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種幸福:全能寶寶教育理論與實踐
- 王曉燕
- 3087字
- 2020-06-05 17:15:27
第一節 對當代社會的深度反思
一、現實叩問:我們因何迷失幸福
十多年前,我在《打造孩子一生幸福的幼兒教育》一書中,曾經用這樣“耳聞目睹的現實”來開始我的寫作:一位女大學生在旅途中被村婦拐賣到偏僻鄉村達數月之久;一位著名大學研究生因生活瑣事與女朋友發生爭執,怒而殺害女朋友……種種諸如此類的現象引發我們的思考:為什么大學生的智慧難敵村婦鄉姑的騙術?為什么高等學府的莘莘學子卻不會處理簡單的生活問題?為什么我們都學過中學物理卻不會接電線開關或修理簡單的電器?為什么我們人人都會說“對不起”“沒關系”,卻有許多人在公共場合因無意碰撞而口出穢語甚至大打出手?為什么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各種道德規則教育,可到了成年社會還要一遍遍地補習“請愛護草地”、“請勿亂扔垃圾”等等最為基本的公民行為規范?這種種問題給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教育的使命何在?我們到底要教給孩子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教育?
可沒想到,時隔十幾年,這些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與解決,反而愈演愈烈。每天醒來,似乎隨處可見各種令人心驚的社會新聞:校園性侵、幼師虐童、室友投毒、高考作弊、校車事故……從學校到社會,則是官員貪腐、執法暴力、馬路殺手、有毒食品、公益危機……還有大學生就業問題,層出不窮的各種艷照門事件,甚至公交縱火這樣的重大惡意傷害案,父子為斗氣而互撞豪車這樣匪夷所思的鬧劇,以及母親將孩子扔在家里活活餓死這樣慘絕人寰的悲劇……再將視野放大到整個國際社會,校園槍殺、恐怖活動、種族戰爭、毒品泛濫、地震海嘯、地球污染……
人類社會的這種種不和諧音符不斷地在敲擊著我們的腦海,叩問著我們的心扉:我們的社會怎么了?我們的地球怎么了?為什么科技如此發達,和諧的文明卻似乎正在失落?為什么財富日益增加,安寧的幸福卻正在遠離?是什么造成了這一切的存在?
或許,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理由來控訴這個社會的不是:政府不力、體制不良、執法不嚴、經濟不振、資源不足、分配不均……但您可曾想過在這些原因的背后,有一個根本性的因素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就是人,是人的發展最終造成了這一切。制度由人來制定,政府由人來監管,法規由人在執行,經濟由人在運行,資源由人在分配使用……任何一個環境都由人使用,也由人創造。也因此,不管是中國社會還是國際社會,不管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因素使然。那么,人的發展是如何影響這一切的現實存在,或者說,是如何造成這種幸福與和諧缺失的社會現象的呢?
十幾年前,我曾經就云南大學生馬加爵殺害四位同窗學友的案件接受過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探討“教育之癢到底癢在哪里”的問題,提出幾個觀點:一、命運從第一個行為開始播種。馬加爵犯罪事件發生在青年時代,但根源卻在童年時期。在當時,他的性格中便已埋下不善與人交往、不善表達情緒的“毒素”隱患。二、人格培育根在家庭早期教育。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主要是指人格精神的奠基,但如今的早期教育卻大為偏頗,家庭教育更是缺乏正向引導。三、真正的教育,是培養“陽光般的生命感覺”。從小把人培養對了,讓孩子擁有尊重生命、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人文精神與人格素質,就像植物一樣根正苗肥沒有病態,經得住風吹雨打健康成長,而不容易偏離正向社會化軌道。
十幾年過去了,諸如此類的案例竟然越來越多。盡管不能把這些行為完全歸咎于個人,而忽略社會機器的整體運轉影響,但若沒有健康幸福的個體,又如何能夠形成健康和諧的社會群體呢?這種個體人格與群體文化的關系也呈現出波粒二象性。就如同一根項鏈,盡管穿著珠子的那根繩子很重要,但若沒有一顆顆漂亮的珠子作為基礎和條件,又如何能夠串起美麗的社會群體之鏈呢?
