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浙江海洋旅游產業發展綜合研究作者名: 蘇勇軍本章字數: 8309字更新時間: 2020-06-05 17:28:08
第一節 國外海洋旅游研究進展
一、國外海洋旅游研究特征
20世紀,國外學者從實證主義、行為主義等角度,在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對海洋旅游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海岸地貌、海岸資源與旅游休閑之間的關系;濱海度假區的空間形態、開發模式;游客在濱海度假區的活動和行為,以及濱海地區的規劃管理等。其中,旅游活動對濱海環境的影響及濱海環境的保護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今天也有不少學者進行相關研究;
此外,由于實踐發展的需要,關于濱海度假區發展與演變的研究在這個時期發展得比較成熟,
研究成果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增多。
但是,這個時期關于海洋旅游的研究在整體上并未受到太多關注,不少成果只是從側面在不同程度上涉及海洋旅游,如海洋資源的管理
、海洋動物
及生態保護等,造成相關的研究成果有限,無論是研究廣度還是研究深度都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
進入21世紀后,國外海洋旅游不斷發展,海洋旅游業在旅游產業中的分量不斷上升,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日益突出,使得關注海洋旅游的學者越來越多,并促使大批文獻出現,研究成果不斷完善。首先,研究領域不斷拓寬。相關的研究成果涉及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生態學、地理學、形態學、情景學等學科,研究人員來自不同的學科領域并從自身學科的角度對海洋旅游進行針對性研究,促進海洋旅游研究理論的成熟。其次,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國外海洋旅游的研究緊隨實踐發展的需要,相關的研究內容基本涉及旅游活動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影響海洋旅游活動的要素;海洋旅游的管理;海洋環境保護的途徑與保護價值;海洋旅游開發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的影響;海洋旅游產品與旅游項目的研究;旅游市場主體研究,如旅游者行為研究、利益相關者研究等;海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如濱海城市、海島及港口的可持續發展等。
對于國外海洋旅游的研究內容,我們給出了3級分類表,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大小分為1級、2級、3級,每級對應相應的內容說明(見表1-1)。研究方法更加科學、多樣,體現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相結合,如層次分析、模糊數學、回歸分析、網絡分析等。并且能夠借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實現多學科滲透、協同發展,以及利用現在的高新技術手段,如衛星圖像、地理信息系統等,促進對濱海旅游的深入研究。
表1-1 海洋旅游研究內容的3級分類

進入21世紀后,學者對于海洋旅游的研究,無論是研究領域、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都達到了較高的層次。值得注意的是,21世紀國外海洋旅游的研究緊隨實踐發展的需要,理論研究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二、國外海洋旅游研究主要內容
1.海洋旅游活動的影響因素
海洋旅游的開展以濱海地區豐富的資源為基礎,旅游活動依賴于各種條件,特別是優美的自然條件。然而相對于國外海洋旅游的發展不斷成熟,對于濱海地區旅游資源的分析與開發的文章卻很少。除了少量關于對落后地區濱海資源分析的文章,大部分對于濱海旅游活動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從旅游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出發,且主要運用實證研究從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角度進行探討。
對于海洋旅游活動自然影響因素的研究,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關注點。Agarwal運用形態學理論,探討了旅游吸引物空間布局對濱海度假區的影響。Yuksel以土耳其黑海地區為例,分析了氣候條件對當地海洋旅游時節的影響。
Kathrin研究了氣候變化對愛爾蘭主要濱海產業的影響,其中包括海洋旅游業、漁業等,并提出了各產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Zahed研究了日本海嘯尤其是海嘯產生的海洋漂浮物對海洋旅游業的影響,并以夏威夷為例,以災前與災后的旅游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為災后海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些策略。
