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海洋旅游產業發展綜合研究
- 蘇勇軍
- 4618字
- 2020-06-05 17:28:08
第二節 國內海洋旅游研究進展
中國是海洋大國,擁有1.8萬多千米的大陸海岸線和300萬平方千米的管轄海域,沿海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三個氣候帶,擁有“陽光、沙灘、海水、綠色、空氣”五大旅游資源基本要素。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旅游產業蓬勃興起并得到迅速發展,海洋旅游資源開發漸趨深入,海洋旅游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品日益豐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顯著。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我國海洋旅游業發展的戰略任務,吹響了我國海洋旅游開發和建設的號角。同年國務院第41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要“培育新的旅游消費熱點。大力推進旅游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林業、商業、水利、地質、海洋、環保、氣象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指明了大力發展海洋旅游經濟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國海洋旅游產業發展迅速。據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15年我國海洋旅游業增加值為10877.15億元,達到歷年最高,以40.6%的占比位居海洋產業之首,并已形成了“四帶一區”的產業格局(渤海灣旅游帶、長江三角洲旅游帶、珠江三角洲旅游帶、海峽西岸旅游帶和海南旅游區)。
一、國內海洋旅游研究特征
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輸入關鍵詞“海洋旅游”(含“濱海旅游”,下同。時間截至2016年6月),文獻收錄來源設置為SCI、CSSCI、CSCD、EI等核心期刊來源,共搜到相關文獻1384篇,其中,期刊文章945篇,博士論文21篇,碩士論文284篇,重要會議論文134篇。檢索發現,我國海洋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21世紀后,海洋旅游研究快速發展,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并出現一系列以海洋旅游為研究對象的碩士、博士論文(見表1-2)。這不僅表明我國海洋旅游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同時也表明海洋旅游研究更加多元化和專業化。
表 1-2 國內海洋旅游相關文獻數量統計 (單位:篇)

注:統計時間截至2014年6月。
根據文獻數量統計,我國沿海的9個省份(臺灣除外),作為海洋旅游研究對象均有涉及,但涉及的文獻數量差距明顯(見表1-3)。從城市空間尺度看,目前國內海洋旅游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較為知名的大中型城市,如大連、煙臺、青島、秦皇島、上海、寧波、廈門、深圳、三亞等(見表1-4)。同時,國內對島嶼的研究基本上都以舟山群島和海南島為主,研究的對象很少涉及其他島嶼。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海洋旅游在空間尺度上存在研究力度不均衡的問題。
表1-3 濱海旅游研究文獻的省際分布

注:統計范圍不包括臺灣,時間截至2014年6月。
表1-4 海洋旅游研究文獻的市際分布

注:計算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時間截至2014年6月。
二、國內海洋旅游研究的主要內容
概括而言,國內海洋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旅游資源、海洋旅游產業與產品、海洋旅游影響等領域。
(一)海洋旅游資源研究
1.海洋旅游資源調查與分類
早期海洋旅游的文章大多從區域旅游開發的角度,對當地的海洋旅游資源進行調查分析。仲桂清對遼寧省濱海旅游資源開發的分析、王詩成對山東濱海旅游資源的探討
、王曉青對山東沿海旅游資源及開發的思考
、周山對廣西濱海旅游資源的初探
、杜麗娟對河北省濱海旅游資源的分析與開發
等。陳娟根據海洋旅游資源的屬性,將海洋旅游資源分為海洋自然旅游資源和海洋人文旅游資源兩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
2.海洋旅游資源評價
