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病因學

病因學(etiology)主要研究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條件。

一、疾病發生的原因

疾病發生的原因簡稱病因。它是指作用于機體的眾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賦予該疾病特征的因素。病因的種類繁多,一般分成以下幾大類。

1.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biological factors)是很常見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螺旋體等)和寄生蟲(如原蟲、蠕蟲等)。這類病因通過一定的途徑侵入機體,其致病作用主要與病原體致病力的強弱與侵入機體的數量有關,且與機體對病原體的感受性及防御能力有關,并常常構成一個傳染過程。

這類致病因素的作用特點為:①病原體有一定的入侵門戶和定位。如傷寒沙門菌只能經口侵入消化道,并首先在小腸淋巴組織內大量繁殖。血吸蟲尾蚴的主要入侵門戶是皮膚,成蟲的主要寄生部位是門靜脈系統。②病原體必須與機體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例如,一般的雞瘟、豬瘟病毒對人無致病作用,因為人對它們無感受性。③病原體作用于機體時,既改變了機體,又改變了病原體。例如,致病微生物往往可以引起機體的免疫反應;同時,一些致病微生物也可以發生變異(如產生抗藥性)而改變其遺傳性。

2.理化性因素 理化性因素(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主要包括物理性因素如機械力、溫度(如高溫引起的燒傷、低溫引起的凍傷)、大氣壓、噪聲、電離輻射等和化學性因素如強酸、強堿、化學毒物(如一氧化碳、氰化物、有機磷農藥等)或動植物毒性物質(如河豚毒、蕈毒等)等。其致病性主要取決于理化因素的作用強度、作用部位及持續時間,而與機體的反應性關系不大。

物理性因素的致病特點:①大多數物理性因素只引發疾病,并不影響疾病的發展。②除紫外線和電離輻射以外,物理性因素引起的疾病潛伏期一般較短或無潛伏期。③對組織損傷無明顯選擇性。

化學性因素的致病特點:①多數化學性因素對組織、器官的損傷有一定選擇性。例如,CCl4主要引起肝細胞中毒等。②化學性因素在整個發病過程中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一旦進入體內,其致病性常常發生改變,它可被體液稀釋、中和或被機體組織解毒。③其致病作用除了與毒物本身的性質、劑量有關外,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其作用部位和整體的功能狀態。④除慢性中毒外,化學性因素致病的潛伏期一般較短。

3.營養性因素 營養性因素(nutritional factors)包括營養過剩和營養不足,均可引起疾病。長期大量攝入高熱量食物可引起肥胖,并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密切關系;維生素A、維生素D攝入過多也可引起中毒等。營養物質攝入不足(或因需求增加致相對不足)可引起營養不良,維生素B1缺乏可引起腳氣病,維生素D缺乏引起佝僂病,缺碘引起甲狀腺腫等。

4.遺傳性因素 遺傳因素(genetic factors)的直接致病作用主要是遺傳物質基因突變(gene mutation)和染色體畸變(chromosomal aberration)引起的。已發現由遺傳引起的疾病有以下兩種情況:

(1)直接遺傳引起的疾病:如血友病、色盲、先天愚型等,主要是通過遺傳物質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畸變發生的。

(2)遺傳易感性引起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癥、高血壓病、糖尿病等。某些家庭具有易患某種疾病的素質的現象稱為遺傳易感性,這些人具有遺傳素質,即具備易得這類疾病的遺傳特性。

5.先天性因素 先天因素(congenital factors)指能夠損害胎兒發育的因素。由先天因素引起的疾病稱為先天性疾病。例如,先天性心臟病與婦女懷孕早期患風疹、蕁麻疹或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有關,通常嬰兒出生時就已患病。有的先天性疾病是可以遺傳的,如多指(趾)、唇裂等;有的先天性疾病不遺傳,如先天性心臟病。

6.免疫性因素 免疫性因素(immunological factor)指在防止和對抗感染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免疫反應。然而,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又與免疫反應密切相關。

(1)變態反應性疾病:在某些機體中,免疫系統對一些抗原的刺激常發生異常強烈的反應,從而導致組織、細胞的損害和生理功能障礙。這種異常的免疫反應,稱為變態反應或超敏反應。如異種血清蛋白,某些致病微生物甚至某些食物(蝦、蛋類)、藥物(青霉素等),都可引起變態反應性疾病。

(2)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些個體能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并引起自身組織的損害,稱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等。

(3)免疫缺陷病:機體的體液免疫或細胞免疫缺陷可引起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低丙種球蛋白血癥等。

7.心理和社會因素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換,心理和社會因素(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心理和社會因素有很多,如長期的緊張工作、不良的人際關系、恐懼、焦慮、悲傷、憤怒等情緒反應,以及自然災害、生活事件的突然打擊等。這些因素不僅可引起精神障礙性疾病,如抑郁癥等,而且可通過精神、心理作用使機體功能、代謝紊亂及形態結構發生變化,如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等的發生及發展都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總之,沒有病因就不可能發生疾病。目前醫學領域中雖然還有不少疾病的病因不明,但這只是一種暫時現象,相信隨著醫學的發展,這些疾病的病因遲早會被闡明。

二、疾病發生的條件

疾病發生的條件(condition),主要是指那些能夠影響疾病發生的各種體內外因素。它們本身雖然不能引起疾病,但是可以影響病因對機體的作用,促進或阻礙疾病的發生。例如,營養不良、居住條件惡劣、過度疲勞等都可以削弱機體的抵抗力,這時如有少量不足以引起正常人得病的結核桿菌進入機體,就可引起結核病;與此相反,充足的營養、良好的居住條件、適量的體育活動等,都能增強機體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此時如有結核桿菌的侵入,可以不發生結核病。因此,在疾病的病因學預防中,考慮疾病發生的條件是很必要的。

疾病發生的條件中,能加強病因作用或促進疾病發生的因素稱誘因(precipitating factor)。如肝硬化患者因食管靜脈曲張破裂而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時,可致血氨突然增高而誘發肝性腦病;暴飲暴食常常是已經曲張的食管靜脈破裂的誘因;肺部感染、妊娠、過量體力活動、過度過快輸液、情緒激動等常常是心臟病患者發生心力衰竭的誘因。與病因相比,誘因更易于防止或消除,因而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較大意義。

必須強調,病因和條件的劃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應針對某個具體疾病而言。對于不同的疾病,同一個因素可以是某一個疾病發生的原因,也可以是另一個疾病發生的條件。例如寒冷是凍傷的原因,但也是感冒、肺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的條件。因此要闡明某一疾病的原因和條件,認識它們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必須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發現某一因素與某疾病明顯相關,但尚分不清其是原因還是條件時,稱之為危險因素(risk factor),如高脂血癥、高血壓、吸煙等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市| 梁平县| 永登县| 定日县| 彭泽县| 渝中区| 桦川县| 宁强县| 昭苏县| 全椒县| 新干县| 桑植县| 康马县| 宜良县| 曲沃县| 大宁县| 和龙市| 铜山县| 屏南县| 安溪县| 抚松县| 临城县| 汶川县| 长顺县| 安龙县| 井研县| 安阳市| 平定县| 镇康县| 福建省| 隆子县| 武冈市| 凌源市| 衡南县| 浪卡子县| 获嘉县| 夹江县| 二连浩特市| 阿勒泰市| 田林县|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