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以案說法·合同法篇
- 房紹坤
- 9250字
- 2021-03-26 19:50:27
(二)案例
1.同時履行的一方在對方不履行時能否拒絕履行?
案情介紹
2002年10月,山東昌盛水果批發站與江蘇泰達食品公司簽訂了購買蘋果的合同。雙方約定:泰達食品公司向昌盛水果批發站購買紅富士蘋果500噸,總價款為50萬元,該公司先向昌盛水果批發站預付貨款10萬元,由昌盛水果批發站于12月30日前將貨物運至泰達食品公司指定的貨運站,驗收合格后,泰達食品公司將剩余的40萬元貨款付清,任何一方違約應賠償對方因此造成的損失。合同訂立后,泰達食品公司預付了10萬元,昌盛水果批發站如約于12月25日將貨物運至指定地點。泰達食品公司驗收合格后,因貨款不齊,要求延期付款未被同意。一周后,泰達食品公司仍未籌齊貨款,昌盛水果批發站怕蘋果腐爛就將貨物運走并轉賣他方,同時通知泰達食品公司要求解除合同并承擔違約責任。泰達食品公司據此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決昌盛水果批發站違約,要求返還預付款10萬元及利息并賠償因此造成的損失。昌盛水果批發站則辯稱:我方已完全按合同約定將貨物運至指定地點,但原告拒不支付貨款已構成違約,應承擔我方因此而遭受的運費損失1.8萬元。
審理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雙方當事人應同時履行自己的義務,在泰達食品公司支付剩余40萬貨款之前,昌盛水果批發站有權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因此,昌盛水果批發站的行為是合法的,泰達食品公司對昌盛水果批發站主張違約沒有法律依據。在昌盛水果批發站交貨一周后,泰達食品公司仍未履行合同。因蘋果屬于易腐爛物品,昌盛水果批發站為避免損失擴大將貨物運走另賣,符合《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根據《合同法》第94條的規定,因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據此,昌盛水果批發站有權要求解除合同,由此而造成的損失應由泰達食品公司承擔。泰達食品公司應當承擔昌盛水果批發站1.8萬元的運費損失,昌盛水果批發站應當將10萬元的預付款返還給泰達食品公司。
評析
本案涉及雙務合同履行中的同時履行抗辯權問題。
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的當事人互負債務且沒有先后履行順序時,一方當事人在對方未作出對待給付之前,有拒絕履行自己的合同義務的權利。《合同法》第66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后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依據這一規定,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行使必須符合下列要件:(1)當事人須在同一雙務合同中互負債務。同時履行抗辯權發生是以雙務合同為前提條件的,單務合同不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所謂互負債務,是指雙方所負的債務之間具有對價關系。(2)雙方互負的債務須沒有先后履行順序,并且兩項均已屆清償期。(3)對方須未履行債務。若他方當事人已經履行債務的,則不能發生履行抗辯權問題。(4)對方的對待給付須是可能履行的。如果一方已履行債務,而另一方不能履行其所負的債務,則只能依照債務不履行的規定請求補救,而不會發生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問題。
從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效力來看,同時履行抗辯權屬于延期的抗辯權,不具有消滅對方請求權的效力,而僅產生使對方的請求權延期的效力。即當事人一方要求對方履行義務的,自己必須同時履行,如果對方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則可以暫時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由于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法律賦予雙務合同當事人在同時履行時保護自己利益的必要手段,因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而拒絕向對方履行債務的,不構成違約。
在本案中,根據雙方的約定,昌盛水果批發站將貨物運至指定貨運站并驗收合格后,泰達食品公司即應支付剩余的40萬元貨款。可見,雙方當事人應同時履行自己的義務。因此,在泰達食品公司作出對待履行(支付剩余40萬元貨款)之前,昌盛水果批發站有權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而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這種拒絕履行不構成違約,泰達食品公司主張昌盛水果批發站違約沒有法律依據。泰達食品公司在延期一周后仍未能支付貨款,昌盛水果批發站為防止損失擴大而將貨物運走另賣,同時通知泰達食品公司要求解除合同并承擔違約責任,這符合《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根據《合同法》第94條的規定,“因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由于泰達食品公司沒有按規定支付貨款,且因蘋果系屬易腐物品,如不及時處理會導致蘋果腐爛,因而,可以認定泰達食品公司的遲延付款行為已經導致昌盛水果批發站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據此昌盛水果批發站有權解除合同。根據《合同法》第97條的規定,在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因此,泰達食品公司應當承擔昌盛水果批發站1.8萬元的運費損失;對于10萬元的預付款,昌盛水果批發站應當返還給泰達食品公司。
2.先履行的一方能否中止履行?
