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在大唐
- 侯悅
- 1972字
- 2020-04-13 16:59:39
大唐有“小區”,家門對街算犯法——百姓住坊
大唐的城市嚴格按照坊市制度劃分,除了皇室成員在專門劃定的區域內活動外,其他百姓都住在坊內。在宵禁制度的作用下,百姓住的坊每天都是五更時分開門,下午六點左右關門,以衙門擊鼓為準。到了夜晚,坊外的街上就只剩下政府派出的宵禁執法小分隊,做好安保工作。每個坊就像一個獨立的小區,小區鄰居們閑暇時會坐在一起聊天,這就是大唐的市井生活。
家門對街開,當大官的福利
一般來說,要想回到你居住的地方,就要先進入小區,然后從坊門進去,再進家門。大唐有規定,一般人的家門是不能對著街的,也就是說,街道上是看不家門的。當你走在街道上,看見的除了樹、行人、排水溝,其他的好像很難看到,想看看別人家門前的風景這是很難實現的。
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除此之外是有人可以破例的。只要是三品以上官階的官員,是有權利把門裝在街邊的墻上的。
沿街立門的家庭,生活確實會更加便利。當別人花幾分鐘的時間從坊內走到坊外,再走到大街上的時候,他們只需要把門打開,就可以上街了。總之,這些臨街開門的家庭,生活起來比住在里邊的家庭方便許多。
小區里設施齊全,治安環境好
住在長安的小區里,可以看到小區的大門就是坊門,上面寫著坊的名字。大一點的小區,有四扇坊門,小一些的小區,只有兩扇坊門。每到下午六點,閉門鼓聲停下后,坊門也就關閉了。
坊門很高,四周都有圍墻,宵禁巡邏小分隊會不定時巡邏。這對那些好不容易偷偷溜進小區,想靠翻墻進坊的人來說很麻煩,但同時這樣的管理也很安全。居住在坊內的人,不用每天擔心外面的不法分子在坊內搞破壞,大大減少了入室搶劫、入室盜竊案件發生的次數。
坊門每天早上五更開,上班、踏青、上學等都來得及。但如果你有急事想要在五更天以前出門趕路,那就要計劃好時間,提前一天出門。
小區里正中間的位置,一般都是水井,小區里的每條路都可以通到井邊。如果你有機會俯瞰整個小區的話,會發現道路呈“井”字形,這也是“井字路”的由來。這口井解決了坊內居民的日常用水問題,但如果家離井比較遠,建議多儲水,一方面減少挑水的次數,一方面預防火災。
坊內的路稱作“巷”,有寬有窄,窄的只能一個人通過,當然這是小區居民平時下班回家的捷徑。但這些路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因為它們沒有規格,不像城內的街道一樣筆直,一般人很容易被它們搞錯方向。一旦迷路了只能自己慢慢找路,建議最好走自己走過的路,或者干脆每天只走大路。
小區外面的人進不來,居民不用擔心外賊,可萬一里面的人做了壞事,怎么辦呢?大唐小區里又沒有攝像頭,所以,這一切只能靠內部居民的互相監督。如果你的鄰居違法了,你看到且包庇他,同樣要受到懲罰。所以,住在小區里,能有一些遵紀守法的好鄰居,是多么幸運的一件事情。
小區名字很文藝,坊內生活很自如
在大唐,你可以看到每個坊都有自己的名字。這些名字讀起來口齒生香,說出來都覺得很有文化。有的坊名是根據附近本來就有的景致來命名的,比如長安東南角離芙蓉園很近的曲池坊。芙蓉園和曲池坊中間隔著曲江池,因此坊名為曲池坊。住在這里的居民白天可以到曲池邊玩耍,到了元宵節,出了坊就可以放河燈。雖說有坊墻隔著,小區里的人在家可能無法直接看到曲池的風光,但這里離景區最近,已經算是居住環境比較優雅的地方了。還有的坊名字比較吉利,比如長興坊、永安坊和昌明坊等,都有著美好的寓意。此外,正對皇帝活動區的坊,面積比其他坊要小,但這些坊都位于長安城的中軸線附近,交通便利,去東、西市方便。
坊內除了民居以外,還有宗教場所和一些居民喜愛的小吃店等,雖然西市、東市有飯吃、有酒喝,但畢竟有些遙遠,還是有不便之處。漸漸地,各個坊里也有了小酒館、小作坊和小旅店等人們日常需要的商業場所。因此,就算是到了夜晚,街上沒有行人,坊中的人仍會在坊內的酒館喝酒聊天,開始自己的夜生活。甚至有些坊已經興建了娛樂場所,住在這里的人可以在吃完晚飯后出去散散步,聽聽音樂,看看舞蹈,而不住在這里的人也可以住在旅店中,高高興興地和朋友們玩一晚上。
每個坊的坊門都有政府派遣人員巡邏,坊中生活的街坊鄰居們也會互相監督,正中央的水井不限量供應天然井水,坊內還有富有大唐特色的國際化食品供應。總之,這里的生活很方便很自由。坊里的生活也許沒有處在東、西市那樣熱鬧,但這里是大唐百姓的住所,這里有百姓們的故事和喜怒哀樂,在這里生活,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唐的氣息。
坊市制
唐代的坊市制根據城市的封建等級(而不是根據實際需要)來確定不同城市建立坊區數目,例如唐時長安有108坊,東都洛陽有103坊,揚州、蘇州約有60坊,沙洲僅有4坊等,體現了封建等級制度。市、坊嚴格分開并將居民區用圍墻圈起來,實行坊里鄰保制、按時啟閉坊門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強對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的配套措施。
詩人白居易曾用詩生動地描述了坊市制下長安城整齊劃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