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草 部
干姜
成聊攝云:辛以潤之。干姜之辛,以固陽虛之汗。又云:干姜之辛,以散里寒。又云:寒淫所勝,平以辛熱。姜、附之辛熱以勝寒。又云:干姜之辛,以溫胃散寒。
潔古云: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引,用水同煎二物,姜附湯是也,亦治中焦有寒。《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氣味俱厚,半浮半沉,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通心氣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二也,發散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又云:辛溫純陽。《內經》云“寒淫所勝,以辛散之”,此之謂也。干生姜氣溫味辛,主傷寒頭痛,鼻塞,上氣,止嘔吐、咳嗽。生與干同治,與半夏等份,以治心下急痛。
東垣云:干姜,味苦、辛,溫,純陽。主溫中,治霍亂,腹冷痛,除冷氣,治寒嗽,溫經破血,去風。又云:主發散寒邪。如多用,則耗散元氣。蓋辛以散之,則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散內寒,散陰寒、肺寒。與五味子同用治嗽,以勝寒邪。正氣虛者發寒,與人參同用,補脾溫胃,去腹中寒甚,平以辛熱也。
海藏云:經炮則味苦,溫脾燥胃,所以理中,其實主氣而泄脾。易老云:干姜能去下焦之寒,故四逆湯用之。干姜本味辛,及見火后稍苦,故止而不行,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湯用此者,以其四逆也。或問東垣曰:干姜一味辛熱,又云補脾,今言泄脾而不言補,何也?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氣,是泄脾中寒濕之邪氣,蓋以辛熱之劑燥之,故曰泄脾也。
丹溪云:治血虛發熱,須以補陰藥同用。入肺中,利肺氣。入腎中,燥下濕。入氣分,引血藥以生(1)血。
生姜
成聊攝云:姜、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又不特專于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姜、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
潔古云:生姜,性溫,味辛、甘,氣味俱厚,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制厚樸、半夏毒一,發散風邪二,溫中去濕三,益脾胃藥之佐四。
東垣云:生姜為嘔家之圣藥。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此物能行陽而散氣。又云:生姜消痰下氣,益脾胃,散風寒。主傷寒頭痛、鼻塞,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又云:生姜與大棗同用,調和脾胃。辛溫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
海藏云:孫真人言生姜為嘔家圣藥。或問東垣曰:生姜辛溫入肺,如何是開胃口?俗指心下為胃口者,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為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人問曰:人言夜間勿食生姜,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姜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生姜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論之可也,若有病則不然也。姜屑比之干姜不熱,比之生姜不潤,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也。
葛根
成聊攝云:《本草》云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于桂枝湯中也。
潔古云:治脾胃虛熱而渴,解酒毒,通行足陽明經。《主治秘訣》云:性寒,味甘,氣味俱薄,體輕上行,浮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發散表邪三也,發散小兒瘡疹難出四也。益陽生津,不可多服,恐損胃氣。
東垣云:葛根味甘,純陽。主消渴,身大熱,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又云:干葛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而解肌熱。
海藏云:入足陽明經。東垣云:世或初病太陽證,便服葛根升麻湯者,是遺太陽,不惟遺經,反引太陽邪氣入于陽明,不能解也。朱奉議(2)云: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主之。次又不已者,葛根蔥白湯主之。恐太陽流入陽明,故用此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而非太陽藥也。故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內加麻黃、葛根也。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知葛根非太陽藥,即陽明藥也。易老又云:太陽初病,未入陽明,頭痛者,不可便服葛根湯發之。若服之,是引賊次家也。若額顱痛者可服之。葛根湯乃陽明自中風之仙藥也。
瓜蔞根
成聊攝云:瓜蔞根,味苦,微寒,潤枯燥者也。加之則津液通行,是為渴所宜也。又云:津液不足而為渴,苦以堅之。瓜蔞根之苦,以生津液。又云:苦以泄之。瓜蔞實味苦寒,通胸中郁熱,苦寒以泄熱。
潔古云:性寒,味苦,陰也。能解煩渴,心中枯渴者,非此不能除。
東垣云:瓜蔞根,味苦,寒,純陰。止渴,生津液。苦寒與酸辛同用,以導腫氣。
丹溪云:瓜蔞實屬土而有水。《本草》言治胸痹,以其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又云:洗滌胸膈中垢膩,治消渴之神藥也。
苦參
潔古云:苦參氣寒,味苦,是少陰腎經之君藥也,治本經須用。《主治秘訣》云:苦,陰,氣沉,逐濕。
東垣云:苦參能治熱毒風,皮膚煩燥生瘡,赤癩脫眉。
丹溪云:苦參屬水而有火,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腰重者,以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之謂。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
當歸
成聊攝云:《內經》曰:脈者,血之府也。諸血皆屬心,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苦先入于心,當歸之苦,以助心血。
