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習題詳解

一、名詞解釋

1生產可能性邊界

答:生產可能性邊界也稱為社會生產可能性邊界或生產可能性曲線,是指在其他條件(如技術、要素供給等)不變的情況下,一個社會用其全部資源所能生產的各種產品的最大數量的組合。由于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是有限的,當這些經濟資源都被充分利用時,增加一定量的一種產品的生產,就必須放棄一定量的另一種產品的生產。整個社會生產的選擇過程形成了一系列的產品間的不同產量組合,所有這些不同產量的組合就構成了生產可能性邊界。假設一個社會把其全部資源用于X和Y兩種商品的生產,那么其生產可能性邊界可用圖1-3表示。

圖1-3 生產可能性邊界

圖1-3中曲線PP′為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一個社會在資源一定、技術一定的情況下所能生產的X商品和Y商品的各種不同產量的組合。位于曲線右邊的點是不能實現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位于曲線左邊的點可以實現,但沒有利用或沒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資源;而位于曲線上的點則表示全部資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組合。

生產可能性曲線向下傾斜是因為當全部資源都被利用時,要獲得更多一些的一種產品,就必須以犧牲其他的產品的生產為代價。一條生產可能性曲線說明:邊界以外無法達到的組合意味著資源的有限性;邊界線上各種組合的存在意味著選擇的必要;邊界向下傾斜意味著機會成本。

2資源配置

答:資源配置是指一定量的生產資源按某種規則分配到不同產品的生產中以滿足不同的需要。生產資源是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某種要素,每種資源都有多種可供選擇的用途,相對于人類無限增長的欲望來說,生產資源是稀缺的。經濟資源的稀缺性使得資源配置成了任何經濟制度首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使有限的資源給人們帶來最大的效用滿足;經濟資源必須用于生產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必須分配給生產能力最強的部門使用,從而避免積壓、浪費和低效率使用。

西方經濟學家進行經濟研究的根本目的被認為是為了探討資源最優配置的可能性及指導意見,他們認為,資源配置方式可以分為市場配置和計劃配置兩種。在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的制度下,只要市場達到完全競爭,價格及供求機制的運行就會自發地使資源從獲利較少的用途轉向獲利較多的用途,從不太重要的用途轉向比較重要的用途,從低效率的部門或企業轉向高效率的部門或企業,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當各種資源在投入任意一種用途時所得到的邊際產品都相等時,被認為達到了資源的最優配置。在計劃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的制度下,政府或計劃部門是體制的核心,時刻根據社會需要以及資源的狀況,通過強制或指令性計劃來決定經濟資源向各個行業、部門、企業流動。

3實證分析

答:實證分析是指在研究或文字表達中,撇開次要的因素,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起一個抽象的理論結構,賦予經常發生的經濟現象一種確定的即理論上的意義,以此概括復雜的經濟現象。實證研究主要回答經濟現象是什么、它怎樣以及為什么變化、其后果是什么這一類問題。微觀經濟學主要運用實證方法研究市場經濟是怎樣進行資源配置的。

4規范分析

答:規范分析是研究判別事件優劣的標準。標準一經確認,就拿它與事件進行對照,以判斷事件的優劣。規范分析力求說明“應該是什么”的問題。價值判斷對規范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規范分析是倫理的判斷,它并不是先去檢驗經濟運行過程,而是先去檢驗假定本身,并通過對假定的檢驗,再對經濟運行過程做出判斷。它認為只有從倫理的角度才能對經濟運行過程做出判斷。

西方制度經濟學中的分析,基本上屬于規范分析。實證分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規范前提之上的。如果事先不搞清這些規范前提,甚至接受那些被實證分析的嚴密性所掩蓋著的錯誤規范,那么,在實證分析上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5經濟理性主義假定

答:經濟理性主義假定是指在經濟實證分析中,總是假定當事人非常明確行為目標,具有充分的信息和知識,在經濟決策時,善于深思熟慮地進行權衡比較,找到最佳方案,以獲得盡可能大的利益。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任何一個經濟決策,一般而言,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經濟因素,可能還有社會的、政治的、甚至意識形態因素。但是,經濟因素,即投入與產出的比較,或成本和收益的比較等,顯然是任何經濟決策的基本考慮。因此,在實證研究中,把經濟理性主義作為前提加以設定,是相當貼近現實的。經濟理性主義與利他主義也不矛盾。

6經濟均衡

答:經濟均衡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對立的經濟變量不再改變其數值的狀態。均衡有客觀均衡與主觀均衡之分;對均衡的考察可以有靜態、比較靜態和動態三個角度,也可以有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這兩個角度。

客觀均衡是指產品市場或要素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的均衡。主觀均衡是指當事人獲得最大利益的狀態,例如消費者均衡、廠商投入均衡、廠商產出均衡等等。

靜態均衡分析是指對均衡狀態本身及其實現條件的分析。比較靜態均衡分析是指對兩個均衡狀態的比較分析。動態均衡分析指從時間序列角度對經濟現象的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在假定其他全部產品和要素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對一種產品(或要素)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的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對全部產品和要素同時達到市場均衡狀態的分析。一般均衡也就是總體均衡。這種分析必須考慮到全部產品和全部要素之間錯綜復雜的全部聯系。與局部均衡相比,一般均衡更接近事實。

在微觀經濟學中,對于主、客觀均衡狀態的考察主要采取了靜態和比較靜態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二、單項選擇題

1經濟學可定義為( ?。?/p>

A.政府對市場制度的干預

B.企業賺取利潤的活動

C.研究稀缺資源如何有效配置的問題

D.個人的生財之道

【答案】C

【解析】經濟學是研究人與社會如何使用稀缺的生產性資源,生產出有價值的物品或勞務,并把它們分配給社會各個成員的一門社會科學,因而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在解決資源稀缺性時所做出的選擇的社會科學。

