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霹靂大醫:李可
- 張存悌 卓同年編著
- 1519字
- 2019-12-25 18:45:16
一、重大風險都闖過
李可以其親身實踐,向世人證明了中醫治療急危重癥的優勢和療效,中醫不是“慢郎中”,這正是其過人之處。他對救治急危重癥,自有一種信念:“擅治急癥,是中醫學的固有傳統,歷代中醫名家大師,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現代中醫退出急癥陣地?時下世人視中醫為‘慢郎中’,這是中醫的奇恥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醫起而雪恥,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李可經驗專輯·自序》)
“凡見五臟絕證,七怪脈、絕脈者,為必死之候,可以預知死于某日某一個時辰。我的態度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要一息尚存,心跳未停者,即當一心赴救,不計毀譽,盡到一個醫生救死扶傷的職責。我從醫54年,救治這樣的病人約五千之數。不要被外國人的結論、古人的定論所拘,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自己做過,方知端的。”(李可演講稿“小青龍湯治重危急癥舉要”)
“我們始終堅信古訓:‘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李可演講稿“中醫大癥的臨床思路”)
在李可任職靈石縣人民醫院中醫科期間,急救是中醫科的事,他以重劑救治急危重癥,使數以千計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實屬可欽可嘆,這在全國各醫院中恐怕絕無僅有,可以說獨步天下。他被鄧鐵濤稱為“中醫的脊梁”,也正因為此。“振興中醫需要有萬千個像李可院長那樣能用中醫藥治療急危重癥、疑難病癥的人才。在這個基礎上,中醫藥與新技術相結合,中醫藥便騰飛了”(鄧鐵濤為李可題詞)。鄧老贊賞的正是李可能夠治療急危重癥、疑難病癥的特長。
張景岳云:“醫不貴于能愈病,而貴于能愈難病。”李可的心與景岳是相通的,他有一種強烈的“攻關”意識,“敢治大病”,舉凡十大醫學難題如“三衰”(心衰、呼衰、腎衰)、心臟器質性病變、癌癥、腦血管病(包括高血壓等病)、肺結核、免疫缺陷病、血液病、運動神經元疾病等各種急危之癥,他都敢于攻關,下決心、下功夫攻克之。為此,他有許多驚心動魄的經歷,一切重大風險都能一一闖過。他認為一個中醫應當“具備獨當一面、敢治大病的膽識與能治大病的功力”。(《李可經驗專輯》)他確實具備了這種膽識與功力,由此他被患者稱為“救命先生”。
李可“從1961年到現在的49年間,共治各類心臟病人20000例以上,其中有1000例現代醫院發出病危通知、放棄治療的垂死病人,救活后基本康復”(李可演講稿“思路與方法”)。如此眾多的成功案例,在中醫界實屬罕聞,這確實是李可創下的奇跡。與李可有過多次交流的原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呂玉波說:“對于李可真正的認識,是目睹李老在廣東一個西醫院中搶救一名急危重病人。當時病危通知已經發了,家屬千方百計把李老請到廣東來搶救。李可附子用到了200g,結果讓這個病人脫離了呼吸機。”他多次親眼看到李可運用純中醫手法讓很多急危重癥患者起死回生,讓很多重病人或久病不愈病人脫離危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對李可也作過高度評價,認為他在中醫救治重癥方面探出了一條新路。
劉力紅教授由此也佩服李可,并拜其為師,檢討了自己:“過去受自身認識和經驗的局限,誤以為中醫對于急危重癥的搶救是個薄弱環節,這方面要倚重于西醫,反對中醫另辟急危重癥的研究。”后得鄧鐵濤引薦,拜訪了李可先生,讀了《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才識得自己的井蛙之見”,他寫道:“按李老的經驗,對于心衰危候,以中藥入口時間算,其救治速度要快于西醫,其康復程度要優于西醫……所以亦很愿意借此機會來推薦這部佳作……并能藉此認識李老,認識中醫……像李老這樣的例子雖然很少,但卻非常可貴。”(《中國中醫藥報》2005-01-24)
從以上分析完全可以看出,李可另一重要的學術特色就是敢于并善于救治急危重癥,而這需要膽識兼備。關于他救治急危重癥的經驗與具體案例,我們將在后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