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旅游及其近代命運
- 項文惠
- 10219字
- 2020-08-14 12:12:38
二、進步二:西俗東漸與價值觀念轉變
(一)國門洞開,西俗東漸
“天下無不可變之風俗”,近代尤其是晚清以來,西俗東漸,世事變遷,經濟增長的持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使居民的生活出現了更多的需求,而且在無形中,使經千百年歷史相沿積久而形成的傳統開始發生起伏與變化,所謂“世異則事變,事變則時移,時移則俗易”。西俗東漸,范圍從小到大,層次從淺到深,卻是全方位的,幾乎涉及經濟結構、行政權力、教育、信仰、習俗的各個層面;西俗東漸,部分地改變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常態,出現了許多偏離傳統的新事物、新氣象;西俗東漸的影響,意義重大,是杭州旅游近代化得以推進的動因之一。下文擇要予以說明。
1.歐美旅游風氣的影響
旅游最初是工業革命以后歐美發達國家居民崇尚的一種高消費、炫耀式、享受性的社會活動,有錢人、有權者才能闊綽地游覽各處名城、古跡、海濱和聲色場所,所見所聞常常使他們興奮不已。如,銀行家摩根(Morgan)在歐洲旅游時,每次都會搜羅一些藝術品帶回美國,如花費20萬美元購買意大利16世紀的一個杯子,又花費48萬美元購買拉斐爾創作的祭壇背后的裝飾畫。又如,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巴黎看女子跳康康舞后說,我羞得把手捂住臉,但又從指頭縫間往外看。因此,旅游尤其是赴海外旅游對大多數歐美居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但卻因不斷的航海、探險、征服,并通過貿易和傳教得以實現,在19世紀:
公眾對探險家和那些逐漸被簡稱為“旅行者”的人——也就是那些前往航海技術所能達到或達不到的邊緣地區的人們——充滿熱情。在那些地方,他們享受不到汽船的頭等艙、火車的臥鋪服務(兩者都是那個時代發明的),也沒有接待旅行者的旅館和民宿。那些冒險探索未知世界的人們,他們得不到什么現代技術的幫助,充其量只能找到幾個健壯土著幫他們挑背行囊。正是對這些“旅游者”事跡的描寫,成為世人最愿意閱讀的文章。這些人物包括:探險者和傳教士,尤其是那些深入到非洲內陸的探險者和傳教士;探險家,尤其是那些闖入伊斯蘭教未定地域的冒險家;自然學家,他們深入南美叢林或太平洋島嶼捕捉蝴蝶和鳥類。
基于歐美發達國家游客以“探險”和“傳教”為主要目的的旅游,在中國,其首先表現如下。
第一,探險旅游。19世紀下半葉開始,俄國、英國、德國、瑞典、美國、芬蘭、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的探險家、旅行家懷著各自的目的來到中國,進入西域,從事科學探險和考古旅行。如,英國借助在印度的有利地位和新疆發生叛亂的機會,1834年遣沃森(Watson)赴新疆于闐考察,約翰遜(Johnson)于1865—1866年考察于闐,沙敖(Shaw)于1870年考察喀什與塔里木盆地周邊地區,賈斯理(Carey)、達爾格萊斯(Dalgleish)也于1886—1887年前往同一地區考察,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于1900—1901年進行第一次全面的西域考察。俄國更是不斷地遣探險家對中國塔里木盆地南緣與喀什地區進行考察,如,普熱瓦爾斯基于1870—1885年4次分別對羅布泊、且末和阿爾金山諸綠洲進行考察,1885年格倫伯切夫斯基在塔里木盆地西緣從事考察發掘,1889—1890年間,佩夫喬夫、羅博羅夫斯基、博格達諾維奇和柯茲洛夫分別對喀什、天山南麓、葉爾羌河上游地區作了考察。瑞典人斯文·赫定于1890—1902年間3次赴西域進行考察,并寫下了《亞洲腹地旅行記》的考察報告。由格倫維德爾和胡特率領的德國考古探險團,于1902—1903年首開4次西域探險之行。由渡邊哲信率領的第一個日本大谷探險團同時到達塔里木盆地。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探險旅游中,法國的伯希和(Paul Pelliot)是這一方面的行家里手。