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西南財經大學801經濟學一(政治經濟學部分)考試大綱解析
- 圣才電子書
- 8205字
- 2021-06-24 17:51:04
第二部分 考試大綱詳解
一、勞動力商品的特點與貨幣轉化為資本
1勞動力商品的特點
(1)定義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2)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①勞動力所有者必須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②勞動力所有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必須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3)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①勞動力商品的價值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以還原為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包括:
a.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這用于再生產勞動力;
b.勞動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價值,這用于延續勞動力的供給;
c.勞動力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這用于提供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決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著歷史和道德的因素。
②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即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
(4)勞動力商品的買賣是表面上的等價交換,事實上的資本占有
在勞動力的買賣過程中,貨幣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是作為具有平等權利的商品生產者發生關系的。他們都支配屬于自己的東西,都是用等價物去換取等價物,等量勞動相交換這一價值規律的要求并沒有被違反。但是只要交易完成,離開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原來的貨幣所有者變成資本家,勞動力的所有者變成了雇傭工人。
2貨幣轉化為資本
(1)資本流通總公式
資本流通公式是:G(貨幣)-W(商品)-G′(更多貨幣)。這個公式反映了各種形態資本運動的共同目的,不管是商業資本還是借貸資本,目的都是為了取得更多的貨幣,因此,馬克思把它稱為資本的總公式。
(2)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按照等價原則進行,因此,交換的結果只會使價值的表現形式發生變化,而價值量不會發生變化。但資本總公式表明,貨幣資本在流通過程中發生了增殖。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3)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的條件
剩余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在流通中,如果按照等價的原則進行交換是不能發生價值增殖的;如果按不等價的原則進行交換,同樣也不能發生價值增殖,因為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流通中的價值總量并沒有增大。
剩余價值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關系的總和,資本家必須在流通中購買生產要素,又必須在流通中出售商品。如果不買也不賣,就不會產生剩余價值。
剩余價值既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這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的條件。
貨幣所有者要使貨幣轉化為資本,取得剩余價值,就必須在流通中即市場上找到一種特殊商品,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屬性,它的使用能夠創造出價值,并且能夠創造出比它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二、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
1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1)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商品生產,其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
(2)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
①工人的勞動屬于資本家,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
②勞動產品全部歸屬于資本家。
(3)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
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時間,用于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時間,用于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因此,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支出的剩余勞動的凝結。
2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生產,任何商品生產過程都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在勞動過程中,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價值形成過程中,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資本家讓工人在勞動過程中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其目的,他之所以要工人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原因在于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但是,資本家生產商品,目的也不是價值,而是價值增殖,即生產剩余價值。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三、剩余價值的生產
1剩余價值的含義
剩余價值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新創造的價值超過其勞動力價值的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體現了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2剩余價值的生產
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首先是勞動過程。不論在什么社會形態下,勞動過程都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生產出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生產,任何商品生產過程都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在勞動過程中,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價值形成過程中,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資本家讓工人在勞動過程中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但是,資本家生產商品,目的也不是價值,而是價值增殖,即生產剩余價值。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1)勞動過程
在勞動過程中資本家要工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作為價值形成過程來考察。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用具體勞動改變勞動對象的物質形態,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并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商品中去;同時,勞動者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又形成商品的新價值。如果形成的新價值恰好等于資本家支付的勞動力價值,那么在商品價值中,就只有轉移的生產資料價值和勞動者新創造的等于勞動力價值的新價值,而沒有剩余價值。這只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
(2)價值增殖過程
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雇傭工人的活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等于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所以,價值增殖過程,就是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新價值的形成過程。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時間,用于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時間,用于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
剩余價值就是指雇傭工人剩余勞動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新價值。或者說,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是物化的剩余勞動。
四、資本的本質、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和意義
1資本的本質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它體現著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
