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生活世界里,主體的認知活動一般置身于開放、動態的環境之中。主體所接收的語言信息具有不完全性、不一致性、不確定性等特點。因此,當主體從外界不斷獲取新信息時,可能遇到如下問題: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可靠?它們是否與主體的現有信念發生沖突?主體的信念和偏好如何隨著這些語言信息的改變而改變?其主要過程涉及語言信息的獲取,單主體的動態認知,以及多主體的動態認知。本書從現代邏輯、現代語言學、人工智能等多學科視角,重點探討邏輯、語言與認知交叉領域的相關問題。
本書分為如下五章:第一章,“邏輯、表征與認知”;第二章,“語言的邏輯刻畫與語用分析”;第三章,“論辯語義與論辯結構”;第四章,“主體互動與知識更新”;第五章,“隱喻表達與隱喻理解”。第一章側重于宏觀上的哲學思考;第二章重點分析自然語言的語義和語用問題;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單主體內部和多主體互動中的動態認知;第五章探討隱喻表達和理解的認知機理與邏輯關系。
第一章力圖從哲學的角度,吸收演化心理學、演化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的新發現和新成果,探討如何理解心智、認知與知識等問題,對認知的計算—表征—邏輯進路進行多維整合的哲學審視,從而為推動心智研究的邏輯進路發展提供新視野和新資源。主要探討了以下三方面問題。
(1)在認知科學全面發展的視域下,如何重新理解心智,以及認知的邏輯—表征—計算如何應對生物學—社會性進路的挑戰。當代認知科學存在兩種理解心智的經典模型:一是以符號思維為范型的計算機模型;二是以自然生命為范型的生物有機體模型。第二種模型隱含了一個基本思想:應該從生命和生命演化的角度出發來理解心智,生命與心智在存在論上一開始就是同一的,這一基本思想被稱為“生命—心智連續性論題”。這一論題為表征—計算模型帶來的挑戰是:從演化—發展的角度看,認知的最初形式并非是基于嚴格邏輯規則的語言思維過程;而是一種感知—行動的身體圖式,而以表征為主的認知形式是出現了內化的神經系統后才得到全面發展的。以生命的自創生理論為例,最簡生命形式即蘊含了心智,即生命是一個包含主體(或自我)成分和認知成分的統一體。這一思想為理解心智的邏輯—表征—計算進路的生物似然性和心理似然性帶來了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邏輯—表征—計算進路需要認識到多進路對話的重要性,擴展和補充自身視域,并繼續在刻畫學習、語言、問題求解等高級認知能力上展現出卓越的計算力。
(2)在認知的計算—表征模型中,通過對比研究心智和神經層面上運行機制的異同,使邏輯、意象、類比等不同進路相互借鑒、擴充,從而促進多進路對話與協作。通過比較心智的語言表征與意象表征,我們認為意象的心智模型和神經映射是更為一般和更深層地理解認知的重要通道。通過對比類比與邏輯的認知機制,我們認為類比的心智模型乃至神經模型更為基礎——基于表征相似性的類比是人類最一般的思維方式,也正是這一點使得隱喻成為一種普遍的語言和認知現象;作為隱喻的基礎,類比是理解語言的重要心智機制。在這一章哲學探討的基礎上,后面我們將進一步結合計算模擬探討隱喻與類比推理的一般認知過程和機制。
(3)其他探討的核心問題還有,表征主義如何回應形而上學的二元論困境;表征—計算模型如何應對來自具身認知的挑戰(即我們的認知是涉及在世的軀體以及軀體情緒的,乃至我們很多隱喻也以身體為基礎坐標);不同進路間如何統一概念,如何理解“知識”。
第二章側重于從邏輯與認知結合的角度,對自然語言進行語義和語用分析。以類比推理模式、認知語用學、言語行為語用模型以及博弈論語用學等為理論基礎,依托具體語料,比較具體地分析了自然語言語形、語義、語用上的某些特點和規律。主要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類比推理作為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模式,是隱喻、轉喻等認知機制實現的邏輯思維基礎,對詞義擴展起到了理據性作用。類比推理可以分為屬性類比、關系類比、結構類比和擴張類比四種“型”式。前三類推理模式是隱喻認知的深層思維模式。而通過轉喻認知擴展語義的詞匯,大多是擴張類比的結果。
