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起溫州思考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 王永昌
- 5350字
- 2020-06-05 17:16:40
七、可能性空間: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
歷盡艱難曲折而向前發展著的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到了1979年,終于迎來了一個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新的歷史轉機。這個歷史性的發展轉機的啟動點和推動力,就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指引下,全國人民參與其中的偉大變革。
(一)實踐的邏輯與理論的困惑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溫州這塊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機,給勤勞的溫州農民增添了騰飛的翅膀。在這里,從城鎮到農村,處處都讓人感受到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后百業興旺的繁榮景象;在這里,半自給的自然經濟,正在向較大規模的商品經濟轉化;傳統的小生產農業正在向現代農業推進;農村的工業化、城鎮化正在邁出堅實的步伐;人們的生活正在向小康邁進;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正在被新的、現代的觀念和生活方式所取代。
面對我國的改革實踐,面對我國農村改革實踐的歷史性成功,面對溫州農村改革實踐所帶來的深刻而又急促的新變化,我們的哲學、理論工作者該如何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比較流行、普遍的理論解釋是:因為我國的生產關系存在著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環節,所以要進行改革;農村變革的成功,是由于變革后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適應了現階段我國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等等。這種解釋,無疑是正確的。
然而,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步,那顯然過于抽象和簡單化。因為,人們不會忘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這一原理在教條主義泛濫的年代里曾經充當過“一大二公”“窮過渡”的理論根據。長期以來,我們的理論思維和理論體系,都犯有一個通病,就是抽象多于具體、原則多于內容、普遍多于特殊。存在著這種缺陷的理論,一旦接觸實際,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往往就顯得蒼白無力。由于人們一直不自覺地堅持著“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之類極度抽象和單調的觀點,所以對這一原理豐富而又具體的內容,時至今日仍然不甚了了。而當用這一原理指導和說明社會發展、現實生活時,就更顯得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實踐性的功能。
當年,馬克思把一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因于生產力發展的高度,從而創立了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因,說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這一規律也為共產黨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新世界,確立未來的美好理想,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
今天,我們仍然有足夠的理由認為,這個原理的發現標志著“經濟哲學”“社會哲學”和“歷史哲學”的最高成就。但是,我們卻沒有任何理由認為:馬克思的后繼者們可以躺在這個“最高成就”上“睡大覺”“吃現成飯”,而不把它進一步豐富、具體起來,使其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更科學、具體、有力地說明和指導現實生活。
其實,歷史實踐已經多次為我們提供了能豐富、深化、發揮和發展馬克思這一原理的良機。例如,社會主義制度為什么偏偏不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在生產力不甚發達的發展中國家首先實現,這與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是否矛盾?為什么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性質上已經過時,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卻仍在發展,它的生產關系相應地發生了一些調整,這是否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可以容納足夠發展的生產力?為什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可以自我調節?再譬如說,為什么社會主義國家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結合上,在建設的道路選擇上,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途徑,甚至差別很大的體制,但在生產關系、根本制度的性質上卻仍然是社會主義的?為什么先進的生產關系在實踐上并不一定對生產力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什么在大致相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基礎上可以建構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生產關系,或者說,為什么在差距很大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條件下,甚至在不同歷史時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可以容納同一性質的生產關系?為什么我們今天的經濟體制改革,其中包括生產關系具體表現形態的多方面、多層次的變革,可以不改變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等等。
對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和具體分析,必將極大地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歷史的、具體的統一這一學說。
(二)有一個可能性空間
產生上述現象和問題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人們也可以多角度、多側面地去研究和分析。
但我認為,其中一個極為關鍵的原因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存在著一個十分廣闊的、大有回旋余地的可能性空間。所謂可能性空間,就是事物在運動變化過程中存在著多種發展趨勢和面臨著多種發展可能,而事物發展中的各種趨勢和各種可能的集合,就構成了某個事物的可能性空間。
我們設某一事物和系統的可能性空間在狀態A與狀態D之間,那它的可能性狀態就包括A、B、C、D共四種。如果設可能性空間在狀態A與狀態G之間,則存在著七種可能性。至于一事物在發展中究竟有多少種可能性,則是由該事物的性質、要素以及所處時空等條件決定的,事先不可能確定一個絕對不變的值。
