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國杰《倫理學》(修訂本)筆記和復習思考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1字
- 2021-06-24 18:08:54
第2章 道德的起源與本質
2.1 復習筆記
一、道德起源的歷史前提
1道德與人類活動
(1)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也創造出社會,創造出社會關系,創造出人的道德。勞動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勞動在道德起源中的作用
①勞動活動創造了道德主體,使人作為道德主體一方面獲得了有力的推動;另一方面又獲得了更加確定的方向。
②勞動活動創造了對道德的需要。
③勞動活動創造了道德產生與發展的動力。
④勞動在人類道德的個體發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個體道德主體的道德意識、道德心理及道德行為的成熟程度與個體道德主體的一系列活動過程緊密相關。
(3)任何規范調節方式的產生,歸根到底都根源于社會勞動活動的某種客觀需要和社會歷史條件。以勞動為核心的人類活動,為道德的起源創造了第一個歷史前提。
2道德與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的發展,為道德的起源提供了直接基礎。
(1)道德只有在社會中,在發生個體與整體、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時,只有當人脫離了動物界并將其合群的本能上升為交往關系時,才有可能發生。
(2)道德的產生必須以復雜的社會關系為前提和依據。并非人的任何關系都能產生道德。
(3)道德從萌芽到發展再到形成,是同社會關系的日趨復雜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4)道德關系的建立,是道德發展中的一個偉大進步。道德關系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客觀價值關系。
(5)在道德的個體發生上,可以看到社會關系對兒童的道德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道德的社會化過程,可以說從嬰幼兒誕生那天起就開始了。
(6)道德活動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整體相互關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道德關系。在這一關系的基礎上,又派生出一系列從屬或并列的人際關系,并由此組成了復雜的道德關系之網,最終標志著原始道德的形成。
3道德與社會意識
人的社會意識在道德發生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1)勞動、關系和意識三者密不可分
①勞動是指人類自覺地制造工具、把工具作用于對象、創造財富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的活動。勞動是在人的自覺意識支配下進行的。
②關系是人自覺意識到的關系。人有意識地去“建立”關系,去作用關系,去改變關系,從而使關系變成“為我的”關系。
(2)意識是道德發生的前提
意識是道德發生的前提,而意識本身又是在人類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意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道德產生發展的過程。
(3)意識是道德起源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形成是道德起源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它不僅使人意識到了活動的環境和對象,而且給活動注入了一種意圖和目的,給活動的節奏與秩序加進了自覺自為的成分。
(4)道德是人們調節相互關系的一種特殊規范體系
道德從不自覺的意識發展為自覺的意識,是一個質的飛躍,是從前道德向道德的過渡。這種飛躍和過渡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道德是人們對自身行為在社會關系中的“應當”與“不應當”的自覺意識,是人們調節相互關系的一種特殊規范體系。
(5)在道德的個體發生過程中可以看到意識的作用
社會的道德在嬰幼兒身上的內在化,都必須依靠嬰幼兒相對成熟的自我意識;沒有嬰幼兒的自我意識作為社會道德的內在載體,道德就不可能從他律走向自律,就不可能在個體身上發生。
二、原始道德的發生
原始道德的發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孕育、萌芽和生長的過程。大體上說,原始道德在血緣公社時期尚處于萌芽狀態,在原始人進入到氏族公社之后,原始道德才開始了真正的形成期。在這兩個時期之前,還有一個原始道德的前奏期。
1原始道德發生的前奏期
(1)原始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己的本能。
(2)原始人群生活在非常狹小的群體內。各個群體是孤立的。他們在自己的群體內有十分簡單的分工協作。這些行為習慣在本質上是在簡單求生意識支配下產生的,不是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
(3)原始先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本身的生產上表現出自然調節傾向。
①原始先民的物質資料生產,其秩序本身是天然的。原始人基本上靠本能直接向自然界索取天然食物。
②人類自身的生產是一種天然的、井井有條的秩序,人們靠本能、彼此間的習慣性行為就足以調節生產關系,不需要有意識的道德規范來進行補充。
(4)原始人因受歷史環境、他們本身的社會關系和自我生理心理素質的限制而沒有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但是,隨著社會關系形成并復雜起來,生產關系必然會發展并復雜起來,他們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質也必然會發展并成熟起來。這一切,就為道德的原始發生,創造了最必要的條件。原始道德的發生已孕育在將要開始的人類文明進程的起點中。
2原始道德發生的萌芽期
(1)人類生產的不斷發展,必然伴隨著出現對新的生產秩序的要求。這種情況下,原始人才真正有了道德的需要。雖然這種需要并不是完全自覺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仍然是一種自發的感受。但是,這種感受和理解,成了原始道德萌芽的催化劑。
(2)隨著人類的勞動實踐的發展,人類進化到古人階段。這時,出現了家庭這種有組織的社會形式,在婚姻上排除了集團內部的輩份婚。這是人們以自我意識控制行為的標志,也是原始人對人和人的關系有了萌芽式的認識,是原始道德意識的開端。
(3)在原始家庭階段,由于勞動實踐的推動,人們之間的團結互助精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同時提出了排除血緣公社內部兄弟姐妹之間的性交關系,代之以不同血緣公社之間的通婚關系。這樣,在生活實踐的推動下,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原始道德規范,就開始從萌芽狀態向比較成熟的形態發展。
3原始道德發生的形成期
古人時期的進化,就是新人時期。新人的形成,是人類生物學意義的進化的完成。新人時期出現的最大進步是氏族公社的產生。
(1)氏族公社比較血緣家庭或公社,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和更復雜的組織形式。氏族公社的誕生,標志著氏族內部通婚的禁止和道德意識的進一步增強。
