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里有話:中國畫賞析與翻譯研究
- 魏姝
- 9字
- 2021-03-19 16:10:29
第二章 中國畫的精神
第一節 中國畫的藝術流派演變
中國作為古文明發祥地之一,有著厚實的文化底蘊。中國畫,是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最悠久也是最神秘的重要支流。在當今國門打開的時代,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也在努力把自己的文化介紹出去。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原本對于西方人而言充滿神秘感的國畫也慢慢被西方觀者所接觸認識。讓西方觀者們深入了解并理解國畫的內涵和精神,從本質上理解和感受中國畫的精神,是讓他們透過中國畫的形式和外在表現技巧,深入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重要前提。
中國畫,作為璀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和內涵。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支,它同樣也是經歷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淀而形成。從中國畫最初的形成,到現在的多元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都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形式不斷發展、壯大著自己。了解中國畫在各個時期的流派演變,不僅能夠讓我們看到中國畫多元化的形成過程,還能進一步加深我們對中國畫精神的理解。
關于中國畫最初形成的時期眾說紛紜,較多的專家和學者認為,中國畫起源于遠古時期的象形文字。那個時期的遠古先民們希望以能夠流傳下來的方式記錄他們所要表達的內容。以甲骨文為例,眾多出土的文物可以證明,由于當時并沒有成熟的文字體系,先民們一般通過簡單描摹物象的方式來作為記錄的媒介。一個簡單的“月”字在甲骨文中,其形態就如一輪彎月高掛空中。象形文字的出現和演變過程表現出先民們已經有意識用描摹和簡單再現的方式表達一種真實存在的物象,說明從那個時期開始,繪畫意識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所以一般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畫起源于遠古時期。
到了夏商周時期,社會進入了較高的文明狀態,人們對于生活用品(如盛放東西的陶罐)、祭祀用的青銅器等,開始在色彩和審美方面有更進一步的追求。從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夏商周出土的陶罐之上開始有了彩繪,雖為簡簡單單的幾何構圖,卻是那個時期人們對繪畫藝術認識和技巧上的一種提升。例如出土文物中十分具有影響力的青銅器“后母戊大方鼎”,單看此鼎上所雕刻的花紋,如云霞,如海浪,其技藝的精湛、圖案的精美都讓人驚嘆。因此,夏商周時期,可以看作人們對繪畫藝術認識的一個過渡時期。夏商周以后,繪畫開始具備了初步的雛形。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彩繪棉帛,到漢代的壁畫,都是中國繪畫形成過程中階段性的產物。人們從那個時期開始,逐步有了將描摹物象的形態和美感結合在一起的意識。
中國畫真正發展和繁榮是在隋唐時期。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道路來看,人類文明的進步,都基于安定的社會局面。早于隋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繪畫藝術也有自己的發展,但是當時的社會處于一種動蕩的局勢,人們不斷處于戰火紛爭之中,忙于生存和生活的人們對于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被抑制和淡化了。到了隋唐時期,社會局面開始安定起來,人們不再忙于四處奔波。在解決生存問題之后,人們在生活之余又重新對繪畫、藝術開始了新的定位和思考。
唐代在中國畫發展的歷史中尤為重要。稱其重要,是因為在這個時期,有兩個種類的中國畫開始出現空前繁榮,它們分別是山水畫、花鳥畫。早在南北朝時期誕生的“山水畫”,此時因為唐王朝社會的安定,開始有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顧名思義,“山水畫”主要呈現的是畫家們對山川河水、亭臺樓閣的刻畫。“山水畫”的格調在唐代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在唐以前,人們對美的認識一直處于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而唐以來,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們在審美方面的認知在不斷提升,或者說對審美有了一種更高層次的追求。在那個時期,人們較為喜好陰柔之美,因此,這種帶有清新、陰柔風格的“山水畫”受到當時人們的普遍認可。更重要的是,唐代的君主也十分偏愛“山水畫”。“在封建社會的國家中,一種事物想要得到全面發展,不受大的阻礙,一定與當時統治階級的喜好分不開。”在上層階級“跟風”和下層階級“隨波逐流”的條件下,“山水畫”在唐朝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
