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小建中湯方證

【原文】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13)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22)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18)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解析】

一、證候
從原文13條所列癥狀來看,證情比較復雜,一是里急,腹中痛。里急,指腹、脘腹部有攣急感,但按之不硬。結合《傷寒論》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以及《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來分析,里急腹痛是小建中湯的主證。由于中陽不足,脾胃虛寒,則腹部攣急疼痛。腹痛的特點是腹痛綿綿,喜溫喜按;或按之即痛,重按之卻不甚痛。對于“腹中痛”的發病病機,還有注家提出與肝臟相關,如沈明宗《金匱要略編注》謂是“肝脾不和則腹中痛。”《張家禮金匱要略講稿》謂“肝木克土,寒邪凝滯”而見里急、腹中痛。
二是悸,衄,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發黃,小便自利。癥狀比較繁雜,代表了不同臟腑功能的虛損。心悸很明顯屬于心虛,營血不足,心失所養,則心悸。夢失精屬于腎虛,由于腎虛不能制精,陰精不能固攝,心腎不交,則因夢感動而泄。四肢酸疼屬于脾虛,脾主肌肉、四肢,脾氣不足則不能主肌肉,不能主四肢,所以出現酸痛。“發黃,小便不利”,屬脾虛氣血不足之證,是中焦氣血不足,不能上榮于面所致的萎黃。至于“衄”,歷代醫家對其病機的認識見解不一,沈明宗主心說,所著《金匱要略編注》謂“腎陰不能既濟,心包火氣內動,則悸衄。”程林等主肝說,所著《金匱要略直解》謂“衄,肝虛也。”王綿之《方劑學講稿》更明確指出:“衄是由于肝陰不足、肝火上沖所致。”咽干口燥屬于肺虛,肺陰虛,則津液不能濡潤口咽,則咽干口燥。手足煩熱為陰虛火擾所致。綜上所述,從整體來看,涉及了五臟虛和氣血陰陽虛損。
二、“建中”之法的確立
小建中湯是治療虛勞病的代表方劑。“建中”之法,始于《黃帝內經》,創立于張仲景。以大、小、黃芪建中湯三方為代表,均以甘溫立法,其中,小建中湯為建中之祖方,清·張璐《千金方衍義》稱其為“諸建中之母”。《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虛者補之,勞者溫之。”《靈樞·終始》說:“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小建中湯就是根據以上法則而制定的。“建中”者,中為中焦脾胃,蓋人以胃氣為本,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素問·玉機真藏論》)虛勞病,其病理機制主要是五臟氣血陰陽虛損。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如脾胃虛弱,勢必影響氣血的生成,氣血不足,是導致陰陽失調的主要因素。所以,按照“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以建中氣、補脾胃、平調陰陽為治療大法,中氣立,則能化生氣血,氣血生則陰陽可以協調。正如尤怡在《金匱要略心典》所說:“欲求陰陽之和者,必于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建中也。”
三、方義
小建中湯即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所成。方中重用飴糖,以建中氣,溫中補虛。《神農本草經》謂其“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咳去血。”芍藥酸甘,滋陰斂營,補陰之虛,又可助飴糖緩急止痛。桂枝溫陽通陽,得飴糖辛甘養陽,與芍藥同用又可調營衛,燮理陰陽;生姜、大棗調營衛;甘草和中,與芍藥合用緩急止痛。諸藥合用,達溫中補虛,調和陰陽,調營衛之功用。其目的在于建立中氣,調補脾胃,使中氣立,化生氣血,并能得以四運,從而達到陰陽相生相和的目的。