案情介紹
華達公司因轉產致使一臺價值1000萬元的精密機床閑置,公司董事會遂決定將該機床轉讓。2002年7月,華達公司與興發公司簽訂了一份機床轉讓合同。該合同規定:精密機床作價950萬元,華達公司于2002年10月20日至31日之間交貨,興發公司在交貨后10天內付清貨款。在交貨日期到來時,華達公司發現興發公司的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并有抽逃資金的行為存在。在掌握了足夠證據的基礎上,華達公司通知興發公司中止交貨,并要求興發公司提供擔保,遭到了興發公司的拒絕。又過了1個月,華達公司發現興發公司的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且一直沒有提供擔保,于是提出解除合同。興發公司拒絕接受,并向法院起訴要求華達公司繼續履行合同。法院在審理中查明:興發公司確實存在著經營狀況惡化的現象,現已停產歇業,并以虛假投資的形式將公司的大量資產轉移。
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合同的履行是有先后順序的,先履行義務的一方不能以后履行義務的一方無能力履行為由解除合同,能否履行合同只有在履行期到來后才能確定,因此,華達公司應履行合同。
第二種觀點認為:華達公司行使的是不安抗辯權,其中止履行合同的理由成立,因為華達公司發現興發公司的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并有抽逃資金的行為存在。華達公司要求興發公司提供擔保遭到了拒絕,且興發公司的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因此,華達公司可以解除合同。
評析
本案涉及的是雙務合同中的不安抗辯權問題。
不安抗辯權是指在雙務合同中應當先行履行債務的當事人,在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形時,依法享有的中止先行履行自己債務的權利。一般地說,不安抗辯權須具備以下成立條件:(1)當事人須因同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不安抗辯權中在雙務合同中存在,單務合同不發生不安抗辯權問題。(2)當事人一方須有先履行的義務且已屆履行期。只有雙方的債務有先后履行順序,且先履行一方的債務已屆履行期時,先履行方才能享有不安抗辯權。(3)后履行義務的一方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形。只有后履行義務的一方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形時,才有可能導致合同無法履行,因此,法律賦予先履行義務一方的不安抗辯權,以避免在其履行了自己的義務后而得不到對方的對待給付。對于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形,《合同法》第68條列舉了四種:其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其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其三,喪失商業信譽;其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4)后履行義務的一方沒有對待給付或未提供擔保。只有在后履行義務的一方沒有對待給付或未提供擔保的情況下,先履行債務的一方才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
為了防止權利濫用,保障不安抗辯權的正當行使,《合同法》第69條規定,先履行一方在行使不安抗辯權時,必須及時通知對方,并承擔舉證責任。如果先履行一方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后履行義務的一方不能履行期債務而又中止履行的,則其行為不能視為行使不安抗辯權,而是屬于違約行為,應承擔違約責任。不安抗辯權的效力在于中止合同,并不能消滅合同債務。不安抗辯權為一時的抗辯權、延期的抗辯權。因此,在產生不安抗辯權的原因消失后,債務人仍應履行其債務。如果對方提供適當擔保,則意味著后履行義務的一方的履約基礎已經恢復,不安抗辯權人的權益已得到相應的保障,此時不安抗辯權歸于消滅,不安抗辯權人應當恢復履行。如果后履行一方在合理期限內沒有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不安抗辯權人可以單方解除合同。
在本案中,首先,華達公司中止履行合同的理由成立。根據《合同法》第68條的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經營狀況嚴重惡化的,可以中止履行。在本案中,華達公司發現興發公司的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并有抽逃資金的行為存在。在掌握了足夠證據的基礎上,華達公司才通知興發公司中止交貨,因此,華達公司有權行使不安抗辯權。其次,華達公司可以解除合同。華達公司要求興發公司提供擔保的請求遭到興發公司的拒絕,根據《合同法》第69條的規定,當事人依法中止履行后,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因此,興發公司要求華達公司承擔違約責任的理由不成立,華達公司的行為是依法行使不安抗辯權,不存在違約的情形。
3.后履行的一方在對方不履行時能否拒絕履行?