此外,還有學者研究了海浪對旅游活動的影響及濱海礁石對于游客的吸引力,等等。
在人為影響因素研究方面,Jang評估了海洋污染對旅游經濟的影響。同時,Rodrigues對海水酸化的社會經濟影響進行了評估,強調了對海洋旅游活動的影響。
Landry以美國卡羅萊納州北部沿海地區為例,研究了風力發電設施對當地旅游活動的影響。
Morgan以美國佛羅里達關于濱海赤潮的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通過經驗性分析,研究了新聞報道對海洋旅游活動的影響,研究發現新聞報道有助于提高公民的警覺或環保意識,對于濱海旅游地的環境壓力具有緩解作用。
此外,還有學者研究了石油污染
、人工礁石
等因素對海洋旅游活動的影響。
2.海洋旅游管理與相關保護研究
海洋旅游管理是海岸帶管理的一部分,且海洋旅游的管理往往與濱海地區保護聯系在一起,大多數濱海地區的管理都是出于對資源環境保護的目的。
(1)海洋旅游的管理
目前對海洋旅游管理的研究成果涉及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地理學、情景學、形態學等領域,不同學者從各自專業領域對海洋旅游的某一方面進行研究,并對海洋旅游管理提出相應對策。Choi從社會學角度研究了社區與海洋旅游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基于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管理策略;法國學者英娜·波爾蒂娜運用旅游成本法,對法國濱海的捕魚業和旅游業進行了經濟評估,強調了旅游地經濟價值和自然資源價值評估對濱海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了非市場化資源的價值在評估過程中的應用;
Daniel以美國特拉華州為例,探討了沙灘維護成本,為濱海沙灘維護管理提供了一些對策;
Betty從生態學的角度說明了歐洲海洋生態多樣性保護的意義,認為濱海地區的整合管理是其重要途徑;
還有學者運用形態學理論研究了大風浪旅游區游客安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同時,一些學者還研究了海洋旅游管理的途徑創新,像Kelly提出通過建立新型的旅游合作組織,來加強對濱海海洋旅游的管理;
Giuseppe以意大利撒丁島為研究對象,運用多重判據法,探討了從海洋管理到區域整合管理,實現濱海資源、生態旅游、環境保護三者的結合;
Kojima分析了日本濱海整合管理的實現方式,以便緩解濱海資源與旅游之間的沖突,
等。
除此之外,學者們還從其他多個角度對海洋旅游的管理進行了探討。西班牙學者米蓋爾·賽吉·利納斯(Miguel Serge Linus)研究了海灘和公共空間的私有化,這種私有化主要是指濱海地區使用權持續私有化,部分地區限制公眾進入,付費入內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并且通過比較英美文化地區,他認為拉丁文化地區的政府傾向于使用一系列的原因,如環境保護、避免大眾化、控制環境承載力等,來解釋其私有化的政策;認為所有人都因為隨主流而接受了私有化,反抗私有化的聲音日漸式微,人們從享有特權的公民逐漸變成了消費者。Joanna Tonge以澳大利亞西海岸國家海洋公園為例,運用IPA方法,從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游客滿意度兩方面進行了管理質量評估,認為環境的保護比游客的滿意度更為重要,呼吁管理者加強這方面的意識。
(2)海洋旅游地的保護
幾乎所有文獻均提及海洋旅游地保護問題,只是涉及的程度不同、側重點不同,且大多以實證研究為主,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對于旅游地保護的研究,我們主要介紹三個方面,包括海洋旅游地保護的途徑、保護的意義,以及目前保護方式中存在的問題。
國外對于海洋旅游保護途徑的研究主要有新能源的利用、海洋旅游活動的創新、沙灘保護、法律保護、遺產保護、生態保護等幾個方面,研究的范圍廣泛、角度新穎、實用性強。在新能源利用方面,Alfredo Bermudez Contreras研究了墨西哥濱海地區目前旅游業的能源消耗與水資源消耗情況,并對當地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進行了可行性分析,認為新能源的開發有利于環境保護和旅游業的長久發展;Dalton以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為例,對濱海地區大型酒店新能源的利用進行了分析。
對于旅游活動的創新,H unt等人研究了東南亞深海潛水活動中“綠色潛水”方法的運用,并強調了這種潛水方法對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
Buzinde以西班牙濱海地區為例,討論了游客對沙灘防護措施的感知,并根據研究結果,對沙灘防護措施的改進提出意見。
Thur等人從法律的角度對海洋旅游的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等方面的保護進行了研究。
Farina對濱海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了研究。
