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科技的概念及分類

“科技”是一個名詞,意思是“科學技術”,可以理解為是由“科學”“技術”這兩個名詞組成的一個名詞性聯(lián)合詞組“科學技術”的簡稱。

2.2.1 科學的概念及含義

“科學”源于中世紀拉丁語“scientia”一詞,英文為“science”,德文為“wissenschaft”,法文為“scientia”,原意為“分科學問或知識”,但至今對其還沒有一個為世人所公認的定義,有人認為給科學下定義是無益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維基(Wiking)對科學的定義是:“Science is a system of acquiring knowledge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method, as well as the organized body of knowledge gained through such research. Science as defined here is sometimes termed pure science to differentiate it from applied science,which is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specific human needs.”(科學是一個探尋知識的系統(tǒng),而探尋知識的途徑必須依靠科學方法,只有通過科學研究所獲取的結果才能成為一個知識體系。科學可以分為純科學與應用科學。應用科學把學術研究運用到人類具體的需求中。)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科學的解釋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guī)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這種解釋與《辭海》的解釋也是一致的。

“科學”中的“科”指“學術或專業(yè)的類別”,即“科目”“分科”之意,“學”指“學問”,即“知識體系”。因此,可將“科學”定義為一種“知識體系”或“知識系統(tǒng)”。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認識,是從研究的結果和已有的形態(tài)來概括科學的本質的,相當普遍地為人們所接受。人類認識的客體是相當廣闊豐富的,可以說對世界上的任何領域或任何事物都可以有學問。因此科學的領域廣闊無邊,廣義上講它是一個無窮龐大的范疇和體系,只要為人類所需要,對客觀世界的任何領域或事物都可以“涉足”。

要注意正確區(qū)分“科學”與“科學活動”。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或知識系統(tǒng),但知識體系和知識系統(tǒng)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隨便建立的,需要人們長期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來獲得。這就是說,科學是由某種社會活動(科學活動、研究活動)得到的結果——一種結果的匯集。在科學得到更大的發(fā)展時出現(xiàn)的“科學就是一種社會活動”的觀點,就是基于“科學是科學活動的結果”這種認識的一種對科學的理解。按照這種認識,可以認為,科學不在于已經認識到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是一種產生知識的社會活動,是一種建立知識體系或知識系統(tǒng)的社會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科學生產。

還要注意正確區(qū)分科學與學科。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而學科是按照學問的性質而劃分的門類,即學問門類,如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化學等。平常所說的“×學”(如物理學、化學等)中的“學”既可指“知識體系”(×科學),也可指“學問門類”(×學科),具體指哪種意思,取決于具體的語境或所要表達的語義。例如,“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guī)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中的“物理學”指“物理學科”,而“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guī)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科學”中的則指“物理科學”。實際中,“×學”中的“學”究竟是指“科學”還是“學科”,除非必要,一般用不著區(qū)分。

2.2.2 技術的概念及含義

技術源于1615年美國出現(xiàn)的“technology”一詞。它與科學一詞差不多,在日常生產、生活和工作中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對技術的概念的陳述因對其考察的視角不同而不同。在本質上可以認為它是人在求自身生存、發(fā)展的過程中與客體(自然界、社會及人類自身)之間的關系;從社會學的觀點看,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從實踐活動看,它是對經驗的一種科學概括的、可操作的知識。《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技術的解釋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并在生產勞動中體現(xiàn)出來的經驗和知識,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或“指技術裝備”。注意,實踐活動中使用的各種工具,如設備、設施、儀器、機器等,以及使用這些工具的各種生產結果,如各類產品等,不應算是技術,而是實施技術的工具或使用技術的結果。

技術可分為自然技術和社會技術等。自然技術從觀念形式的周密計劃開始,通過有意識的實踐活動,一般要按自然科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制訂規(guī)則,經過設定的程序實現(xiàn)物質多種復雜形式的轉換、變化、傳遞、位移等,并最終產生人造物(產品)的系統(tǒng)知識。社會技術是從特定目標出發(fā),通過社會活動,應用社會科學原理形成規(guī)則,經過設定的程序,最終建立人造客體的制度、體制和法制等的知識,主要是管理社會的知識。

