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第二版)
- 唐雪嬌 沈伯雄主編
- 2384字
- 2020-08-28 16:21:33
1.4 控制固體廢物污染的技術政策
1.4.1 我國控制固體廢物污染技術政策的產生
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環境保護在國際上開始受到重視,污染治理技術迅速發展,人們開發了一系列處理方法。70年代以后,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開始出現廢物處置場地緊張、處理費用浩大、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為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提出了“資源循環”口號,著手開發從固體廢物中回收資源和能源的技術,逐步發展成為控制廢物污染的途徑——“資源化”。
我國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工作起步較晚,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于技術力量和經濟實力有限,近期內還不可能在較大的范圍內實現“資源化”。因此,必須尋找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固體廢物處理的途徑。為此,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了以“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作為控制固體廢物污染的技術政策,并確定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應以“無害化”為主。
我國固體廢物處理利用的發展趨勢必然是從“無害化”走向“資源化”,“資源化”是以“無害化”為前提的,“無害化”和“減量化”則應以“資源化”為條件。
1.4.2 “無害化”
固體廢物的“無害化”處理是指通過現代工程技術處理,將固體廢物中有害成分轉變為不損害人體健康、不污染周圍環境的無害物質。常用的方法有焚燒、熱解、堆肥等。
目前,廢物“無害化”處理工程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嶄新的工程技術。諸如,垃圾的焚燒、衛生填埋、堆肥,糞便的厭氧發酵,有害廢物的熱處理和解毒處理等。其中,“高溫快速堆肥處理工藝”“高溫厭氧發酵處理工藝”在我國都已達到實用水平,“厭氧發酵工藝”用于廢物“無害化”處理工程的理論也已經基本成熟,具有我國特點的“糞便高溫厭氧發酵處理工藝”在國際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然而,各種“無害化”處理工程技術的通用性有限,這往往不是由技術、設備條件本身所決定的。以生活垃圾處理來說,焚燒處理確實是一種較理想的“無害化”處理方法,但是它必須以垃圾含有高熱值和可能的經濟投入為條件,否則,便失去引用意義。我國大多數城市生活垃圾的平均可燃成分含量偏低,在近期內,著重發展衛生填埋和高溫堆肥處理技術是適宜的。特別是衛生填埋,處理量大,投資少,見效快,可以迅速提高生活垃圾處理率,以解決當前帶有“爆炸性”的垃圾的出路問題??傊l生填埋和堆肥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長遠意義。至于焚燒處理方法,只能有條件地采用。
1.4.3 “減量化”
“減量化”是指通過適宜的手段減少固體廢物的容積。一般是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一是對已產生的固體廢物通過壓縮、打包、焚燒和處理利用來減少其容積;二是通過工藝改革、產品設計或社會消耗結構和廢物發生機制的改變來減少廢物的產生量,從生產源頭上將廢物“減量化”。
對固體廢物進行處理利用屬于物質生產過程的末端,即通常人們所理解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我們稱之為“固體廢物資源化”。例如,生活垃圾采用焚燒法處理后體積可減少80%~90%,余燼則便于運輸和處置。固體廢物采用壓實、破碎等方法處理也可以達到減量并方便運輸和處理處置的目的。
減少固廢的產生屬于物質生產過程的前端,需從資源的綜合開發和生產過程中物質資料的綜合利用著手。當今世界各國都面臨“資源不足”和“垃圾過?!眱纱髥栴},越來越重視資源的合理利用。人們對綜合利用范圍的認識,已從物質生產過程的末端(廢物利用)向前延伸了,即從物質生產過程的前端(自然資源開發)起,就考慮和規劃如何全面合理地利用資源。把綜合利用貫穿于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和生產過程中物質資料與廢物綜合利用的全程,我們稱之為“資源綜合利用”,亦即“廢物最小化”與“清潔生產”。實現固體廢物“減量化”,必須從“固體廢物資源化”延伸到“資源綜合利用”上來,其工作重點包括采用經濟合理的綜合利用工藝和技術、制定科學的資源消耗定額等。
1.4.4 “資源化”
固體廢物的“資源化”是指通過各種方法從固體廢物中回收有用組分和能源,達到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消耗、保護環境的目的。“資源化”是固體廢物的主要歸宿。
自然資源中,有些是不可更新的,如一些金屬和非金屬礦物,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經用于生產和消費,將從生物圈中永久消失。固體廢物具有兩重性,它雖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環境,但本身又含有多種有用物質,是一種資源。相對自然資源來說,固體廢物屬于二次資源或再生資源范疇,雖然它一般不具有原使用價值,但是通過回收、加工等途徑可以獲得新的使用價值。
固體廢物資源化是應對“資源短缺”和 “垃圾過?!眱纱笫澜缧噪y題的重要渠道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世界各國對固體廢物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處理和防止污染上。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能源危機和資源短缺,以及對環境問題的認識逐步加深,人們已經增強了對固體廢物資源化的緊迫感和重要性的認識。歐洲國家把固體廢物資源化作為解決固體廢物污染和能源緊張的方式之一。日本由于資源貧乏,將固體廢物資源化列為國家的重要政策,當作緊迫課題進行研究。日本科技人員從含油量為2%的下水道污泥中回收油。德國拜爾公司每年焚燒2.5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蒸汽。有機垃圾、植物秸稈、人畜糞便中的碳化物、蛋白質、脂肪等經過發酵可生成可燃性的沼氣,其原料廣泛、工藝簡單,是從固體廢物中回收生物能源、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
資源有限,再生無限。從資源開發過程看,再生資源和原生資源相比,可以省去開礦、采掘、選礦、富集等一系列復雜程序,保護和延長原生資源壽命,彌補資源不足,保證資源永續,且可以節省大量的投資,降低成本,減少環境污染,保持生態平衡,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以開發1t有色金屬為例,我國每獲得1t有色金屬,平均要開采出33t礦石,剝離出26.6t圍巖,消耗成百噸水和8t左右的標煤,產生幾十噸的固體廢物以及相應的廢氣和廢水。據統計,目前我國廢有色金屬積蓄量超過兩億噸,已成為一座儲有優質礦產資源的“城市礦山,如將這些廢有色金屬加以利用,“變廢為寶”,大力發展再生金屬產業,就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和能源。
- “韶山試驗”:鄉村人居環境有機更新方法與實踐
-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研究:以北京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例
- 中國海岸污染過程研究:泥質潮間帶重金屬本底構建及污染過程解析
- 地下水在線監測、模型應用與污染預警
- 城鄉生態系統評價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模式與案例
- 世界可持續發展歷史軌跡:人物與思想
- 光電凈化水處理
- 涼山州水能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 城市居民碳排放空間分異機制研究
- 遼寧省高影響天氣預報技術
- 環境化學
- 重金屬污泥處理技術與管理
- 河南踐行“兩山論”推動綠色發展研究
- 水質控制生態工程 Ecological Engineering for Water Quality Control
- 環境政策執行研究:基于模糊—沖突模型的比較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