那么,什么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可能性空間呢?簡單地說,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相互組合的各種可能狀態的集合。事實上,生產力、生產關系自身的結構和發展狀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都不是直線的、單一的,也并非只有一種可能性。相反,它們存在著廣闊的可能性空間。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結、相互規定、相互組合、相互作用,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形式、途徑、渠道和方法。由于社會的物質生產、經濟結構和經濟生活是一個十分復雜而巨大的系統工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結構狀態、組合狀態、發展狀態是由整個歷史、整個社會的全部要素和力量共同交融的結果,有著接近于無限的可變因素和可變的量。因此,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具體的可能性空間到底有多少種,具體表現形式如何,理論上實在是無法完全確定的。但是,從方法論角度講,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可能性空間。
第一,處于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可以與多種不同性質和方式的生產關系相融合;而一定性質和方式的生產關系也可以容納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發展水平的生產力。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歷史和時代跨度的范圍里,在一種生產力的基礎上可以構筑起多種性質的生產關系;一種性質的生產關系則可以與多種性質的生產力相適應。這兩種現象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表現形式不同,實質是一樣的,都說明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組合而成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發展的系統狀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空間,存在著多種發展可能和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事實,以其鐵一般的邏輯和力量,證明這種可能性空間的確是存在的。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范圍里,社會的生產力已經由手工工業經大機器工業發展到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社會化的現代生產力階段。而在以大機器工業為主要標志的生產力基礎(或者其他發展階段的生產力)上,則可以容納或是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或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或是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對于這種豐富復雜的歷史現象,離開了“可能性空間”的理論,就無法給予實事求是的、科學的解釋。
第二,在一定生產關系的條件下,生產力系統自身內部各種要素組合的可能性空間。一般說來,一個社會的生產力是由勞動主體(人)、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科學技術、組織管理等因素組成的;就生產力組合的宏觀角度看,還有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產品結構(以上統稱為“結構經濟”)以及數量結構(規模經濟)、空間結構(布局經濟)和時間結構(時序經濟)等。生產力自身這個巨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內部各個要素如何組合、搭配,以及其發展方向、發展速度和功效,都存在著十分廣泛的可能性空間。正因為如此,人們不得不建立生產力經濟學等專門學科去研究它。
第三,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前提下,生產關系自身內部各種因素組合的可能性空間。生產關系是在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物質生產活動、經濟生活活動中所存在和表現出來的經濟技術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利益關系。由于任何一種生產勞動都是自然過程與社會過程、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對立統一,因此,作為產生和存在于生產活動整個過程的、維系和作用于生產活動的社會生產關系,一方面必然要反映生產勞動中人與物、人與人之間合規律性地組合起來的種種技術性關系,如組織管理、領導指揮、分工協作的職能關系等;另一方面,又必然要反映生產勞動中人與人之間合利益性地組合起來的種種利害關系,如生產條件的歸屬關系、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關系、生產中的地位關系、產品的歸屬關系等。和社會生產力一樣,社會生產關系內部也不是只有“鐵板一塊”,而是由多內容、多因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系統。生產關系內部的各種因素、各種關系的組合,無疑也存在著范圍不小的可能性空間。
第四,在假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都已確定的條件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者之間的結合,仍然存在著廣闊的可能性空間。事實上,現實的、流動的、活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等,在生產實踐活動中都是共生共融、有機組合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雖然各自有一定的獨立性和發展規律,但它們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是彼此割裂、獨自存在。因此,對我們來說,更主要、也更困難的是要研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合理組合的問題。然而,以往我們要么只注重研究生產關系(如政治經濟學),要么只注重研究生產力(如生產力經濟學),而很少注重研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如何組合、社會經濟如何運行等問題,因而對它們之間的具體的結合形態、豐富的內容和內在的關系,缺乏應有的了解,無法有效地指導實踐。改革的實踐迫切要求我們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我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企業的經濟體制改革,從基本思路上講,不是要改變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性質,而是要改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原來的組合方式,尋找和培育更合理的新的組合方式。
毫無疑問,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多層次、多環節地存在著各種組合的可能性空間,如動力機制、市場機制、競爭機制、需求機制、經營機制、制約機制、管理機制、分配機制、消費機制等。而每一種機制本身又有各種各樣具體的、可變的組合方式。比如,分配機制怎樣實現按勞分配這一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原則與勞動者的勞動質量、成果(生產力)的合理組合?具體的結合過程和實現過程,有著各種各樣的環節、途徑、方式、方法和形式。這里也存在不少可供選擇和組合的可能性空間。
(三)在可能性空間面前
面對事物發展存在可能性空間的事實,我們應該得出什么樣的實踐性結論呢?
