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亞地區發展研究報告·2014
- 黃大慧
- 8123字
- 2021-03-26 21:38:40
“一帶一路”拓展東亞合作的洲際內涵
【摘要】“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偉大倡議和國際合作公共產品,通過實現歐亞非大陸及與海洋的“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這一方面激活了東亞合作;另一方面拓展了東亞合作的范圍,增添了其洲際內涵,凸顯其世界意義。
【關鍵詞】“一帶一路” 東亞 歐亞倡議 命運共同體
一、引言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指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img alt="《弘揚人民友誼 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載《人民日報》,2013-09-08。"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0C33/15653230204954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7511820-MpVxhRYqfSPQPjByLUjrjSnSIU50vEDz-0-0024636c2b5e3aa28f468062f78fead6">由此,中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首次被提出。
2013年10月,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習近平主席提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成為21世紀聯系亞非歐的政策、貿易、設施、資金、人心通暢的跨地區合作模式,它既超越古代絲綢之路,也超越美國在戰后初期推行的馬歇爾計劃,具有21世紀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的未來擔當。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2015年3月28日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p>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分為三條線路:以亞歐大陸橋為主的北線(北京—俄羅斯—德國—北歐)、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北京—西安—烏魯木齊—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匈牙利—巴黎)、以跨國公路為主的南線(北京—南疆—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中巴、孟中印緬、新亞歐大陸橋以及中蒙俄等經濟走廊基本構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陸地骨架。其中,中巴經濟走廊注重石油運輸,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強調與東盟貿易往來,新亞歐大陸橋是中國直通歐洲的物流主通道,中蒙俄經濟走廊偏重國家安全與能源開發。
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以泉州等地為起點,橫跨太平洋、印度洋,歷經南海、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阿拉伯海、亞丁灣、波斯灣,涉及東盟、南亞、西亞、東北非等相關國家,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敖z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代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敖z綢之路經濟帶”首先是一個“經濟帶”概念,體現的是經濟帶上各城市集中協調發展的思路。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處在兩個引擎之間的“塌陷地帶”,整個區域存在“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發展經濟與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區國家與民眾的普遍訴求。這方面的需求與兩大經濟引擎通聯的需求疊加在一起,共同構筑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戰略基礎。
在當今世界,東亞合作因為“一帶一路”激活,原因不外乎兩條:一是帶來新動力,使這種合作具有洲際內涵;二是實現陸海聯通,可推動理順美國、日本在東亞合作中的角色,幫助東亞走出“亞洲悖論”。
二、“一帶一路”是東亞合作的契機