2.2.3 科學和技術的關系

人自誕生之日起,就同客觀世界發(fā)生關系:一方面要認識世界,產生知識、學問,積累多了就形成科學;另一方面要用知識、學問來改造世界,產生經驗、方法,積累多了便形成技術。可見,科學和技術是人類同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在不同層面上的反映,是兩回事。技術積累多了會形成技術的知識體系,進而形成技術科學。人們可以在技術的產生、歷史、發(fā)展等方面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技術的普遍規(guī)律,進而形成技術學;同樣,又可形成科學學;技術學與科學學相結合再形成科學技術學。不管是技術學、科學學,還是科學技術學,它們本身又都屬于科學的范疇。可見,科學與技術緊密相關,密切地聯(lián)系著共同向前發(fā)展。

科學不等同于技術。科學是認識世界的知識、學問,其本質在于揭示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認識、理解世界,它在技術上的應用只是其工具價值。科學具有以下特點:真理性(揭示客觀規(guī)律);系統(tǒng)性(知識系統(tǒng)化、集成化);交叉性(各學科知識與方法相互關聯(lián));發(fā)展性(永無止境的前沿探索);統(tǒng)一性(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可用性(知識就是力量而在于利用)。技術是改造世界的知識、學問,其本質在于利用、改造世界,造福人類。技術具有以下特點:功利性(滿足特定功利需求);科學性(符合科學原理);創(chuàng)造性(科學知識被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系統(tǒng)性(按一定關系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社會性(符合社會需求、法規(guī)、道德和文明規(guī)范);經濟性(經濟上可行);生態(tài)性(符合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求);藝術性(符合文化與美學要求);進步性(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二重性(給人類帶來好處的同時也產生負面效應)。

科學與技術密不可分。二者都是人類同客觀世界發(fā)生關系所形成的經驗總結,共同本質在于都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能動關系:科學表現(xiàn)為人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認識和反映關系,技術表現(xiàn)為人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控制和改造關系。這就形成科學技術的力量之所在!科學屬知識范疇,是一種知識體系,是一種以客觀世界本來面目為研究對象所形成的知識體系;而技術是改造世界的手段、方法、技能、經驗等(的知識),從知識這一層面講,也是一種知識或知識體系。因此,技術上升到知識時,是包含在科學的范疇里的,但總體上二者之間是一種交叉關系。它們雖然不在一個層面上,但并列時能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統(tǒng)一起來,突出了人類實踐活動的全面性、統(tǒng)一性和階段性!

科學與技術絕對沒有誰先誰后的問題。對不了解科學發(fā)展歷程和研究方法的人,科學往往就意味著真理,心目中的科學也就僅限于書本知識。其實,這種認識有局限性。雖然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學的狀況,但科學在更大程度上也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恩格斯)。因此不要因為技術成就常出現(xiàn)在相應的科學發(fā)現(xiàn)之后,就將該科學發(fā)現(xiàn)看作該技術成就的基礎,就認為科學先天是搞發(fā)現(xiàn)的,以后再將其用于技術對社會進行物質生產。不少例子表明,很多技術成就不是出現(xiàn)在相應的科學發(fā)現(xiàn)之后,而是出現(xiàn)在它之前,或雖出現(xiàn)在相應的科學發(fā)現(xiàn)之后,但技術成就并未利用這些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發(fā)展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的道理在今天仍然是正確的,只是表現(xiàn)形式已有所不同。技術仍向科學提出種種新課題,不斷為科學開辟新領域,為科學提供先進裝備,促進科學有效發(fā)展,成為科學發(fā)展的動力。因此可以得出:可以先有科學,后有相應的技術;也可以先有技術,后有相應的科學;也可以只有技術而沒有相應的科學;或只有科學而沒有相應的技術。例如一個人可以擁有某種技術,如修車、編寫程序、組裝電腦等,但不一定就有相應的科學!

