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道可道
- 學生真實修行記
- 居方
- 3148字
- 2024-06-20 11:39:31
在大學生宿舍的日子,是快樂的日子,可以去任何教室寫作業,也享受別人看年少的自己詫異的眼神。
最關鍵是袁男可以去到校園的任何地方,校園寬闊,有很多實驗基地,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松林,在宿舍對面的山后還有一個大湖,去這個大湖經過幾道山坡、要經過幾家農舍,很多人不知道,平常很安靜,人跡罕至。
天氣熱起來時這里就成了袁男和同宿舍的大學生們游泳的樂園。清風、水波、牛和夕陽成了袁男多年后最美的回憶。
袁男晚上可以去松林里聽蟲鳴,可以在湖邊運動打坐、站樁拉伸,日子又開始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
漸漸地袁男內心越來越平靜,在成年人看來無法釋懷甚至大發雷霆的事,袁男卻覺得這些人的行為和思考方式有點點幼稚。
平靜、放松可以讓袁男變得不急不躁、從容不迫。這樣的狀態波及到了每天在放學路上見面的好友羅世林。
他說每天見到袁男后,內心會有喜悅的感覺,這種感覺讓自己很是享受,人變得平和了,當初被一眾小混混毆打因憤恨而發奮報考警校的想法有了松動。
羅世林感覺不是哪么憤恨了,開始與自己和解,連每周聽校長在臺上訓話時,也能想象著把校長冗長的音波通過自己的耳朵變成能量在自己周身游走一圈傳入地下。
羅世林也每晚去河邊打坐,只是他和袁男相互不說,但是只言片語的感受,還是讓袁男知道他的能量在體內的流動方式。
羅世林修行的是《太極體用全書》,和袁男的不一樣。而袁男會自私一點,袁男所學所用的書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包括自己的好友。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是羅世林常常在袁男面前念叨的口訣,袁男不知道這句口訣在《太極體用全書》中有沒有,但是知道其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是其中《九陽真經》的口訣之一。
這句口訣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從武學修煉的角度來看,它強調了修煉者在面對強敵時,應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堅定,就像山崗一樣穩固,即使強風吹過,也無法撼動。同時,也體現了太極拳“以柔克剛”的核心理念,即不硬碰硬,而是通過調整呼吸、放松身心,以柔勁化敵為友,讓對方的勁為我所用。
“太極十年不出門”,太極拳的學習需要長期的堅持和深入的理解,不僅包括動作的學習,更涉及到內在的呼吸、意念和身體的協調。因此,真正的太極拳學習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修煉。
這里的“不出門”并非指字面意義上的不出門,而是指學習者需要長時間地沉浸在太極拳的學習和修煉中,不被外界干擾和誘惑所動搖。
羅世林不知道的是,袁男有個練了二十多年內家拳的表哥,太極已練到了“懂勁”的地步。
“懂勁”一詞出自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在太極拳中占據重要地位。它指的是通過練習太極拳,達到能夠深刻理解并運用太極拳中的“勁”的階段。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提到:“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這句話揭示了從熟練掌握招式(著熟)到逐漸領悟“懂勁”的過程,再到更高層次的“神明”境界的遞進關系。
“懂勁”在太極拳很重要。太極拳中的“勁”不僅僅指力量,還包括了意念、呼吸和身體的協調等多方面的內容。只有真正“懂勁”,才能將太極拳的精髓發揮到極致。
殊途同歸,袁男的龍門派道法講究心境,羅世林學習的太極也講究心境,都需要一種持之以恒、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思想。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但只要我們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定,不被外界的誘惑和干擾所動搖,就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一切挑戰。
這與當初男孩子們看了武俠片,喜歡打打殺殺,比拼武力的感覺不一樣。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每個男子都有一個武俠的夢,但能把熱愛堅持到底的不多。
年齡再小一點,沒有接觸武俠世界時,每個孩子的夢不是變強,不是變厲害,而是順應自己的情緒和自然的感覺。
那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山有四季,水有冷暖。