古代絲綢之路“歷史性地創造了一條由東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大動脈,將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南歐的廣大區域連接在一起”?!耙粠б宦贰苯ㄔO同古代絲綢之路聯系東西方貿易,創造大量社會財富一樣,在當今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能夠在經貿交流的過程中推動東西方兩大市場的繁榮,為沿線國家提供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潛力。
從“一帶一路”的議程設置來看,一系列自貿區(如中日韓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以及各類經濟走廊(如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設升級,能夠有效地促進產業合理分工,減小各國相互間的貿易壁壘,便利各國進出口運營以及經貿投資,從而建立起高效運行的“財富流通網”“物資運輸網”與“貨幣交換網”。尤其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立,還會將東北亞地區納入“一帶一路”的區域范疇,大大擴展了古代絲綢之路的空間范圍。“一帶一路”建設在空間上的擴展,不僅大大激發了我國各地區的積極性,同時也將南亞、東南亞、東北亞、東亞、西亞、中亞乃至歐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大擴展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地理空間概念,賦予了其新的時代生命。
“絲綢之路經濟帶”所涵蓋的地區,主要包括從東亞到歐洲的沿線國家,途經東亞、中亞、西亞等眾多區域?!耙粠б宦贰北仨毘焦糯z綢之路的不穩定性,承載重塑全球化的時代使命。“一帶一路”所塑造的歐亞地區交通網絡,將作為世界經濟引擎的亞太地區與世界最大經濟體歐盟聯系起來,給歐亞大陸帶來新的空間和機會,并形成東亞、西亞和南亞經濟輻射區。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最終形成歐亞大市場,是兩條絲綢之路建設的基本方向和目標。亞歐大陸自貿區或歐亞大市場的形成,對當前世界經濟版圖產生重要影響,能促進新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形成。
“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國帶來了周邊外交機遇。在當代中國的外交實踐中,“周邊是首要”的提法也體現出周邊外交在中國外交格局中的首要地位。中國政府認識到了周邊形勢與周邊環境的變化,中國同周邊國家的經貿聯系更加緊密、互動空前密切,這使得中國的周邊外交工作也需要因時而變、與時俱進。中國在周邊外交中強調睦鄰友好、以誠待人、互惠互利、開放包容,這也貫穿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始終。在東亞地區,中韓關系發展與中韓自貿區建設將為“一帶一路”沿線自貿區提供樣本;面對“政冷經冷”的中日關系,“一帶一路”戰略將提供轉型的契機。在東盟層面上,“一帶一路”戰略在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一雙邊交往平臺運用的基礎上,將會重塑中國—東盟雙邊關系,為雙方帶來增進彼此戰略互信的機遇。而在矛盾錯綜復雜的南亞地區,斯里蘭卡將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印度洋上的支點,巴基斯坦將為中國的能源安全提供新的戰略保障,印度則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努力找尋雙方的利益契合點和合作的增長極。在中亞地區,由于深處亞歐大陸的腹地,中亞地區缺少出海口的地緣特征一直成為其經濟發展的瓶頸?!耙粠б宦贰睉鹇詫⒂行獙χ衼喌貐^的突出矛盾,將把中亞地區建成連接歐亞的戰略通道,擴展中亞各國與外界的聯系,共同應對恐怖主義威脅,促進中亞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
同時,“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國帶來了地區合作機遇。其一,“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連接了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沿線國家在經濟和投資結構上有著較強的互補性。在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交通、物流、商品產業鏈等領域進行更加完善建設的基礎上,“一帶一路”戰略將會推動經貿關系發展,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其二,亞太地區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安全問題,難以保持長期穩定的周邊環境也是限制亞太地區經濟及其他領域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其中,恐怖主義是亞太安全環境的制約因素之一?!耙粠б宦贰睉鹇詫⒀赜蒙虾辖M織的合作平臺,并為這一平臺增添更多域內外的合作伙伴,促進反對恐怖主義的聯動效應。其三,對于“一帶一路”戰略,雖然支持的聲音成為主流,但是也有一些質疑和反對的聲音。針對這些質疑和反對,民心相通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突破口。在“一帶一路”戰略制定和發展的過程,中國政府擺脫了單純考慮經濟利益的慣常思維,倡導民心相通在合作中的基礎性作用,重視文化交往和人文交流在戰略中的作用,從而為“一帶一路”戰略夯實民意基礎。其四,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由于交通、物流等一系列原因,相互間的往來顯得較為缺乏,貫通亞歐的“一帶一路”將為亞歐市場的整合和亞歐合作的深入開展提供契機。