1906年6月15日,他離開了巴黎,走上了漫漫的近3年的西域考古探險之路。1906年9月1日到達喀什,這是他們計劃在中國從事考古發掘的第一站,隨后在新疆地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考古發現,包括壁畫、雕塑、陶器、版畫等,還進行了天文觀察、地理測量、動植物和礦物標本搜集。1908年2月14日終于到達敦煌縣城。3月3日進入了他稱之為“至圣所”的藏經洞,帶走了6000多種卷文,包括梵文、于闐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鶻文、婆羅謎文、吐火羅文卷子。對于近500公斤的藏文文書,因無法全部運走,只將11大本“夾板”(事實上是一部《甘珠爾》)帶走了。對于漢文卷子,取走了那些凡是以“夾行注”形式寫成的全部文獻、那些帶有武則天“新字”的文獻。對于大藏經之外的佛經文獻、釋老文獻中的代表作、景教與摩尼教經文、罕見地志、散落文獻、五臺山文獻、俗文學作品、教育用書與字書等,都掠其精華而去。此外,還有200多幅唐畫與幡、織物、木制品、木制活字字板和其他法器。
第二,傳教旅游。西方基督教創于1世紀,包括天主教、耶穌教、東正教三大教派以及其他一些較小的教派。唐朝初年,由中亞細亞傳入中國,稱景教。元代稱也里可溫教,但限于多種原因,隨著元朝的滅亡而絕跡中原。明末清初,值西方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嘉靖三十一年(1552),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圣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到達廣東臺山縣上川島,謀入廣州,但未如愿,客死該島。萬歷二十九年(1601),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赴京。繼后,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等繼續擴大傳教領域,甚至“出入宮廷,頗形利便,與太監等往來,常趁機言圣教道理”,并被獲準可在中國13省自由傳教,習教者達數萬人。康熙年間,全國28個城市設有教堂,習教者15萬人,其中,耶穌會習教者11萬人。
西方基督教在華的真正傳播始于鴉片戰爭以后。根據中美《望廈條約》,允許美國人在通商口岸“租地自行建設禮拜堂”,規定“佛蘭西人亦一體可以建造禮拜堂、醫人院、周急院、學房、墳地各項”,倘有中國人將佛蘭西禮拜堂、墳地觸犯毀壞,地方官照例嚴拘重懲。這成為傳教士在華設堂傳教的最初根據。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發布上諭,準免查禁天主教,并同意給還天主堂舊址。“從此,天主教乃得自非法傳布的狀態進而獲準公開傳布了”
,以致在1843—1853年的10年間,來華教會組織從20多個增加到了165個
。道光二十六年(1846),習教者32萬人。咸豐八年(1858)簽訂的《天津條約》規定:“凡中國人愿信崇天主教而循規蹈矩者,毫無查禁,皆免懲治。向來所有或寫或刻奉禁天主教各明文,無論何處,概行寬免。”
咸豐十年(1860)《北京條約》規定:“任各處軍民人等傳習天主教,會合講道,建堂禮拜。且將濫行查拿者,予以應得處分。又將前謀害奉天主教者之時所充之天主堂、學堂、塋墳、田土、房廊等件應賠還,交法國駐扎京師之欽差大臣,轉交該處奉教之人,并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
宣布對天主教全面弛禁。從此,西方基督教的傳播從秘密完全走向公開,傳教士紛紛進入內地各省,深入窮鄉僻壤。其中,西班牙多明我會深入福建、臺灣,巴黎外方傳教會深入四川、貴州、云南、兩廣、滿洲、西藏,方濟各會深入山東、山西、陜西、湖北、湖南,遣使會深入河北、江西、河南、浙江,耶穌會深入江蘇、安徽、直隸。
傳教士借不平等條約進行傳教活動,僅江南教區,1866—1867年就有12名外國傳教士、14名中國傳教士,習教者7.3847萬人。
耶穌教、東正教不甘寂寞,紛紛派遣傳教士來華,其足跡幾乎遍及中國各地。
