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清華等你來(第二輯)
- 劉震
- 1623字
- 2021-03-19 18:18:34
砥礪前行,大道自成

▼ 專業:建筑學(含城鄉規劃)
何雨軒,畢業于寧夏銀川一中,在清華大學領軍人才選拔中,獲得降至一本線錄取的最高加分認定,最終以寧夏2015年理科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進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就讀。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成績應該不是我高中的生活重心。”回顧高三漫漫征程之時,何雨軒首先想到的,卻是這句話。緊接著,他又補了一句:“學習才是。”
在何雨軒看來,學習和成績其實是兩回事,為了好成績去學習會給自己徒然增添不必要的負擔。他坦言,在高中的時候,雖然也憧憬過清華的風光,卻并未執著地放在心上。清華從來都像是一個可望而又可及的夢境,但他能夠做到的,只是埋頭走好腳下的路而已。
“我特別感慨于一句話,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我們當下學習的意義,應當是在于自身,而并不在于學出好成績。然而,當你擁有一個專注于學習的心態時,成績的提高卻往往相伴而來。”
最高學府的榮譽,在他看來,是對他勤奮學習的褒獎。他認為,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就夠了。至于結果如何,卻已經不重要。“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只不過是且行當下,莫問前程。
茶淫橘虐,書蠹詩魔
對于高中母校銀川一中而言,何雨軒懷有頗為真摯的感激之情。這個講究素質教育的地方,是他的一片樂土,使他能不拘泥于考試,去發展更為廣泛的興趣愛好。何雨軒套用了一句時興的話進行解釋,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考題,還有除此之外的廣袤天地。作為一名理科生,他卻是個非典型者,愛好并探索著文史音等等方面的廣闊天地。
他喜歡彈琴,在晚上做題做得頭暈腦脹的時候,就去彈幾首陳奕迅的小調,算作深夜做題難得的安慰。他自嘲地表示,左鄰右舍的鄰居們倒是可能有些不勝其煩了。
信奉著“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原則,他不甘也不愿做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他曾參加模擬聯合國協會,去探討似乎不著邊際的國際形勢與政局動向,卻真切地認為,這種參知政事的修養應當是公民必須具備的良好素質。
何雨軒笑稱“平生最愛,非書而何”。他稱看張岱“茶淫橘虐,書蠹詩魔”,深以之為平生一大快事。他也曾經在作業做不完的時候,仍然在學校圖書館看書看到閉館,當時深以閉館太早為恨。縱然高三辛苦,讀書卻也從來沒有間斷過。他最推崇雨果的作品,也認為拉美文學爆炸的東西也格調不俗。何雨軒著實強調了一句,理科生更應該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百年清華,人文日新。清華如此,他亦如是。
挖掘可能,生不設限
來到清華之后,何雨軒也開始忙碌于大學的學業。他笑著吐槽說,誰說上大學就解放了,明明比高中時期更為辛苦了。不過熬夜做模型、制圖還是建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經歷。
在何雨軒看來,大學帶給他最大的震撼,就是大學的精神更為寬廣、包容。高中的體系,再怎么進行素質教育,最終卻還是落在了高考上。然而到了大學,人生展現出了它的豐富性。何雨軒覺得大學展現給他無盡的可能。他曾參加過校園馬拉松十公里賽程,也曾在跨年夜在建館專教和離鄉在外的同學們一起守候元旦的鐘聲。在大學,你可以選擇充實卻繁雜的生活,也可以選擇寧凈卻專一的方式。一切,都在你的身上。
他慨嘆清華確實是一個有靈性的地方。雖然是理工科云集的校園,然而理工生爆發出的創新與靈光確實令人嘆為觀止。他參與過挑戰杯的展覽,說最開始聽到“挑戰是一種信仰”的時候,還不能十分理解。然而等到展覽當天,看到清華的學子們用自己的一腔熱情,試圖在各個實用領域做出一點改變時,他能感受到一件件作品中的靈光以及清華莘莘學子的家國情懷。
在領軍人才選拔面試時,被問到對于清華精神的理解。當時的何雨軒,選擇了以校訓作答。入校半年多,再也沒什么人跟他提過校訓了;時至今日,校訓卻自然而然地從他心底流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不是一所“職業技術學院”,她并不希求著每個學子都走向人生巔峰——雖然很多學子確實做到了——她培養出的是真正的君子。
順風順水也自強不息,落拓也當厚德載物。何雨軒笑言:“陪伴了我高三一年的話,這時候又重新拾起了。”然而現在的感觸,比之當年,卻又不知深刻了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