海洋旅游地的保護,無論是對濱海地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還是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Chae以英國蘭迪濱海地區為例,對濱海旅游保護地的旅游價值與旅游成本進行了分析,運用旅游成本模型和消費者剩余理論,評估了濱海保護地的非市場價值。Farr通過研究游客對大堡礁生態保護的態度,得出了海洋旅游過程中海洋物種的非消費價值,強調了海洋生物保護的重要性。
同時,Zubair研究了馬爾代夫濱海旅游對環境影響的評價報告,結合旅游主體的感知進行比較,指出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修改措施。
國外對于海洋旅游的管理與保護的研究,涉獵的范圍較廣,綜合性強,研究角度細致、新穎,研究模式一般比較固定,大多以某方面存在的問題或現象進行分析,并采用適合的研究方法,得出相應的結論。這種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研究,使其研究結果更具實操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的推廣。
3.海洋旅游開發產生的影響
海洋旅游開發產生的影響,無論是對生態環境還是社會經濟,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隨著海洋旅游的不斷發展,對其影響的研究成果也不斷增多;進入21世紀,該領域研究緊隨實踐發展,理論成果也呈現出新角度、多姿態的特點。目前該領域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兩個方面。
學者們運用不同理論方法對海洋旅游開發產生的整體影響進行研究,既包括生態環境方面,又包括社會經濟方面;同時將評價結果與其他方面的研究相結合,豐富了相關的研究成果。Ivana以克羅地亞濱海城鎮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了旅游業發展給當地帶來的消極影響,如沙灘腐蝕、生物多樣性減少、居民與游客之間的沖突等;并在此基礎上對當地的旅游政策進行了三方面的評價,包括當局處理消極影響的效率、利益相關者對當局處理的認可度、處理方式的技術可行性分析;認為當地對海洋旅游業的管理有所欠缺,相關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Xie運用形態學理論,研究了海洋旅游開發對斐濟丹娜拉島產生的影響,并認為立法措施是抵制開發破壞的有效途徑。
也有學者從某一個角度出發,研究海洋旅游產生的影響,如海洋旅游對海洋生物、沙灘、水體、經濟、人類健康等方面產生的影響。雖然這類研究視角較為單一,但是研究較為深入,應用性強。在濱海動植物方面,Schleupner以加勒比馬提尼克島為例,運用GIS技術分析了當地旅游開發,尤其是酒店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對紅樹林的破壞、海岸的侵蝕、海平面上升等。此外,還有學者研究了潛水對珊瑚礁的破壞
,游船對野生黃貂魚的影響
,以及海洋旅游對海鳥
、螃蟹
、鯊魚
的影響等。對于濱海沙灘,Phillips研究了濱海旅游對沙灘的侵蝕,并提出了相應的管理對策;
Daniel對葡萄牙濱海沙灘的旅游承載力進行了評價;
還有學者對沙灘質量的退化
、土地使用類型的轉變
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同時,Mansour構建了濱海旅游活動對水體重金屬污染的評價體系,并對埃及赫爾加達地區進行了評價,認為應加強當地的海洋管理監督。
在社會經濟方面,Chi-Ok以美國卡羅萊納濱海地區為例,評估了公共沙灘的可進入性所帶來的經濟價值;
Saj ad以拉姆薩濱海地區為例,研究了旅游與當地居民的交互影響等
。此外,Gerald通過海水樣本的比較試驗,發現海洋旅游活動使得濱海浴場的海水質量下降,生成致病細菌,危害游客的身體健康。
4.海洋旅游產品與項目
全球海洋旅游資源豐富,以資源為依托開展的旅游產品和旅游項目不勝枚舉;對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較為豐富。目前,國外學者研究的海洋旅游產品與項目主要有潛水、沖浪、海邊垂釣、濱海療養地、游艇、沙灘陽光浴、海洋野生動物參觀及郵輪旅游等。國外對于海洋旅游產品與項目的研究往往與海洋旅游的管理、保護及旅游者行為等相結合,研究方法大多以實證研究為主,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指導性。
目前,國外對于潛水活動的研究大多與濱海環境保護、旅游者行為、濱海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相關。Harald Hasler以埃及西奈半島濱海地區為例,研究了潛水活動對濱海生態,尤其是對珊瑚礁的影響。Wongthong從整合管理和旅游持續發展的角度,研究了泰國潛水活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Smith研究了潛水活動對鯊魚產生的影響。
國外對于沖浪、休閑垂釣、療養地及游艇活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參與這些活動的游客行為、開展這些活動所需要的條件、旅游管理和活動產生的影響等方面。Buckley研究了沖浪者的行為及沖浪活動產生的影響,并為海洋旅游的管理提出了建議。Espejo為濱海地區沖浪條件構建了定量的評估指標。
Cillari研究了傳統垂釣技藝對濱海休閑漁業的促進作用。
Schuhbauer以厄爾多瓦大龜群島為例,對該地區休閑漁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評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