毋庸置疑,探險旅游、傳教旅游是歐美發達國家殖民擴張、向外侵略的產物。前者通過發掘、收購、盜竊等手段,大肆掠奪中國文物,成為中國那段屈辱歷史的見證;后者以《圣經》為說教,渲染個人通過日常生活的德行獲得靈魂的拯救、上帝通過世俗表現其威力等。但客觀上為長期閉關自守的中國打開了一扇借以了解世界的窗口。西方文化包括旅游風氣的傳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產生了巨大影響,使千年來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道德行為在幾十年間迅速而廣泛地得以轉變,如,一些中國人改變了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觀念,不僅在國內觀光游覽、探親訪友、求學考察、經商打工,甚至走出了國門。至于激進者,更在報端公開抨擊“紙醉金迷”的娛樂方式,“歇浦江畔,紙醉金迷,終日惟逐鹿于歌舞之園,出入于游戲之場。而吾滬人士,固樂融融也。以為娛樂之法,莫逾乎此。……奈何吾人獨沉溺于損及道傷及精力之娛樂而棄有生產之娛樂如敝屣哉”,而呼吁倡導“遠足”,即旅游,“遠足能得精神上之修養。至宏且偉,考察各地風俗物狀名勝古跡,尤能增廣見識。古人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良有以也。惜此事非短時間所能舉行,如能于例假或星期日偶一為之,以較目炫神迷之電影、鼓角喧天之劇園,為益多矣”。那些新奇的活動內容和娛樂形式,也使居民熱衷,如1917年7月14日,3名英國傳教士以及數十名習教者來到安昌參加基督教福音堂建堂20周年紀念大會,日夕傳教,晚間放映幻燈,鎮民以及周圍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戶絡繹不絕,每日前往觀會者數以千計,氣氛熱烈。當然,多數是圖熱鬧、看新鮮,對每日晚間放映的幻燈頗感興趣。
2.新式節日制度的影響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傳統節日的形成一般基于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經濟文化背景,顯示了其間的地區差異。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經濟文化背景營造不同的時序節令。但基本內容大同小異,像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都是各地傳統的節日,且因與居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而糅入祭祀、驅邪、娛樂等多種功能。表3-9系民國時期杭州一年之中各時序節令及其活動內容。
表3-9 民國時期杭州傳統節日

相比于近代中國風起云涌的歷史,傳統節日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和滯后性,總能被最大限度地保存與傳承。在事實上,與明清差別并不大,杭州童謠詠十月道:
正月正,麻雀飛過看龍燈,
二月二,煮糕炒豆兒,
三月三,薺菜花兒上灶山,
四月四,殺只雞兒請灶司,
五月五,糖糕粽子過端午,
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沐浴,
七月七,乞巧果子隨你吃,
八月八,大潮發,小潮發,
圣地菩薩披頭發,
九月九,打拋老菱好過酒,
十月十,蚊子腳兒等立直。
時至今日,許多傳統節日依然存在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被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民國以后,國民政府明令禁止沿用農歷(陰歷),推行公歷(陽歷),并確定了一系列的新式節日制度,如,1月1日為新年元旦、4月4日兒童節、清明植樹節(1928年后改為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日)、6月6日教師節、10月10日國慶節等,機關、團體、學校或休假,或慶祝,學校有春假、暑假、寒假、年假,“民國用陽歷,一月一日各官廳機關懸柏彩于門,休假慶賀,十月十日為雙十節,國慶紀念,亦然”。“民國肇始,改用陽歷……至一月一日為元旦,四月四日兒童節,清明為植樹節,六月六日教師節等,以及國慶紀念日雙十節,惟各機關各學校準期休假,或慶祝,民間照常工作”
