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清華等你來(第二輯)
- 劉震
- 1859字
- 2021-03-19 18:18:34
從塞上江南走向學術圣地

▼ 專業:生物醫學工程
紀家琛,畢業于銀川一中,高中三年擔任班長一職,2014年參加清華大學暑期學校,曾參加清華大學領軍人才選拔并獲得20分加分,以高考成績659分,名列寧夏回族自治區2015年高考理科實分第7名。
暑校奇遇,結緣清華
“紀家琛,恭喜你,你獲得參加清華大學為全國優秀中學生舉辦的暑期學校的資格。”
盛夏的銀川,陽光從窗外照射在紀家琛的臉上。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他有點不知所措,但是“清華”這兩個字足以讓這個來自西北的男孩兒興奮很久。他提前一個月就為同行的伙伴買好車票,訂好行程。
面對這個特別的旅程,紀家琛有點期待,也有點緊張。
2014年的8月,家琛第一次走進了清華園。他從來沒有想到,這個以嚴謹校風聞名的學校竟然擁有如此恬靜的風光。在清華的短短一周中,紀家琛也第一次體驗到大學生活的滋味:身邊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同齡人,住在本科生的宿舍紫荊公寓,每天結伴去“傳說中”的萬人食堂吃飯。
也是在這里,第一次接觸了清華“輔導員”的概念,雖然他們只是比自己年長幾歲的學長學姐,白天,帶著大家奔波在校園內,去實驗室探究、去教室聽課;晚上,他們還犧牲自己的時間帶同學們一起游戲、看星星、講述清華園的多彩生活……短短的7天,紀家琛與輔導員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在他們身上,紀家琛感受到了清華人的風采與情懷,“那個時候我開始想,要是有一天能成為他們那樣的‘清華人’該有多好”。
而清華大學副校長袁駟教授帶來一堂公開課,卻成了決定紀家琛人生航向的一堂課。袁駟教授向這些高中的優秀學生娓娓道來他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校訓的理解,也對他們提出了來自清華的期望——一刻不息地自強,只有這樣,才能在高三的征途中披荊斬棘,取得勝利。自那一刻開始,紀家琛在心里深埋了對自己的要求和希望,“我要以‘清華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這里這么美好,我不想給自己帶來遺憾!”
在離別暑校的時候,紀家琛與所有同學相互約定——明年清華園重逢。
匆匆那年,破繭成蝶
從暑校回來,紀家琛就投入漫長而艱辛的高三生活。作為班長的他,不僅要顧及自己的學習,而且還肩負著了解班級里其他同學的學習、生活情況,與老師及時交流,以確保大家能平衡心態的責任。
這是他做班長的第三年,各項工作已越來越輕車熟路。“承擔班長的責任成了我高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紀家琛回想起難忘的高中時光如是說。
銀川的寒冬一向都不溫柔,總是寒風凜冽,在上學和放學路上從來都看不到太陽。對紀家琛來說,高三的最后半學期,日子也越來越重復和單調,這樣的生活很容易使人產生疲憊感。紀家琛發現自己的意志開始變得不夠堅定,甚至總是趴在寫作業的桌子上早早睡著;想到高考,就會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在平時進行模擬考試時,他更是因為心態的原因而屢屢發揮失常……
在最難挨的日子里,他總會想起當時在清華的那段歡樂時光。畢竟那是自己最向往的地方,怎么能中途返航?
作為班長的紀家琛,開始嘗試著給自己和同學帶來一些改變——舉辦集體成人禮,籌劃元旦晚會等。熱愛音樂的紀家琛還把小提琴拿到教室,已有十年“琴齡”的他高三最喜歡拉的曲子是《匆匆那年》,流動的旋律,情感的釋放,既成了他緊張高三生活中最好的調節劑,也成了班級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天氣已漸漸熱了起來,紀家琛知道,這個盛夏,將是他破繭成蝶的時刻。
圓夢生醫,再回清華
雖然通過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紀家琛已獲得20分的加分。但在高考出成績的當晚,他還是難以撫平自己心中的緊張和不安,“要是沒發揮好怎么辦,要是算上加分還差一點怎么辦……”他試著像高考前那樣用拉小提琴的方式讓自己平靜下來,這一次,卻怎么也辦不到。
“你發揮得不錯,總是讓我們很放心!659分自治區前十名肯定沒有問題,”終于等來了班主任的電話。紀家琛知道,他的清華夢圓了。
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為自己選一個喜歡的專業——從小就對與生物和健康有關的問題感興趣的紀家琛一邊翻看著清華大學的專業介紹,一邊回憶著在清華參加自主招生的時候老師帶來的專業的建議和介紹。“生物醫學工程”系,這個能夠讓他運用理工科知識來解決健康問題的專業成了他的最佳選擇,“幾乎沒有猶豫。是清華讓我相信了夢想的力量,而我想帶著這個夢想繼續走下去。”
2015年8月,暑校之后的一年,紀家琛再一次站在了紫荊操場上,開始了他全新的征程。這一次,他沒有讓父母陪他一起來學校,而選擇了自己前往清華,畢竟從家到清華的路,他已經走了兩遍。
紀家琛只是千千萬萬來自西北的孩子中最普通的一個,他也相信,只要心中懷揣著夢想并為之不懈地奮斗,會有更多來自西北的孩子成功走向清華,并在這里,書寫人生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