Crecente以西班牙加利西亞濱海地區為例,通過考慮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構建了海水浴療養地的綜合評價模型,為該地海水療養場所的選址提供了參考。
Praniˊc等人以克羅地亞為例,研究了游客對小范圍內游艇巡海游玩的滿意度,并通過回歸分析,將游艇游玩與國際航海游玩相比較,認為風景、美食及旅游目的地的名氣對這類游客更具有吸引力。
參觀海洋野生動物,需要游客乘坐觀光船或游艇到達深海區,在深海區對海洋野生動物進行近距離觀看。對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參觀活動對海洋生物及生態環境的影響、旅游者行為等方面。Mustika以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的海豚表演為例,研究了游客參與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提出了表演活動存在的問題,指出管理當局應加強對海洋生物的保護。此外,還有學者對參觀野生鯨魚、鯊魚等活動進行了研究。
自1980年以來,世界郵輪旅游人數呈快速增長趨勢,幾乎為世界旅游業平均增長速度的兩倍;國外郵輪旅游的快速發展,引起了諸多學者的關注。目前,國外關于郵輪旅游的研究主要包括對發展前景的預測、發展產生的影響等。Wood探討了郵輪旅游的發展與全球化問題,提出郵輪帶來的“海上全球化”將導致海島本土文化的退化。Johnson認為,郵輪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國際管理部門、郵輪部門及當地社區三者的合作,嚴格控制郵輪污染物的處理、設施供給、社區利益分配等因素,保證海洋環境的健康發展。Klein通過探討郵輪旅游對環境、經濟及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的影響,認為郵輪企業應承擔相應的責任,保護環境、保證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實現長遠發展。
5.海洋旅游利益相關者研究
該領域研究主要從旅游者、經營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其中對海洋旅游者的研究占大多數。研究的方法依然以實證研究為主,并能夠運用經濟學、管理學、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增加研究的科學性;且研究過程中大多與其他方面的研究相結合,注重研究的實用性,體現出研究的綜合性。
(1)海洋旅游者的研究
對海洋旅游者的研究,一直是海洋旅游研究的熱點,無論是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還是管理學,均有涉及。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旅游者的出游動機、行為特征、支付意愿、感知與態度等方面。
Anna以地中海塞浦路斯濱海地區為例,通過非結構化訪談對當地旅游者的出游動機進行了調查,得出不同游客會被不同的旅游吸引物所吸引的結論,認為當地設施無法對游客構成吸引力,為當局管理決策提供了參考。James Catlin對澳大利亞寧格羅濱海地區的野生動物游進行了縱向研究,通過比較當前與十年前的旅游數據,發現野生動物游已成為當地主要吸引力;并且通過分析游客的職業、年齡等方面的特征,發現當地游客的類型在不斷地發生轉變,并提出了應對這種轉變的管理措施。
不少學者還對旅游者支付意愿進行了研究:John以泰國深水潛水者為研究對象,運用條件價值評估法,分析了潛水者為保護海洋環境所愿意支付的額外費用,發現游客基本愿意為環境保護支付額外費用;
Howard Peters通過比較研究游客對海洋公園保護的支付意愿,發現大部分游客愿意支付,但部分游客對額外費用的征收機構,以及費用的使用存在質疑,倡導當地的管理機構應加強監督,完善管理;
Peter E.T.以牙買加濱海地區為例,對旅游者的支付意愿進行了研究,發現旅游者更愿意支付“環境稅”,不愿意支付“旅游發展稅”,這為可持續的財政收入提供了渠道;
另外,Sevda對土耳其梅爾辛港口
、Peter W.對拉美巴巴多斯地區
旅游者的支付意愿進行了相關研究。
此外,還有學者對海洋旅游者的感知和態度進行了研究。在游客滿意度方面,Jackie Ziegler運用IP分析法研究了墨西哥海洋野生動物旅游者的動機,通過前后對比,分析了當地旅游者的滿意度,發現當地旅游存在教育信息缺乏、過于擁擠、旅游成本過高等方面的不足;Alexandra對大堡礁游客滿意度進行了IP分析,認為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與其他游客的良好互動、游船的舒適度、游玩的質量、信息的可獲得性等因素對于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具有促進作用。
從游客對環境的保護態度出發,Jones探討了游客對希臘海龜保護地的感知,分析了游客對保護地的支付意愿,為當地管理提供了決策依據;
Juliana Silva對比分析了濱海保護地與非保護地之間的差異,研究了不同性別、年齡等屬性的旅游者的行為表現,認為應在非保護地加強環保教育。
另外,Christine N.研究了氣候變化對濱海灘涂的侵蝕,并通過訪談分析了游客對這一現象的態度,運用列斐伏爾三角模型模擬了濱海地的供求雙方,以及由于氣候變化導致的土地空間改變,為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相處提出了對策。