潔古云:當歸頭止血,尾破血,身和血。若全用,一破一止,亦和血也。使頭是一節硬實處,使尾是尖細處。《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辛。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三:心經本藥一也,和血二也,治諸病夜甚三也。治上治外,須以酒浸。可以潰堅,凡血受病須用之。眼痛不可忍者,以黃連、當歸根酒浸煎服。又云: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
東垣云:當歸梢主癥癖,破惡血,并產后惡血上沖。去諸瘡瘍腫結,治金瘡惡血,溫中潤燥止痛。又云:當歸、熟地黃、牡丹皮,此三味于諸經和血、生血、涼血之藥也。又云: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稍(3),酒洗糖黃色者,嚼之,大辛,可能潰堅,治血通用。甘以和血,辛溫以潤內寒,苦以助心散寒。
海藏云:《別說》言產后惡血上沖,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此蓋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恐圣人立當歸之名,必因此出。入手少陰,以其心生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能(4)養血也。入足厥陰,以其用藏血也。若令用在參、芪,皆能補血。用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分定,用者當知。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論諸經頭痛,俱在細辛條下。惟酒煎當歸,治諸頭痛。蓋諸頭痛皆屬肝木,故以血藥主之。《本經》云:當歸主咳逆上氣。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藥性論》云:補女子諸不足。此言盡當歸之用。
麻黃
成聊攝云: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潤之。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又云:麻黃、甘草之甘,以散表寒。
潔古云:麻黃發太陽、少陰經汗,入手太陰。《主治秘訣》云:性溫,味甘、辛,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陽也。其用有四:去寒邪一也,肺經本藥二也,發散風寒三也,去皮膚寒濕及風四也。泄衛中實,去榮中寒。又云:麻黃苦,為在地之陰,陰當下行,何謂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發汗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也。
東垣云:去表上之寒邪。甘緩,熱,去節用,以解少陰經之寒,散表寒,散浮熱。又云: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發表出汗,通九竅,開毛孔,治咳逆上氣。
海藏云:麻黃入足太陽、手太陰,能泄衛實而發汗及傷寒無汗,咳嗽。夫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經藥,其實榮衛藥也,以其在太陽地分,故曰太陽也。本病者即榮衛,肺主衛,心主榮,衛為氣,榮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咳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通草
潔古云:氣平,味苦。主小便不通,導小腸中熱。
東垣云:通草味辛、甘,純陽。能泄肺,利小便。又云:木通味甘而淡,性平,氣厚味薄,陽也。通經利竅,去小腸之熱。又云:通草甘平,以緩陰血。
燈心草
潔古云:氣平,味甘。通陰竅澀不利,利小便,除水腫、癃閉、五淋。《主治秘訣》云:辛甘,陽也,瀉肺。
丹溪云:燈心草屬金。火燒為灰,取少許吹喉中,治急喉閉,甚捷。
白芍藥
成聊攝云: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又云: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又云:正氣虛弱,收而行之。芍藥之酸,以收正氣。又云: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又云: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
潔古云:白芍藥補中焦之藥,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惡熱而痛,加黃柏。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藥也。如寒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一盞服。《主治秘訣》云: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白補赤散,瀉肝補脾。酒浸引經,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東垣云:芍藥味酸而苦,微寒。氣薄味厚,陰也,降也。收脾經之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與棗、生姜同用,以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下利必用之藥也。經云肺欲收,以白芍藥之酸收之。
海藏云:《衍義》言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山中者為佳。花葉多則根虛,然其根亦多赤色,其味澀,若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云白補而赤瀉。東垣云:但澀者為上。或問《古今方論》以澀為收,今《本經》言利小便,何謂也?東垣曰: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非通利之也。又腎主大小二便,以此益陰滋濕,故小便通也。又問:緩中何謂?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又問:當用何藥?曰:當用四物湯,其內有芍藥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入手足太陰,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收降之體。又能治血海而入九地(5)之下,復至厥陰也。后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在南方故瀉也。
丹溪云:白芍藥酒浸炒,與白術同用則補脾,與川芎同用補肝,與人參、白術同用則補氣。治腹中痛下利者必炒,后重者不炒。惟治血虛腹痛,諸腹痛皆不可治。