海洋旅游資源評價的研究較多,以研究方法分類:一是以定性研究方法為主,這在海洋旅游研究早期階段最為突出。陳硯對廈門濱海旅游資源整體性的評價分析,認為海灣、海島等濱海資源是廈門旅游業持續發展的潛力資源。保繼剛將濱海旅游資源的特點概括為“3s”,即陽光(sun)、海水(sea)和沙灘(sand),指出濱海旅游資源是一種共性大、個性(獨特性)小的旅游資源。二是以定量和定性二者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為主,并且不斷得以推廣。
曲麗梅選取景觀價值特征、環境氛圍和開發條件作為評價因子,運用數學模型和綜合評分的方法對遼寧濱海旅游資源進行了評價。
舒惠芳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深圳濱海旅游資源進行了定量綜合評價,并借助GIS技術對深圳旅游資源的結構和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分析。
林燕以廈門為例,運用層次分析法從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資源協調性、開發與保育及知名度五個方面構建了海洋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
3.海洋旅游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海洋旅游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也同樣一直貫穿在海洋旅游研究之中。朱堅真通過分析北部灣濱海旅游資源的特點、產業發展狀況、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了開發與保護環北部灣濱海旅游資源的對策。劉佳結合濱海旅游自身特點,構建由資源、生態、經濟、社會四個承載子系統構成的濱海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按照評價體系的層次結構構造判斷矩陣,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運用物元評價模型和灰色預測模型,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濱海環境承載力水平進行量化測度與系統分析。
齊麗云從環境生態的角度,將影響濱海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因素總結為資源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管理監控四個方面,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旅游資源、民眾環保意識、環保投入、環保宣傳教育等因素對濱海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影響較大。
4.海洋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
掌握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有利于合理布局區域旅游產業。目前,國內海洋旅游資源空間結構的研究主要從整個東部沿海、濱海城市和海島型旅游地三個層面進行。寧凌選取海洋空間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礦產資源和濱海旅游資源五個方面對中國海洋資源的概況進行了描述,并將我國沿海各省市根據資源的豐度和開發程度劃分為四個層次。陳君從旅游資源的成因、空間組合及開發優勢的角度分析了我國旅游資源的基本格局大致呈“S”形態勢,由北向南劃分為四大旅游帶十大旅游區。
張廣海在總結海洋功能區劃理論的基礎上,根據青島市海洋資源屬性、開發利用條件及其現狀特點,將青島旅游劃分為東部、南部、膠州灣、西海岸四大功能區。
陸林以舟山群島為例,對海島型旅游地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及空間結構的演化機理進行了研究。
(二)海洋旅游產業與產品研究
1.海洋旅游產業發展研究
國內海洋旅游產業發展研究開始時間較早,研究對象包括中國東部沿海的各地理區域,包括渤海灣、舟山群島、大亞灣、北部灣等,以及沿海各行政區域,包括沿海九省區市,以及各級城市等。張耀光、王利
、夏雪
等對渤海灣濱海旅游的發展進行了研究;楊效忠
、王大悟
、黃蔚艷
等對舟山群島旅游發展進行探討;李燕寧
、張瑞梅
等對北部灣旅游開發進行研究;孫希華
、劉佳等對山東濱海旅游的開發進行研究;林璇華
等對廣東濱海旅游發展進行探討;戈健梅
、王樹欣
、陳揚樂
等對海南島濱海旅游開發進行研究。目前,國內海洋旅游發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區域或者知名城市,對中小城市海洋旅游研究較少。
2.海洋旅游產品研究
近年來,沿海各地都把海洋旅游業作為經濟先導產業來抓,除保留原有的“觀海景、戲海水、嘗海鮮、買海貨”等傳統旅游項目外,還著力推出沖浪、帆板、海釣、郵輪、沙灘球類等富有特色、參與性強的現代海洋旅游產品體系。基于此,學術界對海洋旅游產品的關注也越來越多。