第一,要在承認事物發展具有客觀性、規律性、必然性的同時,明確樹立起可能性空間觀念。試想,如果沒有可能性空間觀念,那么,事物的變化只有唯一的、僵死的狀態;歷史的進程是直線的;凡是現存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太陽底下沒有新東西”(世界上的事物既不增加,也不減少);事物的變化是封閉式的;人世間只有“必然王國”而無“自由王國”;人們在事物面前只能聽天由命,憑其擺布,無所作為(宿命論)。反之,如果確立了可能性空間觀念,我們就能看到事物發展的復雜性、曲折性;就能用辯證的、發展的、開放的觀點分析事物;就能從統一的世界中看到五彩繽紛的多樣化事物;就能看到一個建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基礎上的富有誘人魅力的“自由王國”;就能積極、主動地變革事物,為實現自己美好的可能的理想世界而辛勤地耕耘、勞作……因此,不建立起一個有著豐富可能性空間的世界,人們就沒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變革事物的根據和理由,也不會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和余地;我們的行動、我們的決策,不自覺地建立在廣闊的可能性空間的基礎上,就難以保證其必然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二,在多種可能性空間中選擇某一個或某些狀態為實踐目標。事物發展有多種可能性,并不是每一個狀態都是合理的、都是符合人們的需要和目的的。針對一定的條件和人們的一定目的,必定只有某一個或某些可能性狀態是最優的。顯然,人類的選擇觀念、優化觀念、價值觀念、比較觀念、決策觀念等,實質上都是從可能性空間觀念中派生出來的。
第三,縮小可能性空間,控制和創造條件,使事物向優化的既定目標轉化。確立或設計了優化的可能狀態,實際上也就是規定了控制目標,因而也等于減少了可能性空間。對于一個復雜的事物和過程來說,它受制于各種各樣的條件、因素和可變量,因而事物的可能性空間不僅有許多個狀態,而且這些狀態又有繁多的發展方式和表現形式。所有這些因素、變量、條件,人們不可能毫無遺漏地加以把握,它們的可能組合狀態也無法統統羅列出來。因此,對這些事物和過程,人們不可能絕對精確地將其控制到某一種狀態上。這對絕大多數的事物和控制過程來講,不但實際上辦不到,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事實上,人們只要把事物的可能性空間縮小到一定范圍就能達到控制的目的。我們只能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具體地認識事物和改造世界。然而,雖然我們不可能在繁雜多變、廣闊無限的可能性空間里絕對自由地翱翔,但可以、也應該在有限的可能性空間中筑起自己的理想世界,并相對自由地選擇和決策。選擇、決策、控制的過程,本質上就是縮小可能性空間,逼近理想的、優化的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鍵的是要創造條件、控制條件,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有效的組合方式,不斷修正那些遠離優化目標的偏差,促使事物和各種組合狀態逐漸接近事先確定的優化目標。正是可能性空間不斷縮小著量變的曲線運行,最后畫出了某種穩定的、不斷接近直線的必然性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