玄參
潔古云:氣寒味苦。治心中懊,煩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東垣云:足少陰腎經君藥也,治本經須用。
海藏云:易老言玄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故《活人》治傷寒陽毒用玄參升麻湯,治汗吐下后毒不散,即知肅清樞機之劑。以此論之,治空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以玄參為圣藥也。
秦艽
潔古云:秦艽本功外又治口噤,腸風瀉血。《主治秘訣》云:性平,味咸。養血榮筋,中風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陽明下牙痛,及除本經風濕。
東垣云:秦艽味苦、辛,陰中微陽。主寒濕風痹,肢節痛無問新久,通攣急,傳尸骨蒸。
知母
成聊攝云:上熱者以苦泄之。知母、黃芩之苦,涼心去熱。
潔古云:知母治足陽明大熱,大補益腎水膀胱之寒。《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泄腎經之火一也,作利小便之佐使二也,治痢疾臍下痛三也。腎經本藥。若欲上頭引經,皆須用酒炒。刮去皮毛,用里白者佳。
東垣云:知母味苦,陰中微陽,涼腎經。
海藏云:東垣言入足陽明經、手太陰經,味苦,寒潤。治有汗骨蒸,腎經氣勞,瀉心。仲景用此為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者肺也,躁者腎也。以石膏為君主,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粳米、甘草之甘,而使之不速下也。經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主之。又云:表熱里寒者,白虎湯主之。夫以瓜蒂、知母味皆苦寒,而治胸中之寒,何也?蓋成無己注云即傷寒寒邪之毒為熱病者也,讀者當逆識之。如《論語》言(6)亂臣十人之類,“亂”字訓作“治”字也。仲景所言“寒”之一字,舉其初而言(7)之,熱病在其中矣。若以“寒”字為寒冷之寒,則無復用寒苦之劑。兼言白虎湯證,尺寸俱長,則其熱可知之矣。
貝母
成聊攝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
海藏云: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仲景以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服,以其內有貝母也。《別說》云:貝母能散心胸郁結之氣,殊有功。今用以治心口氣不快、多愁郁者,信然。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用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以豬蹄調下。
香白芷
潔古云:治足(8)陽明頭痛,中風寒熱,解利藥也。以四味升麻湯中加之,通行手、足陽明經也。《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辛。氣味俱輕,陽也。陽明行經之藥,治陽明經頭痛在額,及治風通用,去肺經風熱,頭面皮膚燥癢。
東垣云:白芷,味辛純陽。治風邪,止渴,嘔吐,頭風侵目淚出,頭眩目癢,治目赤胬肉,排膿,治瘡痍疥癬,長肌肉,散陽明經之風。又云:通行手、足陽明經,又為手太陰之引經。
海藏云:其氣芳香,治正陽陽明頭痛。與辛夷、細辛同用,治鼻病。內托,用此長肌,則陽明可知也。
黃芩
成聊攝云:苦入辛而泄熱,黃芩、黃連之苦以泄痞熱。又云:陽有余,以苦除之,黃連、黃芩之苦以除熱。
潔古云: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肉壅盛必用之藥。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訣》云:性涼,味苦甘,氣厚味薄,浮而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月須用二也,上焦及皮膚氣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后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脾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又治下痢膿血,稠黏腹痛,后重身熱,久不可者,與芍藥、甘草同用。易老又云: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上焦濕熱,亦用黃芩,瀉肺火故也。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梢根,及引經藥用之。
東垣云:黃芩除陽有余,涼心,去熱,通寒格。又云:治發熱、口苦。
海藏云:東垣言黃芩味苦而薄,中枯而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熱,入手太陰經之劑也。細實而中不空也,治下部妙。陶隱居云:色深堅實者好。圓者名子芩,又治奔豚,臍下熱痛。飄與堅有高下之分,與枳實、枳殼同例。黃芩,其子主腸澼膿血。其根得厚樸、黃連,主腹痛。得五味子、牡蒙(9)、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芪、白斂、赤小豆以療鼠瘺。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而主妊娠,安胎散內多用黃芩,醫亦常用。《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久服之,行及奔馬,甚驗。
丹溪云:黃芩安胎者,乃上中二焦藥,降火行下也。縮砂安胎者,治痛,行氣也。若血虛而胎不安者,阿膠主之。治痰熱者,假此以降其火也。
敗醬
海藏云:仲景治腹癰腸有膿,用薏苡仁附子敗醬湯。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三物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取一升,頓服之。小便當下,愈。《時習》云:入手厥陰、足少陰經。
藁本
潔古云:此太陽經風藥,治寒氣郁結于本經,治頭疼、腦痛。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主治秘訣》云:味苦,性微溫,氣厚味薄而升陽也。太陽頭痛必用之藥,足太陽本經藥也。頂顛痛,非此不能除。
東垣云:通行手、足太陽經。氣力雄壯,治風通用。又云:治頭面及遍身皮膚風濕。
海藏云:此與木香同治霧露之氣,與白芷同作面脂藥。仲景云:清明以前,立秋以后,凡中霧露之氣,皆為傷寒。又云:清邪中于上焦,皆霧露之氣。神術白術湯內,加木香、藁本,擇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風又治濕,亦各從其類也。
玄胡索
海藏云:一名延胡索,避宋諱也。治心氣痛、小腹痛如神。入足厥陰經。
石香葇