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不單是研究一個個具體事物、現(xiàn)象,而且還要研究這些事物、現(xiàn)象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及其之間的關系,并已發(fā)展成為一個規(guī)模極其龐大的知識系統(tǒng)、組織活動和社會建制,并融為一個很嚴密的綜合體系。

2.2.4 科學的分類

科學反映的對象是客觀世界。客觀世界由不同領域組成,人們對各個領域分別進行研究,便產生了相應的科學,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當以整個客觀世界為研究對象時,產生了哲學;以科學自身為研究對象時,產生了科學學;有的領域可能說不清楚屬于何領域,便產生了可能跨越(或橫貫)多個領域的邊緣(交叉、綜合)科學。(狹義的科學一般只指自然科學,科學技術中的科學習慣上一般指自然科學。)

2.2.4.1 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各種物質和現(xiàn)象的科學。它起初是包含在哲學中的,但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知的深化和不斷積累,逐步從哲學中分化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自然科學的內容非常廣泛,由于研究對象和目的不同,形成一個龐大的有機結構體系,大體上分為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和開發(fā)科學。

1. 基礎科學

基礎科學是研究自然現(xiàn)象和物質運動基本規(guī)律的科學,是整個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礎,分為基礎理論科學和應用基礎科學。

1)基礎理論科學

基礎理論科學主要指人類在探索自然中長期積累而成的傳統(tǒng)基礎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學、天文學六大領域的純理論科學,是基礎科學的基礎。

數學研究現(xiàn)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包括算術、代數、幾何、三角、微積分等。物理學(也稱物理)研究物質運動的最一般規(guī)律和物質基本結構,包括力學、聲學、熱學、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學等。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guī)律,包括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應用化學和化學工程學等。生物學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fā)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包括動物學、植物學、生態(tài)學、生理學、微生物學、古生物學等。地學也叫地理學或地球科學,研究地球系統(tǒng)(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形成、發(fā)展和變化及其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大氣科學、海洋學、水文學和空間物理學等。天文學研究天體的結構、形態(tài)、分布、運行和演化等,一般分為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學和射電天文學等。

六大基礎理論科學可以歸納為兩種不同的類型。數學、物理學、化學是以物質運動的不同形式作為研究對象并以此劃分學科的,構成基礎理論科學中最為基礎的部分。數學又具有特殊性,它是以抽象的方法研究物質運動的空間形式及數量關系,也是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定量化的重要工具。生物學、地學、天文學不是單獨研究物質運動的形式,而是研究不同客體的形態(tài)、結構、演化和運動規(guī)律,涉及物質運動的各種形式。

六大基礎理論科學都在不斷分化,每一類又分為更多更細的分支科學、邊緣科學,如物理化學、化學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學、地球化學、地球生物等。

2)應用基礎科學

應用基礎科學主要指定向的或應用科學(技術科學)的基礎理論科學。主要包括由傳統(tǒng)基礎科學(基礎理論科學)向應用延伸及基礎理論科學之間交融(相互聯(lián)系、滲透、促進)而形成的交叉科學(邊緣科學、綜合科學),例如農學、醫(yī)學、環(huán)境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空間科學和能源科學等科學中的基礎理論科學。

農學研究農業(yè)生產,包括作物栽培、育種、土壤、氣象、肥料、農業(yè)病蟲害等。醫(yī)學以保護和增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為研究內容。環(huán)境科學研究和探索人類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涉及環(huán)境的物理、化學、生物學三個部分,通常需要輔以一定的社會科學知識。信息科學研究信息的產生、獲取、存儲、傳輸、處理和使用。生命科學以生物學為基礎,多學科、多分支(如分子生物學、細胞遺傳學、生物化學)相互交融,系統(tǒng)、完整地研究生命。材料科學研究材料的組織結構、性質、生產流程和使用效能及其之間的關系,與工程技術密不可分。空間科學研究地球系統(tǒng)、太陽系、銀河系、局部宇宙、生命物質起源等自然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主要包括空間物理學、空間化學、空間地質學、空間生命學、空間天文學等。能源科學又稱能源資源科學,研究各種能量資源及其構成能源系統(tǒng)的自然、技術和經濟特性與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以及開發(fā)、利用、管理中的有關規(guī)律。

2. 應用科學

應用科學是以工程為研究對象,關于工程的基本理論、把基礎科學轉化為實際運用的一門獨立學科,它介于自然科學與工程之間,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如應用力學、凝聚態(tài)物質、電子學、核反應、核能和核工程、燃燒、金屬塑性加工成形、運籌學、工程控制論、計算技術、工程光譜學、工程經濟學等都可囊括其內。其對象的核心是技術,是基于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而形成的直接應用于物質生產中的技術、工藝性質的科學,與技術科學沒有絕對的界限。因此應用科學一般是從技術的角度來講的,又稱技術科學。

