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語體語法、規范與修辭(上、下) (著者長期探究、傾情奉獻科技語言寫作類系列)
- 梁福軍
- 4537字
- 2021-03-19 19:21:50
前言
筆者于2010年完成一個心愿,出版了《科技論文規范寫作與編輯》一書。該書旨在為科技工作者撰寫論文提供一種參考和依據,也是為了填補國內該類文獻的空白。出版后,社會效果良好,其價值得到社會印證,后來又數次重印,銷量達到1萬多冊,2014年還進行了再版。
本書從某種角度看,是一種新的嘗試與探索,毋庸諱言,也有不足之處,尚需進一步完善。
一方面,該書主要圍繞如何撰寫中文科技論文的角度來闡述,盡管含有一些涉及英文表達的相關內容,但總體上,對撰寫英文科技論文的參考性不強,缺少專指性;另一方面,該書名稱的主體定為科技論文,其指導的對象就是科技論文的撰寫,確切地說是學術論文的撰寫,盡管書中有不少內容對科技論文以外的其他科技文體也適用,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讀者范圍;況且,科技領域廣闊無邊,科技文體五花八門,其寫作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從科技整體來說,該書有覆蓋面不夠廣闊的局限性。
針對上述兩個方面的不足,筆者曾嘗試尋找一個解決辦法,甚至進行過具體構思,但一直未能框定一個清晰的思維輪廓,更別提形成具體的方案了。后來,又試圖從文體的角度來解決,但科技文體種類之間的差異又難以把握,很難將其統一起來,一時還是沒有什么頭緒。之后,筆者索性另辟蹊徑,開始讀一些書,范圍不限于自然科學,更多地包括社會科學,涉及人文、哲學、歷史、宗教以及文學(名家名著)、人物傳記、報告文學等方面。在細水長流的讀書過程中,倒是慢慢地有了一些啟發和思路。
既然《科技論文規范寫作與編輯》是針對中文科技論文來寫的,那么為什么不能針對英文科技論文來撰寫另一部書呢?筆者于是先從較為容易的做起,重點研究中、英文科技論文的共性問題,將《科技論文規范寫作與編輯》中的共性部分抽取出來,再將英文科技論文的個性內容恰當地融入其中。這樣就在較短的時間內撰寫了《英文科技論文規范寫作與編輯》,并于2014年5月出版。
這兩部書的內容各有側重,加起來適用的讀者范圍則擴大了。但2012年一些新的國家標準的頒布,使得《科技論文規范寫作與編輯》中的部分內容需要勘正。因此,2014年9月,筆者又根據新頒布的標準,對該書進行了修訂后的再版。
第一方面的不足解決后,筆者即著手考慮解決第二方面的不足。不過這時的思路清晰多了,有了前面幾部書的內容和輪廓作為基礎,另一部新書的體系、結構也漸趨成熟。那么這新書的名字該叫什么呢?
下面不妨對該書取名的思路略加展開回顧一下。
首先,要變換寫作的對象(主體)。即把原來適于單一文體的“科技論文”,換成適于科技領域多重文體的另一名稱。基于這一想法,變換后的主體就應該叫“科技文體”。但問題是,科技文體種類多,種類間差異大,若要分門別類地寫清楚,就得對每類文體進行研究、總結,還需要給出篇幅較長、結構完整的具體文體實例。這樣,書的內容就很容易散亂和臃腫,文體個體間的關聯性不強,最終會使得新書的針對性有所下降。而筆者寫作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對科技語言的表達提供統一指導,側重的是文體之間的共性。最終,筆者從文體的共性中抽出“語體”這一要素,將新書名的主體定為“科技語體”——也可理解為“科技語言”——盡管二者是兩個不相同的概念。
然后,就是提升寫作的著眼點。原來的“規范寫作與編輯”的著眼點是,通過“寫作”和“編輯”兩個環節以及對其內在關系的把握,參照、遵守“規范”來寫作,使所寫出的“科技論文”達到標準、規范的要求。新書的著眼點則是,將“規范”進行語用的層次化,每個層面都有“規范”的具體內容,再將各個層面用“修辭”相一統,以便用來指導所形成的語用結果達到多個層面上的規范。其中的“形成”既可以是文章的作者開始撰寫出來的,也可以是其后來修改成的,還可以是出版環節編輯加工、作者再次修改而成的。因此從整體上來說,對“寫作”和“編輯”進行區分已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基于這種認識,書名叫《科技語體修辭》可能更合適些。