丹溪云:香薷屬金與水,而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又云:大葉香薷,去暑,利小水,濃煎汁成膏丸而服之,可治水脹。
艾葉
潔古云:艾葉苦,陰中之陽。溫胃。
丹溪云:艾屬火而有水,生寒,熟溫。生搗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溫,不言其熱。其性入火炙則氣下行,入藥服則氣上行。世人喜溫,今婦人欲子者,率多服之。及其毒發,何嘗歸咎于艾,惜哉。予考《圖經》而默有感于其中也,故云。
牛蒡子一名惡實
潔古云:主風腫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瘡疽頭。《主治秘訣》云:辛溫,潤肺散氣,搗碎用之。
東垣云:惡實,味辛,平,甘溫。主明目,補中,除風及皮膚風,通十二經。
水萍
丹溪云:浮萍發汗,尤甚麻黃。
地榆
潔古云:性寒,味苦,氣味俱薄,體沉而降,陰中陽也。專治下焦血。
東垣云:治下焦血,腸風下血及瀉血,下血須用之。又云:地榆味苦、甘、酸,陽中微陰。主婦人乳疾、七傷、帶下,治下部膿血。
白薇
海藏云:白薇根狀似牛膝、白前而短小。療卒驚邪風、狂痓病。《局方》中多用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淋露故也。
海藻
成聊攝云:咸味涌泄,海藻咸以泄水氣。
潔古云:海藻苦、咸,寒,陰也。治癭瘤、馬刀諸瘡堅而不潰者。《內經》云:咸能軟堅。營氣不從,外為浮腫,隨各引經之藥治之,無腫不消,亦泄水氣。
漢防己
潔古云:氣寒,味苦。療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主治秘訣》云:辛、苦,陰也,泄濕氣,去皮凈用。又云:去下焦濕腫與痛,并膀胱火邪,必用漢防己、龍膽、黃柏、知母也。
東垣云:防己,大苦,寒,純陰。能泄血中之濕熱,通血中之滯塞,補陰瀉陽,助秋冬、瀉春夏之藥也。比之于人,則險而健者也。險健之人,幸災樂禍,遇風塵之警,則借為亂階。然而見善亦喜,逢惡亦怒,如善用之,則可以敵兇暴之人,突險固之地。此瞑眩(10)之藥,圣人所以存而不廢爾。今夫防己聞其臭則可惡,下咽則令人身心為之煩亂,飲食為之減少。至于十二經有濕熱壅塞不通,及治下疰(11)腳氣,除膀胱積熱,而庇其基本,非此藥不可。真行經之仙藥,無可代之者。復有不可用者數端:若遇飲食勞倦,陰虛生內熱,元氣、谷氣已虧之病,而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人大渴引飲,是熱在上焦肺經氣分,宜滲泄之,其防己乃下焦血藥,此不可用二。如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氣病,禁用血藥,此不可用三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虛渴,宜補以人參、葛根之甘溫,若用苦寒之劑則速危,此不可用四也。不止如此,但上焦濕熱者,皆不可用。若下焦有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然后可審而用之也。又云:太陽本經藥也。
天麻
潔古云:治風痰眩運(12)頭痛。
高良姜
潔古云:氣熱,味辛,純陽。健脾胃。
東垣云:良姜,味辛,大溫,純陽。主胃中冷逆,霍亂腹痛,健脾胃。
茴香
潔古云:茴香破一切臭氣,調中止嘔,下食。
東垣云:補命門不足之藥。
海藏云:茴香本是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云小腸也,能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壬,入手、足少陰。二藥相合,以開上下經之通道,所以丙與壬交也。手、足太陽藥。
紅藍花
潔古云:破留血神驗。入心養血,謂其苦溫,為陰中之陽,故入心。
東垣云:紅花和血,與當歸同用。
丹溪云:破留血,養心血。多用則破血,少用則養血。
牡丹皮
潔古云: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是犀角地黃湯中一味也。《主治秘訣》云:辛、苦,陰中陽也。涼骨熱。
東垣云:牡丹皮辛味苦寒,陰中之陽。主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婦人冷熱血氣,排膿,通經,涼骨蒸。又云:去腸胃中留血滯血,于諸經皆能和血、生血、涼血。
海藏云:易老言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陰也。志不足者,足少陰也。故仲景八味丸用之。牝牡乃天地之稱,牡丹為群花之首。葉為陽發生,花為陰成實,丹為赤即火,故能瀉陰中之火。牡丹皮主手厥陰、足少陰無汗之骨蒸。地骨皮主足少陰、手少陽有汗之骨蒸。又云:牡丹皮,治胞中之火。
京三棱
潔古云:氣平味苦,陰中陽也。破積氣,損真氣,虛人勿用。火炮制使。
東垣云:京三棱味苦平,陰中微陽。治癥瘕、癖積、結塊、脹滿,治氣脹。
海藏云:其色白,破血中之氣。又云:荊三棱、蓬莪術,治瘡堅硬,甚者用之,為堅者削之也。
青黛
丹溪云:青黛能收五臟之郁火,解熱毒,瀉肝,消食積。
郁金
潔古云:郁金,味辛、苦,純陰。涼心經。
東垣云:郁金,主積血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痛。
丹溪云:上行之藥也。
肉豆蔻
海藏云:入手陽明經。
丹溪云:肉豆蔻屬金與土,溫中補脾有功。《日華子》言其下氣,蓋以脾得補而善運化,其氣自下,非若香附、陳皮之快泄也。《衍義》不詳其實,謾爾因此,遂以不可多服。
天南星
東垣云:南星味甘、辛,陰中之陽。主中風降痰麻痹,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墮胎。乃肺經之本藥。
丹溪云:南星欲其下行,以黃柏引之。
縮砂蜜
潔古云:治脾胃氣結滯不散。主虛勞,冷瀉,心腹痛,下氣消食。
海藏云:縮砂與檀香、白豆蔻為使,則入肺。與人參、益智為使,則入脾。與黃柏、茯苓為使,則入腎。與赤、白石脂為使,則入大小腸。入手足太陰、手足陽明經。
丹溪云:縮砂安胎止痛,行氣故也。
蓬莪術
海藏云:蓬莪術其色黑,破氣中之血。入氣藥中,發諸香。雖為泄劑,亦能益氣。故孫用和(13)治氣短不能續,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湯中多用此也。
香附子
潔古云:味甘、苦,微寒,氣厚于味,陽中陰也。快氣。
東垣云:香附子,味甘,微寒。除胸中熱,充皮毛,治一切氣,并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消食下氣。
海藏云:后世人用治崩漏,《本草》不言治崩漏。《圖經》云:膀胱間連脅下,時有氣妨,皮膚瘙癢、癮疹,飲食不多,日漸瘦損,常有憂愁,心忪少氣,以是知益氣血之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能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義。
丹溪云: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藥必用之,以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紅豆蔻
海藏云:是高良姜子也。畏良姜。用紅豆復用良姜,如用官桂復用桂花同義。
白豆蔻