(2)氏族公社內部禁止通婚,是原始人類鞏固社會組織、調整社會秩序的嚴格規定。氏族內部禁止通婚,是人類最早的道德規范之一。
(3)在氏族公社時期,勞動活動由于進一步分化出不同的形式,于是按輩份、按性別、按年齡來組織勞動的規則就產生了。這是原始人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人為的規則”來對人們的活動進行主動的管理。
三、道德的本質
道德本質是指道德作為道德而區別于他物的根本性質,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和道德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規律性的總和。倫理學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研究道德現象而把握道德的內部結構即本質。
1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既不是人主觀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道德的本質蘊含于社會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受著社會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的制約。
(1)社會關系的分類
①物質關系,即經濟關系,它是決定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
②思想關系,如法律關系、政治關系、道德關系等,它是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受著物質關系的制約。
(2)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的表現
①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直接決定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③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在同一經濟結構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階級屬性、社會地位和彼此間的矛盾斗爭。
④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這種變化一般表現為質和量兩種形式。
(3)總結
①道德是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反映著社會和人類發展的要求,反映著特定階級的利益。
②道德的內容、特征、發展和演變都是受經濟關系制約的,具有人類精神的一般特征。
③道德作為社會意識,不能僅僅停留在精神領域,它要發揮作用就必須借助于社會輿論、宣傳教育和相應的實施機構等實際附屬物,并將它們包容于自身之中,成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
④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既具有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又受制于現實社會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從而表現出與其他社會現象不同的一般本質。
2道德是特殊的規范調解方式
(1)應當
①秩序、公理、要求相對于個人而言是一種普遍的規律,是一種“應當”。“應當”首先是一種關系,是一種人們自覺意識到的關系。
②應當也是一種秩序,是一種“客觀的”力量,支配、左右著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③應當表現為關系、意識和秩序,是聯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存在的必要紐帶。經過階級、國家等有意識地加以總結、提煉、概括之后,就形成了人類社會特有的行為規范。
(2)道德
①道德是由各種各樣的規則組成的規范體系。離開規范就無所謂道德。
②道德的特殊的規范性
a.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b.道德規范并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
道德規范的實施主要是借助于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實現的。教育、宣傳、大眾傳播媒介等等也常常是道德規范轉化為人們實際行動的重要手段。
c.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道德規范只有在為人們真心誠意地接受并轉化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時,才能得到實施。內化的規范也稱為良心,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會規范。
3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
道德不僅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和行為規范,而且是人類的實踐精神,是人類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類完善發展自身的活動。道德區別于其他社會意識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種實踐精神。
(1)道德作為實踐精神的能動性
①道德作為實踐精神是一種價值,是道德主體的需要和滿足這種需要的對象之間的價值關系。
②道德作為實踐精神不僅是價值,而且是實現價值的行動,是有目的的活動。
③目的是行為的預期目標,目的是一種理想,道德作為實踐精神又具有理想性。道德理想是一種善,是集所有特殊物于一身的普遍物,是個別與普遍的統一。實踐精神的理想性又在于其行為的義務性。
(2)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
①概述
a.道德是通過價值方式把握世界的,即道德要以評價對象、調節社會關系、預測社會發展、形成行為準則等等方式來認識、反映、改造和完善世界。
b.把世界分成兩部分,即善的和惡的、正當的與不正當的、應該的和不應該的,高揚前者、鞭笞后者,不斷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c.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是隨著人類實踐精神的分化而形成和逐漸發展起來的。
②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表現
a.道德不是被動地反映世界,而是從人的需要出發,從特定的價值出發來改造世界。
b.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現世界,而是對世界進行價值評價。
c.道德把握世界不是讓人盲目聽從外界權威、屈從于現實中的邪惡勢力,而是增強人的主體意識和選擇能力,動員全部身心力量克服惡行、培養德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實現社會的道德理想。
(3)總結
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是特殊的意識信念、行為準則、評價選擇、應當理想等的價值體系,是調節社會關系、發展個人品質、提高精神境界諸活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