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證

【原文】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21)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解析】

一、關于“發熱,日晡所劇”
本條論述了風濕在表屬于表實的證候和治療方藥。對于其發病原因,張仲景明確指出“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風濕相搏,留滯肌表,則一身盡疼,發熱無汗。對于文中提出的“發熱,日晡所劇”,多數注家認為是風濕發熱的熱型特點,如吳謙《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痙濕暍病》所說:“濕家發熱,早暮不分微甚;風濕之熱,日晡所必劇。”“日晡”,是古代一個常用的時間概念,晡,申時,即下午3~5時。所,不定之詞,表約數。日晡所,指下午3~5時左右。“發熱,日晡所劇”是說發熱在下午3~5時左右加重。
風濕之發熱為什么會在“日晡所劇”?歷代醫家認識不一。
1.日晡病邪旺盛說
如徐彬在《金匱要略論注》說:“日晡所劇,日晡為申酉時,金之氣,肺主之,肺之合皮毛,明是風濕從肺之合而侵淫內者,至肺金旺時,助邪為瘧而加甚。”曹穎甫在《金匱發微》又說:“日晡所為地中蒸氣上騰之時,屬太陰濕土”,“兩濕相感,風濕之證,當日晡所劇。”
2.風濕兩邪交爭說
如陶葆蓀在《金匱要略易解》認為,風濕為病,濕邪自旺于陰,風邪自盛于陽,風濕相搏可在陰陽交替的傍晚時分,兩邪相爭,則發熱加劇。
3.日晡陽氣旺盛,邪正交爭說
以趙以德、程林為代表,認為風為陽邪,濕為陰邪,風濕相合,容易化熱化燥,陽明燥土旺于日晡,故風濕在表化熱化燥可在陽明運行旺盛的日晡之時,邪正劇爭,故身疼、發熱等癥加重。
4.“風有休作”說
以尤怡、吳謙為代表。如尤怡在《金匱要略心典》說:日晡所劇,不必定泥于肺與陽明,但以濕無來去,風有休作。
5.其他
《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說:“日晡所”即日將暮,與前文所言“天陰雨不止”同義,與陽明病無關,為“風濕”。
以上注家,眾說紛紜,究竟何說符合張仲景旨意?我們還是先從張仲景書中尋繹答案,對于日晡發熱或發熱加劇一癥的表述,在《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有“黃家,日晡所發熱”,是指濕熱內蘊之黃疸,邪郁陽明而發熱。《傷寒論》太陽病、陽明病篇有多條條文提到“日晡潮熱”,如104條謂:“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137條謂:“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212條謂:“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240條謂:“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以上四條的“日晡所發潮熱”都與陽明熱實有關,為外邪內傳陽明之腑,入里化熱所致。從這種意義上來理解麻黃加術湯證的“發熱,日晡所劇”,其基本病機也在于外感風濕,入里化熱。
再結合古今醫籍和臨床實踐來分析,“日晡潮熱”,并不是陽明腑實證獨有的發熱規律,除了張仲景書中所載濕熱黃疸、風濕熱痹病證,宋·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有“肺熱咳嗽,甚則氣急欲喘,皮膚蒸熱,日晡尤甚”的記載;清·唐容川《血證論》載有“瘀血在腑,則血室主之,癥見日晡潮熱,晝日明了,暮則譫語。”民國時期的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還詳細論述了多由陰分慢性虛損而成的真陰虧虛證,表現為長期日晡潮熱,但多伴有心中煩熱,身體羸瘦,脈細數無力等。臨床上如感冒、肺炎、風濕病等諸多疾病都時常出現日晡潮熱的癥狀。
上述疾病為什么在日晡時發熱或者加劇?我們都知道,發熱是機體正邪斗爭的一種表現形式。日晡為申時,為陽明所主。一方面,一日內,人體的正氣隨著時間的流動而循環流注于全身不同的部位。從傷寒六經看,在申、酉、戊三個時辰,正氣會流注于陽明。另一方面,《素問·天元紀大論》說:“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三陽中,陽明陽氣最盛。可見,日晡時,陽氣旺盛,正氣最強。從這種意義上說,日晡時發熱加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機體正邪交爭劇烈。綜上所述,用“日晡陽氣旺盛,邪正交爭說”解釋本條“發熱,日晡所劇”更為合理。
二、關于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藥物劑量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是為風濕在表化熱之證而設。用麻黃發汗解表,以散肌表之風濕;杏仁宣肺利氣以助麻黃之力;薏苡仁甘淡微寒,具淡滲利濕止痛之功,既可治筋脈拘攣、不得屈伸,除濕痹,又可制約麻黃的溫性,甘草和中。諸藥配合,共奏輕清宣化、散風祛濕之效。
對于本方用藥劑量及煎服方法,丹波元簡在《金匱玉函要略輯義》認為“此方劑小,而煎法與諸方異,蓋后人所改定。”《外臺秘要·第十九卷·風濕方九首》載:“療濕家,始得病時,可與薏苡麻黃湯方。薏苡半升,麻黃四兩(去節),甘草二兩,杏仁二兩。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分溫再服,汗出即愈。”并注:“此本仲景方,分量小異。”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和薏苡麻黃湯,雖藥物相同,但前者劑量輕,煮散服;后者劑量重,水煎湯服。臨證時可據情選用。

