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同構與漸進

在和合生存世界,主體以知行活動為標志的生存狀態差分為八個方面,即由八個特異化的生存狀態空間構成,與“境”、“理”的八維差分相應。智能也分序進化為八種形態,即由八個特異化的生存狀態時間構成,分別在八個生存狀態時間、空間中起特異化的和合中介作用。

(一)生存時空態

“境”、“理”的知行八態與智能八態,是基于“八境”、“八理”。無“八境”、“八理”,無所謂知行八態和智能八態;無知行八態和智能八態,“境”、“理”亦不能實現轉換和變易。

知行八態和智能八態,既是生存狀態空間,又是生存狀態時間。時間大化流行,永不停息,表現變化不息的持續性、順序性,即一種狀態、存在和一種變化過程的久暫;一狀態和另一狀態、一個變化和另一變化過程出現的先后順序;以及它們之間間隔的長短。時間具有一維性特點??臻g表現變化著的狀態、存在的伸張性、廣延性。它是狀態、存在彼此之間并存關系和差分狀態,以及其形態、位置、排列次序等??臻g具有三維性特點。中國古代哲學家以宇表示空間,以宙表示時間,宇宙便是時空的融合,構成四維宇宙、時空。

宇宙作為時空的中國語言表達形式,莊子說:“旁明,挾宇宙”《齊物論》,見《莊子集釋》卷一下,100頁。?!坝袑嵍鵁o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庚桑楚》,見上書卷八上,800頁。。其意是,有存在而無處所,即空間上無界限的上下四方為宇;有成長而無始終,即時間上無終始的古往今來為宙。郭象注曰:“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窮處。宙者,有古今之長,而古今之長無極”同上書,801頁。,其意與莊子合。

《墨經》把時空與存在的變易相聯系。參見拙著:《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180~184頁。《經上》:“宇,彌異所也?!?img alt="《經上》,見《墨子間詁》卷十,19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3C72/15653230104954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790278-nHWeBWaUE69fqIwmlojuUZzG4lMQtAsv-0-6cb214ce94cbad92316d5b4c61d1c6a1">《經說上》解釋說:“宇:東西家南北?!?img alt="《經說上》,見上書,206頁。“家”,王先謙案:“家猶中也,四方無定名,必以家所處為中”。"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3C72/15653230104954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790278-nHWeBWaUE69fqIwmlojuUZzG4lMQtAsv-0-6cb214ce94cbad92316d5b4c61d1c6a1">不同的處所,或以家為中心的東西南北不同方位和場所,就是空間。《墨經》以“久”表“宙”,其意蘊同。“久,彌異時也”《經上》,見上書,194頁。?!督浾f上》解釋說:“久:古今旦莫?!?img alt="《經說上》,見上書,206頁。“家”,王先謙案:“家猶中也,四方無定名,必以家所處為中”。"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3C72/15653230104954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790278-nHWeBWaUE69fqIwmlojuUZzG4lMQtAsv-0-6cb214ce94cbad92316d5b4c61d1c6a1">“莫”,《說文》:“日且冥”,通“暮”,是指古今晝夜的整個時間。這里所說的“異所”、“異時”,是一個變量而不是常量,具有可無限增加的開放性?!赌洝芬浴坝懈F”與“無窮”來表示有限與無限?!案F: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img alt="《經說上》,見《墨子間詁》卷十,206頁?!凹摇?,王先謙案:“家猶中也,四方無定名,必以家所處為中”。"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3C72/15653230104954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790278-nHWeBWaUE69fqIwmlojuUZzG4lMQtAsv-0-6cb214ce94cbad92316d5b4c61d1c6a1">就某一區域來說,即以空間來說,“不容尺”有邊緣,便是有限;“莫不容尺”,就是無限??臻g便是有限與無限的融合。宇宙就是時間與空間的融合。如何融合?“宇或徙,說在長宇久”《經下》,見上書,197頁。?!督浾f下》解釋說:“長:宇徙而有處,宇。宇南北,在旦有在莫,宇徙久”《經說下》,見上書,218頁。。一種狀態、一種存在的變易流行,即“徙”,必須是空間上的延伸和時間上的延續并進。比如一種狀態、存在從時間上由早晨到傍晚,空間上由南方推移到北方,都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在變易流行中審視時空,凸顯狀態和存在性能。

