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傳統家具大典·民族卷
- 張福昌
- 4760字
- 2021-03-26 13:04:14
前言
隨著信息革命、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大工業時代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即用即丟”的大工業文明將隨之成為歷史,整個世界尤其以發達國家為代表,正由物的不足轉向精神的不足,由物質消費轉向精神文化消費。隨著世界科技的日新月異,全球經濟一體化,商品競爭國際化,世界已進入一個嶄新的設計文化時代。
大工業時代劃一的工業產品充斥世界每個角落,盡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但是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大工業文明造成了全球性的自然生態破壞,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對人類生存構成嚴重威脅的自然災害。同時人們也認識到,大工業時代也導致了曾經創造輝煌的世界各國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正在迅速衰亡,各民族的文化生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誘發了種種社會問題。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對個性化的要求日益增強,因此,在新的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條件下,整個世界都在重新審視和評價各國的傳統文化,都在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的美,同時把發掘和振興地域傳統文化作為發展經濟的戰略之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具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產業再次受到世界和國人的關注,中國的傳統古舊家具也成了國內外收藏的熱門產品。
家具是人類衣食住行中必不可少的。人生的三分之一因睡眠而在床上度過,還有三分之一是因生活、工作而在桌椅上度過的。
家具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說其古老,是指世界家具有幾千年歷史;說它年輕,是指對家具進行科學研究的歷史僅半個多世紀。家具伴隨著人類的種種需求而創造,伴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科技的進步而日新月異,伴隨著各地不同的自然資源、傳統文化及民俗而呈現出千姿百態、五彩斑斕的地域特色。
中國地域遼闊,人類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豐富,人口和民族眾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族民眾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發揮聰明才智,創造了無數世代相傳、經濟、實用、美觀、特色鮮明的家具,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家具文化大國,其種類和數量可稱世界之最,可以稱得上是世界家具博物館。
然而,長期以來,人們似乎只知道中國的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卻對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創造和使用的家具熟視無睹。雖然我們世世代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接觸這些極其普通的家具,但是對其了解甚少,甚至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歷史總帶有偏見,總是記載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的一切,而真正創造人類文明的民眾以及他們創造的無數充滿智慧的生活用品卻總被遺忘。這些文化遺產盡管在歷史上很少被人刻意地收集、整理和保存下來,但她仍以強大的生命力伴隨著人類生活文化而不斷地繼承和創新到今天。如果說明式家具是中國傳統家具的典范,那么各族人民在歷史的長河中用智慧所創造的無數傳統家具則組成了中國家具的海洋。傳統家具絕不是民間那些簡單、低俗的家具的代名詞,而是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
本書之所以不用“民族家具”,是因為在同一地域聚居多個民族,其生活用品有相當數量是相同的;之所以不用“民間家具”,是因為傳統有廣泛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相對達官貴人而言,還包含其他階層的人群和習俗。本書所述的“傳統家具”,是指一種深具文化內涵的生活用具,它表現了各時代、各地域、各民族的物質和精神風貌,深深打上了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烙印。傳統家具是家具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除了具有家具的基本特征外,更主要的是受到傳統文化背景和資源環境的影響,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物化表現。中國的傳統家具,幾千年來始終保持著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的傳統文化特征。