歸根結底,整個社會的治理改善,還需要從每一個人的發展角度來思考并著力踐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幸福回歸本心,從而有效串起和諧社會的美麗之鏈。而這一人類社會重任,教育責無旁貸。
二、共同關注:幸福是人類根本愿望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超過一直穩居榜首的“經濟學導論”而一躍成為排名第一的課程,并風靡全球,中國中央電視臺一個“你幸福了嗎?”的調查訪問更是讓“幸福”一詞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詞;而2012年6月28日第66屆聯合國大會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項基本目標,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目標和期望,決議將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為“國際幸福日”。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幸福,已經無可阻擋地進入當代社會的關注視野了。
深度反思一下當代“幸福熱”的根源,為何一個多少年來都司空見慣的尋常詞語,卻在短短幾年內成為社會的熱點聚焦?不僅進了高等學府的課堂,上了官員施政的綱領,更從原來高高在上的學術研究象牙塔中降落到民間,成了越演越烈的公眾訴求趨向?這從表象上分析,是因為人們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局限于對外在知識技能和物質金錢的訴求,而是開始關注個人生活的內在體驗與精神追求。但從更深層次的視角,或許與人的主體性發展進程有關。
回顧一下人類歷史進程中的觀念的發展變化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人的主體意識是與社會發展同步進化的:古代人的觀念強調“我不屬于我自己,我屬于城邦”;中世紀人的觀念是“我們不屬于自己,屬于上帝”;而現代人卻認為“我屬于自己,不屬于任何人,也不屬于天使和上帝”。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的發展都喚起主體意識的新的覺醒。而到了當代社會,人的主體意識更是從諸多外在羈絆中慢慢解脫出來,開始回歸自己。但回歸自身的過程,依然經歷了一個從外向內的發展歷程,比如,現代許多人認為人生在世,便是為名為利,或為自尊面子,或為求全他人。可等到有了名利財富,顧及了一時面子,或求全了一時委曲,卻依然不能讓自己感受到幸福快樂,于是,便重新回到內心,去尋求什么是自己真正所求所需,而最終的關注,往往會指向幸福的命題。
這是因為,幸福作為一個人對于生活狀態的主觀感受,它是受主體內在需求決定的:需求得到滿足,便容易有幸福感;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失去幸福感。因而,一個人的主體意識越強,對于幸福感的內在訴求就越強烈。而處在這樣一個開放自由的時代中,每個人的主體感知和發展需求各不相同,因而人對于幸福感的目標追求也多種多樣:有的重在物欲,有的重在精神;有的重在生存滿足,有的重在價值體現。但總而言之,這所有的追求都指向同一個終極方向,那就是,每個人都要在自身的體驗與發展意義上感受到幸福。這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也是人類共同的根本愿望。我們生而為人,便應該是從自我出發,走向外部世界,在逐步社會化的過程中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并將自己的主體訴求不斷深化、提升、放大,從而不斷地創造更高層次的幸福感。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人們實現了自我與社會相輔相成的人格修煉,最終成就自己生命的獨特意義。
借用一句經典的廣告詞來表達:“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這里,看風景的心情,便是主體內在對外部世界的幸福體悟。人生決非為任何外物而來,而只是從自己出發,去感知外部世界,再帶著整個世界“回家”——與自己的內在合一。用中國古人的話,其最高境界,就叫“天人合一”——將小小的自我,與這個大大的世界完全融合在一起,隨時感受內外和諧的幸福。
也因此,人類追求幸福的過程,也是自我主體意識高度覺醒的過程,是整個人類開始回歸共同本原的過程。所有的社會外物,無論是經濟、教育、文化、法律、道德、宗教,都只有循從于這樣一個人類根本的、共同的幸福愿望,才能有望讓這個世界真正獲得和諧。
而現在,我們正走在這樣的大道上,從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方向走來,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態,尋覓同一個目標——由我們每一個人共創,也屬于我們每一個人共享的人類幸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