。濮院、烏(青)等相對閉塞的市鎮尚且如此,上海、杭州等城市則有更多的休假規定,如,1930年,上海社會局制定《工人法》,規定各業工人每天工作時間八九小時,每周休息一天。更有個別工廠,為增強工人的凝聚力,特地把旅游作為一種福利,在自己的工廠實行,如1920年中秋,上海“青年會童子軍,在歐嘉路協成銀箱廠,組織童子養成團。前日為該廠之中秋例假,青年會干事顧君光祖、顧君文蔚、蔡君新德,偕同該廠全體工人,并經理張君同孚,分為三隊出發,至南站半淞園游覽,游資特別減價。該廠經理為優待工人起見,每名賜給小洋三角。二時從青年會出發,歸時已鐘鳴六下矣。各工人莫不興高采烈云”
。
閑暇時間是催生近代旅游的重要條件,近代以前,只有官宦、商賈、士人等才具備這一條件。進入近代以來,城市的社會中層如職員、自由職業者、近代知識分子開始成為旅游的新興力量,因他們有較多的閑暇時間、較高的生活水平,使旅游的主要客源向城市的社會中層轉移,并呈普及延伸趨勢,如1926年春,上海“儉德儲蓄會趁春假組織旅行團,于一日七時晚,專車赴杭游覽,加入者凡二百余人。在杭游覽共計四日,凡湖上北山南山西嶺諸名勝,莫不周游殆遍。同往團員,除攜有眷屬或自行組織小游覽團體外,其余均有該會招待員同往游覽。在杭住宿,亦均經該會交誼股長蔡仁抱君,預先在杭分會及旗營各大旅館,留有房間多間,無臨時匆忙之慮。同往會員,尤為適意。五日專車到滬,該會職員特往北站照料。聞返滬專車,在城站出發時,并有該會會員攝制旅行影片”。旅游為城市的社會中層喜愛,大眾化的特點初露端倪,正如時人所說:“在都市里輪軸上過著高速度的生活,壓迫得人喘不過氣來。偶然在星期上偷些空閑往附近的山野里去溜一趟,直覺心曠神怡,仿佛精神上痛痛快快洗了一個澡。上海現在已經有許多人養成了這種習慣。不看見周六的火車上不是每一次多擠滿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往各地去的游客嗎?”
3.旅游代理機構的影響
在托馬斯·庫克組織禁酒旅游團隊之后的幾十年間,在歐美發達國家類似的旅游服務組織和代理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美國商業部統計,至20世紀20年代末,由政府扶持積極開展國際旅游業的國家已有50多個。這些國家設立旅游管理機構,培養旅游專業人才,開發資源和客源市場,而將旅游業作為復蘇和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手段。法國于20年代末制定旅游法案,增設專管旅游事務的國務次長,每年在財政預算中列支國際旅游宣傳經費120萬美元,從而推動旅游尤其是入境旅游的發展。1929年,僅美國一國入境游客收入達13700萬美元,國際旅游總收入達150億法郎。意大利于20年代,以國有鐵路為依托,設立了國家觀光局,在美國與歐洲各國設有分支機構,該局每年有25萬美元的經費,負責旅游咨詢、代辦機票、發行旅游宣傳品等,經常舉辦旅游攝影競賽大會、旅游博覽會,發行旅游專利,組織游歷演講會和旅游商品展覽,開辦旅游圖書館,促進旅游設施的美化和裝飾,以吸引和招徠游客,至1929年,僅收取美國一國入境游客費用達3000萬美元。瑞士設有國立觀光局,由國家財政和旅館協會、鐵路及商會提供經費,僅宣傳費用就有250萬美元。其中,鐵路旅游廣告遍及全球各地,并以實行護照免簽、交通費特價等方式,鼓勵去瑞士旅游。加拿大政府和國有鐵路每年用于旅游的費用達250萬美元,至1929年,僅美國一國入境游客達1600萬人次以上,旅游收入3億美元。德國國有鐵路與地方鐵路聯合設有游歷局和旅行咨詢局,于紐約設立分局,鼓勵游客去德國旅游,可享受免除簽證費、登陸稅及其他特別稅收,并提供旅游信息,發行旅游宣傳品。同時,旅游行業管理機構開始產生并發揮應有的作用,如1929年,英國全國旅游協會成立,發起“來英旅游運動”,大力招徠國際游客,當年僅美國游客在英倫三島就花費達4000萬美元。