此外,“一帶一路”戰略為整個世界帶來全球發展的機遇。由于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的初衷并不是建立一個封閉的、利己的合作體系,而是一個開放性的合作平臺,具有較強的兼容性,世界各國都將在這一戰略中獲得發展的機遇?!耙粠б宦贰睉鹇员砻髁酥袊M嗟貐⑴c國際事務、承擔起更多國際責任的良好愿望,將會向世界展示中國有能力、有擔當的國際形象,將會重塑世界對中國的認識與定位,從而更加有效地帶動中國與世界的相互合作與交流。當前的世界經濟尚未從危機中走出并且呈現出復蘇乏力的跡象,“一帶一路”戰略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新的橋梁,將會使中國模式和中國紅利惠及世界。“一帶一路”加強了世界的聯通,將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納入了同一個平臺。世界各國,無論國家大小、無論距離中國遠近,都將被納入這一戰略的軌道之中,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創造一種互利共贏的國際經濟合作新模式。而面對由東盟主導的RCEP、由美國主導的TPP、各國家間的FTA等一系列方案在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整合問題上的不同特點,“一帶一路”戰略所提倡的是一種伙伴性而非競爭性的關系,各方應當努力探尋各區域經濟整合模式中的共通點和利益共同點,從而帶動模式間的協調、互補與合作,進而為全球經濟整合和全球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從外交全局看,經過多年的外交實踐,中國外交形成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全方位外交布局。其中,“周邊是首要”的提法也體現出周邊外交在中國外交格局中的首要地位。特別是自2013年以來,周邊外交在國家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得到空前重視。2013年10月24-25日,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64年來第一次召開周邊外交工作會議,也是新一屆黨中央召開的第一個重大外事工作會議。這反映出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于周邊外交工作的重視。從實踐層面來看,中國與周邊國家領導人高層互訪日益頻繁,中國與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多個國家建立或者升級了雙邊戰略伙伴關系。2014年8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蒙古時表示,“中國愿意為周邊國家提供共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更是展現了中國希望與周邊國家發展日益緊密的外交關系的良好愿望。
更進一步地,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際,中國周邊外交也呈現出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首先,黨中央認識到了周邊形勢與周邊環境的變化,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經貿聯系更加緊密、互動空前密切,這使得我國的周邊外交工作也需要因時而變、與時俱進,要以周邊形勢的變化為導向,提出周邊外交工作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一帶一路”戰略即是符合時代變化而做出的工作創新。其次,黨中央進一步明確了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強調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發展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在周邊外交中強調睦鄰友好、以誠待人、互惠互利、開放包容。這也貫穿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始終,中國希望與周邊國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沿邊地區開放,深化沿邊省區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