潔古云:蕩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飲食。《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氣味俱薄,輕清而升,陽也。其用有五:肺經本藥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赤眼暴發、白睛紅者用之少許五也。
東垣云:白豆蔻味辛,大溫,純陽。主積冷氣,止嘔逆翻胃,消谷下氣,去太陽經目內大眥紅筋。
海藏云:入手太陰經,別有清高之氣。上焦元氣不足,以此補之。
黑附子
成聊攝云:附子之辛溫,固陽氣而補胃。又云: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又曰: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
潔古云:黑附子,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腎(14)中寒甚。以白術為佐,謂之術附湯,除寒濕之圣藥也。治濕藥中宜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及治經閉。《主治秘訣》云:性大熱,味辛、甘,氣厚味薄,輕重得宜,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三:去臟腑沉寒一也,補助陽氣不足二也,溫暖脾胃三也。然不可多用,慢火炮制,去皮臍用。又云:附子,熱氣之厚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又云非附子不能補下焦之陽虛。
東垣云:黑附子味辛、甘,溫,大熱純陽。治脾中大寒。主風寒咳逆,溫中。又云:散臟腑沉寒,其氣亦陽,補諸不足。不宜多用,經曰壯火食氣故也,用之則須以甘草緩之。辛熱以溫少陰經,以溫陽氣。散寒發陰,必以辛熱。濕淫所勝,腹中痛,用之補虛勝寒。蛔動胃虛,則氣壅滿,甘令人中滿,去術加此,補陽散壅。
海藏云:附子入手少陽、足少陰,三焦、命門之劑。其浮中有沉,無所不至。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涼、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四逆也。
丹溪云:《衍義》論附子有五等,同為一物,以其形象命名而為用,至哉言矣!然猶有未明也。仲景八味丸,以附子為少陰之向導,其補自是地黃為主,后世因以附子為補藥,誤矣。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可致遠爾。烏頭、天雄皆氣壯形偉,可為下部藥之佐。惜無表其害人之禍者,相習用之,為治風之藥,殺人多矣。如治風治寒,有必須用附子、烏頭者,當以童便煮而浸之,以殺其毒,且可以助行下之力。入鹽尤捷也。
烏頭
潔古云:治風痹、血痹、寒痹,半身不遂,行經藥也。《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甘,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六:除寒疾一也,去心下痞堅二也,溫養臟腑三也,治諸風四也,破積聚滯氣五也,感寒腹痛六也。
東垣云:烏頭,味辛、甘,溫,大熱純陽。主中風,除寒濕痹,行經散風邪。不宜多用。
海藏云:烏附之類,皆水浸炮裂,去皮臍用之。然多外黃里白,劣性尚存些少,莫若乘熱切作片子再炒,令表里皆黃色,劣性盡去為良也。今人罕知如此制之。
天雄
潔古云:非天雄不能補上焦之陽虛。
白附子
東垣云:味辛、甘,微溫,純陽。主血痹,行藥勢,治中風失音。
半夏
成聊攝云: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氣,以除煩嘔。辛入肺而散氣,辛以散結氣,辛以發音聲。
潔古云: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訣》云:性涼(15),味辛、苦,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濕一也,化痰二也,益脾胃之氣三也,消腫散結四也。渴則忌之。又云:去痰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術。然多用則瀉脾胃。
東垣云:半夏主中風,除痰。生溫,熟寒。健脾胃,止嘔吐,去胸中痰滿。又云:渴者,禁半夏。
丹溪云:半夏屬金與土。仲景用于小柴胡,取其補陽明也,豈非有燥脾土之功歟!
大黃
成聊攝云:大黃謂之將軍,以苦蕩滌。又云:宜下必以苦,大黃之苦寒以下瘀熱。又云:腸燥胃強,以苦泄之。大黃、枳實之苦,下燥結而泄胃強也。
潔古云:大黃之性,走而不守,瀉諸實熱,大腸不通,蕩滌腸胃間熱,專治不大便。《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去實(16)熱一也,除下焦濕二也,推陳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用之酒浸煨熟,寒因熱用也。又云:味苦,純陰。熱淫所勝,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余經不用酒。又云:腹中實熱者,用大黃、芒硝。又云:大黃,苦味之厚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
海藏云:味苦,寒,陰中之陰也。下泄推陳致新,去陳垢而安五臟。謂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無異,所以有將軍之名。入手、足陽明經。以酒引之,上至高巔。以舟楫載之,可浮胸中。本苦泄之性,峻至于下。以酒將之,可至至高之分。若物在高巔,人跡不及之處,必射以取之也。故太陽陽明、正陽陽明,承氣湯俱用酒浸。惟少陽陽明為下經,故小承氣湯不用酒浸也。襟證方有生用者,有用面裹蒸熟者,其制不一。《衍義》云: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或曰:心氣不足矣,而不用補心湯,更用瀉心湯,何也?答曰:心氣獨不足,則不當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以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兩全之。有此證者用之,無不效,量虛實而用之。
丹溪云:大黃屬水與火,苦寒而善泄。仲景用之以治心氣不足而衄血者,名曰瀉心湯。正是因少陰經之陰氣不足,本經之陽氣亢甚,無所輔著,以致陰血妄行而飛越,故用大黃泄去亢甚之火,使之和平,則血歸經而自安矣。夫心之陰氣不足,非一日矣。肺與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以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蓋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肺肝之火既退,陰血自復其舊矣。《衍義》不與明說,而曰熱因不足而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開后人之盲聵乎?