歐美發達國家自然不會放棄中國客源市場,許多旅游代理機構于20世紀初將業務延伸至中國,如英國通濟隆公司、美國運通公司在上海、北京、天津等設立辦事機構,開展旅游業務。因當時中國的旅游服務尚未起步,外資旅游代理機構基本壟斷了中國的旅游服務業務,從中獲取了大量的高額利潤,如英國通濟隆公司在津浦路及隴海路的直達快車上,掛一二節藍鋼皮臥車,設備高檔豪華,票價高出中國頭等臥車一兩倍。通濟隆公司每年只付鐵路局少量車租,而臥鋪票的全部收入統歸該公司所有。
外資旅游代理機構的出現是旅游近代化的催化劑。面對旅游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以及外資旅游代理機構在中國獲取的高額利潤,在實業救國思想影響下,不少民族資本對“旅游”這一實業產生了極大熱情,給予密切關注,“視英美蘇聯諸邦,對于旅行事業之兢兢業業,瞠乎后矣”,開始投資旅游服務業務。
(二)觀念轉變,需求增長
價值觀念是人們以自身需求為尺度評價對象世界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意義的根本觀點,具有較穩定的社會潛力。但當所根源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結構出現震蕩、發生變化時,價值觀念將不可避免地改變其固有的運行軌跡,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發生變化。就旅游涉及的對象而言,有一個自上而下的顯著特點:最初是政府的倡導,然后影響工商及一般的居民。
1.政府層面的轉變
1914年6月,內務總長朱啟鈐提出開放京畿名勝,并制定游覽章程10條。他在給袁世凱的呈文中指出:“古代建筑,及時宜與保存,勝跡留遺,因物可以觀感,是以文教之邦,于內國名區,必交相崇飾,侈為國光,熙皞同游,兼資考鏡。……我國建邦最古,名勝尤多,山川勝概,每存圣哲之遺蹤,宮闕巨觀,實號神明之奧宅。望古遙集,先民是程。與其嚴樵蘇之禁,積習相仍;何如縱臺沼之觀,與民同樂。所有京畿名勝,如:天壇、文廟、國子監、黃寺、雍和宮、北海、景山、頤和園、玉泉山、湯山、歷代山陵等處。或極工程之雄麗,或矜器藝之流傳,或以致其欽崇,或以明其信仰。凡外人之覘國來游,與夫都人士之響風懷慕者,罔不及其閑暇,冀得覽觀。故名雖禁地,不乏游人。具有空文,實無限制,若竟拘牽自囿,殊非政體之宜。及今啟閉一時,儻以群情所附,亟應詳定規條,申明約束,以昭整肅,而遂觀瞻。”袁世凱作批復:“準予照辦。除北海、景山、頤和園、玉泉山外,應由該部(內務部)酌擇一二處,先行開放。”在這個意義上,朱啟鈐是近代旅游的貢獻者。此外,他還創造了無數的“第一”:提出“公園開放運動”,使有了實際意義上的中國第一座公園“北京中山公園”;創辦中國第一個博物館“古物陳列所”;喜好收藏,尤以緙絲收藏為最,堪稱“中國緙絲收藏第一人”;1915年在雨中敲落第一塊古老城墻上的磚,北京開始有計劃地市政建設,“開啟民治北京先河”;創辦營造學社,開啟中國建筑史上第一代田野調查,走過11個省計190個縣市,1937年前詳細測繪的建筑群206組,所及建筑2738幢,測繪圖稿1980張,對中國建筑自遠古至明清時期的發展脈絡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
政府終于有限開放昔日為皇室、貴族、官宦所獨享的古跡遺存、園林名勝,其意義不僅在于其本身價值觀念的變化,更在于擴大了居民的視野,時人描寫國慶期間開放的社稷壇:“但見古柏參天,蒼松夾道,所有布置雖未完備,而景致清幽,令人心曠神怡。……松亭迤西,曲徑兩旁皆栽花草,由曲徑折而復東,至社稷壇內有一臺,高五級,方四丈,臺面之土分五色,該處即清皇室行祭之所。”居民饒有興趣,頗感新奇。北京政府又在社稷壇的武英殿開辦古物陳列所,并在“國慶節之期恭請大總統親臨開幕”,隨后向社會公開開放,購票參觀,“入門券3角,瞻覽券1元”,票價并不低,但參觀者依然絡繹不絕。該所“東廂房所陳列均景泰藍一類,西廂房所陳列則周漢以來銅制鼎瓿釜磚之屬,正殿之中懸古字畫……又有紅木家具,上置鼎彝,其兩旁則瓷器漆器雕刻物件,筆墨圖章,名人冊頁,人工花卉,均精致異常。正殿后身則陳列佛像及經典,其與后殿聯絡之甬道兩旁亦懸清初名畫……后殿所陳列者則有各種玉器,織錦綢緞,繡花鋪墊,一入其中,令人迷目”
。后南京政府將古物陳列所與故宮博物院合二為一,統稱故宮博物院。