山從夏天的綠樹沙沙到冬天的白雪皚皚,在春日融融的朝霧中泛出淡淡藍色,在秋天黃葉飄飄的晚霞里鑲上道道金邊,山就在那里,不增不減。
夏天的水碧藍澈透,清波蕩漾,沁人心脾的涼意消去酷暑。而冬天能看到水上騰起陣陣白色蒸汽,好象水也在咕嚕嚕開始升溫,下到水中,竟然是溫的,可以呵護水中和岸邊的一切生靈。從地下到地面,水輾轉騰挪,時而深靜,時而奔騰,或澄懸一泓掩于巖下樹木潤物無聲,或飛流而下歡鬧跳躍,激起環環彩虹,千變萬化,絢麗多姿。
小時候,很多小孩都有過“呼風喚雨”的經歷,袁男和袁小妹曾在院子里對著晴朗的天空喊:“下雨,下雨”,竟真的叫來了雨。又喊:“下雪,下雪”,竟又下起了“雪米”,這事讓袁男和袁小妹真呼“真靈!”。
“真靈”或“靈”是道家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人身上那個更高的、超越肉身的自我,這個自我可以超越日常的情緒和遭遇,達到一種更為真實和永恒的狀態。
相對地這在佛家里叫“慧根”,“慧根”是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能信入佛法的根機,具體來說是指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
道家看山、看水、看事物是看他們的真義,看他們的趣機。佛家看的卻是他們的因果,看的是他們之間的聯系。
“蝴蝶效應”讓人直接想到的是佛家的因果聯系。但是對道家來說就是“混沌理論”,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
佛家的傳承因為有多國文字的“加持”,所以變化不大,基本上保持了原汁原味。
而道家的總綱《道德經》作為一部重要的哲學經典,在傳播過程中受到了不同文化環境和利益集團的影響。這些影響可能來自于政治、宗教、學術等多個方面,導致了《道德經》的文本在不同歷史時期和地域出現了不同的版本和解釋。
近年來,通過考古發掘,人們發現了《道德經》的一些早期版本,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這些早期版本與流行的《道德經》版本存在顯著的差異,揭示了《道德經》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可能經歷的變革和篡改。
帛書版的《道德經》與流行的《道德經》在內容和結構上存在明顯的不同,這些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章節順序與句子表達:流行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句為“道可道,非常道”,而在帛書版中,這句位于篇中靠后的位置,并且表達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其中,“常”字在帛書版中為“恒”,這反映了兩者在字句上的細微差異。
具體詞匯與概念:帛書版與流行版本在多處用詞上存在不同。例如,“大器晚成”在帛書版中是“大器免成”,這改變了原本的含義,強調了“免”即無需成就,與流行的勵志進取意義有所不同。
另一處顯著差異在于“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這一表達。帛書版為“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并且整本帛書并未提及“辯”字,這與流行版本強調的“善辯”與“不善辯”的對比有本質區別。
再如,“與善仁”在帛書版中是“予善天”,這一改變將“仁”的概念轉變為“天”,進一步體現了兩者在天地至理闡述上的不同。帛書版可能更強調與天道合一,而非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仁愛。
核心觀念與天地至理:在闡述天地至理時,兩者存在根本區別。例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在帛書版中被修改為“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這改變了對“古”與“今”的態度,從而影響了對天地至理的理解。流行版本可能更側重于復古和回溯,而帛書版則強調以當前之道來應對當前的問題。
這里,就產生了一個“悖論”,如果我們用目前流行的《道德經》的理論來指導我們,那就要復古和回溯,這樣就應該延用漢代之前的帛書版《道德經》的理論,而該理論強調以當前之道來應對當前的問題,那又應該用目前流行的《道德經》理論才行,這樣就形成了邏輯死循環。
總綱無解,《道藏》萬千,面對浩如煙海的書,袁男第一次在修行之路上感到了迷茫。
這可能就是佛家里說的“智障”,這與現代醫學里的概念不同。
佛家有一個術語叫“世智辯聰”,這被佛家視為八難之一。
“世智辯聰”被解釋為所知障,即由于執著于所學的知識或理解,而無法進一步洞察事物的本質或真相。
其實知行合一,不能因知而迷茫,“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說到底,佛道兩家的理論都需要儒家的思想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