濱海休閑度假區是一種復合型旅游產品,產品形式多樣,娛樂性、參與性較強。魏敏分析了我國濱海旅游度假區存在的問題,包括缺少科學論證、開發定位不明確、缺乏文化內涵、缺乏統一立法約束、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等,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劉杰武分析了深圳東部濱海度假區發展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創新濱海度假模式,樹立頂級國際濱海度假勝地形象。
但與國外相比,我國濱海旅游度假區的研究明顯滯后,濱海旅游度假區開發實踐中出現的諸如開發過熱、低效重復建設、低劣的文化品位和旅游開發城市化或房地產化模式等不良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與理論研究滯后有關。
濱海休閑漁業的研究大多以具體區域為對象,研究其優劣勢與發展策略。王茂軍對大連休閑漁業進行了資源分析,認為休閑漁業的發展必須定位于“海”,要加強漁業與旅游業的聯系。張廣海對青島市海洋休閑漁業發展進行了探索,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
這種針對性的研究方法,對于研究區域的休閑漁業開發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但同時,也造成了缺少普適性的缺點。
郵輪旅游在我國剛剛興起,對其研究較少。余科輝系統介紹了世界郵輪經濟、郵輪目的地和郵輪母港的概況,分析了郵輪旅游目的地要素,指出我國港口發展郵輪經濟應重點關注港口自身條件、潛在客源市場、地區吸引力等幾個方面。慎麗華分析了青島發展郵輪經濟的潛力,認為青島郵輪旅游經濟在旅游資源、帆船品牌、通關經驗等方面具有特色優勢。
張言慶探討了郵輪旅游產業經濟特征、發展趨勢及對中國的啟示。
由于郵輪旅游在我國剛剛起步,加上郵輪消費的高門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內對于郵輪旅游的研究。
3.海洋旅游產品品牌研究
國內海洋旅游產品的品牌研究近幾年剛剛起步,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少,研究的對象往往局限在特定的區域。陳劍宇對福建省休閑漁業“水鄉漁村”的品牌建設進行了分析。寧霽對日照海洋旅游品牌的打造進行了研究。
方雅賢以大連濱海旅游品牌為例,基于文化視角對旅游品牌形象塑造與傳播進行了研究。
(三)海洋旅游影響研究
1.海洋旅游的經濟影響
我國海洋旅游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發展潛力巨大。而目前,國內對于海洋旅游的經濟影響的研究大多只是強調海洋旅游發展本身的經濟意義。王海壯分析了大連市濱海旅游的經濟影響,并針對負面影響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張耀光對遼寧省主導海洋產業進行了分析,強調了濱海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
李作志、王爾大以大連市為例,對濱海旅游的經濟價值進行了評價,為實現旅游活動和旅游資源管理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以及景區定價機制的改進提供借鑒。
周武生對廣西濱海旅游經濟效益進行了分析,認為廣西濱海旅游對經濟貢獻比較大,經濟效益較好。
張廣海等通過分析山東省海洋旅游經濟發展規模、速度、產業貢獻度和國際客源市場等地域差異,揭示了山東省海洋旅游經濟存在明顯的地域不平衡性,提出了構建山東省三級海洋旅游圈的空間發展模式,以及山東省海洋旅游經濟發展的對策。
2.海洋旅游的環境影響
目前,海洋旅游環境影響領域的研究方法不斷體現出科學性,但研究的領域還不廣泛,有待進一步展開。鄭偉民以福建省泉州灣北岸為例,分析了濱海旅游開發的環境效應,并針對案例地開發的環境效應問題,提出濱海旅游開發的保護對策。劉世棟、高峻以上海濱海濕地植被為研究對象,采用典型樣地與標準樣方相結合的調查方法,從屬種和生物多樣性角度分析不同旅游開發方式對濱海濕地植被的影響;
同時,二人還基于灰色關聯識別模型,從時空角度分析旅游活動對杭州灣北岸濱海人工浴場水環境的影響,研究了濱海活動與海水質量的關系。
3.海洋旅游的社會影響
相對于海洋旅游的經濟、環境影響,國內對于海洋旅游的社會影響的研究更少。王春蕊在沿海開發進程中漁民轉產轉業的路徑探討中,認為濱海旅游是漁民轉業轉產的重要方向。李蕾蕾在比較自然科學(特別是旅游地理學)和文化研究兩個不同視角所建構的兩種不同的海濱旅游空間模式之后,指出從文化研究角度探討海濱旅游空間是傳統旅游地理學研究視角的重要補充,接著在社會建構理論與符號學的分析框架下,討論了海濱從“自然空間”轉化為“旅游空間”的歷史過程;并以深圳海濱為例,分析指出海濱旅游空間的社會實踐和社會建構。
濱海旅游發展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在促進旅游地社會文化的對外交流、促進旅游地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復興,以及提升旅游者的素質、調劑旅游者的生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應該促進學者的廣泛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