對城市的社會中層而言,京畿名勝開放不僅新鮮且有極大的吸引力,由各地前往北平的游客開始增多。上海中醫陳存仁曾詳細描述了自己與太太同游頤和園、參觀故宮的情形,并記下了拿手電筒賄賂看管警察以默許自己坐上太和殿皇帝寶座的經過,“于是我就等游客稀疏時,一躍而登寶座,那座龍椅足足有六尺多寬,一個人坐在上面,覺得大而無當,但高高在上,倒也威靈顯赫,確實凡響”,“三大殿是輪值開放的,后面辟有一個故宮博物院,要購券分三天參觀,并且要自備糧食,第一天由東華門進入,第二天第三天,由另外兩個門進入,最后一定由后花園經過珍妃井而出,每天門券收銀元一枚,十足可以在里面盤桓一天”,且由衷地感慨,“這幾天為了游覽,把我收購醫書的日程都耽誤了,因為故宮所見的偉大,實在被它吸引了”。
2.工商層面的轉變
近代尤其是晚清以來,局勢變化和政府獎勵,使得發展工商業成為時代的潮流。一時間,向來位居士、農、工、商“四民”之末的商人的地位得到根本改觀,成了國家“商戰”、重振民族威望所倚仗的重要力量。更因西方旅游代理機構的介入和影響,民族資本拍案而起,開始投資旅游服務業務。
張謇是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在40歲獲得狀元頭銜時,“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投身實業與教育的“救國之大體”,利用南通的旅游資源,發展家鄉的旅游事業。他發展旅游業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建景點。“拿南通當一個大花園去布置點綴,所有的心血,所有的家產都用在這個志愿上,他拿南通地方的事,當作他自家的事”,強調將旅游景點納入城市規劃的理念,精心設計了“一城三鎮,五山以北五公園”布局,建成了東、西、南、北、中五公園,林溪精舍、東奧山莊、西山村廬以及虞樓、梅歐閣、我馬樓、介山樓、獨秀樓、后張榭、古有有亭、趙繪沈秀之樓諸多景點。第二,保古跡。秉承“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辦館理念,建成南通博物苑,廣種花草樹木,養殖珍禽鳥獸,與室內展品相呼應,并“特許外人亦得參觀,則賦上都之壯麗,紀帝京之景物,更有以知我國唐虞三代以至于今,文物典章,粲然具備,斯將播為美談,詫為希覯矣”。第三,重環境。針對南通五山因采石遭受嚴重破壞的情節,專門提請當地政府給予保護,嚴厲斥責濫挖亂采,呼吁合理采伐,提倡植樹造林,減少水害風災。
榮德生是著名實業家,充分利用太湖的旅游資源,發展無錫旅游事業。他的主要貢獻有:第一,建梅園。占地面積81畝,“綜觀全園,極自然之天趣,絕矯柔之塵跡。萬梅擁簇,爭勝鄧尉。亭臺參差,想象蓬萊。若非別具匠心,曷克臻此”。第二,修道路。其中,環湖馬路環繞太湖里湖一周,“其路線計自北獨山之萬頃堂起,向東北沿管社山至大渲,入揚名鄉界至槐樹下,此地向南即為外湖”,“其目的事為點綴風景,吸收游客,與環繞太湖之巨大計劃,蓋小同而大異也”,另有開原路(今梁溪路)、通惠路等。第三,造橋梁。包括寶界橋等百余座。
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旅行社,也是國內唯一的一家大型旅行社——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下屬的中國旅行社,就是為了維護民族尊嚴、以愛國之心服務大眾、便利旅行創辦的。創辦者陳光甫是著名金融家,一次從香港去云南,到一家外資旅行社購買船票,受到旅行社一名外國職員的冷落和藐視,由此產生自辦旅行機構的設想。1923年4月,上海銀行受滬寧鐵路管理局負責人的舉薦,正式呈函交通部,提請批準在上海銀行內部設專門機構代售火車客票和辦理旅行事宜。5月30日,交通部以200號批文正式批準其請求。對于這一親身經歷,陳光甫做過這樣的回憶:“數年前,余自香港往云南,至西人經營之某旅行機關購買船票,入門,柜內少年西人正與一女子娓娓交談,初以為必問旅行事無疑,乃候之久,而言仍未已,后始知所談者毫無涉于旅行。此少年目擊余之佇立,竟不招待,殊屬無理。余廢然而退,改至運通銀行購票。途中自忖外人之所以藐視余者,因我非其族類。然外人在華,投資雄厚,誠足驚人,更進而經營我國國內旅行事業,國人自甘落后,可恥孰甚,遂毅然有經營旅行社之志。自滇返滬,即與各路局訂立合同,或因個人私誼,或藉銀行地位,獲得相當好果。數年來雖迭遭挫折,然意志堅決,無敢少餒,苦心孤詣,卒底于成。”