2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和意義
(1)不變資本(c)是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消耗自己的使用價值并轉移自己的價值,不發生價值增殖。可變資本(v)是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而且生產出剩余價值,價值量發生了變化,即發生了價值增殖。
(2)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是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
(3)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進一步揭露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為確定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五、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以及三者的相互關系
1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
(1)剩余價值
①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時間,用于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時間,用于無償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
②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工人創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內支出的剩余勞動的凝結。
③剩余價值產生的唯一源泉就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
(2)絕對剩余價值生產
①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靠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稱為絕對剩余價值。
②工作日由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兩部分組成。
③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到兩個因素的限制: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除此之外,工作日的長度還取決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力量對比。
(3)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①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應地延長剩余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稱為相對剩余價值。
②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條件:由于必要勞動時間是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因此,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勞動力價值是由工人所需的生活資料價值決定的,所以,要降低勞動力價值,就必須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由于商品的價值與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因此,只有當生活資料的生產部門和與之有關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生活資料的價值才會下降。可見,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以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的。
(4)超額剩余價值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從個別企業開始的。個別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獲得超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
2三者的關系
(1)超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關系
超額剩余價值是相對剩余價值的起點,相對剩余價值是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因為資本家都有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的強烈欲望,當某個資本家采用新技術而獲得超額剩余價值后,其他資本家也會競相改進和采用新的技術。當新技術普及之后,該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就會普遍提高,商品的價值就會下降,原來的先進生產條件就會轉化為一般生產條件,超額剩余價值也就消失了。但是,另一些勞動生產率更高的資本家,又會在降低了商品個別價值的基礎上獲得新的超額剩余價值。在追逐超額剩余價值的競爭中,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以及為它們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得到提高,從而使生活資料價值下降,必要勞動時間縮短,相對剩余價值從而形成。
(2)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關系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作為資本家提高對工人剝削程度的兩種基本方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①從資本對雇傭勞動的關系來看,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延長了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提高了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并增加了剩余價值生產。
②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
③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
六、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
1剩余價值規律的內容
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斷擴大和加強對雇傭勞動的剝削。
2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1)剩余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實現資本的價值增殖或者說生產剩余價值,資本家從事一切生產經營活動的決定性動機,就是為了獲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對剩余價值的追求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動力。
(2)剩余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資本主義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都是以獲取剩余價值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表現在:
①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剩余價值的創造過程;
②資本主義的流通過程是剩余價值生產的準備過程和剩余價值的實現過程;
③資本主義的分配過程實質上是分割剩余價值的過程;
④資本家的個人消費是消費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雇傭工人的個人消費是勞動力再生產過程,它是資本家剝削工人剩余勞動的必要條件。
(3)剩余價值規律還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及其歷史趨勢,表現在:
①資產階級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總是設法進行技術創新,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和銷售市場,從而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正是由于資產階級為了追求剩余價值,不斷擴大和加強對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的剝削,從而不斷激化和深化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而這種矛盾的發展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必然為更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的生產方式所代替。
七、現代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問題
1現代生產自動化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子技術的進步,自動化裝備發展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出現了機器人。機器人不僅代替了人的部分體力勞動,而且代替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生產第一線的工人減少,甚至出現了某些“無人車間”。生產自動化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給資本家帶來了更多的剩余價值。
2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沒有改變
(1)機器人等自動化裝置不論多么復雜、效率多么高,但它們仍然是不變資本,它們的價值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但是不能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