最后,則是進一步調整、完善書名。《科技語體修辭》這個名稱簡短、醒目,但修辭從廣義講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概念,涉及語言的所有要素及各種各樣的修辭方式。筆者系統研究了語言要素及語言要素修辭,將修辭分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消極修辭主要包括語法修辭、規范修辭,語法修辭就是要遵守語法,規范修辭就是要遵守規范。積極修辭包括詞匯修辭、辭格修辭以及各種超常規修辭。這樣,遵守語法和規范也屬于修辭,但屬于基礎層面的修辭和傳統意義上的修辭,一般不將語法列入修辭,更沒有人將“規范”單獨拿出來與“語法”并處同等層面,也就更不可能將其列入修辭了。鑒于此,筆者將書名重新定為《科技語體語法、規范與修辭》,其中語法、規范是消極修辭層面上的,修辭則是積極修辭層面上的。
按以上思路,筆者開始了《科技語體語法、規范與修辭》這一新書的寫作。雖然撰寫過程中偶有波折,但總體上還算比較順利,最終于2015年8月底完成寫作,并提交出版社。書中有一些內容由筆者首次提出,還有不少內容是筆者思想的直接體現。能夠將自己的心得和經驗與廣大讀者分享,筆者深感欣慰!期待這套書能夠提供一扇從科技研究通往規范寫作的一個窗口。
為了讓讀者對這部新書的主要內容有大致的了解,下面不妨對其內容和特色總結一下。
一、系統研究語言學及相關學科,建立了獨特的語言基礎知識體系,從多個層面、不同角度詳細論述了語言的概念、特點,對語言進行剖析,分解出語言的各種要素并分別進行闡述。尤其是,闡述了語體的概念及特點,首次建立了語體的分類體系,為科技語體的分類建立了框架基礎。
二、系統研究言語的形成機理、內容與形式及其與語言的辯證關系,首次將語言分為語言系統和言語兩大體系,語言系統是語言的基礎構件,言語是語言構件的組合運用。提出了“暫時沒有內容創新總比投機取巧、只重形式不管內容要有水平、上層次”的重要觀點。
三、系統研究語言要素及其內在聯系,闡述了修辭的概念、特點、性質、現象(方式),建立了獨特的語用修辭體系,包括內容、形式修辭,消極、積極修辭,語言要素修辭,辭格、辭趣修辭。首次將修辭分為基礎修辭、通用修辭、語體修辭和風格修辭四大層面。基礎修辭講求言語表達的規范性,包括用詞準確、語法通順和邏輯正確,是語用準確表達的基本概念,在語用中處于基礎地位。通用修辭講求言語表達的感受體驗性和形象生動性,是語用講求較好效果的核心概念,在語用中處于中層地位。語體修辭講求言語表達的語體適應性和切合性,是在基礎、通用修辭基礎上的更高標準的概念,在語用中處于上層地位。風格修辭講求語言表達的行文靈活性和風格表現性,是在基礎、通用和語體修辭基礎之上的一個最高標準的概念,在語用中處于最高層地位,言語作品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是語用成功的標志。
四、系統研究科學和技術的概念和內涵,建立了獨特的科學分類體系,首次將哲學、邊緣科學、人體科學、科學學與通常所說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并列起來,一起構成科學的類別。這種分類有助于提高人們對科學本質的認識水平,加深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理解程度及層次。
五、系統研究語言與科技的內在關系,將語言與科技進行融合而形成科技語體。深入剖析科技語體的內涵,從科技語體的角度系統闡述語言的表達方式,首次建立了科技語體的分類體系。對每類科技語體進行較為詳細的闡述,還專門從用詞、語法、超語言和修辭幾個方面總結了占據科技語體核心地位的“論文體”的特點。
