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西南財經大學801經濟學一(政治經濟學部分)考試大綱解析
- 圣才電子書
- 8841字
- 2021-06-24 17:51:03
第二部分 考試大綱詳解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包含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要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
1商品的使用價值
(1)商品的使用價值指物品和服務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物品和服務的有用性。
(2)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它的自然屬性決定的,同一種商品可兼有多種使用價值。
(3)商品的使用價值不等于一般物品的使用價值:①它必須是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②不是針對生產者自己有用,而是針對他人、針對社會有用;③必須通過交換讓渡給他人才能進入消費,因此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4)商品的使用價值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而不是社會生產關系。
2商品的價值
(1)價值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
(2)價值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經濟關系。
(3)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一個歷史范疇。
(4)任何商品都有使用價值,但只有當其作為商品時才有價值,因此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3商品的交換價值
(1)商品能夠通過買賣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屬性,是商品的交換價值。
(2)交換價值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關系。
(3)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4)交換價值是相對的,不同交換對象有不同的交換價值,且因時因地的發生變化。
4交換價值與價值的關系
(1)商品的價值是內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現出來,只有通過與另一種商品相交換才能獲得表現。
(2)交換價值是一種外在的、具體的表現形式。
(3)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5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1)一方面,商品作為使用價值在質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難以比較;另一方面,商品作為價值在質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較的。因此,各種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進行交換。
(2)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統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載體。
(3)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相互對立、相互排斥。對于商品生產者而言,其生產商品是為了獲得價值才關心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只有將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渡給消費者才能獲得價值。任何人都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又占有商品的價值。
(4)只有通過交換,商品的內在矛盾才能得到解決。
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商品是由勞動創造的。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屬性:從一方面看,它是具體勞動;從另一方面看,它是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的兩種屬性,或者說同一生產商品的勞動可以從抽象形態和具體形態兩個方面進行考察。
1具體勞動
從勞動的具體形態看,生產商品的勞動在勞動目的、勞動對象、勞動工具、操作方法、勞動成果上都各不相同。這種在一定的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稱為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具體勞動的種類和形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需要的改變相應地發生變化。
具體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具體勞動只有同自然物質相結合,才能創造出使用價值。具體勞動反映了人和自然的關系。具體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永恒條件。
2抽象勞動
從勞動的抽象形態看,如果抽象掉生產商品勞動的具體形式,則所有勞動都是人們的體力和腦力的支出,即都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這種撇開勞動的特定性質,即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稱為抽象勞動。抽象勞動是形成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在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非勞動的自然物質的原子。只有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關系中,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才形成價值,具體勞動才需要還原為抽象勞動。抽象勞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人類勞動的質的同一性,決定了抽象勞動在商品交換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3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區別
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是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它們是統一的,即不管勞動的具體形式如何,都同時是抽象勞動的支出;它們又是對立的、有區別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區別在于:
(1)具體勞動是從勞動的有用效果來看的勞動,而抽象勞動則是抽去了勞動的有用性的一般人類勞動;
(2)不同的具體勞動在性質上是不同的,而生產價值的抽象勞動在性質上沒有差別,只有量的不同;
(3)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永恒范疇,而形成商品價值的抽象勞動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的歷史范疇;
(4)具體勞動雖然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但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勞動則是形成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在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
4勞動二重性原理是馬克思的重大貢獻,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1)它闡明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基礎。