時空是與“境”、“理”的知行八態與智能八態相聯系,并給予知行、智能八態以空間和時間。構成生存狀態空間和生存狀態時間。

(二)知行轉換

“境”、“理”的知行轉換機制和智能轉換中介,根據“八境”和“八理”的序列維向依次差分,順序演進。特異分化的轉換中介,邏輯上能夠將“八境”及其相應的“八理”微觀上下貫通,又能夠使它們依序進化,邏輯地再現人類生存智能的歷史發展過程和認知與踐行的和合歷史發展面貌。

和合生存世界境、理知行轉換機制的微觀構成圖式:

總式(母式),見圖4—4:

圖4—4

微觀構成圖式,旨在說明智能中介的知行轉換構成機制。母式是總的機制;和合生存世界“境”“理”分層,通過知理明境轉為智,行理易境化為能。和合構成智能中介。智能通過認知和踐行來達到人與自然的沖突融合的和合關系,以解決人在自然(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生存環境、條件和發展的和合問題,以及生存原理、原則的協和適應問題。

分式(子式)是差分化的構成機制,就是“八境”、“八理”通過“八知”、“八行”轉換構成八智能。

1.生存形上和合境理知行轉換機制。見圖4—5。

圖4—5

形上為未形的“元”,“元”猶“元亨利貞”《乾卦》卦辭,見《周易正義》卷一,13頁。之“元”,子夏《傳》曰:“元,始也”拙著:《周易帛書今注今譯》,45頁,臺北,學生書局,1991。。

元始自然生活生活是指彼此交織著的活動的總和。環境、條件和元始生存法則、原理,構成自然生存狀態及其生存狀態空間和時間。通過元始認知活動,借助認知中介系統,認識生存法則、原理,明確生存環境、條件,轉而構成“元智”,即尚未差分化的元智慧、元知識;又通過元始踐行活動,借助踐行中介系統,踐行生存法則、原理,改造、變易生存環境、條件,化而構成“元能”,即人類生存的自身本能和生存活動的本能,以及元始的才能、能力。

元智、元能和合為“元智能”。元智能反演過來,元始智能通過反饋機制調控知行活動,便更深入地知理明境,行理易境。

2.生存道德和合境理知行轉換機制。見圖4—6。

圖4—6

個體道德生活環境、條件和個體生存的道德法則、原理,構成道德生存狀態及其道德生存狀態時間和空間。通過個體認知活動,借助認知中介系統,認識生存的道德法則、原理,明白個體生存的道德環境、條件,轉而構成“己智”,即個體道德意識、道德智慧;又通過個體道德踐行活動,借助踐行中介系統,踐行個體道德法則、原理,改造、變易個體道德生活環境、條件,化而養成個體道德生活“己能”,即由個體道德修養(修養心性,改惡從善等)工夫,而培養道德能力。

己智、己能和合為“己智能”。己智能反演過來,個體道德智能通過反饋機制,調控知行活動,就能進一步認知個體道德生活環境和個體道德原理,改造、變易道德生活環境和個體道德生活原理,促使個體道德精神的完善。

3.生存人文和合境理知行轉換機制。見圖4—7。

圖4—7

主體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交往活動生活環境、條件和人際的文化交往活動的禮樂、仁愛等原理、原則,構成人文生存狀態及其人文生存狀態時間和空間。通過人際文化交往的認知活動,認識人際文化交往活動的禮樂、仁愛原理、原則,明確人際文化交往活動生活環境、條件,轉而構成“生智”,即人際文化交往活動生生不息的人文智慧、知識;又通過人際文化交往活動的踐行,借助于踐行的中介系統,踐行人際文化交往活動的人文原理、原則,改造、變易人際文化交往活動的生活環境、條件,化而構成“生能”,即人際文化交往活動的生活能力、才能。

生智、生能和合為“生智能”。生智能反演過來,人際文化交往的厚生智能,通過反饋機制,調控知行活動,就能深入地認識人際文化交往活動的生活環境、條件和人際文化交往活動的禮樂、仁愛原理,進一步地改造、變易人際文化交往活動的生活環境、條件,以及人際文化交往活動的禮樂、仁愛原理、原則,使人文精神獲得轉生或新生。

