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追諾弱的經歷,那也是一段佳話。
一開始諾弱只是把我當成最普通的同事,何況我還是她下屬。在她眼里,我是那種她永遠也想不到會和我在一起的人。很早之前我就提到過,她對我的印象是邋遢、老氣橫秋、較真、固執等壞印象,根本沒有什么好印象。
那么我是如何讓她對我的印象改觀的呢?事實上,我并沒有改變她對我的印象。我只是告訴她:“既然你現在沒有喜歡的人,那么為什么不試一試和我談一場戀愛,萬一以后你發現我們很合適呢?”
要讓她接受這個想法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是一個既理性又感性的人。首先,我用理科生的方式,向她充分闡述這么做的利與弊。如果她用自己的觀點反駁我,我就用自己理性的觀點去和她博弈,說白了就是和她進行辯論。
很幸運,她不是那種如果不喜歡我就連話都不和我說的人。因為她的教養很好,她只是不想冷落我才不厭其煩地聽我說了很多廢話。其實我和她“辯論”時說的話并不是歪理邪說,只是我去誘導她站在我的立場思考。
大部分時候,當一個人不喜歡另一個人時,是因為沒有完全了解另一個人。比如你對一個人第一印象不好,你就認為自己不會喜歡他,你想象不到和他在一起以后會有什么幸福可言。大家都知道這個社會節奏很快,如果別人不能在第一時間給你留下好印象,那么你沒有時間浪費在別人身上。這個觀點是不是很耳熟?它在職場上非常流行。但是如果我們的終身幸福也用這樣的標準去尋找,那你將錯過很多滄海遺珠。
職場的第一原則就是效率,因為職場的本質就是生意,效率高了才能產生最大利潤。但我們自己的愛情關乎到我們余生的幸福,我們應該用另一套標準去判斷。這套標準可以簡單歸納為四個字,“順其自然”。
什么叫順其自然?如果你一開始就不喜歡我,所以我們沒必要在一起,這就是順其自然?錯了!請問你了解我多少?如果你對我已經了如指掌,那么就算你說你不知道你喜歡什么樣的,但是就是不喜歡我這樣的,我也無話可說。可事實是你還沒有完全了解我是一個怎么樣的人,你此時說不喜歡我就是一句不負責任的話,這句話不僅僅是對我不負責,也是對你自己不負責。只有在對別人甚至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以后再下的判斷,才是一個可信的判斷。如果知己知彼以后,你確實發現我們不合適,那么我們無緣,做不了伴侶;如果知己知彼之后發現我們實際上契合度很高,那么我們就應該成為伴侶。這樣的做法才是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的前提應該是在你充分了解局勢的前提下作的判斷,而不是僅憑第一印象或直覺就做判斷,后者其實是自以為是。
我與我大學那位最好的女性朋友就是經歷了“順其自然”才成為了異性知己的。我不是一個只管自己要什么而不考慮別人感受的人,正是因為我尊重了我的紅顏知己的判斷,我們才能走到今天這樣一個不尷尬的地步。因為我知道她一定是充分地了解我,她也很了解她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她最后做的決定是值得信服的。
我將自己對“順其自然”的理解向諾弱充分闡述清楚以后,她仍然從感性層面向我提出反駁,她從情感上接受不了和一個自己暫時還不喜歡的人談戀愛。雖然她認為我說的有道理,但她還在猶豫。
我給她留下的第一印象我已經無法改變了,但我一直在努力做好之后的自己。自從喜歡上她以后,我平時的形象也不再那么隨意了(雖然還是不帥,不精致),我平時在工作中一直都想盡辦法替她分擔壓力,甚至在自己下班后也會幫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對她的好感,所有同事們都看出來了,我也不遮掩。
當大家拿我追求諾弱的事開玩笑的時候,一開始我也是害羞的,但是后來我想明白了,不如就大方承認,讓大家都來幫我一起勸說諾弱和我在一起試試。
不能說同事們對我追求諾弱的支持對她毫無影響,諾弱在答應我之前好幾次和我提起她很奇怪為什么大家都這么支持我。當然了,有支持我的,也會有不看好我的。
最支持我的非小楊莫屬了,她明里暗里地一直在主動幫我,我對她心存感激。如果把她比作我和諾弱的紅娘也毫不為過。
而不看好我的人則是PA大姐和另一名主管。那名主管與諾弱的關系是最好的,她們在酒店住在同一間宿舍,平時一起玩得也最多。我給那名主管留下的印象應該與給諾弱留下的印象差不多,所以她不看好我也是情理之中。PA大姐其實是比較喜歡我這個人的,但她不看好我的原因是考慮到我和諾弱的家鄉是異地,以后如果結婚會很不方便同時照顧雙方家人。如果我以后真的和諾弱結婚,我是不留戀自己的父母的,因為我與他們的感情很一般。所以如果諾弱有需要,我生活在哪都一樣。雖然PA大姐心里替我擔憂,但她表面上還是支持我追求諾弱的。
我的追求持續了一個多月以后,諾弱還是拿不定主意要不要拒絕我。終于有一天,在我和諾弱同時上一個晚班時,我利用酒店生意不忙的空檔把諾弱叫到前臺后面的辦公室里,有話和她說。
在我再次重復了一遍我已經和她說過很多次的勸說之后,我下了狠心,趁她沒有任何防備時強吻了她。然后我直接走出了辦公室,沒去看她的反應。
當我走出辦公室后沒走兩步,就聽到辦公室里傳來了諾弱的尖叫聲:“啊!!吳能!你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