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教育:大學的聲音
- 林偉連
- 2872字
- 2020-06-05 17:12:53
總序 從學術共同體到德育共同體
經歷千年的風雨,大學從“象牙塔”成為“社會軸心機構”,越來越深入我們的生活。對于大學的認識,無論是古希臘呂克昂學園中的辯論,還是中世紀宗教學校中的神啟,或是現代大學中的諸多職能,都沒有離開過對一個問題的探討:大學何以使人過上有意義的生活?換而言之,對知識的習得,對道德的養成,對意義的追求,一直是大學難以割舍而又矛盾存在的“集合體”。那么,大學到底應該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一書中指出:“大學確立它的地位主要有兩種途徑,即存在兩種高等教育哲學,一種哲學主要以認識論為基礎,另一種哲學則以政治論為基礎。”認識論把“‘閑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識作為目的”,在知識和現實之間劃上明確的界限;政治論把教育作為政治的一個分支,強調教育對國家、社會的深遠影響。兩種論點的背后,恰恰是對大學使命、目標、定位、功能的“合法性”論證和哲學化思考。高深學問的探討是大學的源起和初心,是擺脫價值左右的“自由探索”;而國家、社會對大學的深度關切和外部介入,隨之而來的是價值問題,大學已經成為它們所服務的社會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在大學里存在著學術—市場、自治—共治、學術中立—價值選擇等沖突,而且這些沖突在不同時代反復被提及,形成了大學的不同價值取向。
我們追溯大學的起源,“知識的探究”一直占據著靈魂地位,“知識的堡壘”也從未被攻破,知識的創造、生產、傳播和繼承是大學的核心使命。長期以來大學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在于對知識的索求和真理的探究,而無關現實的生活和政治的價值。在這樣的場所里,學生可以“自主地去學習”,教師可以“隨心所欲地去研究”,這個團體充滿理性和人文精神,而且又高度自治,是一個“學術共同體”的角色。然而,在全球化日益深入、互聯網廣泛應用、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代社會,大學教育不再被束之高閣,大學也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大家閨秀,而是更好地貼近市場、產業、生活的時代寵兒。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的:“社會已經連續不斷地鞏固改組它們的結構。……現在社會難道不應該把‘學習實現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優先的地位嗎?”其實關于這個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的報告中就給出過答案:“歸根到底,21世紀最成功的勞動者是最全面發展的人,是對新思想和新的機遇開放的人。”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有大量的論述。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未來社會的價值目標,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最高理想境界,并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縱觀大學的演變歷史,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教育有著特定的價值和意義。柏拉圖時代對“哲學王”的培養,中世紀對“僧侶、騎士”的培養,文藝復興時期對“愛彌兒”的培養,工業社會對“良好的社會公民”的培養,都是特定社會標準下的教育,無不反映了教育對人的影響。面向新時代,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的綜合發展成為歷史潮流,技術的進步讓人擺脫自然的束縛和個體的局限,人的需求和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自由、充分、個性的全面發展成為可能。在這樣的時代里,培養適應現代生活、改造現存世界的人,讓個體理解和選擇有意義的生活,應該成為大學的核心活動。
從西方大學反觀中國高等教育,近代中國大學發展一直受到兩條邏輯路線影響:一條是以科學主義為主的西方高等教育,另一條是以人倫教化為主的傳統文化教育。近代中國大學創辦于救亡圖存的危機年代,無論是中西學堂、南洋公學還是京師大學堂,無不以西學為榜樣,設新科、啟民智、重實用,在辦學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上大量模仿西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理念發生變化,然而機械地照搬蘇聯模式,一度使大學喪失生機活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體制的轉變,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斷高漲,西方先進教育理念的日益影響,使大學重新煥發生命力。在這條路線上更多是現代性的邏輯,隱約展現的是西方大學的身影(或鏡像)。我們“洋為中用”,積極吸收西方一切先進經驗和文明成果,從落后走向發展,逐步建立起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同步的理念、目標與方向。與此同時,在另外一條路線上,傳統以“仁義”為核心的德育思想長期“統治”著教育領域,深深地影響著高等教育。《大學》開篇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說明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社會發展所需之人。《論語》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把道德修養放在知識學習之上,浸透著“修身”的價值追求。因而,在當代中國大學里,“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尤其可貴的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突出“德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和統領之義。正是這種儒家以德為首、融合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傳統,創造性地塑造了大學作為“德育共同體”的角色。
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認為,從“學術共同體”到“德育共同體”,是對大學合法性基礎認識的再深化、再發展。大學離不開學術,但是學術不是大學的全部;大學離不開政治,但是政治終究無法替代大學。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應該是現代性的大學構架和道德性的文化傳統交織在一起的時代產物,應該展現出多維度、多目的、多功能的教育生態,使大學真正成為生活的中心、社會的工具、思想的源泉和發展的動力,最終承擔起“生命共同體”的角色。
教育實踐本質是一種道德實踐。當前,國家全面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對標世界一流大學的顯性指標,我們充滿信心,扎根中國大地的“特色指標”需要我們不斷充實自身。我們也深信,德育一定是“特色指標”的題中之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在現代大學的開放辦學中,在重視德育的優良文化傳統中,在人的現代化不斷豐富的過程中,“德育共同體”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恰逢其時。為此,浙江大學德育與學生發展研究中心組織力量,從“德育共同體”的理論、體系、實踐、案例等方面開展研究,形成了“德育與學生發展研究”系列叢書。叢書包羅德育養成和個體發展的多方面,既著眼于德育新要求,探討“德育共同體”的生成、發展和趨勢,構建德育工作的新理論、新體系;又面向學生發展新需求,研究“心理教育”“創業教育”“思政教育”等,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徑。在叢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積極吸收和借鑒西方德育思想和有關理論,從學生主體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試圖在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中審視德育體系的獨特功效,擺脫長期以來德育與智育分裂、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割裂、道德養成與知識習得斷裂的高等教育現狀,為新時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創新提供理論支撐、解決方案和本土樣本,讓教育真正回歸初心、回到本位,讓人們過上快樂、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是為序。
2018年8月8日于求是園
- 劉春田《知識產權法》(人大出版社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計算機應用技術教程
- 金融仿真綜合實訓
- 折紙與抽褶藝術在立體裁剪中的應用
- 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及應用
- 中級財務會計教程與案例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 大學體驗英語項目組《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1)》(第3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大學生觀天下:形勢與政策教程
- 西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9年江西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記者型主持人語言智略研究
- 吳侃《高級日語3》學習指南【課文重點+詞匯剖析+語法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 2020年黑龍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