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北喜歡趕廟會。
每年廟會有三次,一般都是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
蜀北也常常把廟會喚做“觀音會”!
像所有的神話故事一樣,“觀音”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成了普渡眾生,追求幸福,尋求財富的代名詞。
當然,“觀音會”并不只是祭拜觀音。
通常那些寺廟里會有許多神像。
“觀音會”就像是眾位神仙過生日一樣。到了那幾日,寺廟之中便會張燈結彩,熱鬧非凡。
沒有孩子,那些蜀北的人們通常也會到寺廟中去拜拜送子觀音。
沒有錢財,他們也會拜拜財神老爺。
除了他們,還有藥神,土地等等許多神像都會被人們祭拜。
遠古時代,人們沒有辦法征服自然,也沒有辦法面對天災人禍。那時候,人們心中便有無數的希望,無數的期盼。
戰(zhàn)爭除了扼殺人類的生命,還會將人的心靈擊碎,讓人們迷失了自己。
就像我們的佛教一樣。
從東漢時期傳入到我國之后,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戰(zhàn)亂之痛。
那時候除了像五柳先生這樣避世樂于田園生活的人不多,更多的平民百姓渴望有人能夠救他們于苦惱之中。
從古印度傳來的漢入佛教就這樣在我國興起來了,它和我們本土的儒家、道家不同。
老子的《道德經》,沒有幾個平民百姓會懂,其中的那玄妙世界觀,也是沒有幾個老百姓會懂,儒家儒家學派倡導的那些理念太過遙遠。
他們只想有一份念想,急于將他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
所以那份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向往,讓他們心生歡喜,忍不住頂頭膜拜。
那是一個戰(zhàn)亂的年代!中原之地馬革裹尸,血流滿地。
到了隋唐時期,社會繁榮昌盛,卻也由盛轉衰!
五代十國大分裂,宋末元初的金戈鐵馬,明清時期的混亂不堪。
這些都讓人們在一代代的傳承之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由此也興起了一些風俗,那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念想,也是他們生活過的印記。
記得小氣候,我還不明白什么叫做廟會,也不知道廟會有什么意義,卻也知道那是一個熱鬧的場地。
我家爺爺不信鬼神與諸神,從來也沒見到家里許愿燒紙什么的習俗,就算有,也是奶奶趁著爺爺不在的時候,偷偷摸摸燒幾張的。
我們家在高山,叢山峻嶺,路途漫漫,遙遠而曲折。
廟宇之地離我們不近,其實也不算遠,隔著一道大溝大河,一道大山,遙遙相對,步行約1個半小時的路途。
每年一到觀音會前幾天,我便能見到村民忙年忙后,準備香蠟紙燭、準備洗澡沐浴,食素菜素飯。
在我們蜀北,廟會忌血腥,婦女來了經血是萬萬碰不得廟宇的,會沖撞了諸神和菩薩,自身也會不吉利。
三歲以下的小孩也是進不得廟宇的,因為神像并不是每個都是慈眉善眼,眉清目秀,有的甚至還會很猙獰!
剛剛經歷生產和流產的婦女也是不能去的,據說不吉利。
一到了觀音會的早上,人群攢動,都不約而同地往那廟宇而去。
蜀北愛熱鬧,特別喜歡放鞭炮。
所以廟宇之前除了燒高香,更多的還是放鞭炮。據說,鞭炮越響,心靈越是真誠,許下的愿望也更容易實現(xiàn)。
當然,許愿的時候,是不能說出來的。要默無聲息地在心中一遍遍默念,心越誠,愿望越靈!越是容易實現(xiàn)。
如果來年,愿望實現(xiàn)了,一定要去還原的。許愿的時候許下了什么東西,一定要記得給菩薩供奉這些東西。
在蜀北,以前人們常常供奉的東西有粉條、面條、大米、菜籽油、蘋果、酵面饅頭等,當然也有直接許了金錢的。
蜀北多高山,許多供奉的菩薩都是在山上的,久遠一點的都是各朝各代的佛崖,在蜀北最出名的便是蜀北城里的千佛崖,曾經有一萬多座,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雕刻,經歷了隋唐、宋、元、明、清等千年時光。但是現(xiàn)在千佛崖并沒有那么多了,大部分毀于上世紀的一場開山造路行動。
民不聊生的時代,我們沒有辦法論功論過,幸運的是,終究還是給蜀北留下了寶貴的財產,雖然不多,但終究是比什么也沒留下要好的多。
到爸爸那邊的奶奶家的途中,我也見過了許多殘破的神像,據說是毀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
那是完全的青石雕刻,雕像精美絕倫,也不知道出自于哪朝哪代。
年少的我經常一個人路過那里,每次一見到荒草之中長滿苔蘚的神像,我都會無比感慨,這么漂亮的東西怎么就毀了呢?那座石廟也是石頭建成的,殘破的墻,荒草戚戚,殘破卻依然美麗的神像,怎么看怎么都覺得可惜。
現(xiàn)在的蜀北都已經沒有石雕的神像了。大多都是竹胎做底,扶上泥,再涂抹顏色,穿上鮮艷的衣衫。
一座漂亮,輕巧的泥菩薩就做好了。
現(xiàn)在市面上還有許多陶瓷做成的小菩薩,漂也漂亮,也遍歷,唯獨缺少了靈魂。
至于用石頭雕刻?又笨又重,誰沒事會去做啊?不是吃力不討好嗎?