案情介紹
王某于2002年年初與某房產開發商簽訂了一份購房合同,選擇了按工期分期付款的付款方式。雙方約定:“2002年1月合同簽訂時首付價款的10%,5月建筑結構達到50%時支付價款的30%,11月建筑結構封頂時支付價款的30%,封頂后2個月內支付價款的20%,入住時支付尾款。”之后,雙方開始履行合同,王某支付了首付款。但此項目在5月時建筑結構沒有達到50%,所以從5月開始,王某就未付房價款。直到11月,按規定工程應當封頂,可實際上離合同中標明的“建筑結構封頂”仍有一定差距。由于王某未付款,開發商多次催款。王某稱:“你們的樓房沒有按照約定建造,是你們先不按約定履行合同的,我拒絕交付房款。”而開發商則認為,在分期付款買賣合同中,王某沒有支付到期價款已達全部價款的1/5,應當支付全部價款,否則開發商有權解除合同,并要求王某承擔違約責任。雙方為此發生爭議,開發商以王某為被告起訴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
審理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開發商是負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其在沒有依照合同的約定履行自己義務的前提下,王某有權拒絕履行自己的付款義務,行使先履行抗辯權。開發商稱王某沒有支付到期價款已達全部價款的1/5,而要求王某支付全部價款的請求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因為,王某行使先履行抗辯權的必然結果是使合同暫時中止履行,由此引起的合同遲延履行王某不承擔責任。法院最終認定,王某不存在違約情形,開發商不得以此要求解除合同,對于其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
評析
本案涉及雙務合同履行中的先履行抗辯權問題。
先履行抗辯權是指在雙務合同中應當先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沒有履行合同義務的,后履行的一方當事人享有拒絕履行自己的合同義務的權利。《合同法》第67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后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先履行抗辯權的適用條件如下:(1)當事人須因同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先履行抗辯權存在于同一雙務合同中,因當事人互負債務的關聯性而生,故對單務合同不能適用。(2)當事人雙方互負的債務有先后履行順序。如果沒有先后履行順序,則不產生先履行抗辯的問題。(3)先履行一方的債務已屆清償期。在先履行一方的債務尚未到期時,其根本就不應該履行義務,這時后履行一方也無權要求其履行義務,故存在先履行抗辯權。(4)先履行一方未履行債務或未適用履行債務。如果先履行一方已履行了債務,后履行一方就不能以先履行抗辯權對抗其履行債務的請求,而只能是履行自己的義務。
從效力上講,先履行抗辯權屬于延期的抗辯權,不具有消滅對方請求權的效力,只能暫時阻止先履行一方請求權的行使。如果先履行一方完全履行了合同義務,則先履行抗辯權消滅,后履行一方應恢復履行。當事人在行使先履行抗辯權致使合同遲延履行的,當事人不承擔遲延責任。
在商品房買賣中,類似于本案的糾紛在實踐中是大量存在的。在本案中,王某與開發商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是雙務合同,雙方的債務系基于同一合同而生,并且雙方的履行順序是有約定的。王某從5月開始未付款的原因在于開發商沒有依照合同的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因此,王某可以行使先履行抗辯權。本案的難點在于分期履行合同中債務的關聯性如何認定。由于分期履行合同的義務是分批履行的,先履行抗辯權必須是針對每批義務行使,而不是針對整個合同義務,這也體現了債務的關聯性原則。王某的分期付款行為是與開發商的建設進度相關聯的,5月建筑結構達到50%時支付價款的30%,11月建筑結構封頂時支付價款的30%,這樣來看,這兩次履行開發商都沒有做到,王某可以分別行使先履行抗辯權,所以王某的這兩期房款沒有交付不構成違約。開發商稱王某沒有支付到期價款已達全部價款的1/5,而要求王某支付全部價款,否則便解除合同,這一請求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因為,王某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是行使先履行抗辯權的結果,屬于合法的行為,不存在違約情形。
4.債務人將財產贈與他人,債權人能否行使撤銷權?