在唐朝,除了畫的興盛以外,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就是唐代的詩歌。眾所周知,唐代詩歌的發展也到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在詩歌和國畫都快速發展和被公眾接受的情況下,兩者的結合也是水到渠成,情理之中。在唐代,為畫題詩的詩人數不勝數。被詩人題詩最多的畫種就是“花鳥畫”。“花鳥畫”在唐以前其實就已經相對成熟,所畫的物象內容和種類也已經十分豐富。動物從天上的鳥兒到地上的駿馬再到水里的游魚。植物既可小到小草、野花,也可大到芭蕉、牡丹。但是在唐朝,一方面,“花鳥畫”陰柔之美的特性,或者說委婉的畫風,十分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另一方面,眾多詩人對“花鳥畫”的題畫詩情有獨鐘,作為欣賞者的他們,更多地希望“花鳥畫”的出現,許多畫家本身既是畫家也是詩人,他們也有著同樣的審美和情趣,因而,“花鳥畫”的數量大增。正基于前面兩個原因,“花鳥畫”在唐朝也發展到了一個高潮。
宋代,也是中國畫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唐宋交替之時,國家動蕩不安。到了宋代之后,統治者意識到了和平統治和政治宣傳的重要性,開始“利用繪畫宣揚教化、籠絡人心、粉飾太平,為自己歌功頌德,繪畫開始成為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的工具”。在統治階級的推波助瀾下,宋代中國畫的發展可想而知。在宋代,由于統治者的統治需要,專門設立了繪畫的機構,其在現代,被人們稱之為宋代畫院。宋代畫院吸收了一大批的繪畫高手進入當時的畫院里,也先后培養了宋代大多數的名畫家。正是因為畫院的設立,讓中國畫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另外,統治者不僅僅把繪畫視為和平統治和政治宣傳的手段之一,他們自己本身也是書畫的愛好者。在宋代,“院體畫”這種畫風逐漸興起,此類“院體畫”落筆工整,色彩艷麗,給人雍容富貴之感。為皇室效力的畫院一直恪守著這套程式化的作畫方式,因而后世將這類程式化的產物稱為“院體畫”。此類畫風深受宋王朝皇親貴族的喜愛和推崇,促使當時宋代畫院專于這種細致、工整、鮮艷、寫實的畫風,并立志將其發揮到極致。在宋朝幾代皇帝的推動下,這種畫風逐漸發展成熟起來。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宋王朝的衰落,“院體畫”也在達到自己的頂峰后隨著宋朝的滅亡而逐步衰敗。
元代,由于科舉制度被廢除,許多懷揣夢想希望步入仕途的文人失去了入朝為官的機會。那個時期,很多文人因而放棄了讀書這條道路,轉而對繪畫藝術有了興趣。因此,元朝的繪畫發展并沒有停滯不前。元代,一種叫“文人畫”的畫風開始興起。“文人畫”最初的含義基本上指代的是文人墨客所作之畫,但到了后期被引申為更廣泛的含義,它“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職業畫家的繪畫”。“文人畫”的作畫內容囊括了山水畫、花鳥畫,主要以梅蘭竹菊、飛禽走獸為主題。“文人畫”的畫家們不似宋代“院體畫”畫家,遵從程式化的東西,而是注重一種寫意之美在其中。畫家們希冀通過繪畫作品表達自己的思想、情緒、感受——有對自然萬物的真摯情感,有對文人墨客高尚情懷的抒發,抑或者是對世事不公的一種憤慨。由于“文人畫”在繪畫技巧方面的限制和規矩相對于之前的“院體畫”而言較少,更多是依照繪畫者自身的想象和個人喜好來發揮,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后來中國畫的品類不斷細化和增多。在這一時期,中國畫開始走上了其多元化發展的道路。
明清時期,中國畫的發展已經趨于成熟,種類大致發展全面。于是在明清時期,中國畫細化的藝術門派也開始出現,如明代的“蘇松畫派”、“浙派”、“吳門派”。其中以沈周為首的“吳門派”最為出名,歷史上著名的畫家如陳淳、文嘉、唐寅、陸治均出于“吳門派”。清代,更有作畫風格異于常人的“揚州八怪”。藝術品類和藝術門派的細化,代表著中國畫日趨成熟,更多地朝著多元化發展。
最后,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進入我國近代史后中國畫的發展。到了近代,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始,早期出國留學的青年見識到了國外的文化發展,思想上也有了一定的解放意識。他們在國外的生活和學習過程大大豐富了他們的知識結構,讓他們對中國傳統知識體系之外的社會環境、藝術氛圍、人文精神都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西方寫實的油畫,讓當時早期接觸西方畫派的畫家們感覺新奇,不少畫家在了解和學習西方畫的理念和技巧之后,有了中西結合的思想觀念,他們把西方畫中的部分寫實思想融入中國畫中,使得中國國畫的多元化開始有了國外理念的元素。齊白石、徐悲鴻等著名畫家將中西結合的方式發揮得淋漓盡致,開創了中國畫的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領導人重視中國畫的發展,鼓勵和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中國畫畫家,優秀的中國畫作品不斷涌現出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傳統文化逐漸被西方觀者所熟悉和接受,中國畫也備受關注。在繼承和延續傳統的同時,中國畫也正處于不斷的變化和各種有利的嘗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