應用科學在整個科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將科學理論和生產實踐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一方面著力探索基礎科學實際應用的途徑和方法,將基礎科學的成果轉化為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流程及新產品;另一方面研究生產實踐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技術理論問題。應用科學要應用和發(fā)展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手段,解決工程面臨的實際問題,主要任務是領導工業(yè)的發(fā)展,即從戰(zhàn)略上應以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來武裝工業(yè),帶動工業(yè)前進,并促使其不斷發(fā)生質的飛躍。

應用科學的方向性很強,目的性非常明確,與實踐活動密切相關,直接體現(xiàn)人的需求,有的可看到自身實際應用的可能,有的還可用來直接指導勞動,與人類生活、生產直接關聯(lián)。應用科學的分支科學很多很廣,成功的可能性較大,為基礎科學的運用開辟著越來越廣闊的前景。技術科學帶頭人要根據自然科學與工程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有遠見地選定超前的研究課題,不斷開拓新領域,解決工程中面臨的問題。

注意,這里的應用科學僅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考察的,其實從廣義上講它還應包括超出自然科學的其他科學,如通過對社會科學等實際運用的研究,產生的應用社會學、科學管理學、科學政策學、決策方法論、價值分析法等。目前,應用科學正獲得越來越豐富的內容,各種應用學科不斷涌現(xiàn),為基礎理論科學的運用開辟著越來越廣闊的前景。

3. 開發(fā)科學

開發(fā)科學指將實驗室已經試驗成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通過中間試驗或擴大試驗,推廣到實際生產中所形成的科學。它比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更為普遍,是科學理論通過應用研究轉化為現(xiàn)實生產力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其研究目的明確,針對性很強,研究周期較短,容易獲得成功,可以直接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為發(fā)展生產開展的技術攻關項目研究所獲得的科學多數屬于開發(fā)科學。

科學分類中一般不將開發(fā)科學單獨列入,這里列入是為了區(qū)分應用是在實驗室條件下還是在實際條件下。這是因為,應用科學的研究成果只是在實驗室的條件下成功了,還有一個付諸實際生產應用的問題,實驗室能成功應用,不見得在實際中也能成功應用。

2.2.4.2 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是研究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科學,包括語言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軍事學、歷史學、文藝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學、藝術學、美學、考古學、民俗學、新聞學、傳播學、宗教學等。

語言學研究語言的本質、結構和發(fā)展規(guī)律,包括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修辭學、語義學、語用學、文字學等語音學研究的對象是語音,詞匯學研究語言或一種語言的詞匯的組成和歷史發(fā)展,語法學研究語法結構規(guī)律,修辭學研究如何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語義學研究詞語的意義及其演變,語用學研究語言的使用及其規(guī)律,文字學研究文字的性質、結構、演變和使用等。。政治學研究各種社會政治現(xiàn)象、政治思想、政治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經濟學研究國民經濟各方面問題,包括理論經濟學、部門經濟學、應用經濟學;還指政治經濟學,研究社會的生產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強烈的階級性。法律學也稱法學,以法律、法律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性為研究內容。軍事學研究戰(zhàn)爭和戰(zhàn)爭指導規(guī)律。歷史學也稱史學,以人類歷史為研究對象。文藝學以文學和文學的演化和發(fā)展為研究對象,包括文藝理論、文學史和文藝批評。倫理學研究關于道德的起源、發(fā)展,人的行為準則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學研究社會生活、社會制度、社會行為、社會變遷和發(fā)展及其他社會問題。教育學以教育現(xiàn)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歸納總結人類教育活動的科學理論與實踐,探索解決教育活動產生、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教育問題,從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規(guī)律。藝術學研究藝術的整體,即系統(tǒng)性地研究藝術實踐、藝術現(xiàn)象和藝術規(guī)律等關于藝術的各種問題,包括文學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繪畫學、雕塑學、建筑學、音樂學、舞蹈學、戲劇學、電影學、曲藝學、美術學等。美學研究自然界、社會和藝術領域中的美的一般規(guī)律與原則,主要探討美的本質、藝術和現(xiàn)實的關系及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般規(guī)律。考古學根據古代發(fā)掘出來的或古代留傳下來的遺物和遺跡研究古代歷史。民俗學以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人們的共同體為研究對象。新聞學研究新聞事業(yè)和新聞工作規(guī)律,包括新聞事業(yè)與社會的關系,各種新聞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運用,新聞事業(yè)的歷史、現(xiàn)狀、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管理等。傳播學研究社會信息系統(tǒng)及其運行規(guī)律(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包括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宗教學是關于宗教的普遍本質和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的系統(tǒng)或體系宗教學屬于科學,因為它是一種知識體系或學問,但宗教本身并不是科學,只不過宗教學是以宗教作為研究對象罷了,因此宗教學與宗教是兩個不相同的概念。