案情介紹
2002年年初,鄭某與于某合伙經營水果批發業務,由于對市場行情的錯誤把握,導致經營不善,不到1年時間,兩人共欠外債20萬元。債主多次上門催討,因鄭某資金緊張,于某還清了他與鄭某的20萬元欠款。此后,于某多次向鄭某催要其應分擔的10萬元債務。由于鄭某連續幾年做生意虧本,實無支付能力,所以一直拖著。鄭、于二人在合伙經營前,在本市繁華地段各購買了一套住房,當時市價8萬元,現已升值為15萬元。住房是鄭某的主要財產,為了避免將此房抵債,他便有意將自己的住房無償贈給前妻文某,并于2003年5月辦理了相關手續。而文某幾年前與鄭某離婚后,一直未再婚,現兩人都有意復婚。此后,鄭某告訴于某,自己的住房已歸前妻文某所有,已無財產償還10萬元債務。于某遂將鄭某告上法庭,請求法院撤銷鄭某的贈與行為。
審理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在于某多次向鄭某催要其應分擔的10萬元債務的情況下,鄭某為逃避債務,將房屋贈與前妻文某,該行為已經危害了于某的債權。因為鄭某連續幾年做生意虧本,沒有支付能力,在將房屋處分后便沒有其他的財產了,于某的債權已難以實現。因此,于某具備了行使撤銷權的條件,有權行使撤銷權撤銷該贈與行為。法院最終判決撤銷鄭某的贈與行為,文某向鄭某返還住房。
評析
本案主要涉及合同保全中的債權人撤銷權問題。
債權人的撤銷權是指當債務人所為的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危害債權實現時,債權人為保全債權得請求法院予以撤銷該行為的權利。《合同法》第74條第1款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債權人撤銷權的成立要件可分為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并且依債務人所為的行為是否有償而有所不同。
債權人撤銷權成立的客觀要件是指債務人實施了危害債權的行為。該要件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債務人須于債權成立后實施了以財產為標的的處分行為。從《合同法》的規定來看,債務人實施的該種行為主要有三種:(1)放棄到期債權的行為;(2)無償轉讓財產的行為;(3)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的行為。二是須債務人的行為有害債權。所謂有害債權,是指債務人的行為足以減少其一般財產而使債權不能受清償。
債權人撤銷權成立的主觀要件是指債務人與第三人主觀上有惡意。對于撤銷權的主觀要件,依債務人所為的行為是有償還是無償而有所不同。若為有償行為,則須債務人為惡意,債權人的撤銷權才成立,受益人為惡意時,債權人才得行使撤銷權。而對于無償行為,則不以債務人和第三人的惡意為要件。債務人有無惡意,一般應實行推定原則,即只要債務人實施行為而使其無資力,就推定為有惡意。至于受益人的惡意,則應由債權人證明。受益人的惡意以其知道其所為有償行為會害及債權為已足,而不需對債務人有害及債權的串通。
債權人的撤銷權須由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通過訴訟方式為之,該訴訟的被告為債務人,受益人或者受讓人為第三人。撤銷權的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如行使撤銷權所支付的律師代理費、差旅費等,由債務人負擔;第三人有過錯的,應當適當分擔。依《合同法》第75條的規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5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
債權人撤銷權行使以后,根據法院的撤銷判決對債務人、第三人和債權人發生效力。首先,對于債務人而言,債務人的行為一經被撤銷,視為自始無效。其次,對于第三人而言,已受領債務人財產的,應當返還之;原物不能返還的,應當折價返還其利益。第三人已向債務人支付對價的,得向債務人主張返還不當得利。最后,對于債權人而言,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得請求受益人將所得利益返還給債務人,也得請求直接返還給自己。但是,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不得從受領的給付物中優先受償。
在本案中,鄭某應當分擔與于某在合伙期間所欠下的債務,但由于鄭某連續幾年做生意虧本,沒有支付能力,故一直沒有清償。鄭某擁有價值為15萬元的住房,且該住房是鄭某的主要財產。鄭某為了避免將此房抵債,故意將該住房贈給前妻文某。從鄭某的行為來看,于某完全具備了行使撤銷權的條件。從客觀方面來看,鄭某將自己的住房贈與文某,屬于無償轉讓財產的行為,已經危及了于某債權的實現。從主觀方面來看,由于鄭某處分財產的行為屬于無償行為,故不要求債務人鄭某與第三人文某在主觀上存在惡意。可見,于某有權請求法院撤銷鄭某的贈與行為,法院應當判決撤銷鄭某的贈與行為。贈與行為撤銷后,鄭某贈與前妻文某住房的行為應歸于無效。
5.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債權人能否行使代位權?