4.生存工具和合境理知行轉換機制。見圖4—8。

圖4—8

人的技術工具活動環境、條件和人的技術工具的科學原理、規則,構成工具生存狀態及其工具生存狀態時間和空間。通過人的認知活動,借助認知中介系統,認識了人的技術工具活動環境、條件,以及技術工具的科學原理、規則,轉而構成“解智”,即解決、解開制造工具、使用技術工具,以及其他技術工具、方法、生存困境的問題(“結”)的智慧、知識。

通過人的技術工具活動的踐行,借助踐行的中介系統,踐行、實驗技術工具的科學原理、規則,發明、創造新的科學原理、規律,實現改造、變易人的技術工具活動的環境、條件,化而構成“解能”,即解決、解開技術工具活動、科學實驗活動中的問題(“結”)的能力、才能。

解智、解能和合為“解智能”。解智能反演過來,人的科學技術工具的利器智能,通過反饋機制,調控知行活動,就能深入地認識技術工具活動的環境、條件,以及技術工具活動的科學原理、規則,進而創造、變易技術工具活動環境、條件,以及技術工具活動的科學原理、規律,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昌盛。

5.生存形下和合境理知行轉換機制。見圖4—9。

圖4—9

人的物質經濟活動生活環境、條件和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經濟原理、規律,構成器用生存狀態及其器用生存狀態時間和空間。通過人的認知活動,借助認知中介系統,認識了人的物質經濟活動生活環境、條件,以及物質生產活動的經濟原理、規律,轉而構成“物智”,即人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所生成的智慧、知識,以及人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對象化、物化了的智慧、知識。

人通過物質經濟活動的踐行,借助于踐行的中介系統,踐行物質生產活動的經濟原理、規律,創造新的經濟原理、規律。實現改造、變易人的物質經濟活動的生活環境、條件,化而構成“物能”,即人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所形成的才能、能力,以及人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對象化、物化的能力、才能。

物智、物能和合為“物智能”。物智能反演過來,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利用智能,通過反饋機制,調控知行活動,便深入地認識物質經濟活動生活環境、條件,以及物質生產活動的經濟原理、規律,進而創造、變易人的物質經濟活動生活環境、條件,以及物質生產活動的經濟原理、規律,促進經濟發展、繁榮,改善、提高人的生活水準,滿足人的物質需要。

6.生存藝術和合境理知行轉換機制。見圖4—10。

圖4—10

人的藝術文化活動生活環境、條件和人的藝術產品的心理原理、原則,構成藝術生存狀態及其藝術生存狀態時間和空間。通過人的認知活動,認識人的藝術文化活動生活環境、條件,以及藝術產品的心理原理、原則,轉而構成“心智”,即人在藝術文化生產活動中,心靈創造藝術產品的智慧、知識。

人通過藝術文化活動的踐行,并借助于踐行的中介系統,踐行藝術產品的心理原理、原則,改造、變易人的藝術文化活動生活環境、條件,化而構成“心能”,即人在藝術產品生產活動中所形成的能力、才能,以及人在藝術文化產品生產中對象化、物化的能力、才能。

心智、心能和合為“心智能”。心智能反演過來,人的藝術文化活動的心理智能,通過反饋機制、調控知行活動,便能深刻地認識藝術文化活動生活環境、條件,以及藝術產品的心理原理、原則,進而創造、變易人的藝術文化活動生活環境、條件,以及藝術產品的心理原理、原則,促進藝術的發展,提高人的精神生活水準,滿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7.生存社會和合境理知行轉換機制。見圖4—11。

圖4—11

人類群體社會活動生活環境、條件和人類社會活動的合群原理、原則,構成社會生存狀態及其社會生存狀態時間和空間。通過人的認知活動,借助認知中介系統,認識人類群體社會活動生活環境、條件,以及社會生活的合群原理、原則,轉而構成“群智”,即人在群體社會活動生活中,人的合群的智慧、知識。

人類通過群體社會活動的踐行,并借助于踐行的中介系統,踐行人類社會活動的合群原理、原則,改造、變易人類群體社會活動生活環境、條件,化而構成“群能”,即人類在群體社會活動生活中的才能、能力。