2.2.4.3 思維科學

思維科學是研究人的思維活動規(guī)律和形式的科學,著重揭示人腦通過思維活動,怎樣加工處理從客觀世界和人類知識寶庫中獲得的各種信息,從而得到正確的認識和知識,并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思維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和認知能力,是人的意識掌握客觀事物的高級形式。思維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造成合乎邏輯的理論體系,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運動規(guī)律。思維過程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在思維中再現(xiàn)客觀事物的本質,達到對客觀事物的具體認識。思維規(guī)律取決于外部世界的規(guī)律,是外部世界規(guī)律在人的思維過程中的反映。

思維科學主要包括思維學、邏輯學等。思維學分為抽象(邏輯)思維學、形象(直感)思維學和靈感(頓悟)思維學等。個體思維的累積和集合構成社會群體的集體思維,研究社會群體集體思維的是社會思維學。邏輯學舊稱名學、辯學、論理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思維的形式和規(guī)律。

2.2.4.4 人體科學

思維是人的大腦的一種功能,也是大腦運動過程的產物,因此與大腦密不可分,但思維科學并不是研究大腦的生理活動的,研究大腦生理活動的科學屬于人體科學。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認為,人體科學是從腦科學、精神學、心理生理學、人機功效學、醫(yī)療衛(wèi)生學、人體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學等多種角度,研究人體的結構與功能態(tài)如何承受客觀世界的影響和作用,側重探索和闡釋人體與人腦如何能及時、正確地獲得各種信息。研究人體科學的目的在于揭示人體這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tǒng)的奧秘,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充分發(fā)揮人體潛在的體能和智能。人類還遠遠沒有認識清楚自己,人體科學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2.2.4.5 邊緣科學

科學在發(fā)展進程中,各類科學相互聯(lián)系、滲透和促進,就出現(xiàn)了一些邊緣科學(交叉科學或綜合科學),如心理學、管理學、人類學等。

心理學研究心理現(xiàn)象心理現(xiàn)象指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客觀規(guī)律。心理學由于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與物理、數學等純自然科學相比不是一門“硬科學”,但與純人文科學相比又有更多鮮明的“硬科學”特性,所以心理學從某種角度更偏向社會科學。心理學分為傳統(tǒng)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傳統(tǒng)心理學分為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普通心理學研究心理學基本原理和心理現(xiàn)象一般規(guī)律;兒童心理學研究兒童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xiàn)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guī)律。)積極心理學研究人類自身的潛力,旨在發(fā)掘使個人以及社會進步的積極因素。

管理學建立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點上,研究人類社會管理活動中的各種現(xiàn)象及規(guī)律,涉及自然科學(如生理學及數學中的概率論、統(tǒng)計學、運籌學等)、社會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法律學等)、應用科學(如計算機科學、工業(yè)技術科學中的工程技術科學)、新興科學(如系統(tǒng)論、信息科學、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xié)同論,突變論),以及科學學、領導學、決策學、未來學、預測學、創(chuàng)造學、戰(zhàn)略學、心理學、哲學等。

人類學研究人類的起源、進化和人種的分類等,大致分為主要研究人體形態(tài)、遺傳、生理等的人體人類學(也稱自然人類學),以風俗、文化史、語言等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文化人類學,以及專門研究史前時期的人體和文化的史前人類學。