(2)市場經營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研究
國外對于海洋旅游市場經營者的研究較少,只有少量的相關文獻涉及。Bottema研究了私人海洋旅游企業的發展潛力,他認為私有企業可以提高旅游者和社區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加旅游收入,提供海洋保護活動的資金支持;但在提供持續性、制度化的管理方面存在缺陷。Gunasekaran以印度南部本地治里地區為例,研究了海洋旅游住宿業的影響因素。
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研究也往往與海洋旅游者、海洋旅游的管理與保護等方面的研究相聯系。Stephen研究了歐洲地中海地區,包括游客、居民及管理機構在內的利益相關者對于建立濱海保護地的感知。Oh基于公共沙灘及相關設施使用的角度,對當地居民與游客之間的利益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游客更喜歡公共沙灘,而當地居民也支持公共沙灘的相關政策,但無法容忍沙灘的擁擠與噪聲;并對當地的管理機構提出相關建議,如收取公共沙灘的停車費、完善相關沙灘設施等。
Concu以意大利阿爾蓋洛濱海地區為例,分析了旅游者與當地居民之間的利益沖突,發現不僅居民與旅游者之間,而且居民與居民之間也存在沖突,認為旅游地的供給方與需求方之間的利益要進行重新分配。
6.海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海洋旅游作為旅游業的分支也不例外。海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經常和海洋環境保護聯系在一起,且大部分海洋旅游的文獻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環境的保護、旅游業的長遠發展。這類研究往往涉及社會學、管理學、地理學、生態學等多門學科;研究的方法以實證研究為主,并借鑒各學科的研究之所長。這里我們著重強調國外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實現的方法與評價,并對其進行歸納與整理。
海洋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指濱海城市、海島及港口,且對海島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占多數。例如,Oreja Rodríguez運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研究了歐洲特納列夫島的旅游發展歷程,認為該島旅游的發展已步入成熟階段,要通過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Job分析了肯尼亞貧窮小島通過旅游開發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影響,并探索了落后小島旅游開發的可持續模式;
Sealey以巴哈馬島嶼為例,對旅游開發對島嶼的影響進行了評價,并探討了島嶼生態的保護、生態恢復和旅游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
此外,還有學者對濱海城市和港口的發展進行了研究,Ivars以西班牙貝尼多姆為例,分析了城市的發展歷程;并研究了在多重因素構成的復雜環境下濱海城市長久發展的模式和途徑。
Zazzara研究了希臘科林斯港口城市的轉型和發展機遇。
法國學者Mondou分析了馬賽港作為地中海區域郵輪業重要參與者所取得的發展,陳述了馬賽轉變了工業港的部分職能用以接待中低端的大眾郵輪,并完成了對毗鄰老港、緊挨新落成的地中海文化博物館的區塊地整治,用于接待游艇和高端小型郵輪,認為郵輪業是馬賽為打造具有鮮明旅游形象的歐洲大都市而主動實施的一項強有力的政策。
海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還體現在學者對已開發旅游景區的評價、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及景區的等級評價等方面。Blancas運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兩步聚類法構建綜合指標體系,對海洋旅游地的各項資源進行評價,強調資源保護對濱海地區長久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他還運用目標規劃法構建綜合評價指標,并在安達盧西亞地區加以應用,得出當地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的主要特征及它們的優劣勢,為當地海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
此外,Jurado通過構建數學方程對濱海旅游地的承載力進行了評估,并分析了海洋旅游地可持續發展的優勢與挑戰,為海洋旅游的管理與開發提供依據。
Rangel-Buitrago運用模糊數學法對加勒比哥倫比亞135個景區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將135個景區分為5級,1、2級景區的自然和社會參數較高,3、4級處于中等,5級景區最低;提出通過加強管理、監督等措施,來改善中低檔景區中的不協調因素。
Liaghat通過層次分析法對馬來西亞波德申地區的旅游開發進行了評價,指出目前當地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