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清華等你來(第二輯)
- 劉震
- 1797字
- 2021-03-19 18:18:32
一點一滴,決定未來的你

▼ 專業:經濟與金融(國際班)
常青,畢業于貴州省興義市第八中學,獲得清華大學領軍人才選拔30分的加分認定,在高考中以695分奪得貴州省2015年理科第一名,現就讀于清華大學經管學院。
每一件事都不會毫無意義
常青剛剛度過了焦灼的一天。因為睡過了頭,遲到了三分鐘,她錯過了去往目的地的唯一一輛高鐵。
一個多月前,常青就在為此次旅行做著精細的打算,一項項羅列著“如何利用短短的五一假期”的計劃清單,比如,去往哪些地方,品嘗哪些美食,和哪些老朋友重逢,甚至每天穿什么樣的衣服。看起來萬事俱備的出行,卻因為“睡過頭”這件小事,在還沒有出發時就直接結束了。
“以為自己已經準備得足夠好;以為無論如何都會有一個至少不算太糟的五一假期,可是最后,還是輸給了三分鐘,就是三分鐘而已。”提起這件事,常青仍然非常懊惱。
在經歷了這件事之后,常青無數次地問自己,為什么前一天晚上沒有早睡三分鐘?為什么沒有在第一輛出租車到的時候攔住它?為什么沒有在出門的時候檢查好而導致又上樓拿東西?但她很快想明白了這件事:
“如果在任何一個環節都能做到更好一點的話,我就不至于會晚點;可恰好,生活就是這樣湊巧,沒有什么事情會毫無根據,一點一點的意外和拖延堆積起來,就是最后的結果。區別只是在于,有一些無傷大雅,有一些則足以搞砸整個計劃。”
如果說高中的她天真地認為只要心無旁騖地朝著終點前行,一切細枝末節都毫無關系的話;那么清華園里的半年生活則教會她,每一件小事都不會毫無意義。現在的一點一滴,決定了未來的自己將會是哪種樣子。
平靜生活中孕育不尋常
時隔半年,再回過頭去看高三,常青已沒有十分清晰的印象,但幾幅畫面卻仍然在腦海中不時地閃現:物理課上的昏昏欲睡;吃完晚飯回到教室時窗外奇特的夕陽;晚自習知了不知疲倦的叫聲以及每次考理綜時,隔壁班永遠循環著的歌曲《青春修煉手冊》。
這些畫面的背后,不是驚天動地的艱難選擇與跋涉,而是平靜與平凡。常青的高三生活和其他同學一樣波瀾不驚:寫作業、復習課本、偶爾請假出去吃燒烤,跑早操、刷題、偷偷打開臺燈看小說。
起初還有糾結與不安,但在接近高考的時間里,常青不再去想上什么大學、選擇什么專業,不會像其他同學一樣整天糾結于一道自己不會做的數學題、某張考得很差的理綜卷子,而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完成自己的每一個小小的期待,認真過好每一天。考場上,常青仍然保持著這種淡定的狀態。除了考語文科目時稍微有些緊張,在其他科目測試時,她都以對待平時月考的態度來完成題目。
這種平靜而穩定的心情,源于高三物理老師的教導,“最重要的不是刷多少夜,而是形成一種習慣,讓一切變得有規律,讓學習成為一件自然的事情”。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一切看上去都水到渠成。常青按照學校規定的時間上課、自習、參與考試,周末也盡量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放松自己。
“或許,就是這樣的平靜,才讓最后的結果,出乎意料吧。”常青笑著說道。
成為夢想中的那個自己
從穿著迷彩服在萬里無云的天空下第一次領略到清華園的美麗,到某一天早上醒來發現一夜之間這個古老的城市蓋上了厚厚的白雪,再到欣喜地發現自己曾經以為在寒冬里枯死的樹不經意間抽出了新芽,常青已經越來越習慣于在這樣一個或許平靜、或許躁動的園子里生活。
她將生活形容為一池春水,盡管表面平靜而迷人,但水底卻孕育著躁動不安與希望。常青的新同學們雖然每天有條不紊地生活,但也在某個方面嘗試著新內容,超越并挑戰著自己。常青相信,未來自己的樣子,和現在的每一個選擇和決定都環環相扣,去做了,才有可能收獲。
“或許這種對于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每個細節都可能會帶來改變的狀態,這正是大學的魅力所在。”她如此總結道。
高三時,面對繁重的課業壓力,她時常停下筆來,想象某個向往已久的地方的樣子,回過頭再看眼前的題目時,就會發現計算量超大的圓錐曲線都變得不再那么討厭;每當背生物被亂七八糟的概念弄得很煩時,就想想自己崇拜的人也經歷過類似痛苦的過程,于是又有了繼續努力的動力。
因為想要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個人,一切努力在常青看來都是值得的。結果或許不會體現在某次考試中,但做過的努力總會有結果。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或許之后我們再也不會去算小車的加速度、電子做圓周運動的周期半徑,但是,物理學的分析方法會被自然而然地運用到生活中。
“人們總是說,活在當下;我想,它還代表著對于過程的一種關注和尊重。過好當下的每一刻,就是在塑造未來那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