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會計循環
學習目標
1.掌握會計循環的主要步驟,明白步驟之間的聯系。
2.理解會計賬戶與會計科目的含義、結構、分類和內容。
3.理解復式記賬的原理。
4.說明借貸記賬法的記賬符號、記賬規則和會計分錄的含義。
5.編制試算平衡表,并理解它的用途和局限性。
6.理解賬項調整的意義,掌握調整分錄的類型和方法。
7.熟悉結賬分錄的編制。
8.理解編制報表的基礎。
在第2章的最后部分,我們用小服裝店第一個月的業務情況說明了經濟業務對會計等式影響的規律,初步觀察了經濟業務發生后如何將經濟信息按照一定的規律記入各個會計要素,再通過會計要素的項目加以分類和匯總,最終得出會計報表的過程。在每個合理劃分的會計期間里,企業都會持續、重復、按步驟地完成這個過程。根據記錄經濟業務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接著將記賬憑證中的信息登記入賬簿,再通過試算平衡查驗記錄和匯總工作的正確性,經過調整和結賬,最后編制出會計報表,這個在每個合理分期中不斷重復的會計過程稱為會計循環。
會計循環,即會計信息的加工流程,始于經濟業務發生后的錄入(會計分錄),終于會計信息輸出(會計報表),主要包括七個步驟,如圖3.1所示。

圖3.1 會計循環的主要步驟
(1)將業務信息以“分錄”的形式、“復式記賬”的方式記錄到記賬憑證上,這個步驟是信息轉化為會計語言的起始;
(2)將記賬憑證上的信息,記入相應賬戶的賬簿中;
(3)編制試算平衡表;
(4)進行期末調整;
(5)編制調整后的試算平衡表;
(6)結賬,包括編制結賬分錄;
(7)編制會計報表。
會計報表傳遞出的信息,是為各方信息使用者所利用的。整個會計循環中記錄下來的各種數據和資料,可以用來評價企業內部結構的設置是否合理、運作是否得當,可以用來明確各方的會計責任,可以用來保留企業經濟業務的原始信息等。如此種種,可知會計循環并不單一是為了生成會計報表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