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基礎研究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途徑,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總體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步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整體實力持續增強。在投入產出方面,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從2001年的52.2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822.9億元,增長了14.8倍,年均增幅20.2%;同期,SCI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從不足4萬篇增加到32.4萬篇,論文發表數量全球排名從第六位躍升至第二位。在產出質量方面,我國在2016年有9個學科的論文被引用次數躋身世界前兩位,其中材料科學領域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首位;近兩年,處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國際論文數量和進入本學科前1‰的國際熱點論文數量雙雙位居世界排名第三位,其中國際熱點論文占全球總量的25.1%。在人才培養方面,2016年我國共175人(內地136人)入選湯森路透集團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入選人數位列全球第四,成為亞洲國家中入選人數最多的國家。

與此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基礎研究還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是基礎研究投入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我國的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中,用于基礎研究的僅占5%左右,與發達國家15%~20%的投入占比相去甚遠。二是源頭創新動力不足,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較少——大多數的科研項目都屬于跟蹤式、模仿式的研究,缺少真正開創性、引領性的研究工作。三是學科發展不均衡,部分學科同國際水平差距明顯——我國各學科領域加權的影響力指數(FWCI值)在2016年剛達到0.94,仍低于1.0的世界平均值。

中國政府對基礎研究高度重視,在“十三五”規劃中,確立了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地位,提出了加強基礎研究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藍圖,并在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作為我國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之一,經過30多年的探索,逐步建立了包括研究、人才、工具、融合四個系列的資助格局,著力推進基礎前沿研究,促進科研人才成長,加強創新研究團隊建設,加深區域合作交流,推動學科交叉融合。2016年,中國發表的科學論文近七成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全球發表的科學論文中每9篇就有1篇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進入新時代,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著力加強前瞻部署,提升資助效率,力爭到2050年,循序實現與主要創新型國家總量并行、貢獻并行以至源頭并行的戰略目標。

“中國基礎研究前沿”和“中國基礎研究報告”兩套叢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這兩套叢書以“科學、基礎、前沿”為定位,以“共享基礎研究創新成果,傳播科學基金資助績效,引領關鍵領域前沿突破”為宗旨,緊密圍繞我國基礎研究動態,把握科技前沿脈搏,以科學基金各類資助項目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選取優秀創新成果匯總整理后出版。其中“中國基礎研究前沿”叢書主要展示基金資助項目產生的重要原創成果,體現科學前沿突破和前瞻引領;“中國基礎研究報告”叢書主要展示重大資助項目結題報告的核心內容,體現對科學基金優先資助領域資助成果的系統梳理和戰略展望。通過該系列叢書的出版,我們不僅期望能全面系統地展示基金資助項目的立項背景、科學意義、學科布局、前沿突破以及對后續研究工作的戰略展望,更期望能夠提煉創新思路,促進學科融合,引領相關學科研究領域的持續發展,推動原創發現。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希望“中國基礎研究前沿”和“中國基礎研究報告”兩套叢書能夠成為我國基礎研究的“史書”記載,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豐富的科研素材和創新源泉,對推動我國基礎研究發展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七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7年12月于北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县| 修文县| 溧水县| 双柏县| 龙里县| 乡宁县| 湟中县| 兴业县| 容城县| 成武县| 玛多县| 灵璧县| 肇庆市| 南木林县| 东阳市| 遂川县| 泾源县| 双鸭山市| 文昌市| 噶尔县| 三明市| 洞头县| 阳谷县| 张家界市| 若羌县| 林甸县| 龙井市| 宜春市| 铜陵市| 阜阳市| 锡林郭勒盟| 潜山县| 龙里县| 洮南市| 华阴市| 中西区| 三亚市| 拜泉县| 伽师县| 漳平市|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