【應用】

治療腹痛為小建中湯所擅長。《蘇沈良方》謂此藥治腹痛如神,對于腹中陣發性痙攣性疼痛為主證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過敏性結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癥、過敏性紫癜等,證屬脾胃虛寒者,可應用本方加減。氣虛明顯者,加黃芪、黨參、白術;夾瘀血者,合丹參飲;反酸明顯者,加瓦楞子,或吞服左金丸;疼痛明顯者,加白芷、延胡索。如邊廣軍等 [1]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96例,用藥為飴糖30g,白芍12g,桂枝、生姜各9g,炙甘草3g,大棗6枚。寒重加蜀椒、干姜;氣滯加枳殼、厚樸、木香;大便稀溏者加炒白術、山藥;體虛乏力加黨參、黃芪;大便血者加槐花、地榆、藕節;嘔血者加白及、側柏葉;吐酸水者加瓦楞子、烏賊骨。療效:胃脘痛等癥狀消失者89例,癥狀明顯減輕者5例,無效者2例,總有效率為98%。胃鏡復查潰瘍愈合58例,好轉8例,無效18例,未復查胃鏡者12例。此外,小建中湯對小兒虛寒性腹痛亦多效驗。
小建中湯用于虛勞以及陰陽失調的寒熱錯雜證。如《備急千金要方·肺虛實第二》:“治肺與大腸俱不足,虛寒乏氣,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百病,小建中湯。”清·葉天士用本方治療咳嗽,體弱受病者,如《葉天士醫案大全》載:“某,色白肌柔,氣分不足,風溫上受而咳,病固傷淺,無如羌、防辛溫,膏、知沉寒,藥重已過病所,陽傷背寒,胃傷減谷,病恙仍若,身體先憊,小建中湯主之。”《未刻本葉氏醫案》載:“勞傷營衛,咳嗽,寒熱,心悸,小建中湯。”觀葉氏醫案,善變通小建中湯治療多種虛損性疾患,對于有明顯的陽明胃氣虛的患者,在小建中湯中加人參,通補胃氣,名人參建中湯,治療虛勞發熱,虛勞咳血吐血,勞煩咳喘,胃弱少納或食減便溏、欲嘔腹痛,食少嗆逆不得枕臥眠,產后咳嗽等。不僅胃氣虛,并見表虛者,仿黃芪建中法,于小建中湯加人參、黃芪,名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氣虛的虛勞咳嗽,咳血,表虛畏風面冷,脾胃氣血虧虛致月經過期不至等。如兼血虛,或脾絡損傷者,用當歸建中湯,所治病證如胃脘痛,腹痛,婦人經遲腹痛,閉經,以及營衛二氣受傷的外感頭痛,瘧疾寒熱潮遲或形寒神倦,咳血吐血等。又有人參歸芪建中湯,治療小建中湯證脾胃內傷,寒熱食減而氣血大虛者。
仲景原文中提出“夢失精”一癥。牛利水 [2]用小建中湯加味治療遺精,基本方為桂枝12g,炒白芍24g,炙甘草12g,大棗5枚,生姜10g,黃連6g,肉桂2g,人參10g(另燉),五味子8g。若頭眩加川芎9g;心悸加柏子仁15g,遠志10g;早泄加芡實15g,龍骨30g;陽痿加菟絲子12g,枸杞子15g,仙茅10g;虛熱汗出者加白薇10g,牡蠣20g等,共治療52例,均獲愈。
經方研究家黃煌醫師 [3]提出小建中湯體質類型,其辨證要點為體形偏瘦,膚色白或黃,缺乏光澤;易傷風、易疲勞、易腹中痛、易煩熱出汗而怕冷;腹直肌緊硬、腹壁扁薄繃緊,按之軟而無抵抗感(稱為燈籠腹),常可觸及腹主動脈搏動;舌質淡黯、柔軟而嬌嫩,通常舌苔不厚。此可供臨證時參考。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14條:“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黃芪建中湯即小建中湯加黃芪一兩半。據《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方》載本方,黃芪為三兩。加黃芪,增強其益氣建中之功,使陽生陰長,諸虛不足之證得除。《名老中醫之路·第三輯》記載了陳慎吾一例黃芪建中湯醫案,頗能說明本方的臨床療效:一婦人年六十余,早年因生育較多,素日有頭暈痛,心悸,失眠,大便溏薄等癥,冬月易受外感而咳嗽,今突然鼻衄,血出如注,雖經用壓迫止血等法,但隨即口吐不止,來診時,面色萎黃,四肢厥冷,心煩悸,舌體胖大,苔薄白水滑,脈沉弱。陳氏認為辨證屬素日心脾兩虛,今氣虛不能攝血故衄。以黃芪建中湯原方補益脾氣,攝血止衄,3劑后衄止,以歸芪建中湯調理善后。臨床上,用本方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黃疸等亦有報道。