群智、群能和合為“群智能”人的合群智能,是人的社會性的特征和人類生存的需要:“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衛,肌膚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從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卻猛禁悍,然且猶裁萬物,制禽獸,服狡蟲,寒暑燥濕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備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與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恃君覽·恃君》,見《呂氏春秋校釋》卷二十,1321頁)。群智能反演過來,人類的群體社會活動生活的合群智能,通過反饋機制,調控知行活動,就能深入地認識群體社會生活環境、條件,以及群體社會生活的合群原理、原則,進而改造、變易人類群體社會活動的生活環境、條件,以及人類群體社會生活的合群原理、原則,促進人類群體社會的進步、繁榮,提高、完善人類群體社會生活的協調、和諧。

8.生存目標和合境理知行轉換機制。見圖4—12。

圖4—12

人的目標奮取活動生活環境、條件和人的目標活動的協和原理、原則,構成目標生存狀態及其目標生存狀態時間和空間。通過人的認知活動,借助于認知中介系統,認識目標奮取活動生活環境、條件,以及目標活動的協和原理、原則,轉而構成“和智”,即人在目標奮取活動過程中,人的設計、建構并達到目標的智慧、知識。

人通過目標奮取活動的踐行,并借助于踐行中介系統,踐行人的目標奮取活動的協和原理、原則,改造、變易人的目標奮取活動生活環境、條件,化而構成“和能”,即人的目標奮取活動的才能、能力。

和智、和能和合為“和智能”?!昂椭悄堋狈囱葸^來,人的目標奮取活動的協和智能,通過反饋機制,調控知行活動,就能深入地認識目標奮取活動生活環境、條件,以及目標奮取活動的協和原理、原則,進而改造、變易人的目標奮取活動生活環境、條件,以及人的目標奮取活動的協和原理、原則,促使人類進入和合理想境界。

和合生存世界“八境”、“八理”,通過知與行的轉換機制,“知理明境”為智與“行理易境”為能,構成“八智能”轉換中介,使和合生存世界“八維”、“八態”依次生化、反演。

(三)智能中介

八維生存狀態兩兩相間對偶,遞推前進;與此相應,八種智能形態相間耦合,循序變化流行,將整個生存世界和合為一個高度有序化的真實結構系統。

八境、八理通過知行轉換機制,即八微觀構成圖式及其解釋,而形成八智能。八智能不僅具有對八境、八理的反演作用,即其反饋機制,調控知行,深入認識與踐行八境、八理,改造、變易八境、八理,以符合人的各種需要;而且八智能以自己為轉換中介,邏輯地將八境、八理上下互動貫通,左右互動遞進,使整個和合生存世界活動起來,生生不息,變化日新。

智能分序進化是境理知行轉換和智能中介的特異分化、分維進化。其和合生存世界八維和合以智能為中介的序化流行進化圖式,即宏觀進化圖式。見圖4—13。

圖4—13 智能中介序化流行進化圖式

《智能中介序化流行進化圖式》,即“宏觀進化圖式”,旨在解釋“微觀轉換構成”的智能中介的序化生生過程。境與境、理與理之間的歷時性進化,是通過智能中介的歷時性生化實現的。

人類通過自身的生存智能及其發展,促使生存環境條件的不斷變易,向著有利于人的方向轉化;生存原理、原則也隨之不斷發展,朝著體現人的意義方向轉化。隨著智能的序進,境變易,理發展,維度深化,主題更完善,生存狀態更趨和合。

境、理自身雖不會朝有利于人和體現人的意義方向發展、轉化,但智能作為轉換中介,促使其發展、轉化。智能中介的推動力量,來自于人類自身知與行在每一和合維內的生存磨煉。特定維度內知行活動的生存磨煉,增益了人類的智能,使其不斷積累知識信息和聰明才能,達到一定限度,便向下一維度生化,形成新的智能形態,進到新的生存狀態時間、空間,達到新的生存和合階段。

人類的祖先“智能人”生存在元始生存環境、條件和元始生存原理、原則的自然生存狀態之中,智能人通過自身的勞動踐行,知理易境,反復積累,智能序進,自我覺醒,人之所以為人的意識增長。