再次,在周邊外交中強調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開始在周邊外交中重視共同安全的建構,注重區域安全合作和戰略互信的建構。最后,突出強調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人文交流等低政治層面的對外交往,與“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民心相通”形成對接,鞏固和擴大我國同周邊國家關系長遠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更好地培育周邊國家間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游客約5億人次,中國的周邊國家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將率先受益。經濟互聯互通,也推動了東亞地區從利益共同體向命運共同體邁進,走出安全與經濟的悖論。
三、“一帶一路”推動東亞走出“亞洲悖論”
“一帶一路”的提出,賦予了東亞合作更廣泛的內涵:以“五通”引領東亞合作的領域,同時將東亞合作通過陸?;ネㄍ卣沟綒W亞非。
(一)中韓關系發展與中韓自貿區建設:為“一帶一路”沿線自貿區提供樣本
自2013年以來,東北亞局勢發生了一些變化,日本政界右傾化思維日益加深、美日同盟進一步鞏固、朝鮮半島局勢仍不明朗、日朝關系趨于接近,這些新形勢都在重新塑造著中韓關系。同時,中韓關系也受到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懸而未決、韓美關系進一步發展的不利影響。同樣,中韓兩國國內的外交政策也發生了一定的轉向,中國政府推行的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新理念與韓國政府提出的“信任外交”理念有著一定的共通性,在建立戰略互信上兩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韓國方面強調中國的“一帶一路”與樸槿惠政府的“歐亞倡議”(Euraisa Initiative)殊途同歸,希望“一帶一路”從海上向北延伸,與之對接。
2013年6月和2014年7月中韓兩國首腦相繼互訪,雙方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聯合聲明》。在這份聯合聲明中,中韓兩國的戰略伙伴關系未來的發展目標被定位為“實現共同發展的伙伴、致力地區和平的伙伴、攜手振興亞洲的伙伴、促進世界繁榮的伙伴”,豐富了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內涵。具體而言,中韓戰略伙伴關系的發展集中在以下四個領域:以互信為基礎,為增進朝鮮半島和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加強合作;致力于擴展雙邊經貿和產業合作,成為東亞區域一體化和全球經濟復蘇的引領力量;拓展人文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將2015年和2016年分別確定為“中國旅游年”和“韓國旅游年”,定期舉辦由引領兩國未來的青年精英參與的“中韓青年領導者論壇”;就朝鮮半島核問題和朝鮮半島統一問題達成廣泛共識,再次確認反對半島核武器開發的堅定立場。
而在中韓關系中最為突出的是中韓自貿區建設。2015年2月25日,中韓雙方完成中韓自貿協定全部文本的草簽,對協定內容進行了確認。至此,我國迄今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范圍最全面的自貿協定完成全部談判。中韓自貿區談判于2012年5月啟動,是我國迄今為止對外商談的覆蓋領域最廣、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的自貿區。根據談判成果,在開放水平方面,雙方貨物貿易自由化比例均超過“稅目90%、貿易額85%”。中韓自貿區的正式建成,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后在自貿區建設領域的第一個成果,不僅將帶動中韓企業間的互動,也將與中國—東盟自貿區形成相互呼應的效果,成為“一帶一路”沿線自貿區的樣本和突破口。
(二)“一帶一路”戰略與轉型中的中日關系:中日關系緩和的契機
2004年,日本提出將中亞五國及外高加索三國定為“絲綢之路地區”,并把該地區擺在日本新外交戰略的重要地位。根據“絲綢之路外交”的構想,日本將從地緣政治考慮著眼,謀求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這個世界戰略要地站穩腳跟;同時,日本還要從經濟利益考慮出發,搶占這一儲量不亞于中東的能源寶庫,通過加強政治影響和經濟滲透來爭取該地區能源開發及貿易的主導權。
相比于同處東北亞地區的中韓關系,中日關系自2013年以來呈現出更多的是彼此冷淡、“政冷經冷”的特點。日本政界右傾化思維嚴重,安倍政府推行“價值觀外交”,構建旨在遏制中國的“自由與繁榮之弧”,同時致力于“日本國家正常化”,突破戰后數十年以來行使集體自衛權有關的政府解釋,日本政府的對外政策難以與中國形成契合點。更為嚴重的是,兩國關系中的不穩定因素呈現上升的態勢,在歷史認識、臺灣問題、領土主權及海洋權益等問題上相繼出現矛盾,特別是在釣魚島主權爭端、參拜靖國神社、東海防空識別區等問題上存在著完全對立的尖銳沖突。在經貿領域,雙邊政治關系的惡化進一步導致雙邊關系“政冷經冷”, 2013年中日貿易額比上一年下降6.5%,連續兩年下滑。據中國海關統計,2013年度中日貿易總額為3125.5億美元,其中,中國對日出口1502.8億美元,同比下降0.9%,由日進口1622.7億美元,同比下降8.7%。由于政治和經貿領域雙邊關系的持續惡化,中日雙方人員交流也陷入低谷。