案情介紹
2001年12月到2002年4月,三元鋼材經銷部先后與魯發公司簽訂了三份鋼材買賣合同,總金額為150萬元。魯發公司收到鋼材后,僅支付了部分貨款,還有一百余萬元一直欠著。為了追回這筆貨款,三元鋼材經銷部多次上門索要,魯發公司均以無錢為由予以拒絕。一個偶然的機會,三元鋼材經銷部的工作人員發現,在三元鋼材經銷部與魯發公司簽訂合同的同時,魯發公司與金城建筑公司也簽訂了鋼材買賣合同,魯發公司所購鋼材被直接送進了金城公司的工地。由于魯發公司在其中僅起一個中介的作用,并且從金城公司已給付的貨款中扣除了自己的利潤,所以一直怠于向金城公司催繳到期余款。三元鋼材經銷部無法,只得將金城公司告上法庭。而金城公司則辯稱,我方沒有與三元鋼材經銷部簽訂合同,不存在合同關系,三元鋼材經銷部所告無理,應當告魯發公司。
審理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三元鋼材經銷部有權向金城公司提起代位權之訴,行使魯發公司對金城公司的到期債權。因為魯發公司存在怠于向金城公司行使其到期債權的行為,該行為已經危及債權人債權的實現。并且魯發公司對三元鋼材經銷部債務的履行構成遲延,具備了行使代位權的條件。而金城公司稱其與三元鋼材經銷部“不存在合同關系,三元鋼材經銷部所告無理,應當告魯發公司”的理由是不正確的。代位權是一種法定權利,權利人可以直接向次債務人行使。因此,法院判決金城公司向三元鋼材經銷部履行付款義務,支付鋼材余款。
評析
本案涉及合同保全中的債權人代位權問題。
債權人的代位權是指債權人為了保全其債權,于債務人怠于行使自己的權利而害及債權人債權實現時,得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屬于債務人權利的權利。《合同法》第73條規定:“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除外。”債權人的代位權并不是自合同關系成立之時就存在的權利,只有在具備了一定條件時才能成立。一般地說,債權人代位權的成立條件包括以下幾項:(1)債務人須對第三人享有債權。債務人對于第三人享有的債權,為債權人代位權的標的。但具有專屬性的權利或不得讓與的權利,不能成為債權人代位權的標的。所謂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債權,是指基于扶養關系、贍養關系、繼承關系產生的給付請求權和勞動報酬、退休金、養老金、撫恤金、安置費、人壽保險、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等權利。(2)債務人須怠于行使對第三人的到期債權。只有在債務人怠于行使對第三人的到期債權時,債權人的代位權才能成立。所謂怠于行使權利,是指債務人應行使且能行使而不行使其權利。債務人應行使權利是指債務人如不行使權利,則權利將有消滅或喪失的可能。債務人怠于行使對第三人的到期債權,其原因如何,債務人是否有過錯以及是否經債權人催告,均在所不問。(3)債務人的債務履行須構成遲延。在債務人的債務履行尚未構成遲延的情況下,則債務人是否能夠履行債務尚無法確定,債權人的債權是否有不受清償的危險也難以預料。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自不能代位行使債務人的權利。(4)債權人須有保全債權的必要。債務人不履行其對債權人的到期債務,又不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的,債權人即有保全債權的必要。
債權人代位權應由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以訴訟的方式行使,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范圍應以保全債權人債權的必要為限度。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費用,應當由債務人負責。債權人代位權在行使后,會產生如下法律效果:(1)對債權人而言,債權人向次債務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經法院審理后認定代位權成立的,由次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清償義務,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即予消滅。(2)對第三人而言,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系債權人代債務人行使對第三人的權利,行使權利的后果使得次債務人有義務向債權人履行債務。因此,第三人的地位不能較債務人自己行使權利時不利。(3)對債務人而言,債權人提起代位訴訟后,不管債務人是否參加訴訟,法院對代位權訴訟作出的裁決均對債務人有影響。當代位權成立,債權人勝訴后,債務人與債權人、次債務人的相應的債權債務法律關系將全部或部分消滅。如果債權人的債權未能全部受償,債權人還可就剩余部分向債務人行使請求權;如次債務人在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后尚有余額,債務人還可就余額部分向次債務人主張。
在本案中,三元鋼材經銷部有權向金城公司提起代位權之訴,以行使魯發公司對金城公司的到期債權,因為魯發公司存在怠于向金城公司行使其到期債權的行為,并且,魯發公司對三元鋼材經銷部的債務構成了履行遲延,具備了行使代位權的條件。而金城公司稱其與三元鋼材經銷部“不存在合同關系,三元鋼材經銷部所告無理,應當告魯發公司”的理由是不正確的,因為代位權是一種法定權利,權利人可以直接向次債務人行使。因此,根據債權人代位權的效力,金城公司應當向三元鋼材經銷部履行付款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