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無衣服履帶宮室畜積之便。《恃君覽·恃君》,見《呂氏春秋校釋》卷二十,1321頁。


即未建立道德規范,當有長幼之道,揖讓之禮,和合生存世界便從元始智能向己智能轉化,境理、知行同步對應生化序進,形上和合轉換為道德和合。

“大道廢,有仁義”(《老子·第十八章》)。仁義道德是在與非仁非義,無仁無義的不斷沖突中,人才自覺到道德的必要。人生存在道德生存環境、條件和道德生存原理、規范的道德生存狀態之中,人通過自身道德意識的修養和道德行為的踐行,提高道德自覺性和道德水平,完善道德生活環境和道德規范,這便是“正德”,即“自正其德”《大禹謨》,見《尚書正義》卷四,135頁。孔穎達疏:“正德”為“自正其德”。,端正自己的德行。和合生存世界便從己智能轉化為生智能,境理、知行同步對應生化序進,道德和合轉換為人文和合。

人不僅生存在一個道德環境中,而且生存在一定的人文環境之中。“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img alt="《憲問》,見《論語集注》卷七。"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3C72/15653230104954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790278-nHWeBWaUE69fqIwmlojuUZzG4lMQtAsv-0-6cb214ce94cbad92316d5b4c61d1c6a1">人在人文交往活動中,才能成為全人。人雖已具備智慧:清心寡欲、勇敢和多才多藝等才能,還需有人文的教化和文飾,這便是禮樂等,通過人際文化交往活動,才能化生成全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際文化交往活動也是高層次的厚生。一般厚生即“令民生計溫厚,衣食豐足”《大禹謨》,見《尚書正義》卷四,135頁,孔穎達疏。,只有“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創造人文文化的氛圍,人生存在人際文化交往的生存環境和禮樂原理的人文生存狀態之中,由于禮樂、仁愛人際文化交往水準的提高,和合生存世界便從生智能轉化為解智能,境理、知行同步對應生化序進,人文和合轉換為工具和合。

雖然正德、厚生的過程,亦蘊涵著利器的過程,但工具的創造,特別是技術工具的科學原理的發明、創造,是生存世界一定階段的產物。


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鉤而樵,抱甀而汲,民勞而利薄。后世為之耒耜耰,斧柯而樵,桔臯而汲,民逸而利多焉。《氾論訓》,見《淮南鴻烈集解》卷十三,422~423頁。


技術工具的不斷進步,即利器,不僅減輕了人的勞動強度,而且提高了功效。人所生存的技術工具活動的生活環境和技術工具科學原理的工具生存狀態的進步,智能的提高,便從和合生存世界的“解智能”轉化為“物智能”,境理、知行相對應地從工具和合轉化為形下和合。

技術工具運用于物質生產活動,便能“民逸而利多”。技術工具活動的生活環境、條件不斷改善,技術工具的科學原理不斷創造;物質經濟活動的生活環境亦隨之改善,物質生產活動的經濟原理,亦隨之創造,便能做到物盡其用。和合生存世界便從“物智能”轉化為“心智能”,境理、知行同步對應生化序進,形下和合轉換為藝術和合。

物質生產為藝術生存提供了基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見《論語集注》卷四,33頁。。詩、樂,都能使人精神振奮,而通于心。“禮樂之統,管乎人心”《樂論》,見《荀子新注》,338頁。?!皹氛撸ト酥鶚芬玻梢陨泼裥模涓腥松?,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同上書,336頁。。這種藝術文化生活環境,陶冶人的性情,善民心,易風俗。人所生存的藝術生活環境和藝術產品的心理原理的藝術生存狀態,品味的提高,便從和合生存世界的“心智能”轉化為“群智能”,境理、知行相對應地從藝術和合轉化為社會和合。

藝術文化生活環境給群體社會活動生活創造了一個美好的環境。“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同上書,337頁。。社會群體生活環境不斷完善,社會群體生活的合群原理不斷合理化,這樣知理易境,智能序進,便會從和合生存世界的“群智能”轉化為“和智能”,境理、知行相對應地從社會和合轉化為目標和合。

