粵西地區的距離,從而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香港和粵西地區間的流動,形成新的經濟圈層結構(如圖9所示)。

圖9 港珠澳大橋建成后香港與粵西地區的經濟圈層結構
(二)相關區域的發展現狀
由于交通等區位因素的影響,珠三角西岸、粵西和西南地區接受香港的輻射較弱,和珠三角東岸地區相比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圖10給出了2013年相關區域的人均GDP及其增速,可以看出,區域內各省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只有珠海的人均GDP高于珠三角地區的平均水平。珠三角西岸的珠海、中山和江門三市的人均GDP最高,并且和粵西、西南地區有較大的差距。盡管各地區的人均GDP不高,但是人均GDP的增速較高,特別是在粵西和西南地區的人均GDP增速都在9.4%以上,其中陽江最高達到了16.4%,說明這些地區目前的經濟發展勢頭較好。

圖10 2013年相關區域的人均GDP及其增速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年》和《廣東省統計年鑒2014年》。
相關區域內各個產業的比重也略有差異,但總體上呈現出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特點(見圖11)。只有茂名和湛江兩市第三產業的比重最大,但是和第二產業比重間的差異不大。這說明這些區域目前仍處在以工業、制作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的經濟發展階段,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正處于發展階段,未占據主導優勢。珠三角西岸的珠海、中山和江門三市的第一產業的比重均在10%以下,比例非常小,而粵西和西南地區的第一產業比重在12.83%以上,其中,云浮最高達到了22.46%,說明這些區域還存在一定比例的農林產業。

圖11 2013年珠三角西岸、粵西地區和西南地區的產業分布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年》和《廣東省統計年鑒2014年》。
(三)相關區域的發展潛力
粵西地區資源豐富,茂名被譽為“南方油城”,頁巖油儲量豐富,是廣東省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生產的重要基地;湛江是粵西的經濟中心,也是廣東省糧油、橡膠、漁業生產和海水養殖的重要地區,湛江港是我國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陽江市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此外,西南地區資源也非常豐富,具有大量的礦產資源、水電資源和森林資源等(見圖12、表2)。

圖12 泛珠三角地區資源分布
表2 2012年西南地區資源比較

注:涂灰單元格表示該省該項資源豐富。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港澳地區自然資源稀少。
這些地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充足的人力資源,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具有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在港珠澳大橋建成后,通過縮短和香港的經濟距離,增強香港對這些地區的經濟輻射,促進香港的國際優質生產要素和專業服務快捷地進入該地區,推動區域內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