葶藶
成聊攝云:葶藶、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滿。
東垣云:葶藶苦寒。熬,與辛酸同用,以導腫氣。
海藏云:葶藶,仲景用苦者。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則下泄,甜則少緩,量病虛實用之,不可不審。《本草》雖云甜苦主治同,然甜苦之味,安得不異?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用之。
丹溪云:葶藶屬火與水,性急,善逐水。病人稍虛者,宜遠之。其殺人甚速,何待久服而后致虛也!
桔梗
成聊攝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又云:桔梗辛溫以散寒。
潔古云:桔梗,治咽喉痛,利胸中氣。《主治秘訣》云:味辛、苦,微溫,味厚氣薄,陽中陰也。肺經之引藥,辛苦微溫,乃散寒嘔。若咽中痛,非此不能除。陽中之陽,謂之舟楫。諸藥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去蘆,米泔浸一宿,焙干用。
東垣云:桔梗性涼,味甘、苦,味厚氣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五:利胸膈咽喉氣壅及痛一也,破滯氣及積塊二也,肺部風熱三也,清利頭目四也,利竅五也。
海藏云:入手太陰、足少陰(17)經。易老言桔梗與國老并行,同為舟楫之劑,如用將軍苦泄峻下之藥,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鐵石入江,非舟楫不載,故用辛甘之劑以升之也。《衍義》云:治肺熱氣奔促,咳逆,肺癰排膿。
丹溪云:桔梗能開提氣血,氣藥中宜兼用之。
旋覆花
成聊攝云:硬則氣堅,咸味可以軟之。旋覆之咸,以軟痞硬。
海藏云:發汗、吐、下后,心下痞堅,噫氣不除者,宜此。仲景治傷寒汗下后,心下痞堅,噫氣不除,旋覆代赭湯。胡洽(18)治痰飲兩肋脹滿,旋覆花丸用之尤妙。
射干射音夜
潔古云:射干苦,陽中陰也。去胃中癰瘡。
東垣云:射干味苦,平,陽中之陰。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消腫毒,通女人月經,消瘀血。
海藏云:仲景治咽中動氣,或閉塞,烏扇(19)湯中用之。《時習》云:仲景射干湯用之。烏扇,是射干苗也。
丹溪云:射干屬金而有木與水、火,行厥陰、太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又曰:治便毒。此乃足厥陰濕氣,因疲勞而發。取射干三寸,與生姜同煎,食前服。利三兩行,效。又治喉痛,切一片噙之,效。紫花者是,紅花者非。
恒山
丹溪云:恒山屬金而有火與水,性暴悍,善驅逐,能傷真氣,功不掩過者也。病者稍近虛怯,勿用也。雷公有云:老人與久病人切忌之。
蜀漆
潔古云:蜀漆味辛,純陽破血。
東垣云:蜀漆,破腹中癰瘕,堅結痞氣,積聚邪氣。主瘴鬼、久瘧不瘥。又云:蜀漆洗去腥,與苦酒同用,以導膽。
海藏云:火邪錯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
甘遂
潔古云:味甘,寒,有毒。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之。
東垣云:甘遂味苦,寒,純陽。主大腹腫滿,能瀉十二種水氣腫滿。
海藏云:甘遂可以通水,以其氣直達透所結處。
白及與白蘞同
潔古云:白及苦、甘,陽中陰也。止肺血,澀與白蘞同。
東垣云:白及,味苦、辛、甘,陽中陰也。主癰腫,惡瘡,敗疽,發背,瘰疬,腸風,痔漏,湯火瘡。
大戟
成聊攝云: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腎所主也。
潔古云:大戟,味苦、甘,寒,陰中微陽也。瀉肺氣,卻能損真氣。
海藏云:此澤漆根也。與甘遂同為泄水之藥,濕勝者以苦燥除之。
芫花
成聊攝云:芫花下十二種水。水去,利則止。
海藏云:張仲景以芫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利則止,其意如此。若用時當以意斟酌,不可使過與不及也。仍須是有此證者,方可用之。仲景小青龍湯,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用之,蓋利水也。
威靈仙
東垣云:威靈仙味苦,純陽,主諸風濕冷,宣通五臟,去腹內癖滯,腰膝冷痛及折傷。
丹溪云:屬金與木,其性好走。治痛風之要藥也,在上痛者尤效。須量病人,稍虛者即禁用之。
牽牛子