【病案】

1.過敏性紫癜
胡某,4歲。初診日期:2011年7月5日。體貌:形體偏瘦,皮膚白,唇紅。患兒于5周前出現雙下肢皮下紫癜、腹痛,1周前出現雙膝關節疼痛,以“過敏性紫癜”住院治療至今。曾予糖皮質激素口服治療,但皮下紫癜仍有增加,遂停用該藥。平素易汗出,喜甜食,大便干結如羊屎狀。查體:臀部至足踝皮膚滿布大小不一的紫癜,腹部無壓痛;唇紅,舌質黯紅。處方:桂枝10g,白芍20g,生甘草5g,干姜5g,大棗30g,生麥芽20g,麥芽糖2大湯匙沖入。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7月12日):皮下紫癜顏色變淡,無新發紫癜;大便變軟,胃納可;舌質黯紅。今患兒已出院。予原方繼服7劑,并囑其停用其他藥物。
三診(8月15日):紫癜本已消退,3天前食冰西瓜又現少量紫癜,1日后自行消退;患兒食欲佳,膚色轉華;言藥味如同巧克力。續予原方加減服用3個月,調整體質以鞏固療效;并囑其勿食生冷及發物,如西瓜、柿子、螃蟹、海鮮等。(黃煌醫案) [3]
2.腸易激綜合征
趙某,男,49歲。主訴不明原因腹痛3年。自訴近2年來臍周常隱痛,遇暖可緩解,經常便秘,便如羊屎,數日1行。煩躁失眠,納少無力。西醫門診按便秘治療,療效不佳。后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IBS),對癥治療,病情未見好轉,因而轉求中醫治療。綜上所述及診見舌尖紅,舌苔薄白,脈象弦細。中醫辨證為中陽不運,陰虛血虧。即與小建中湯加減。
處方:桂枝6g,生白芍15g,飴糖60g(烊化兌服),當歸12g,桃仁12g,火麻仁9g,瓜蔞30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分服2次。
二診:服藥6劑后,腹痛次數較前減少,大便每日1行,質地干燥,癥狀好轉。上方加延胡索3g,繼服。
三診:又服藥6劑后,腹痛隱隱,較前明顯減輕,大便不似以前干燥,睡眠好轉,仍納差食少,舌苔正常,脈細。上方生白芍加至18g,繼服。
四診:服藥6劑,腹痛未再發作,大便每日1行,成條狀,不干燥,睡眠正常,納食尚可,脈象稍細。上方再服6劑,以資鞏固療效。隨訪2年未復發。(楊軍 樊春燕醫案) [4]

參考文獻

[1]邊廣軍,王志輝,呂登仕,等.小建中湯治療胃脘痛96例[J]. 陜西中醫,2007,28(9):1150~1151
[2]牛利水.小建中湯加味治療遺精心得[J].中醫雜志,2010,51(增刊2):11
[3]薛蓓云,立小榮,黃煌.黃煌經方內科醫案(四)[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2,46(4):26~27
[4]楊軍,樊春燕.小建中湯加減治療腸易激綜合征36例[J].陜西中醫,2005,26(9):9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明县| 神农架林区| 佛学| 仪征市| 肇庆市| 桂阳县| 东明县| 五台县| 陆河县| 宣武区| 五华县| 海原县| 白沙| 惠水县| 攀枝花市| 沭阳县| 师宗县| 嫩江县| 栾川县| 周至县| 西贡区| 开封市| 罗山县| 阿拉善右旗| 望都县| 青岛市| 施甸县| 白河县| 镇原县| 木兰县| 广德县| 徐闻县| 双柏县| 中卫市| 兴业县| 韩城市| 瓮安县| 百色市| 华安县| 疏勒县|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