人的社會群體生活環境與合群原理的不斷完善與合理化,激發了人的價值理想和目的關懷,并為實現這個價值理想或價值目標,而不屈不撓,奮斗不息。人所生存的目標奮取活動的生活環境和目標活動的協和原理的目標生存狀態,是一個動態過程,是永不停息的奮取過程,是日新而日日新的和合境界。

(四)和合對偶

宏觀進化圖式,是對于人類以智能為中介機制的生存和合的歷時性與共時性過程的邏輯分維的模擬。八維的微觀知行轉換機制是同構的,宏觀智能中介機制是漸進的。

實際上,人類智能進化不是單維度的線性發展,而是縱橫互補、整體貫通、渾沌對應的參見拙著:《傳統學引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多維反思》,55~62頁。,此三規律體現在生存世界八維和合以智能為中介的序化流行圖式中(宏觀進化圖),縱有層進與反演,橫有順序進化的生化與反演;且兩兩對應,即形上(自然化)與形下(器物化)、道德與藝術、人文與社會、工具與目標。圖式如圖4—14:

圖4—14

形上和合的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自然生存狀態,為形下和合的物質生產活動提供了施諸的對象和資源。形下和合通過主體人的物質生產活動,主體的智力、勞力對象化,即物化為人化自然。由知行轉換機制和智能中介機制,使兩者沖突融合,不斷往復互動,而進入一個新的對偶生存狀態。

道德和合是人的特性,古人認為道德與個人的意識、行為相聯系,是人心的主導。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孫丑上》,見《孟子集注》卷三,24~25頁。所謂“不忍人之心”,就是“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公孫丑上》,見《孟子集注》卷三,24~25頁。。惻隱之心,便是道德之心。道德追求人的完善,社會的和諧,藝術講求和美。朱熹曾依據道德標準將精神美分為六個層次,即善、信、美、大、圣、神參見拙著:《朱熹思想研究》,358~381頁。等。道德與藝術、審美相互對應。道德和合與藝術和合既差分,又融合,構成互動的對偶關系。

人文和合的人際交往活動是與人的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精神生產活動相聯系的。它有廣泛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人既參與精神文化的生產和創造活動,也參與精神文化的消費和享受活動。無前者,就無后者;無后者,前者亦失去其價值和意義。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精神文化的生產活動和享受活動,是人類社會群體生活活動極其重要的方面。精神文化的生產活動和享受活動越完善,社會群體生活水平的素質越高。人文和合與社會和合相互促進。當然,社會群體活動還包括人類物質生活需要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這又是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生產、生活活動的基礎和條件。人文和合與社會和合既相互對應,又相互涵攝,構成對偶關系。

工具和合的技術工具活動,其宗旨是為了實現預定的目標或目的。技術工具活動是實現一定目標的手段、方法。手段是主體在踐行中實際地用來作用于客體,改造客體以實現目的的中介或橋梁。技術工具作為手段,猶如邏輯推論的中項。無此中項,不僅不能從前項推論到后項,而且也無推論本身。手段作為中項,既服務、服從于目的,受目的支配;又能反演,目的亦依賴于手段,受手段制約。無一定技術工具手段,就不可能實現或達到目標,甚至可以說,目標的提出是觀念地運用手段的結果,因此,工具和合與目標和合相互對應,構成對偶關系。

八維生存狀態時空,兩兩對偶,遞推進化。既順先后生化方向,又彼此反演:既序化前進,又循環反演,對偶交流。與此相應,八種智能形態,亦對應耦合,循序流行,將整個生存世界融合為一個高度有序、真實無妄的和合生存世界系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芝县| 巫山县| 常熟市| 广州市| 额尔古纳市| 武安市| 淮安市| 金阳县| 喀喇沁旗| 武山县| 恩平市| 和政县| 卢湾区| 吴旗县| 麦盖提县| 谷城县| 巴中市| 东城区| 镇江市| 浮山县| 宜兴市| 沛县| 浦江县| 新闻| 卓资县| 柳河县| 天镇县| 资阳市| 敦煌市| 儋州市| 平湖市| 和田县| 遂宁市| 东丰县| 黑水县| 芮城县| 芦溪县| 华亭县| 灯塔市| 雷波县|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