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見的世界史:中國簡史(全集)
- 童超主編
- 1700字
- 2020-04-14 10:20:53
詩經中的世界
春秋時期
關鍵詞:風/雅/頌
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分成風、雅、頌三類。其中“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國風,共160篇。“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頌”是宮廷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歌,共40篇。總體說來,《詩經》中的詩篇反映了上自西周、下迄春秋中葉,以黃河流域為主的社會生活,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瑰麗的奇葩。
風、雅、頌
《詩經》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描繪,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鬼神的樂章,也有貴族間宴飲交往的記錄,更有反映勞動、打獵、戀愛、婚姻和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雅詩和頌詩都是統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31篇《周頌》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廟的歌曲,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其中也有些春夏祈谷、秋冬慶豐這類答謝神佑的祭歌,涉及當時農業生產的情況和規模,是今人探討西周初年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史料。《小雅》的絕大部分和《大雅》的少數篇章是在周室衰微到平王東遷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這些雅詩的作者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批判當權者的昏庸腐朽,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心,其創作也因此具有較為深刻的社會內容。這時期的雅詩較周初的頌詩和雅詩篇幅有所增長,句法整齊,語氣通暢,沒有周初頌詩的板滯沉重和雅詩的宗教神秘色彩,敘事單純,比喻生動,偏重于抒情,有強烈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詩經大全》書影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藝寶庫中晶瑩的珠寶。《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鮮明的畫面反映著勞動人民的生活處境,表達出平民百姓對剝削壓迫的控訴和追求婚姻幸福、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最早的現實主義詩篇。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斗爭,逐漸養成敏銳的觀察力,積累下豐富的知識。他們具有以質樸的語言描摹事物和以簡樸的生活畫面反映社會現實的才能。這種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國風》中得到高度的體現,并成為其顯著的藝術特點。比如《七月》以素描的手法把貧苦農民被壓迫、被剝削的處境生動地呈現給讀者;《黃鳥》以殉葬為題材,通過對殉葬者深切的同情和惋惜來抗議這種暴行;《氓》以女主人被遺棄的可憐遭遇、萬分悔恨的傾訴和毅然決絕的態度,道出當時社會制度的罪惡。《國風》的語言準確、優美,富于形象性。《詩經》的這種語言特點并非苦心營造出來的,而是勞動人民對事物細致觀察后的自然流露,沒有矯揉造作的痕跡。
特色和影響
《詩經》是中國詩史輝煌的起點,它的特色和影響主要表現為:第一,《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與《詩經》基本同時代的古希臘荷馬史詩,則完全是敘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西方文學以敘事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詩經》開啟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以后以抒情詩為主的詩歌,成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第二,《詩經》除極少數篇章外,完全是反映現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幾乎沒有虛構出超越人間的神話世界,所講的是關于政治風波、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的悲歡哀樂,這是整個中國古代文化重現實性的體現。第三,《詩經》在表現個人感情時,顯得較為克制與平和,由此使得抒情常帶憂傷、雋永和細膩的特點。這個特點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后來的詩歌。第四,《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音律平穩。同時,《詩經》常采用疊章的形式以及雙聲、疊韻的詞語,借以強化感情的抒發和聲韻上的美感。第五,《詩經》運用許多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作品的形象性。按朱熹《詩集傳》的解釋,“賦”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即陳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的內容做鋪墊。賦、比、興被稱作《詩經》的三緯,并與風、雅、頌合稱為《詩經》的六藝,這種謀篇方法的成熟運用是詩經最突出的藝術特色。《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圖卷(局部)·南宋·馬和之
圖卷取材于《詩經·小雅》中《南有嘉魚》等十首詩,現僅存6首。宋高宗趙構書詩文,馬和之畫。全卷筆墨簡練,線條流暢多變,構思精妙,是一件難得的以古典文學作品為題材的繪畫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