3.居民層面的轉變
在中國古代,居民之所以聚族而居,無非是為了利用家族內部與生俱來的血緣關系,互相關照,互相牽引,應對來自于家族外部的激烈競爭和嚴峻挑戰,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明清以來,許多地區尤其是江南地區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不僅引起了農業生產的專門化、商品化,而且導致了地區之間居民的流動,且呈上升趨勢。近代尤其是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被卷入對外貿易、市場經濟的格局之中,自然經濟解體,農村居民破產,被迫離開土地。城市則因農村居民涌入而使原居民失業者日益增多,一部分為生活所迫的居民不得不改變守家戀祖、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價值觀念,踏出家門,背井離鄉,走向廣闊的外部世界,從而導致了人口由農村向市鎮、由市鎮向城市、由國內向國外的流動。根據統計,1905—1938年,中國119個大中城市的人口增長達15%,是人口自然增長的十幾倍,究其原因,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長與人口在城市間的互相流動外,主要就是農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動。進一步地,“斟酌生平如意事,及身強健早還鄉”。南宋大詩人陸游當年的這一詩句,竟成了后來游子不斷咀嚼的感慨之言,流落他鄉、身為異客,即使腰纏萬貫,也永遠無法消除對故土、家人的眷戀,產生強烈的思鄉之情和迫切的探親之愿,而有了在家鄉與他鄉、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的互相流動。又據統計,19世紀80年代初,每年出國和回國的居民約40多萬人,隨后的幾十年間,則以較快的速度逐年遞增。1928年,無論出境還是入境的人次數均已達200萬以上,其中,出境人數1928年比1879年增長了4.2倍,入境人數增長了4.7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43%和3.63%。
進一步說,工業文明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越來越顯示其非人性的一面,冰冷的鋼鐵、轟鳴的機器、污染的空氣隨之來到人世間。蝸居在城市缺少清新空氣、明媚陽光的居民在享受工業文明創造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又渴望回歸自然,重返過去那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茅盾分析了城市居民“出行”的心理緣由,認為在外國貿易公司工作的白領和他們受過教育的妻子感到,如果一家人周末待在狹窄的公寓里面,孩子們只能在餐桌下玩捉迷藏的游戲,這將與他們追求不斷進步的現代生活信念背道而馳。當城市居民普遍有了出行度假、休息消遣的愿望之后,旅游將逐漸成為閑暇消遣的有益途徑,時人“每遇暇時,常作野外之游”“遇樹木繁盛之處,則挺胸直立行深呼吸”“或登高山,采集各種植物,分別種類,標以定名,以備研究植物學”
。“春天是旅行最活躍的季節,尤其是外國清明的幾天假期,上海的人們,好象瘋狂一樣,約有數萬人出發赴各地游覽,以蘇浙兩省為最多。”
而據1931年和1934年中國《鐵道年鑒》對平漢、北寧、津浦、京滬、滬杭、隴海、平綏、正太、道清、廣九、湘鄂、膠濟、南潯、廣韶14家鐵路公司客運的統計,1934年的普通旅客比1931年增加了2.34%,游覽旅客卻增長了66%,普通客票收入為負增長(-4.44%),游覽客票收入卻增長了136.45%,游覽旅客的客流量在總客運量之中的比例從0.45%提高到0.72%,旅游收入從0.91%提高到2.22%。
旅游日漸成為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