東垣云:牽牛子,非《神農》之藥也。《本草名醫續注》云:味苦,寒,能除濕,利小水,治下疰腳氣。據所說氣味主治俱誤矣,何以明之?凡藥中用牽牛者,少則動大便,多則下水,此乃泄氣之藥。試取嘗之,即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壯,漸漸不絕,非辛如何?續注家乃謂味苦寒,其苦寒果安在哉?若以為瀉濕之藥,猶不知其的也。何則?此物但能瀉氣中之濕熱,不能瀉血中之濕熱。況濕從下受之,下焦主血,是血中之濕,宜用苦寒之味,今反以辛藥瀉之,其傷人必矣。夫濕者,水之別稱,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濕,則宜用之。今用藥者,不問有濕無濕,但傷食,或欲動大便,或有熱服,或作常服克化之藥,俱用牽牛,豈不誤哉。殊不知牽牛辛烈,瀉人元氣,比之諸辛藥瀉氣尤甚,以其辛之雄烈故也。經云:辛瀉氣,辛走氣,辛瀉肺。氣病者,無多食辛。此一味瀉人元氣,至甚神速。況飲食失節,勞役所傷,是胃氣不行,心火乘之,腸胃受火邪,名曰熱中脈。經云:脾胃主血。所生病當血中瀉火,潤燥補血,破惡血,瀉胃之濕熱及胸中熱。是肺受火邪,當以黃芩之苦寒瀉火,以當歸之辛溫和血,以生地黃之苦寒涼血補血,少加紅花之辛溫以瀉血絡,以桃仁之辛甘油膩之藥以破惡血,兼除燥潤大便。然猶不可專用,須于正藥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甘草諸甘溫、甘寒、補元氣、瀉陰火之藥內兼而用之。何則?上焦元氣已自虛弱,若反用牽牛大辛辣氣味俱陽之藥以瀉水、瀉元氣可乎?津液已不足,口燥舌干,而重瀉其津液,利其小便,重瀉已虛之元氣,復竭其津液,致陰火愈甚,可乎?故重則必死,輕則夭人壽,誠可憫也,今重為備言之。牽牛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熱而瀉氣,差誤甚矣。若病濕勝,濕氣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則宜用之耳。濕去則氣得周流,所謂五臟有邪,更相平也。經云:一臟不平,以所勝平之。火能平金而瀉肺氣者,即此也。近世錢氏瀉黃散中獨用防風,比之余藥過于兩倍者,以防風辛溫,令于土中,以瀉金來助濕者也。經云從前來者為實邪,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此之謂以所勝平之者也。古人有云牽牛不可耽嗜(20),耽嗜則脫人元氣。經云秋不食姜,令人瀉氣,故夏月食姜不禁,為熱氣正旺之時,夏宜以汗散火,令其汗出,以越其熱,故秋月則禁之。《朱晦庵語錄》中有戒:秋食姜,則夭人天年。經只言辛瀉氣,而晦庵戒之深者也。姜尚如此,況牽牛乎!今所以言此者,明味辛之物,皆有宜禁之時,亦猶牽牛不可一概用之也。張仲景治七種濕證,小便不利,無一藥中有犯牽牛者,仲景豈不知牽牛能泄濕利小便也。為濕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氣病,不可用辛辣。氣藥瀉上焦太陰之氣,故七種濕證藥無一用之者。仲景尚不敢輕用牽牛如此,世醫乃一概用之,何也?又云:白牽牛,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
海藏云:以氣藥引之則入氣,以大黃引之則入血。張文懿公云:不可耽嗜,脫人元氣。吾初亦疑之,藥有何耽嗜?后每見人因酒食病痞者,多服食藥以導其氣,及用神芎犯牽牛等丸,初服則快,藥過,其痞依然,依前再服,隨藥而效。藥過服病,由是愈信其效。以此久服,脫人元氣,而猶不知悔悟也。治法惟當益脾健胃,使人元氣生,而自然腐熟水谷,此法無以加矣。
丹溪云:牽牛屬火,性善走。有黑白兩種,黑者屬水,白者屬金。若非病形與脈證俱實者,勿用也。不脹滿,不大小便俱秘者,勿用也。如稍涉疑似,誤用其驅逐以致虛,先哲之所深戒也。
蓖麻子
丹溪云:蓖麻子屬陰,而能吸出有形質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其葉主腳上腫瘡。
苧根
丹溪云:苧根屬水而有土與金,大能補陰而行滯血。方藥中鮮用,故表而出之。安胎尤效。
羊蹄根
丹溪云:羊蹄根屬水,走血分。葉似苦荬,甘而不苦。
馬鞭草
丹溪云:馬鞭草治金瘡,行血活血。
白頭翁
東垣云:白頭翁味苦,性寒,主下焦腎虛,純苦以堅之。
海藏云:仲景治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內經》云: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利則下焦虛,是以純苦之劑堅之。
蘆根
海藏云:《金匱玉函方》治五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剉,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溫服無時。
馬兜鈴
潔古云:苦,寒,陰中陽也。主肺熱,清肺氣,補肺。
東垣云:馬兜鈴味苦,寒,陰中之陽。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