(2)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自動化機器等雖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勞動,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勞動,也不能改變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3)在生產自動化條件下,資本家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歸根到底是由雇傭工人的勞動創造的。
八、工資
1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資本主義工資本質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1)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資本家在工人勞動之后按勞動時間或勞動成果支付工資。從表面看,好像工人出賣的不是勞動力而是勞動;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不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2)工資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①任何一種可供出賣的商品,它必須在出賣之前就存在。但是,當工人同資本家分別以賣者和買者的身份出現在市場上時,工人還沒有開始勞動,勞動還沒有出現。當勞動開始的時候,工人已在資本家的工廠里,這時勞動已屬于資本家,因而工人無法將它當做自己的商品出賣了。
②商品的價值是人類勞動的凝結,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如果說勞動是商品,具有價值,那就無異于說勞動的價值是由勞動所決定的,這顯然是同義語的反復。
③如果說工人出賣的是勞動,遵循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資本家就應將勞動者的勞動創造的全部價值作為報酬支付給勞動者,這樣資本家就無法獲得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就不可能存在;如果資本家是以低于勞動的價值向工人購買勞動,等價交換原則就被破壞了,但在商品經濟普遍化的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規律支配著一切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它是不可能被否定的。所以,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勞動都不可能是商品。
(3)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轉化為工資,掩蓋了工人的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之間的區分與對立,工資形式掩蓋了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
2資本主義工資的基本形式
(1)計時工資
計時工資是指按照工人的勞動時間而支付的工資,如日工資、周工資、月工資等。
(2)計件工資
計件工資是指依據工人所完成的產品數量或作業量而支付的工資。
(3)計件工資與計時工資的關系
計件工資同計時工資在本質上是一樣的,計件工資是以計時工資為基礎的。
3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
(1)名義工資
名義工資是指資本家用貨幣形式支付給工人的工資,也稱貨幣工資。
(2)實際工資
實際工資是指工人得到的貨幣工資所能購買到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
(3)實際工資和名義工資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①在生活資料與服務價格和工人負擔的賦稅不變的情況下,名義工資越高,工人能夠購買到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也就越多,表現為實際工資的提高;反之,就是實際工資的下降。
②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往往在名義工資不變甚至提高時,由于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以及賦稅的加重等,實際工資還可能下降。這表明名義工資的變化不能確切地反映工人實際生活狀況的變化,不能表現出工人所受剝削程度的變化。因此,在考察資本主義工資水平變動時,不能只注意貨幣工資的變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實際工資的變動。
4無產階級爭取提高工資的斗爭
(1)無產階級爭取提高工資的斗爭有著重大意義
這種斗爭不僅可以起到阻止工資水平下降的作用,而且可以促進無產階級的團結,提高無產階級的覺悟,鍛煉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斗爭的組織紀律性。
(2)無產階級爭取提高工資的斗爭的局限性
這種為爭取提高工資的斗爭,畢竟只是一種經濟斗爭,帶有很大的局限性。這種斗爭的勝利,至多只能稍微改善一下無產階級的生活狀況,并不能使無產階級從根本上擺脫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無產階級要想取得徹底解放,必須把經濟斗爭同政治斗爭緊密地結合起來,并把這種經濟斗爭發展為政治斗爭,從根本上變革資本主義制度。
九、當代資本主義剝削形式和勞資關系的變化
1發行小額股票,推行“資本民主化”
資本主義企業發行小額股票,實行股權分散,不過是壟斷資本家強化對廣大勞動者的控制、增強資本實力的一種手段。原因是:
(1)發行小額股票,無非是將勞動人民手中的少量貨幣積蓄集中起來由資本家所支配,這有利于資產階級利用社會閑散資金,廣泛籌集資本,擴大其股份公司的經營規模,而股份公司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仍被少數壟斷資本家所掌握,并不因發行小額股票而有實質性的改變,從而增強了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實力。
(2)壟斷企業中的職工購買或獲得股份公司的小額股票,表面上似乎與資本家有了“共同的”利益,造成“勞資一家”的假象,起到掩蓋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不斷加深的勞資矛盾,有利于資本家利用職工與企業“共命運”的心理,使職工產生歸屬感,以調動其積極性,增加剩余價值的生產。
(3)勞動者購買或獲得小額股票,并取得少量股息和紅利收入,其數量微不足道,他們的主要收入還是依靠出賣勞動力所得的工資。購買或獲得小額股票,絲毫不會改變勞動者所處的被剝削的雇傭勞動者地位,更不可能使他們成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資產所有者。
2推行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管理民主化”
(1)“管理民主化”出現的原因
①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直接生產者參加企業的管理,隨著科學技術的大發展,腦力勞動在生產經營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職工的積極主動性成為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管理民主化”正是調動和激勵企業職工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一種有效形式,它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范圍內所采取的有利于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增加剩余價值生產的一種措施。
②推行“管理民主化”有利于調節企業內部的勞資關系,吸收職工參加企業管理,可以起到緩解勞資矛盾的作用。
③職工參加企業管理,也是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工人階級通過自身的斗爭,反對資本家所長期實行的殘酷血汗壓榨制度,取得某些參加企業管理的“權力”。
(2)“管理民主化”的作用及其實質
①作用
“管理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使勞動條件得到某些改善。但是職工參加企業管理的權力畢竟是有限的,企業的經營管理實權仍然掌握在壟斷資本家及其代理人手中。
②實質
“管理民主化”并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職工作為雇傭勞動者的被剝削的地位,它實際上是壟斷資產階級所采取的一種更隱蔽、更巧妙的增加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以給壟斷資本家帶來豐厚的剝削收入。
3縮短勞動日和剝削程度的提高
(1)工人勞動日縮短的原因:
①二戰后,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普遍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勞動日即使有所縮短,并不影響企業產量和收益的增長。這就是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縮短勞動日創造了物質條件。
②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進行操作,勞動者必須進行更多的腦力勞動,掌握更高的生產技術,因而客觀上需要通過縮短勞動日,以增加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的較多學習和訓練時間,培養出科技水平較高的合格的勞動力。
③二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頻繁爆發經濟危機,企業普遍開工不足,工人失業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家往往在采取小時工資制的同時,縮短工人的勞動日,這既有利于減少企業的工資支出,又可以適當增加就業人數,緩解因失業所引起的社會動蕩。
④勞動日的縮短是工人階級進行長期斗爭的結果,也是壟斷資產階級為改善勞資關系而采取的一種措施。
(2)二戰后,伴隨工人勞動日的縮短,資本家的剩余價值率卻大為提高,原因是:
①勞動日的縮短是在科技進步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前提下實現的,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然導致勞動力價值的下降,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從而大大增加了資本家所獲取的相對剩余價值。
②資本家在縮短工人勞動日的同時,又在有限的勞動時間內,要求工人更緊張地工作,使勞動強度顯著加強,這就更加提高了對工人的剝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