盡管在古代還沒有人體工學的研究,但是我們的祖先早已根據自身的人體尺寸創造了各種符合人體工學的器具。如農具,同樣的犁,東西南北各地尺寸都不一樣;椅子,男女尺寸有別;兒童用的立桶,可以隨著孩子的成長調節高度。
盡管古代中國沒有材料學和生態學的研究,但我們的祖先早已根據不同的功能合理選材,并有效使用材料。特別是利用竹材的特性創造了無數的竹家具、竹工藝、竹工具制品,以及建筑、橋梁、交通工具等。這些物品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創舉,也是對人類社會的貢獻。這些物品廢棄后又回歸自然,周而復始,良性循環,和諧發展。
盡管古代勞動人民沒有富裕的物質條件,但是各族人民發揮聰明才智,根據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創造了無數實用、經濟、美觀、樸實的家具和工具;盡管古代還沒有系統論的研究,但是我們的前人早就以自己的民族文化為指導,創造了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系列產品,其中尤以與建筑風格一致的成套系列家具為典型。如蘇式家具與江南民居十分協調;又如十里紅妝家具,其功能的完善,品種的齊全,造型、色彩、裝飾風格的一致,以及制作的精美,令人贊嘆不已。
此外,像兒童藤睡床,取開床面活動小板,孩子可坐,蓋上可睡;樓梯椅既可作座椅,也可作樓梯使用;釣魚凳上面為椅面,下面為桶,可存放釣上的魚,一物多用;菜櫥柜,上部有櫥門,可存放熟食防蟲,下部有開敞框架,可存放蔬菜及不用器物;秧凳下部用一大塊翹頭平板,既便于向前移動又不會下陷;榨凳利用了物理杠桿的作用,既省力又便于移動;枕箱可將最重要的物品放在枕內,較為安全;清代竹編葫蘆提梁餐具籃,用將近30件物品,組合成一個葫蘆形的提籃;還有輕巧而便于儲存和攜帶的折疊交杌等。這些科學合理的古舊家具不僅使我們對前人的創造深感欽佩和震撼,而且對我們重新認識設計的原點,端正設計思想,如何設計創造有中國特色和地域風格以及深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如何創造“人、物、自然、社會”的和諧系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但是,早在中國開始逐步認識到這些傳統古舊家具的文化價值之前,西方發達國家就已經一批又一批地把中國傳統家具運往國外進行收藏、陳列和研究。因此,加快對中國傳統家具的收集、整理、保護和研究,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務。
本書的寫作計劃源于日本,成在祖國。1981年,我肩負著祖國人民的重托,到日本千葉大學工業意匠學科做訪問學者,研修工業設計及其設計基礎,期間日本著名學者小原二郎先生的室內、家具的人間工學研究和宮崎清教授的傳統工藝產業的設計振興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1983年回國后,我將傳統工藝的設計振興和傳統家具的科學與文化研究作為一項長期研究的課題,30年來,收集了數以萬計的中國傳統家具資料,指導了一些研究生研究、設計傳統家具,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設計的多種產品已經投產,撰寫的國家重點圖書《中國民俗家具》獲得了2006年首屆中華優秀出版物提名獎,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好評。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產業,隨著對傳統家具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資料的進一步豐富,2009年我們團隊決定在《中國民俗家具》的基礎上,編纂一部以代表性地區和少數民族傳統家具為主的《中華民族傳統家具大典》,以填補國內外的這一空白。雖然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事情,但是這一計劃得到了南京林業大學張齊生院士和東北林業大學李堅院士的推薦;得到了吳智慧、胡景初、許美琪、林作新、王逢瑚、和品正等家具設計界著名學者和學科帶頭人,李偉、周橙旻、張小開、張欣宏、趙俊學、張宗登、傅小芳、陳立未、王黎、和玉媛、黃河等中青年學術骨干,以及在傳統家具創新設計開發方面成果突出的臺灣臺南·家具產業博物館館長江文義、東莞市弘開實業有限公司總裁戴愛國、深圳祥利工藝家俬有限公司(友聯為家)總經理王溫漫等企業家的熱烈反響和支持,大家懷著拯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共同努力完成了書稿。