而且相比于石頭雕刻,需要有高超的技術,否則容易雕壞,成為廢棄品。
在蜀北,神像一般是不會輕易請回家的。
俗言道,請佛容易送佛難!
人心易變,好事多磨。
現(xiàn)在的人們早已經習慣了快節(jié)奏生活。
誰也不愿意十年如一日,生活在枯燥的鄉(xiāng)村之中。
亂花入眼,錢財迷心!
人心如此,又何嘗是曾經的一分渺茫并不一定實現(xiàn)的希望?
這送佛出家們,不但有很多規(guī)矩,而且有很多忌諱和講究,具體如何,我不知道。花開哪有常年不敗,人心哪能十年如一?我并沒見過誰家因為佛來佛去有過什么變化的。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這是世間萬物的規(guī)矩,自來如此,并不會因為誰而有什么變化了。
不過心中有了念想,便也多了一分希望。
寵辱不驚,大喜大悲,佛在心中,自會的多了一分安寧和平靜。
小時侯,因為妹妹的出生,我有幸見過一次蜀北的廟會。
那個廟會趕不上千佛之佛的壯觀,卻也因為地勢優(yōu)越,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那時候,我大約六七歲。
我記得那天的廟會和我尋常在大山中感受到的廟會不同。
因為位于蜀北城中,周圍都是絡繹不絕的人們。
而且那個寺廟還搭上了戲臺子,舞獅子舞龍,還有人穿起了漂亮的戲服,唱起了大戲!
那些咿咿呀呀,我一句也沒聽懂,人群太多,我只是在后臺見到他們帶上面具。前面還傳來整整喝彩。
聽人們說,那是變臉!
人生來只有一張臉,為什么戲臺上的那人卻會變出好多張臉來呢?
年少的我不明白,長大了才知道,那是一門藝術,居然還走出了國門,走向世界,站在世界的舞臺中間,告訴世人,這是川蜀的特有一種藝術叫做:川劇。
廟會帶給我們不僅有戲曲,還有我們這些小孩子們的玩具:面具、草編玩具、冰糖葫蘆、大散子麻花等等。
那時候的面具一般都是西游記的人物: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等等,當然也少不了當年叱咤三國的張飛。
因為張飛在蜀北實在是太出名了,張飛植柏種出一條翠色長城,飄搖亂世,卻依然蒼翠千年。隔壁城市的張飛牛肉據說特別好吃,前幾年我買了幾包,已經忘了什么味道了,好像還算不錯,我對吃的東西從來不講究,覺得能填肚子就行,什么東西落到我這里就是豬八戒吞人生果了,浪費。倒是那個閬中醋,讓我記憶深刻,因為這個東西,小時候我們一直在吃。
小時候,我們這里可沒什么海天、千禾、加加。吃的最多的便是那個醬油和陳醋了。小時候每次吃面條,拌涼菜,一點辣椒油一勺鹽巴,幾許味精,加上一點陳醋,花椒粉,覺得那就是人間美味了!
蜀北山大,物產豐富,棕櫚樹在我們蜀北大地方都是有的,小時候特別喜歡鄰居爺爺用棕櫚樹嫩葉子編制的草螞蚱、草蟈蟈籠子、扇子、蜂窩、蝴蝶等東西。
我覺得那些東西比我買來的小玩具還要漂亮,而且他的奶奶是小纏腳,她還會做那種唐裝的步扣子,還會編許多頭發(fā),會做許多傳統(tǒng)的吃食。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
也向像他們一樣學著去做很多東西,可是我還很小的時候,他們就相繼離開了。
人老了就會死!
小時候的我特別怕老人!因為我不知道她們什么時候就會離開了。
明明先前還是鮮活的人,卻有一天在敲鑼打鼓之中變成了小土包。而且蜀北出喪會看日子,有時候遇到天氣炎熱,尸體都會發(fā)臭,整個喪宴都會有一股臭味。
導致我小時侯從來都不喜歡吃喪酒,而且特別厭惡吃喪席上的坨子肉(東坡肉)。
隨著年齡增長,這些年漂泊不定,我也很多年沒有趕過廟會了,也沒有吃過農村土生土長的喪喜宴了。
而且那些喪喜宴也不是原來的那個味道了。以前的宴席都很好每個村子里村民自己去做的飯菜,數量大,飯菜足。
每過一次席面,幫忙的村民多達二三十個,都是分工的,殺豬、做飯、洗碗、淘菜、上菜、燒水、支客、寫禮、借東西等等全部都是村民自己人。
現(xiàn)在席面都是廚師下鄉(xiāng),三五百來塊錢一桌,要么就是直接在鄉(xiāng)鎮(zhèn)酒店定制席面,曲終人散,簡單方便。利潤的驅使下,飯菜體面,味道卻不過爾爾。
很多時候,我們也是人忙于自己的生活,找個熟人帶錢幫忙把禮金帶到就完事了。有時候,我們甚至連酒宴的正主也不認識,他們家的誰誰誰約摸哪里見過,有那么幾次交集。
至于廟會,也在記憶中越走越遠了,我已經不知道上一次去廟會是什么時候了,至于那些表演,更是沒什么印象了。
城是那些城,佛是那些佛,味卻再也不是那些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