【應用】

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風濕在表兼有微熱屬實證者可用此方。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束表,周身疼痛抽掣不可屈伸,發熱較重,午后重者可用此方。病發以上肢關節為主者,可加桑枝、羌活、姜黃等;病發以下肢關節為主者,可選用木瓜、獨活、防己等;病發在腰背頸項部位者,可加用續斷、桑寄生等。風勝者加防風、白芷;濕重者加防己、蒼白術等;熱盛者(關節赤腫焮熱劇痛)加石膏、生地、桂枝;皮膚紅斑結節加丹皮、赤芍;寒勝者加桂枝、川細辛;病久氣血虧虛者合入四物湯;筋脈拘攣者加白芍、甘草、葛根;肌肉痙攣抽掣疼痛者加入蜈蚣、全蝎。
孫玉信 [1]用本方治療外感風寒、風濕、外風內熱之咳嗽,組方多用麻黃、杏仁、生薏苡仁、前胡、白前、荊芥、桔梗、蟬蛻、甘草等藥。鼻塞流涕者加辛夷、蒼耳子等祛風通絡之品;痰濕盛可酌加川貝母、冬瓜子等;熱者去荊芥加蘆根。另以本方加白茅根、茯苓等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加秦艽、丹皮、赤芍治療過敏性紫癜等也有報道。
該方臨床多用于治療皮膚病,如治療扁平疣,氣虛加生黃芪,血虛加當歸,脾虛加白術、陳皮,疣表面硬結者加僵蠶,病久色黯者加桃仁、紅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藥物。李智慧等 [2]用本方合桂枝湯加金銀花、神曲治療風毒蘊結型扁平疣患者56例,療效較好。也可用此方加荊芥、防風、當歸、土茯苓等治療銀屑病;合桃紅四物湯治療黃褐斑。葉品良老中醫 [3]以本方為基礎方,結合自擬方涼血散瘀湯(紫草、生地黃、牡丹皮、赤芍、土茯苓、蟬蛻、荊芥、薄荷、竹葉等)化裁治療濕疹,每獲奇效。該方用于治療皮膚病時宜重用薏苡仁。

【病案】

1.痹證
孫某,女,15歲,學生。1982年9月因運動汗出,臥濕冒風而發病,始則發熱惡寒,身體疼痛。醫以感冒論治,表證雖解,而身痛不減,半月之后,膝踝關節逐漸腫大,進而步履艱難,以至不能行路。經中西藥治療月余不效。11月6日診之,除上述癥狀外,仍時覺惡風,每日午后三時許發熱(體溫常在38℃上下),兩膝踝關節腫痛,畏熱拒按,舌苔白膩,脈來一息五至而略有浮象。血沉40mm/h,抗溶血性鏈球菌素660u。診斷為痹證,屬風濕化熱型,投以麻黃10g,薏苡仁30g,杏仁10g,甘草10g,防己15g,姜黃10g,海桐皮15g,水煎溫服,首取微似汗,避風一日。汗后自覺周身輕快,4劑服后,疼痛減緩,身熱略平。繼以三仁湯、宣痹湯等調治,服藥近20劑,痛腫消退,上下樓梯均可步行。抗溶血性鏈球菌素、血沉接近正常值。(段富津醫案) [4]
2.濕痹病
梁某,男,28歲。2009年3月18日初診。患者于一個半月前偶然一次飲酒后,汗出當風,次日即出現高熱40℃,全身諸多關節疼痛。當地醫院查其C-反應蛋白高,懷疑為類風濕關節炎和結締組織病。于是予以激素退熱,但病情反復不愈,特來求診。刻診:發熱一個半月,每日午后發熱甚,全身諸多關節疼痛而煩,頸項強痛,惡風,納呆,飯后常覺飽脹感,疲倦乏力,口干口淡,口渴欲飲,大便不爽而溏,每日2~3次,小便短赤,舌紫黯,苔白厚,脈細滑。辨為濕痹病,風濕在表夾里濕,濕郁化熱化瘀。治宜輕清宣化,解表祛濕,兼清熱活血。處方:《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加減:炙麻黃6g,薏苡仁30g,杏仁15g,甘草6g,白蔻仁10g(后下),防風15g,威靈仙15g,桑枝20g,神曲15g,川萆薢20g,黃芩15g,厚樸15g,救必應20g,葛根30g,丹參20g。服4劑,熱漸退,最高37.3℃,關節諸痛癥緩解。兩周后諸癥皆愈。(廖世煌醫案) [5]

參考文獻

[1]蔡紅榮.孫玉信教授運用麻杏苡甘湯治咳探微[J].中醫學報,2011,26(2):163~164
[2]李智慧,吳景東.麻杏苡甘湯加減治療扁平疣56例[J].中國美容醫學,2009,18(7):1013
[3]周晶,葉品良,賈尚美,等.葉品良治療濕疹的特色經驗[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8):173~174
[4]段富津.麻杏薏甘湯的方義與臨床應用[J].浙江中醫雜志,1984,8(6):22
[5]許曉虹.廖世煌教授用經方治疑難病1則[J].光明中醫,2010,25(4):6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旗| 东安县| 托里县| 翁牛特旗| 饶河县| 乌兰浩特市| 长沙市| 永修县| 曲靖市| 咸宁市| 灵寿县| 洛川县| 河西区| 仙居县| 新和县| 宁波市| 安康市| 新民市| 方城县| 册亨县| 绥化市| 大冶市| 江陵县| 中宁县| 腾冲县| 石景山区| 鸡泽县| 彰化市| 图木舒克市| 宁晋县| 唐海县| 镇沅| 花莲市| 通江县| 桐乡市| 江华| 华亭县| 吴旗县| 徐水县| 砚山县|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