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西南財經大學801經濟學一(政治經濟學部分)考試大綱解析
- 圣才電子書
- 3738字
- 2021-06-24 17:51:04
第三部分 章節考研真題詳解
1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什么,談談當代勞資關系和分配制度的新變化。[2017年真題]
答:(1)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勞動力是潛藏在人身體內的勞動能力;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勞動力在生產中發揮作用時才是勞動。勞動不是商品,既無價值,也無價格,根本不能出賣;但勞動力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可以成為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資本主義工資本質上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資本主義勞動力價值與工人的必要勞動相對應,由工人在生產過程中付出的必要勞動凝結而成,其最低限,即最低工資,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
(2)當代勞資關系和分配制度的新變化
①利潤分享制
20世紀7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企業中開始實行利潤分享制。企業利潤的分享把企業職工的利益與企業的經營效益、企業的長期發展聯系在一起。分享制在現代公司中的實踐主要有職工持股制度和利潤分享制,前者是職工憑借擁有部分股權而參與企業剩余利潤分配,而后者職工無股權,實際上是年終根據企業利潤實現情況而發放獎金。
②職工持股制度
職工持股制度是指職工憑借擁有部分股權而參與企業剩余利潤分配。資本主義企業發行小額股票,實行股權分散,不過是壟斷資本家強化對廣大勞動者的控制、增強資本實力的一種手段。職工持股制度在各國公司制企業中有不同模式。在美國,主要是以職工持股基金會方式推行;在日本,主要是推行內部職工持股會。
③股票期權制度
股票期權是指公司董事會與職業經理簽訂合同,授予經理在未來基本時間段內以約定價格購買一定數量的公司股票的選擇權,經理人員獲得的收益為股票市價與行權價的差額。
實行職工持股、利潤分享和股票期權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企業中勞資雙方的利益矛盾,但并沒有改變私有財產制度以及資本與勞動之間的根本關系。
2辨析題:資本不是物,它是以物的形式反映的生產關系。[2012年真題]
答:這種觀點是正確的。
(1)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它體現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生產關系。資本可以表現為貨幣、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也可以表現為商品。生產關系是指生產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生產關系包括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狹義的生產關系)和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上人與人的關系,其基礎是生產資料所有制。
(2)資本與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表現出不同的社會屬性,這體現了資本的特殊性質。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與生產資料私人所有結合在一起的,其性質就是能為資本家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體現了資本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私人資本及其帶來的剩余價值屬于資本家所有。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與生產資料公有制結合起來的資本,是由國家或集體所有,表現為國家資本和集體資本,是由公有企業占用的、能帶來增殖的價值。資本增量中的一部分會通過再分配的途徑集中在國家手中,以滿足人民對公共產品和社會福利的需求;其余部分會轉化為企業積累和消費基金,構成擴大再生產和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的源泉。因此,它反映著國家、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利益關系,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
因此,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定產物,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3試述相對剩余價值理論并說明勞動力價值降低與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提高同時存在的原因。[2012年真題]
答:(1)相對剩余價值理論的內容:
①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稱為相對剩余價值,用這種方法提高剝削程度,稱為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②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的。生產相對剩余價值,關鍵是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需要降低勞動力價值。勞動力價值由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構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及與生活資料生產有關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所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前提條件。
③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在現實生活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首先是從個別企業開始的。個別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為了獲取超額剩余價值,各個資本家進行激烈的競爭,爭相采用新技術。當先進的生產技術普及以后,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下降,勞動力價值隨之下降,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從而生產出相對剩余價值。追求超額剩余價值是每個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而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是使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余價值。可見,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
(2)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導致勞動力價值的降低并同時導致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的提高的原因:
①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關鍵是在總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是生產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而勞動力價值又是勞動者及其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因此,勞動者的生活資料價值變動就會使勞動力價值變動,從而必要勞動時間也會隨之變動。在工人所需生活資料的價值中,還包含著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耗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這類生產資料的價值變動,也會影響勞動力價值和必要勞動時間的變動。由于商品的價值取決于生產商品所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又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水平相關,只要同勞動力再生產相關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勞動力價值就會降低,必要勞動時間便會相應縮短,剩余勞動時間就會相對延長,從而生產出相對剩余價值。
所以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將導致勞動力價值的降低,但是勞動力價值的降低并不意味著勞動者生活水平的下降,由于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降低,個人就能在同樣的貨幣收入下購買到更多的生活資料,所以個人的生活水平將得到提高。
②工資量的變動在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的差別上表現最明顯,名義工資是工人出賣勞動力所得的貨幣額,即貨幣工資。實際工資是工人用貨幣工資能買到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
因為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對技術的要求比較高,所以資本家對工人的要求也會比較高,要對工人進行培訓,這種形勢會促使在職工人的專業技能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如果在職工人流失到其他的部門或行業,資本家就會有很大的損失,因為招納新的工人要花費一定的培訓費用,所以,資本家一般會增加在職工人的工資。這樣,個人的名義工資就會提高。
由于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伴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即生產工人消費資料的部門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會減少,這樣,個人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會減少,也就是說工人的名義工資的購買力會提高,所以工人的實際工資也提高了。
工人的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的提高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總體上說的,從總體上看,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再加上整體上的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使得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在總剩余價值生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同時勞動生產率也越來越高,這就使得工人的勞動力價值降低的同時其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都得到提高。但是,由于工資本身具有的歷史和道德的因素,所以盡管工資水平在總體上得到了提高,并不排除有些國家或地區工人的工資下降的趨勢。
4比較相對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2011年真題]
答:(1)相對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的定義
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資本家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的剩余價值。
超額剩余價值是指企業由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商品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超額剩余價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勞動。它的產生不是由于商品的價格高于價值,而是由于工人在同樣的勞動時間中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個別或少數資本家獲得超額剩余價值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
(2)兩者的區別
①在現實的經濟運行過程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總是從單個企業開始的。單個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不能產生出相對剩余價值,只能產生超額剩余價值。
商品價值決定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不是決定于個別勞動時間。所以,單個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能使生活資料價值降低,不能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從而不能產生相對剩余價值。
②為了追求超額剩余價值,資本家之間進行激烈的競爭。
少數企業不可能長期壟斷先進生產條件,其他企業也會競相采用新技術。當先進技術得到普及后,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將會提高,此時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降低,商品價值相應下降。原來的先進生產條件轉化為一般的生產條件,社會價值和個別價值的差額將不復存在,從而超額剩余價值也就消失了。超額剩余價值在個別資本家那里消失,整個資本家階級卻普遍獲得了相對剩余價值。
由以上分析可知,個別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獲得超額剩余價值。但是,所有企業都這樣做的結果,使資本家普遍地獲得相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作為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而實現的。也就是說,超額剩余價值是相對剩余價值的起點,相對剩余價值是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