(2)在主觀位移句中,位移動詞用于描寫靜態空間場景,這種位移動詞的特殊用法也可以從認知角度加以解釋。主觀位移及表層語言結構的形成依賴于人類概念整合、概念轉喻和完型心理等認知能力和認知操作。主觀位移產生于對動態空間和靜態空間的概念整合操作之中。
(3)維索爾倫的語用順應論為我們分析親子溝通提供了理論視角,我們的研究發現,家長在實施指令行為過程中存在著語用選擇偏好,他們傾向于選擇一種論證式的指令行為。在具體推理機制上,該類指令行為通過附加信息,以否定后件與條件強化兩種方式,使釋話人的認知語境得以擴展,進而強化說話人的交際意圖,最終促進有效溝通。
(4)語用學基本的研究對象是言語交際。我們利用言語行為語用模型和博弈論語用學等理論工具,對言語交際行為的性質和間接言語行為的理性決策做了邏輯方面的研究。博弈論語用學方法從交際雙方互動的角度,考察他們在使用和理解間接言語行為時的理性決策。我們區分了兩大類交際情形——確定合作交際和不確定合作交際,并分別建立相應的信號博弈模型加以描述。
(5)人類如何運用言語進行成功的交際,言語交際過程的本質屬性又是什么,這些是語言、認知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2012年Science期刊刊登了今后25年間科學家急需解決的25個重大課題,其中之一就是人類合作性行為的緣起與發展軌跡。我們從認知語用學的視角梳理了人類交際活動的語用思想,論證了交際活動必須具備的“意向性”“語境性”和“相互性”三個基本屬性,對人類語言交流過程的重要特征進行了分析和概括。
第三章側重于邏輯視域下的論辯研究,尤其是論辯語義求解和論辯的結構化問題。在總體層面上,從非形式邏輯、語用論辯、心理與修辭等角度分析并概括了論辯研究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在具體層面上,以抽象論辯框架為基礎,針對框架內論證狀態的評估,建立高效的求解算法,并通過對典型結構化論辯模型的多維度分析,探討了系統構造特性以及系統設計的重點難點。主要內容涵蓋如下三個方面:
(1)論辯的視域下跨學科研究趨勢分析。主要成果在于總結20世紀后半葉以來論辯研究所呈現的以邏輯學為核心、各具優勢的跨學科研究態勢,從有效性、接受性和應用性三個角度描述了論辯研究的關注點:邏輯學圍繞有效性建構論辯的模型和評價標準,并著力實現論辯的計算;修辭學和心理學圍繞接受性探究聽眾的復雜心理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語用學圍繞主體認知與交際,在具體語境的觀照下探討真實論辯的演進過程、運行規則和操作策略。
(2)抽象論辯框架中的語義計算。主要成果在于為論辯系統語義的高效求解找到了一條新的進路,突破現有方法的局限。這一進路采用還原論的立場,在具體理論層面提出“子框架”、“受限子框架”、“局部語義”、“部分語義”、“全局語義”等核心概念,從可靠性和完全性兩方面證明了可分解性、可組合性、單調性、可擴充性等系統關鍵特性,進而提出分別針對解決動態系統、靜態系統和部分系統的語義求解問題的方法。在靜態系統中實現語義計算待求解問題尺度和計算復雜度的指數級降低;在動態系統中通過基于劃分的方法區別“受影響的”和“不受影響的”論證集合,實現論證狀態的不變性的有效利用;在部分論辯系統中通過識別論證的相關性實現部分論證狀態的局部求解。
(3)結構化論辯系統的構造特性。主要成果在于對CLA、DeLP和ASPIC+這三個當前典型的結構化系統進行分析,從語言表達、論辯語義、系統性質和哲學立場等方面考察了論辯結構化研究中的不同進路,區分了進一步研究的兩個方向并給出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為現有系統的進一步研究或新系統的設計提供基礎。在現實論辯的評估計算方向上,論辯系統被視為輔助計算系統,系統的輸入是一組論證集,輸出是一個有序的論辯網絡,結構化論辯系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刻畫論證、明確論證間的攻擊關系、結合論辯語義給出可接受的論證集合;在由信息集生成論證并組成論辯系統的方向上,論辯系統被視為人類思維的模擬,系統的輸入是一個知識集,輸出則是一個包含論證結構的論辯圖,思維模擬要求系統適用性更廣,論證間的優先關系服從通用性規則,論證構造的目的是建立普適、簡明、高效的論辯模型。
第四章側重對知識推理和主體互動的邏輯研究。以動態認知邏輯為切入點,針對主體接收與傳遞信息的類型與方式,探討多主體系統中的認知機制,并建立相應的形式化模型和證明系統。從知識和信念等相關問題出發,探討社會網絡中知識與友誼的互動機制。此外,還從博弈、偏好與哲學等角度分析與探討知識以及對知識的推理。主要內容涵蓋如下四個方面:
(1)探索經典認知邏輯架構中的新問題和新方法。主要成果包括:為動態認知邏輯提出新的公理系統;在公開宣告邏輯體系下對主體類型進行推理研究,并回應Boolos的“史上最難邏輯謎題”,對行動模型邏輯中的非公開行動和相對化公共知識進行探索并給出相關邏輯系統;在公開宣告邏輯的基礎上討論分布式知識的表達能力、證明系統和計算復雜性。
(2)超出經典架構的認知邏輯研究。主要成果包括:對涉及“知道……的值”“知道如何”“知道是否”等的知識推理研究,給出相關的邏輯模型和證明系統;對漢語中“知道”(“不同于英語知道”)的邏輯刻畫,并提出覺知狀態邏輯;提出基于子集語義學的公開宣告邏輯,并引入多主體的子集空間邏輯;對知識退化的基于子集語義學的邏輯研究。
第五章以隱喻認知作為切入點,基于漢語隱喻語料,分別探討隱喻表達和理解的認知機制與邏輯關系。
(1)關于隱喻理解,語用層面的研究具有臺前認知的偏向性,而認知層面的研究側重非言語認知操作等幕后推理過程。隱喻研究既需要關注幕后,也不應忽視臺前。隱喻的臺前認知實際上就是一個關注交際中的語言單位及其激活的相關概念,并構建臨時性特定概念的過程。范疇推理是在臺前認知基礎上,運用范疇歸納和結合策略以確定未知事物特征的幕后推理機制。尋求關聯性是范疇推理的指導原則;與此同時,關聯性也反映了隱喻理解中的主體間性特征。人類日常交際受到關聯壓力、具身壓力和語境壓力的驅動完成隱喻理解。
(2)混雜隱喻是備受爭議的語言現象。我們基于現代漢語包含“人生”隱喻的語料,考察了混雜隱喻在現代漢語隱喻語言中存在的普遍性,并接入語義學理論框架,探討喻體詞匯概念所接入的認知模式在始源域層面和目標域層面的語義沖突和統一,闡釋了混雜隱喻“混而不雜”的語義連貫機制,指出混雜隱喻的語義“混雜”僅表現在基本認知模式層面,次級認知模式間的統一是混雜隱喻獲得語義連貫的核心機制。
(3)在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中,兩位日本學者從知識創新的角度提出了有別于西方學者的觀點。我們認為,其中有兩個核心內容與隱喻認知密切相關。一是知識管理理論的基本理論假設,二是隱喻在知識創新中的作用。我們結合現代隱喻認知理論的最新成果,從概念隱喻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知識管理理論的基本假設,并比較具體地探討了隱喻認知為什么能夠實現概念創新和知識轉換。
(4)在隱喻的機器理解問題上,本章結合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在隱喻理解方面的觀點,特別是語用學對隱喻理解過程的論述和認知語言學關于隱喻表征映射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本體技術作為概念知識的表示方法,依據概念合成理論框架,將隱喻映射問題轉化為由本體表示的心理空間之間的概念映射問題。我們把概念合成框架中的類屬空間表示為由知網(HowNet)義原體系擴展構成的通用本體,把輸入空間看作一個在線的知識結構,通用由本體描述。輸入空間本體通過隱喻依存結構樹中各隱喻角色來獲取,其中源域角色(Met_S)和目標域角色(Met_T)經過詞匯概念本體獲取對應的概念,并從句子的語義角色分析和語義知識庫獲取相關的論元角色類型。根據三角規則和修正規則對兩個輸入空間本體中的概念進行映射匹配,并根據映射的整合度對各個匹配進行評估,進而形成合成空間來解釋隱喻。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基于邏輯視域的認知研究”(11&ZD088)的成果之一,凝聚了課題組成員的集體智慧。本研究成果曾經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分別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科學學研究》《邏輯學研究》《浙江大學學報》《浙江社會科學》《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等國內期刊以及Minds and Machines, Journal of Pragmatics, Journal of Logicand Computation, Synthese等國際期刊上,在書中我們對作者和刊物做了標注。在此,我們也衷心感謝相關期刊和評審專家對我們的指導、幫助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