六、系統研究語法(語言學的重要內容)與規范(出版要求的重要內容),首次將語用中遵守語法和規范列為消極修辭的重要方面,并從科技語體的角度建立了語法體系和規范體系。語法是基礎,任何一門語言都有語法,是寫作的基礎要求。但從出版要求的角度,寫作還有很多標準、規范需要遵守,光有語法知識還不夠,還需要學習、運用并遵守規范。出版的標準和規范本質上也是“法”,只是因為平常的語言學、語法學沒有涉足,因此本書首次從“法”的高度,將出版的有關標準、規范列為與語法同等重要的地位。
七、系統研究修辭方式、辭格,以及易混淆的辭格之間的關系,闡述了科技語體的積極修辭,并從詞匯、句式和辭格三個方面展開論述,首次建立了科技語體的修辭體系,包括詞匯、句式和辭格三大體系。其中詞匯體系包括詞匯的構成、詞的聚類和詞語的選用。詞語的選用又分為一般選用、精細選用和超常選用,詞語的精細選用和超常選用加起來就是平常所說的詞語的錘煉。句式體系包括語法句式、修辭句式以及句子重組(句式重組)。辭格體系包括材料、意境、詞語和句式四類辭格。
八、針對科技寫作中經常出現的語病,結合修辭的各個類別和語言的各種要素,首次較為全面地建立了科技語體語病體系,對科技語體常見語病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并給出經過綜合修辭后的實例語句。
九、對重要內容盡可能給出(或引用)一定數量的實例語句。例句來源,既有一般的文章、文獻,也有名家、名著;既有現代文章,也有古代文體;既有國內作者,也有國外作者;既有漢語,也有英語。例句附有詳略適當的點評,涉及語言、語用、修辭、語體、文體、科技、科技語體等諸多方面。
十、在篇章結構和文體形式上具有獨特性。本書以還原事物(科技語體)的本質和全貌為出發點,先從基礎知識談起,給出總體概念,再進行分解,給出部分概念。層層深入,力求全面具體,再點面結合,緊密關聯。每個節點形成一個較大的系統圖,再由這些系統圖組合成一個更大的系統圖。同時,還注重細節、用詞、實例,輔以點評、分析、推理,層次清晰、結構分明、邏輯展開,展現了科技語體的整體系統圖,局部子系統圖、節點圖,以及其間縱橫交錯、盤根錯節的內在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講,本書構建了科技語體的知識體系,內容整體上能夠形成一門學問——關于科技語體的知識體系——科技語體學。
十一、在每個大章的結尾引用了名人、名著或有代表性的經典言語片斷。這些言語片斷表面上看似乎無關緊要,但實際上與各章的內容和主題思想緊密關聯,讀者如能細細品讀、慢慢思索,會被帶入一個漸相吻合、層次更高的認識境界,繼而會引起主觀思維與客觀事物的碰撞而迸發出點點滴滴火花,綻放思維的繽紛美麗,有助于體會到筆者在本書寫作中所蘊含的思想表達上的良苦用心。
本書為傳統的語言學注入了科技要素,新內容與傳統內容必然會產生一些碰撞或沖突,但這是一種融合的嘗試,不妥之處還需得到批評指正。另外,在科技中引入語言要素,讓科技工作者提高認識及寫作技能和水平。語言是一種工具,再好的科技內容最終也需要用語言表達出來,語言表達“好”與“不好”直接決定著內容的表達效果,進而影響科技交流的效果。做學問固然很重要,但將學問變成有效的文字更重要,至少是同等的重要,正如漢代楊雄所說:“言為心聲,書為心畫”,希望能與科技工作者有此共識。
本書的內容是在本書大戰略指導下的具體戰術的運用。戰略是長遠的,宏觀指導性強,重在開動思想;戰術是具體的,微觀實用性強,重在實踐運用。期待本書的戰略思想能開啟讀者永久的寫作認識智慧,戰術內容則通過拋磚引玉帶給讀者實際的、具體的寫作方法與技巧!
任何科學都是學問和知識,學問和知識都要用語言表達和記錄,語言表達和記錄有語用層次和效果,語用層次和效果是語言要素運用的水準,語言要素運用的水準離不開語法、規范和修辭。這,就是本書書名的來源,亦是本書思想的主線,大戰略之所在也!
作者
2015年10月1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