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傳統家具大典·民族卷
- 張福昌
- 1445字
- 2021-03-26 13:04:22
3.5 藏族傳統家具經典賞析
1.藏床類(圖3.5.1)

圖3.5.1 布達拉宮內的寢宮
藏床的材質一般為木材,上鋪卡墊,白天可坐,晚上可睡覺。床的高度一般為20~30cm,寬80~90cm,長約2m。其形制大約有3種:一種是箱形結構,由兩個大小相同的木箱拼合而成,集坐、臥、貯藏多功能于一體,有的箱體有頂無底,十分易于搬動;一種為木制框架,上面使用木板實鋪,再在木板上鋪卡墊、氆氌(pǔ lu),床腳為直腿不外露,卡墊、氆氌直接鋪到地上,在室內靠墻擺放;還有一種為豪華尊貴的床,床上三面設圍屏,多雕刻裝飾彩繪,極盡裝飾之能事,靠墻安置,較少移動。
2.椅凳類(圖3.5.2)

圖3.5.2 羅布林卡新宮中的寶座
因環境氣候和生活習慣的原因,椅凳在藏區較少,人們習慣坐在卡墊床上。較多見到的椅凳類為寶座。寶座是貴族或民居經堂、寺廟高僧的專用坐具。為了表現崇高威嚴的氣氛,這種座椅較高。羅布林卡新宮中達賴的寶座高達1.2m左右,裝飾極其富麗華貴。有的寶座與須彌座相結合,形成須彌座式高座。為保證安全,有的高座在四周添加圍欄,以防不慎跌落,在一側設有爬梯。
3.藏桌類(圖3.5.3)

圖3.5.3 各式藏桌
一類藏桌直接放置于床上,正方形,用于擱置物品、讀書、寫字、吃飯等,高度25~35cm,案面平整,案足有曲腳和直腳兩類;一類藏桌放在卡墊(座席)的前面,與床平行放置,高度40~50cm,正方形或長方形,一般3個方桌形成一組,長度與一張床長度相當,其中一桌內放火盆,以便取暖和煨茶。家人用餐或來人較多時,一邊依床而坐,另一側配與藏桌長度相同的長條木凳。藏桌一般比較低矮,側邊三面或兩面封嚴,一面或兩面有活動門扇,內放杯盤碗盞、果品等,桌面無伸展的外檐,桌腿及側板分隔龍骨突出,屏板內凹,內飾彩繪或金漆木雕。家居經堂或寺廟中還有一種貢桌,正方形或長方形,高度可達80cm,上面放貢品或法器、經書等。
4.藏柜類(圖3.5.4、圖3.5.5)

圖3.5.4 藏柜

圖3.5.5 藏箱
藏柜(箱)多為長方形,高度1.0~1.8m。低矮的藏柜多為平頭式;稍高的藏柜多做柜帽,一般有比崗和洽崗等類別。藏柜也是骨架外露、屏板內凹,多數在屏板上鑲嵌正方形木格,內飾畫或木雕,組成一幅幅棋格畫屏。高貴的藏柜還雕刻屏板,施金銀彩繪,鑲嵌珊瑚珠寶。
5.佛龕(圖3.5.6)

圖3.5.6 藏龕
藏民通常在經堂的后墻制作木質佛龕,類似壁架,上做龕臺,龕內供奉佛像,龕臺下部為壁柜,有時兩側墻也做壁柜,壁柜內存貯香貢、法器、經卷等。佛龕制作數為奇數,多以中間高、兩側低的形式布局。經堂內常配有雕刻工藝精致的長明神燈。
6.家用小物件
藏桌、藏柜、酥油茶桶是藏族家庭的標志。所以酥油桶在藏民家中和藏桌、藏柜一樣,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酥油桶藏語“董莫”,由筒桶和攪拌器組成(圖3.5.7)。筒桶多用紅樺木板圍成,上下口徑相同,外面箍以黃銅皮,上下端用銅做花邊。攪拌器是在比筒口較小的圓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圓木板上有4個小孔,便于空氣和液體酥油茶流動。

圖3.5.7 酥油桶
青稞磨成的糌粑(zān bā)是藏族人的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十分簡單,先將青稞曬干炒熟,然后用水磨或電磨磨成糌粑面,不除皮。藏民們習慣于把糌粑裝在畫有龍、鳳、樹葉等圖案的木制糌粑盒里擺設或食用。有的糌粑盒用金、銀、銅來包裝,十分昂貴,過去,只有達官貴人才用得起,如今一般百姓家里也隨處可見,如圖3.5.8所示。

圖3.5.8 糌粑盒
切瑪盒又叫吉祥斗,是藏族人民舉行重大的慶典儀式或者歡度藏歷新年之時所必不可少的吉祥物,是藏歷新年盛制供品的木質容器,內分隔成兩部分,一邊裝滿拌好的酥油糌粑,另一邊裝滿小麥,都壘成金字塔形,頂上再插染色青稞粒和酥油花“孜珠”,如圖3.5.9所示。

圖3.5.9 切瑪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