(2)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為剩余價值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3)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理論的創立也都與勞動二重性學說有關。
三、勞動生產率和商品價值量的關系
1價值量的含義
(1)價值量是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即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量。
(2)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而且只能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2價值量的決定
(1)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抽象勞動,因此價值量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而勞動量是由勞動的自然尺度——勞動時間——來計量的,所以價值量便取決于勞動時間。
(2)由于各種原因,生產同一種商品的各個生產者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即個別勞動時間是不同的,因此,只能按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3商品價值量的比較:以簡單勞動為尺度
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復雜勞動相當于倍增的簡單勞動,其折合比例是長期交換中自發形成的。
4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間內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效率。勞動生產率的高低通常有兩種表示方法:一是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二是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或者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少,表明勞動生產率越高;反之,表明勞動生產率越低。
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取決于許多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有: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及其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自然條件;等等。其中,科學技術及其應用程度越來越顯得重要。
5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勞動生產率和商品價值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商品價值量取決于社會必要勞動的數量,同一社會必要勞動在同樣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相等。但是,如果從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來說,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越多,則生產單位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從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則會使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越高。
四、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
1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
(1)私人勞動
私人勞動是指由于商品經濟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完全是他們的個別行為或私人行為。
(2)社會勞動
社會勞動是指在商品經濟中,由于社會分工的存在,商品生產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都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
2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
私人勞動所具有的社會勞動的性質,不能在生產過程中直接得到表現和承認。生產者各自獨立經營的條件下的私人勞動阻礙了社會勞動這一要求的實現,這就形成了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的根源。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對立在商品生產中表現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對立,進而產生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
3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的發展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的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之間存在著矛盾,即直接的私人勞動和間接的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也取得了不同的轉化形式。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發展為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成為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總根源。
五、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的起源
1貨幣的含義
貨幣是一種被人們所接受的,用作交換媒介、計價單位和具有價值儲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憑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2貨幣的起源
(1)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偶然地、簡單地表現在與它相交換的另一種商品上。用公式表示為:1只綿羊=2把斧子。
綿羊和斧子分別處于等式的兩端,綿羊在斧子上表現自己的價值,處于相對價值形式;斧子只是充當表現綿羊價值的材料,處于等價形式;相對價值形式與等價形式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對立。
相對價值形式,可以從質和量兩方面進行考察。相對價值形式的質,是要研究處于相對價值形式的商品的價值性質是怎樣表現出來的。相對價值形式的量,是通過處于等價形式的商品的使用價值的數量來表現的。
等價形式是某種商品充當價值的代表,能夠與另一種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等價形式有三個特點:①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②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③私人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形式。
(2)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
擴大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在與它相交換的一系列商品上。用公式表示為:
在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中,商品價值比在簡單的價值形式中表現得更為充分,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商品價值相對地表現在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等價形式上,給交換帶來了困難。
(3)一般價值形式
一般價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統一地表現在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某一商品上。用公式表示為:
在一般價值形式上,商品價值的表現:①是簡單的,即各種商品價值只表現在一種商品上;②是統一的,即一切商品價值都統一地表現在同一種商品上。一般價值形式中起等價形式作用的商品,就是一般等價物。
一般價值形式的出現,克服了擴大價值形式的缺點,因而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交換的發展。但一般等價物還沒有最后固定在某一種商品上,不利于商品交換的穩定發展。
(4)貨幣形式
貨幣形式,當一種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時,這種商品就成了貨幣商品,這種價值形式就是貨幣形式。用公式表示為:
貴金屬之所以能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與其特殊的自然屬性有關。金銀之所以能夠取得貨幣商品的特權地位,是由于它的自然屬性,使它最適宜充當貨幣的材料。所以“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六、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1貨幣的本質
貨幣的本質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樣是實在的商品體,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貨幣又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價值表現材料,執行著一般等價物的作用。
2貨幣的職能
(1)價值尺度
①價值尺度是貨幣表現、衡量、計量商品價值的尺度;
②貨幣具有價值尺度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也是商品,也有價值;
③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可以是觀念中的貨幣(表現價值和實現價值的不同);
④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就是把商品價值表現為價格。
(2)流通手段
①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②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③貨幣在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只能是轉瞬即逝的要素,因此,在貨幣不斷轉手的過程中,單有貨幣的象征存在就足夠了,于是紙幣一類的價值符號代替真實貨幣執行流通手段(不足值的鑄幣、紙幣就是由此職能演化而來的);
④流通手段改變了商品交換的形式,但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即W1-G-W2。
(3)貯藏手段
①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當作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貯藏起來的職能;
②貨幣具有貯藏手段職能是因為貨幣是一般等價物,因而是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
③貨幣執行貯藏手段職能時必須是足值的金屬貨幣;
④貨幣貯藏具有自發調節流通中貨幣量的“蓄水池”功能(紙幣本身沒有價值,不具備儲蓄手段功能,但在現實紙幣流通條件下,也可儲蓄作持幣待購,但還是有區別的)。
(4)支付手段
①支付手段是指貨幣用來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利息、工資等的職能;
②支付手段是隨著商品交換過程中賒賬買賣的出現而產生的;
③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一方面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擴大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
(5)世界貨幣
①世界貨幣是指貨幣在世界市場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它是在前幾個職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②貨幣在執行世界貨幣職能時必須是足值的金屬貨幣;
③世界貨幣是貨幣在國內職能的延伸,首先是充當支付手段,用來支付國際收支差額;其次作為購買手段,用于單方面向國外購買商品;再次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
七、貨幣流通規律
1商品流通
當貨幣出現以后,商品交換就通過貨幣這個中介來進行,商品交換過程分為賣和買兩個階段,即商品所有者先把商品換成貨幣,再用貨幣去購買商品。這種以貨幣為中介的包括賣和買兩個階段的商品交換,就稱為商品流通。商品流通過程的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W-G-W)。這個公式的物質內容是商品換商品,是社會勞動的物質變換。
2貨幣流通
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貨幣不斷地作為流通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同時它自身也不斷地從買者手中轉到賣者手中,這種不斷地作為購買手段與各種商品更換位置,就構成了貨幣流通。
3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聯系與區別
(1)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聯系
①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貨幣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現。
②貨幣流通規律即貨幣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適應的規律。其基本內容是:流通中的貨幣量必須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稱為貨幣流通量的規律。
(2)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區別
①形式上的區別:在商品-貨幣-商品流通公式中,貨幣在整個過程中起媒介作用;在貨幣-商品-貨幣流通公式中,貨幣是運動的起點和終點,而商品則是買賣行為的中介。
②內容上的區別:a.流通的目的不同。簡單商品流通的目的是為了消費,是為了追求使用價值;貨幣流通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交換價值本身。b.流通的內容不同。簡單商品流通的兩極是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貨幣流通的兩極是同質不同量的貨幣。c.運動限度的不同。簡單商品流通是為買而賣,目的是為了占有某種使用價值,其運動以滿足某種需要為限度;貨幣流通是為賣而買,目的是獲取交換價值。
4貨幣流通規律
貨幣流通量是由貨幣流通規律決定的,其基本內容是:流通中的貨幣量必須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在不考慮支付手段職能的條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一定時期內流通所需的貨幣量=流通中商品價格總額/同一貨幣單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數)
在進一步考慮支付手段職能的條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一定時期內流通所需的貨幣量=(流通中商品價格總額-賒銷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互相抵消的支付總額)/同一貨幣單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數)
公式表示:流通中貨幣需要量同到期需要支付總額呈同方向變化,即成正比;同賒銷商品價格總額和互相抵消支付總額呈反方向變化,即成反比。
5紙幣流通規律
紙幣流通量也是由貨幣流通規律決定的,但其作用形式發生了變化。貨幣流通規律對紙幣流通的制約作用在于:紙幣的發行只限于它象征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凹垘帕魍ǖ奶厥庖幝芍荒軓募垘攀墙鸬拇磉@種關系中產生。這一規律簡單來說就是:紙幣的發行只限于它象征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币簿褪钦f,不管紙幣發行多少,流通紙幣總量必須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屬量相等。既然如此,單位紙幣所能代表的貨幣金屬量就應該是:
單位紙幣所代表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的紙幣總額
紙幣流通規律是貨幣流通規律的特殊表現形式,紙幣所代表的價值和購買力同它發行的數量成反比,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國家發行強制通用的紙幣,似乎把經濟規律廢除了,國家似乎用自己的印記的魔術點紙成金。可是,國家的這種權力純粹是假象。國家固然可以把印有任意鑄幣名稱的任意數量的紙票投入流通,可是它的控制同這個機械動作一起結束。價值符號或紙幣一旦進入流通,就受流通的內在規律的支配?!彼?,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必須以貨幣流通量的規律為基礎,發行并調節紙幣的流通量,保證宏觀經濟順利運轉。
6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1)違背貨幣流通規律發行貨幣所產生的宏觀結果是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這是宏觀經濟失衡的兩種主要表現。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都是貨幣現象。
(2)通貨膨脹是指由于貨幣符號發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貨幣現象。因此,通貨膨脹是與紙幣流通有密切聯系的經濟現象,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可能出現。
(3)通貨緊縮是一種與通貨膨脹相反的經濟現象,表現為社會需求不足、物價水平疲軟或下跌。從本質上說,通貨緊縮是流通中貨幣相對不足而引發的一種貨幣現象。
八、價值規律的內容、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以及價值規律的作用
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必須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交換,即實行等價交換。
2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
受供求等因素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商品價格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并不違反價值規律,這是因為:
(1)從較長時期來看,價格的上漲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價格總額與價值總額是相等的;
(2)商品的價格無論怎樣波動,都是以各自的價值為基礎變動的。
3價值規律的作用
(1)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按比例地分配。
(2)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促使小商品生產者向兩極分化,并在一定條件下引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
九、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局部勞動和總體勞動,創造價值的勞動,價值創造與財富生產的關系)
1從局部勞動到總體勞動
隨著生產社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的勞動分工也越來越多樣化。生產日益突破單個工人的局限,由許多的勞動者分工合作來共同完成生產過程。
勞動過程由個人過程發展為聯合勞動者的過程,產品由個體生產者的直接產品轉化為總體工人以及聯合勞動者的共同產品,生產勞動和生產工人的概念都擴展了。生產工人發展為總體工人,個體的局部勞動發展為社會總體勞動,不管是生產一線工人的勞動,還是遠離一線的各種管理員、科技人員的勞動,都是社會總體勞動的一部分。
2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1)勞動能否創造價值的標準
判斷一種勞動能否創造價值的標準,應當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①這種勞動的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
②這種勞動的產品有抽象人類勞動的體現或物化在里面;
③這種勞動的產品必須進入交換領域,成為商品;
④這種勞動所生產的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2)知識勞動創造價值
①知識的產品的使用價值:知識產品能夠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功能,這就是它的使用價值。
②知識產品的價值:在知識產品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一般人類勞動形成價值實體。
③知識產品的價格就是交換價值。
(3)服務勞動創造價值
①服務勞動的價值:生產商品的抽象人類勞動物化為價值。
②服務勞動的使用價值:某些人類勞動活動的功能。馬克思將勞動者生產出來的滿足各種社會需要的多品類商品體的屬性都作為使用價值。
(4)管理勞動創造價值
①管理勞動貫穿于包括計劃、組織、經營、控制、監督、創新、決策、承擔風險等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
②從廣義上看,管理者仍屬于勞動者,只是他的勞動比一般勞動者的勞動具有更大的能動性、復雜性和創造性,對企業的影響也更為深遠。
③管理者能夠把分散的勞動者組織起來從事集體勞動,顯然,管理勞動能比個體勞動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也更有效率。
3價值創造與財富生產的關系
價值創造與財富創造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既不能把兩者絕對地對立起來,也不能簡單地等同起來。
(1)價值創造與財富生產的聯系
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于使用價值之中;沒有使用價值,也就沒有價值。這種使用價值與價值相統一的社會產品即是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由于價值的創造不是孤立地進行的,而總是與財富的創造過程結合在一起的,離開一定的財富創造過程,也就說不上價值創造。
(2)價值創造與財富生產的區別
①從質的方面來講,價值的創造只是同勞動有關,其實體是抽象勞動的凝結。而財富的創造則同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有關,其實體是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的產物。勞動是財富價值的唯一源泉,卻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
②從量的方面來講,價值量的增加與財富量的增加并不都是對應的;只有當社會(部門)勞動生產率不變時,隨著勞動量的增加,價值量的增加和財富量的增加才是一致的。
社會勞動生產率增加時,根據勞動生產率和使用價值量成正比,同單位產品價值量成反比原理,一定時間內財富量會增加,但是總的價值量不變,單位產品價值量反而減少。
4正確認識價值創造與財富生產的關系的意義
(1)理論意義
價值貢獻是價值分配的基礎。如果把價值貢獻與價值分配割裂開來,就意味著可以脫離勞動價值論去談論分配關系,這無疑將動搖勞動價值論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基礎地位,也無助于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的認識。
(2)現實意義
雖然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但在價值形成和社會財富的積聚過程中,知識、管理、科技以及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在分割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時,允許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將有助于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節約使用,激發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配置資源的積極性,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因此,要把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