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柔的黃茶
曾以為烏龍茶是將綠茶高火烘焙而成,到了福建才知道,烏龍茶的茶樹品種非綠茶茶樹:從茶樹樹種來看,就不是同一品種。曾以為黃茶來自黃茶茶樹,看了茶書才知道,黃茶是綠茶制作過程中多了一道渥堆工序:黃茶與綠茶同為綠茶茶樹品種。這不由人感嘆,喝茶真是一個長知識的過程。
與綠茶的“綠湯綠葉”不同,黃茶多了一道渥堆悶黃的工序后,就是“黃湯黃葉”了。作為中國六大茶葉品類之一,黃茶也曾風靡天下,或作為貢品上達天庭,或是達官貴人家待客之上品,或成為文人騷客口中大加贊賞的佳茗。其中的名品有“君山銀針”“霍山黃茶”等。但近三十余年來,當綠茶更多地被人們知曉并被瘋狂炒作,綠茶的“黃湯黃葉”大多為陳茶之像時,黃茶便逐漸隱退,乃至難以在市場中尋到。近年來,據說黃茶的抗衰老功效較強,健康養生又已成為一種社會時尚,黃茶又漸漸在茶桌上顯現,一些新創的黃茶品牌也開始出現。
我生在杭州,長在杭州,住在杭州,綠茶伴我長大,后又有機緣常去福建,烏龍茶成為我的新寵。過去即使因愛茶,有好奇感而在外出差開會時,在當地買過黃茶,如“君山銀針”之類,但回家后也多為牛飲,未及細品。直到2015年,“茶生活”成為我的生活理念,“品味”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品茶”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細品包括黃茶在內的茶品才成為可能。剛好茶友又送來兩小袋黃茶,于是,在一個春雨霏霏的下午,我開始喝黃茶。
剪開茶袋,將茶葉倒入白瓷茶碗中,純凈的白碗底鋪滿嫩黃淺綠的茶葉,初春的清新與淡雅便從窗外的遠山漫進了茶碗中,出現在眼前。黃茶的茶香與綠茶的茶香差異不大,都是雅致的春草之香。但也許經過了渥堆,黃茶的茶香較淡而歷時短,而也許正是經過了渥堆,黃茶的鮮味勝于綠茶,濃而悠長。與沸水入杯便香溢全場、人未到而香先聞的烏龍茶不同,黃茶沒有以茶香吸引人的功力,需要飲者啜上一口之后,方知此茶的妙處所在。就如同養在深閨中的小姐,在閨房中帶著希望、帶著惆悵、帶著期盼,還有幾分幽怨,默默地靜靜地等著夢中良人的到來。在嫁入夫家之前,外人無從知曉她的知書達理、溫文爾雅、賢良淑德、柔順可人……
黃茶的鮮是一種柔綿的鮮。隨著茶水入口、入喉、入腹,那種柔和的茶之鮮味讓人如沐和煦春風之中;黃茶的鮮是一種甜甜的鮮,當澀味化成回甘,植物的甘甜成為口中茶味的主味,柔甜的鮮,鮮的柔甜,當是黃茶的主要特征吧!
黃茶色如初春,味如暮春,一杯在手,便走過了春天,一種愁緒難免涌上心頭。宋代詞人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詞回響在耳邊:“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絲絲春愁涌動纏繞,嘆芳華易去,嘆佳景易逝,嘆良辰何在……
好在此春愁乃為閑愁,柔柔的鮮、鮮鮮的柔黃茶,鮮味很快地將我從“梅子黃時雨”的愁緒,帶入黃梅戲的柔綿甜美之中,令人想起《天仙配》中那個家喻戶曉的唱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隨手摘下花一朵,我與娘子戴發間。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天仙配》的故事發生在洞庭湖,那里有黃茶名茶“君山銀針”。黃梅戲源自安徽,那里也有黃茶名茶“霍山黃大茶”,如此的“因緣”,不由得使黃茶的柔鮮和鮮柔之茶味具有了苦盡甘來的“愛情”、柔和恩愛的婚姻、美好和睦的家庭生活的多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