從立項以來,老一輩的專家們不但積極撰寫了研究論文,還為本書的特色、內容結構等提出了寶貴的建議;長期生活工作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李偉教授將自己多年研究、收集、積累的成果整理成書稿;年輕的學者們將自己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以及工作以后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文;身為納西族的和品正、和玉媛父女,朝鮮族的趙俊學副教授和滿族的蔣蘭老師,為了撰寫本民族的傳統家具,一次又一次深入民族地區、民居和博物館收集第一手資料;傅小芳副教授利用長期收集的河南各地的家具資料撰寫了河南傳統家具,填補了河南家具的空白;桂元龍教授為本書收集傳統家具資料做了大量工作;周林校友在百忙中專門協助我們請廣西玉林收藏家協會提供傳統家具資料……在各位作者、家具界和設計院校的朋友們的支持下,本書收集的傳統家具資料在地域上,涉及2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包括京作家具、蘇作家具、廣作家具、寧作家具、晉作家具、海派家具、福建客家家具、皖南家具、河南家具、巴蜀家具、臺灣傳統家具等;在民族上,涉及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滿族、朝鮮族、傣族、納西族等十幾個民族;在傳統家具應用上,涉及宮廷王府、宅邸、衙署、宗教廟宇、園林、名人故居、普通民居等;在傳統家具類型上,涉及床榻類、椅凳墩類、桌案幾類、框架類、箱柜櫥類、屏風類、門窗格子類、綜合類等,所有這些奠定了本書的基礎。
在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為了填補臺灣傳統家具的空白,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灣臺南·家具產業博物館和“中國家具博物館”的臺灣朋友為我們提供了無私幫助,不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江文義先生還在百忙之中對“臺灣傳統家具”部分進行了認真仔細的修改和補充,令人感動。
《中華民族傳統家具大典》一書出版的目的,既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懷舊情結,也不是要作為收藏指南,更不是為了抄襲復制,而是在于“溫故而知新”,學習前人堅持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創造理念,學習前人繼承與創新的方法,從中得到啟迪、找到規律,提取中國的地域特色元素,在國際化、個性化時代,古為今用、與時俱進,少一點崇洋媚外和盲目模仿外國的思想,多一點民族自信,創造更多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科學合理的新的中國傳統家具。
本書的出版雖然填補了國內外的空白,作者們在編著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也都盡心盡力、精益求精,但是,中國傳統家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幾千年來各族人民世代傳承和創新了無數家具,這一世界文化寶庫的整理和研究絕不是我們這代人花十年八年時間就可以得到一個完美結果的。書中所涉及的家具種類和數量只能算是滄海一粟,再加上我們水平有限,經驗不足,研究條件有限,在傳統家具的發掘、傳承與創新發展,在傳統家具的科學與文化藝術的深層次研究等方面還有待專家們進一步探討,我們期待本書的出版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楊叔子院士說過:“一個國家沒有高科技一打就垮,沒有傳統文化不打自垮。”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引起社會各界關注,進一步加強對傳統家具的深入研究,涌現更多傳統家具研究的新成果,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為中國家具產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創輝煌作出新貢獻。
參加本卷圖書編寫工作的有:張福昌,劉倩茹,周橙旻,李偉,張宗登,蔣蘭,張欣宏,趙俊學,王逢瑚,和品正,和玉媛,張小開。在編寫過程中,作者們學習和參考了家具界老一輩專家的研究成果,參考了國內已出版的各種古典家具及其相關資料,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本書是中國家具界傳統家具研究成果的一次匯總,是全國各地傳統家具的老中青研究隊伍的一次集體創作。在此謹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幫助本書出版的單位和專家、朋友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最后,要感謝南京林業大學的周橙旻副教授,是她一次又一次不辭艱辛、不遺余力地承擔了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書稿的修改工作;特別要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吳培華總編輯和理工分社的張秋玲社長,在我們迷茫的時候,是他們高瞻遠矚、獨具慧眼,不斷給予我們鼓勵、鞭策、支持和幫助,使我們滿懷信心堅持到今天,使這本中國家具歷史上第一本傳統家具大典能夠和讀者見面。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們謹以本書:
獻給我們深愛的祖國!
獻給養育我們的人民!
獻給世世代代傳統家具的創造者!
獻給傳統家具制作和研究的前輩!
2014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