從“政冷經熱”到“政冷經冷”,中日關系目前面臨著轉型期。“一帶一路”戰略應當成為兩國關系緩和與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其中,民間交流應當成為突破口。國內的民意往往是一個國家對外政策的基礎和反映,而中日民間互信基礎非常脆弱,其原因在于中日雙方民眾對彼此的了解太少,且新聞媒體還可能對雙方對立情緒推波助瀾。實際上,中日兩國民間交流有著較長的歷史,兩國關系正?;苍从诖饲皬V泛的民間往來,就當前的形勢而言,中日民間交流應當注重文化交流的獨特功能,推動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相互理解,切實推進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在民間形成中日戰略互信的基礎。同時,中日雙方在環保與節能減排、新能源開發、區域經濟一體化、海洋開發等諸多領域有著廣泛的利益共同點,中韓自貿區的建成將為處于僵局中的中日韓自貿區提供發展的契機,也將成為“一帶一路”戰略中中日雙方經貿關系的突破口。
(三)“一帶一路”戰略的美國因素:推動東亞走出“亞洲悖論”是希望所在
在諸多東亞國家的心目中,美國過去是現在也是世界的霸主,而且至少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也還會如此。目前,西方社會大力宣揚“中國威脅論”,東南亞諸國難以培養起對中國真正的“戰略互信”,對中國崛起后的意圖存在質疑,恐懼“修昔底德陷阱”的出現。因此,大多數東南亞國家轉而依靠美國來保護自身的安全,力圖借助美國的勢力來增強自身的政治力量和國際話語權,從而最大程度上應對中國崛起對自身的影響。
如何確保“一帶一路”的安全?換言之,如何將利益共同體變成利益+安全共同體?中國如何與有關國家合作,提供安全公共產品?針對“一帶一路”的政策、設施、貿易、資金、民心“五通”的地緣政治風險,首要的是處理好美國的戰略圍堵?!耙粠б宦贰笔切枰獛状顺掷m不斷的艱苦努力才能建成的偉大事業,如何處理好與美國主導的現行國際體系及全球化關系?美國可能的破壞包括:一是美國的同盟體系破壞“一帶一路”建設,與沙特的特殊關系慫恿三股勢力攪局。二是為維護海上霸權,不斷強化印太戰略,加強亞太、印度洋軍力,重點利用東亞海洋領土爭端制造事端,企圖“以鄰制華”、“困龍淺灘”、遏阻中國“海洋崛起”。三是策動沿途國家(尤其是緬甸、越南、中亞國家)的顏色革命。四是加緊通過利益集團代言人對我國施加影響,策劃推動“五獨”勢力的合流,推動臺灣加入TPP。五是與日本一道,借助基礎設施建設的環保、勞工標準等,利用亞洲開發銀行阻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敗壞“一帶一路”的聲譽。
當然,戰略分析總是從最壞處著眼,追求最好。現實表現中,美國并非一味反對或圍堵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未雨綢繆,必須以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構化解美國的戰略疑慮,破解美國可能的戰略圍堵。美國是奉行實用主義的國家,美國公司、個人可能率先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規劃與實施,進而推動美國政府更新觀念、轉變看法。我們也盡可能將美國利益融進來,引導、塑造美國認識,并以其盟國態度反推美國立場變化,使之朝向有利于,至少不妨礙或少妨礙“一帶一路”建設的方向發展。
其次是日本的戰略攪局。作為美國的盟國和中國的戰略競爭者,日本一定不會坐視“一帶一路”成功,可能成為美國同盟“使絆戰略”的排頭兵。日本在絲路沿途國家經營多年,“一帶一路”動其奶酪,可能采取如下措施破壞:一是在中南半島、孟加拉灣搞互聯互通與我國唱反調;二是利用其外商直接投資優勢攪局;三是通過非政府組織破壞我國項目;四是利用亞行基建項目與我國競爭。
當然,日本并非不能爭取。中日韓自貿區、外長會晤等建設,以及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構,都在化解日本可能的戰略攪局?!?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北部延伸,聯通韓日,是東北亞和平穩定的希望。
這就要求“一帶一路”與東亞已有合作架構兼容,盡量不另起爐灶;同時與域外力量相互包容,而不是排擠俄美歐日等域外勢力。美國的比較優勢是軍事同盟體系,中國的比較優勢是人、技術、經驗和地緣,可以參照北約與歐盟的合作模式——北約提供歐洲的硬安全、歐盟提供軟安全服務,避免重復、競爭——實現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在“一帶一路”的兼容。唯有如此,才可有效化解東亞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亞洲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