2.2.4.6 哲學

哲學是關于整個客觀世界(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的學說,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體。它是在各門具體科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其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根據對根本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兩大派別。人和世界的關系已成為當代哲學研究的重大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的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是深深扎根于科學技術中的,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成果的最高概括,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哲學可以是各個門類科學的概括和總結,但不能超越各個門類科學。科學屬知識和學問體系,一般來講是為公眾所接受的。如果某一“科學”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是錯誤的,但后來又被證明是正確的,那么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是科學。例如,在哥白尼之前說地球是轉動的,或者在達爾文之前說物種是變化的,就違背了科學常識。這反映了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積累,在理論上不斷總結與概括,就構成了科學的發(fā)展過程,同時又不斷積累著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又不斷地用這些經驗和技能改進勞動工具和其他生產資料,這就形成技術發(fā)展的過程。

哲學是一種學說,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不一定能為大眾所接受,有的可能只為少數或部分人所接受或信仰,只有上升為“體系”的哲學才是科學。黑格爾曾指出:“哲學若沒有體系,就不能成為科學。沒有體系的哲學理論,只能表示個人主觀的特殊心情,它的內容定是帶偶然性的。哲學的內容,只有作為全體中的有機環(huán)節(jié),才能得到正確的證明,否則便只能是無根據的假設或個人主觀的確信而已。許多哲學著作大都不外是這種表示著者個人的意見與情緒的一些方式。”(參見段德智《宗教概論》。)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哲學和科學的內在關系。

哲學來自科學技術,本質上是科學技術的概括,也是以人的社會實踐為基礎的,不能反對或否定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只能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哲學指導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技術進步推動哲學發(fā)展。

2.2.4.7 科學學

科學學(science of science)是一門非常特殊的科學領域,它以科學自身為研究對象,探索和研究現(xiàn)代科學自身結構和演化規(guī)律,預測各個學科的發(fā)展趨勢,其目的在于揭示科學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為科學活動提供最佳決策和最佳管理。

科學學的產生起源于對自然科學的社會性研究,其發(fā)展表現(xiàn)在對自然科學與社會關系研究的發(fā)展上。現(xiàn)在有人提出把科學學的研究對象擴大為包括哲學在內的所有科學的設想,也有人開始了社會科學學、哲學學等方面的研究;但迄今為止,多數人認為科學學的研究對象是以自然科學為主的,廣義上可以包括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科學,而且也涉及與自然科學關系密切的技術與工程問題。

實際上,科學學的研究對象可以不僅僅局限于科學自身,理論上還可以擴展至包括更多的領域,例如關于科學技術研究的研究,關于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向現(xiàn)實生產力轉化的研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同經濟、社會相互關系的研究等。這些方面的綜合就是社會、國家中的整個科學技術事業(yè)。從這個角度說,可以把科學學理解為是一門以整個科學技術事業(yè)為對象,研究科學技術自身以及科學技術同經濟、社會相互關系的客觀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研究如何利用這種客觀規(guī)律以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應用原理、原則和方法的科學。

以上是對科學的大體的概括性分類。不同的人按不同的標準或從不同的角度,相應的概念必然呈現(xiàn)出某種靈活性、變化性,科學因此就有不同的分類。毛澤東把科學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三種。西方學者則把科學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種:其中社會科學以人類在社會和文化方面的行為為研究對象,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地理學、教育學等;人文科學一般研究人類精神生活方面的問題,包括語言學、歷史學、哲學、考古學、法學、藝術理論學等。還有人根據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的觀點,把科學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和哲學四種。拿語言學來說,按毛澤東的分類法應屬于社會科學,按西方學者的分類法應屬于人文科學,按另外一種分類法則可歸入思維科學。(竇文宇、竇勇《辯證邏輯通論》)

2.2.5 科技分類體系

基于以上對科學與技術的分類,本書建立了如圖2-1所示的科技分類體系,便于讀者更加系統(tǒng)、直觀地認識科技的概念與分類。

圖2-1 科技分類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达日县| 天长市| 嘉禾县| 辉县市| 华宁县| 布拖县| 奉新县| 杭州市| 塘沽区| 乌兰浩特市| 罗平县| 江津市| 云霄县| 德钦县| 诏安县| 华坪县| 互助| 崇义县| 翁牛特旗| 同心县| 金湖县| 德州市| 成武县| 六枝特区| 乌拉特中旗| 麻栗坡县| 大同市| 仙居县| 长治市| 米泉市| 镇江市| 凤城市| 平阴县| 苍山县| 灌云县| 凉城县| 印江| 万全县| 搜索| 安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