連翹
潔古云:連翹性涼,微苦,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陽也。其用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瘡瘍須用三也。
東垣云:連翹,十二經瘡藥中不可無,乃結者散之之義。能散諸經血結氣聚,此瘡瘍之神藥也。又云:諸經客熱,非此不能除。
海藏云:入手、足少陽經,治瘡瘍瘤氣,癭起結核,有神。與柴胡同功,但分氣血之異爾。與鼠黏子同用,治瘡瘍,別有神效。
連軺
海藏云:苦寒除熱。《本經》不見所載,但仲景方內注云:連軺,即連翹根也。
木賊
丹溪云:用木賊發汗至易,須去節,剉,以水潤濕布,火烘用。
夏枯草
丹溪云:夏枯草無臭味,治瘰疬。郁臭草(21)有臭味,方作潔面藥,即茺蔚是也。明是兩物,俱生于春,但夏枯草先枯而無子,郁臭草后枯而結黑子。又云: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三月、四月開花,五月夏至時候便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也。
佛耳草
東垣云:佛耳草酸熱,治寒嗽及痰涎,除肺中寒,大升肺氣,少用,款冬花為使,過食則損目。
燈籠草
丹溪云:燈籠草寒,治熱痰嗽。佛耳草治寒嗽。
款冬花
東垣云:味辛、甘,純陽。溫肺,止嗽,治肺痿勞嗽,消渴,喘息。
蜀葵花
潔古云:性冷,陰中之陽。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赤治血燥,白治氣燥。
蘭葉
東垣云:蘭葉味辛,平,其氣清香,生津止渴,益氣,潤肌肉。《內經》云消渴治之以蘭是也。消渴證非此不能除,膽癉必用。
丹溪云:蘭稟金水之清氣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可貴,而不知為用之方。蓋其葉能散久積陳郁之氣,甚有力。入藥煎煮用之東垣方中嘗用矣
蒲公草
丹溪云:蒲公英屬土,開黃花,似菊花而小,折斷有白汁,莖中空虛,化熱毒,消惡腫結核,有奇功。在處田間路側有之,三月開黃花似菊,味甘,解食毒,散滯氣,可入陽明、太陰經。洗凈細剉,同忍冬藤煎濃湯,入少酒佐之,以治乳癰。服罷隨手欲睡是其功也,睡覺病已安矣。
東垣云:微苦,寒,足少陰腎經君藥,治本經須用。
漏蘆
東垣云:足陽明本經藥。
白蘞
東垣云:味苦、甘,主癰腫瘡疽,涂一切腫毒,敷疔瘡、火灼瘡,治發背。
姜黃
東垣云:味辛,大寒,無毒。治癥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消腫毒。
胡蘆巴
東垣云:味苦,純陽。治元臟虛寒,腎經虛冷,膀胱疝氣。
茜根
潔古云:味苦,寒,陰中之陽。去諸死血。
瞿麥
東垣云:味苦、辛,寒,陽中之陰。利小便,為君,去枝用穗。
萎蕤
東垣云:甘,平。潤肺除熱。
商陸根
東垣云:熬,辛酸與苦同用,以導腫氣。
御米殼即罌粟殼
潔古云:味酸、澀,主收,固氣。
昆布
東垣云:味大咸,治瘡之堅硬者。咸能軟堅也。
【注釋】
(1)生:《本草衍義補遺》“干姜”條作“入”。
(2)朱奉議:朱肱,字翼中,號無求子,北宋吳興人,授奉議郎及醫學博士,人稱朱奉議。著有《南陽活人書》。
(3)稍:本義為禾苗的末梢,后引申為略微,此處指末梢。
(4)能:原作“腂”,據東溪堂本改。
(5)九地:喻伏藏之深。《孫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梅堯臣注曰:“九地,深不可知。”
(6)臣:原作“人”,據《論語·泰伯》改。
(7)言:諸本均作“玄”,據《湯液本草》卷下“知母”條改。
(8)足:《醫學啟源》卷之下“香白芷”條作“手”。
(9)牡蒙:紫參之異名。
(10)瞑眩:本指頭昏目眩、眼睛睜不開,心胸煩悶。此處指服藥后出現惡心、頭眩、胸悶等反應。
(11)疰:通“注”,流注也。《脾胃論·脾胃勝衰論》:“或身體沉重,走疰疼痛。”
(12)運:通“暈”,目眩、眼花也。《靈樞·經脈》:“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
(13)孫用和:孫尚,字用和,宋代衛州(今河南汲縣)人,官宣德郎尚藥奉御、太醫令充醫師等職,著有《傳家秘寶方》《孫尚藥方》等。
(14)腎:原作“胷”,形近致誤,據《醫學啟源》卷之下“黑附子”條改。
(15)涼:《醫學啟源》卷之下“半夏”條作“溫”,義勝。
(16)實:原作“濕”,據《醫學啟源》卷之下“大黃”條改。
(17)陰:原作“陽”,據《湯液本草》卷下“桔梗”條改。
(18)胡洽:劉宋時醫家,著有《胡洽百病方》(已佚),但在《外臺秘要》《醫心方》中均有引錄。
(19)烏扇:射干之異名。
(20)耽嗜:過度服食。
(21)郁臭草:益母草之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