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谷部
大麻子
成聊攝云:《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子、杏仁之甘,緩脾而潤燥。
海藏云: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因燥熱而亡津液,故曰脾約。約者,約束之義。經云:燥者潤之。故仲景以麻子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
白麻油
丹溪云:香油須是炒熟麻,乃可取之。人食之美,且不致疾。若又煎煉食之,與火無異,戒之!
飴糖
成聊攝云:《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之甘,以緩中也。
海藏云:此即濕餳糖也。以其色紫,如深琥珀色,故謂之膠飴。色白而枯者,即干餳糖也,不入藥。中滿者不宜用,嘔家切忌之。為太陰藥。仲景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
丹溪云:飴屬土,成之于火,大發濕中之熱。《衍義》云其動脾風,是言其末而遺其本也。
酒
海藏云:古人惟以麥造曲釀黍,以為辛熱有毒,嚴戒如此。況今之醞者,加以烏頭、巴豆、姜、桂之類大毒大熱之藥,以增其氣味,益加辛熱之余烈,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榮衛、竭天癸、夭人壽耶?
又云:能行諸經而不止,與附子相同。味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下而緩也。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若味淡者,則利小便而速下也。
丹溪云:《本草》只言其熱而有毒,不言其濕熱。濕中發熱,近于相火,大醉后振寒戰栗者可見矣。又云: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郁于上,溺澀于下。肺受賊邪,金體大燥,恣飲寒涼,其熱內郁,肺氣得熱,必大傷耗。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疥,或鼻皶,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其久也病深,或為消渴,為內疽,為肺痿,為內痔,為鼓脹,為失明,為哮喘,為勞嗽,為癲癇,為難名之病。倘非具眼(29),未易處治,可不謹乎!
粟米
丹溪云:粟屬水與土。陳者硬而難化,惟得漿水則易化。
粳米
成聊攝云:粳米之甘,以補正氣。
海藏云:粳米與熟雞頭(30)相合作粥,食之可以益精強志,聰耳明目。本草諸家共言益脾胃,如何白虎湯用之入肺?以胃為陽明之經,色為西方之由,故入肺也。然治陽明之經,即有胃也。色白,味甘,寒,入手太陰也。又云:少陰證桃花湯用此,甘以補正氣。竹葉石膏湯用此,甘以益不足。
小麥
丹溪云:面熱而麩涼。饑年用以代谷。須曬麥令燥,以少水潤之,舂(31)去赤皮,煮以為飯,食之則無面熱之后患。
神曲
潔古云:味甘,純陽。暖益胃氣,消食。治食不化,須用于脾胃藥中,少加之。
海藏云:能治小兒腹堅大如盤,胸中滿,妊娠卒胎動不安,或腰痛,胎動搶心,下血不止。火炒以助天五(32)之氣。入足陽明經。
丹溪云:神曲性氣入胃,麩皮曲性涼,入大腸,俱消食積。紅曲活血消食。
大麥
丹溪云:大麥初熟,人多炒而食之。此等有火,能生熱病,人不知也。
大麥蘗
潔古云:氣溫味咸。補脾胃虛,寬腸胃。炒黃色,搗細,取面用之。
海藏云:治產后腹中膨脹不通。此藥氣虛人宜服,以代戊己(33)腐熟(34)水谷。與豆蔻、縮砂、芍藥、木瓜、五味子、烏梅為之使。
丹溪云:麥蘗行上焦之滯血,腹中鳴者用之。
豉
成聊攝云:香豉味苦,寒。助梔子以吐虛煩。
潔古云:苦,陰。去心中懊。生用之。
東垣云:豉苦,寒,純陰。
醋
成聊攝云:苦酒之酸,以斂咽瘡。
丹溪云:醋酸漿甘,以之調和諸藥,盡可適口。若和魚肉,其致疾以漸,人所不知,酸收也,甘滯也。人能遠之,亦卻疾之一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