2“資源是稀缺的”是指( ?。?。

A.資源是不可再生的

B.資源必須留給下一代

C.資源終將被耗費殆盡

D.相對于需求而言,資源總是不足的

【答案】D

【解析】資源的稀缺性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與人們的需要相比較,資源的供給量相對不足。盡管有些資源是可再生的,并且用之不竭,但同樣必須對其用途進行選擇,這仍然是稀缺資源如何配置的問題。

3失業問題如果反映在生產可能性曲線圖上,可記為( ?。?。

A.生產可能性曲線內的一點

B.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一點

C.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外的一點

D.不在該平面直角坐標系上

【答案】A

【解析】失業代表一部分勞動力資源沒有被利用,處于閑置狀態,社會沒有達到最大產出水平。

4下列哪一項會導致一國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外移?(  )

A.股市持續走強

B.通貨膨脹

C.有用資源被發掘或技術進步

D.消費品生產增加,資本品生產下降

【答案】C

【解析】有用資源被發掘,增加了可用生產資源的數量,能夠生產更多的產品,則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移動;技術進步帶來生產能力提高,甚至在資源總量和產出組合不變的情況下,每一種產品的數量都會因為生產率提高而增加,因此社會福利也增加。這種情況也可以表現為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移動。

5一個經濟體系必須作出的基本選擇是( ?。?。

A.生產什么,生產多少

B.如何生產

C.為誰生產

D.以上都包括

【答案】D

【解析】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的問題都是各個經濟體制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這三個基本選擇都與資源配置問題相聯系。前者是資源配置在產出方面的反映,后兩者是資源配置在投入方面的反映。

6計劃經濟體制解決資源配置問題的方式有(  )。

A.分散決策

B.競爭生產

C.縱向傳遞信息

D.要素市場定價

【答案】C

【解析】在計劃經濟體制中,決策部門所需信息都是通過垂直的渠道匯總而來的。ABD三項屬于市場經濟體制配置資源的方式。

7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價格不發揮哪個功能?( ?。?/p>

A.激勵功能

B.集中資源辦大事

C.收入再分配功能

D.信息傳遞功能

【答案】B

【解析】弗里德曼將價格歸納為三大功能:激勵、信息傳遞、收入再分配。市場機制的作用就是價格機制或價格體系的作用。B項,集中資源辦大事屬于集中決策經濟體制的特點。

8下列哪個陳述不屬于實證主義陳述?(  )

A.1990年的海灣危機引起石油價格上升,并導致了汽油消費的下降

B.窮人應該不納稅

C.美國經濟比俄羅斯經濟增長得更快

D.“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政策,拉開了中國居民收入的貧富差距

【答案】B

【解析】實證主義主要回答經濟現象是什么、它怎樣以及為什么變化、其后果是什么這一類問題,不涉及價值判斷。B項,屬于價值判斷;ACD三項,是對經濟狀況的描述。

9政府稅收政策和轉移支付政策直接關系到( ?。?/p>

A.生產什么

B.如何生產

C.為誰生產

D.生產多少

【答案】C

【解析】為誰生產是指產品的銷售收入如何在參與生產的各部分人之間進行分配,選擇結果決定了各類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稅收和轉移支付恰恰影響的是居民收入水平。

10經濟均衡是指(  )。

A.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經濟行為或經濟狀態不再改變

B.無論發生什么情況,這種狀態都將處于穩定狀況

C.一種理想狀況,現實中并不會發生

D.規范分析中才使用的范疇

【答案】A

【解析】經濟均衡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對立的經濟變量不再改變其數值的狀態,給定某種外在條件,就會對應一種均衡結果。當外部條件變化了,均衡也隨之改變。

三、判斷題

1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要求生產的產品越多越好。( ?。?/p>

【答案】×

【解析】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兩個內容:稀缺資源應用于生產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稀缺資源應盡可能多地由生產效率高的生產者使用。因此,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并非生產的產品越多越好。

2為誰生產是資源配置在產出方面的反映,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則是資源配置在投入方面的反映。(  )

【答案】×

【解析】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是資源配置在產出方面的反映,為誰生產、如何生產則是資源配置在投入方面的反映。

3規范方法就是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抽象的理論結構,賦予經常發生的經濟現象一種理論上的意義,以此概括復雜的經濟現象。( ?。?/p>

【答案】×

【解析】實證方法就是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抽象的理論模型,賦予經常發生的經濟現象一種理論上的意義,以此概括復雜的經濟現象。

4經濟理性主義認為利他主義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 ?。?/p>

【答案】×

【解析】理性主義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損人利己的,對于利他主義而言,助人為樂是能夠令自己幸福的事情,這同樣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5比較靜態分析是從時間序列角度對經濟現象的分析。(  )

【答案】×

【解析】動態分析是從時間序列角度對經濟現象的分析。比較靜態均衡分析是指對兩個均衡狀態的比較分析。

6一般均衡是對全部產品同時達到市場均衡狀態的分析。(  )

【答案】×

【解析】一般均衡是對全部產品和要素同時達到市場均衡狀態的分析,一般均衡就是總體均衡。

7如何生產是指產品的銷售收入如何在參與生產的各部分人之間進行分配。( ?。?/p>

【答案】×

【解析】為誰生產是指產品的銷售收入如何在參與生產的各部分人之間進行分配。如何生產是在產出已定時,用什么方法進行生產,即生產者面臨的選擇。

8生產可能性曲線表明一國資源總能被充分利用。( ?。?/p>

【答案】×

【解析】生產可能性曲線表明在既定的資源約束下,社會產出所能達到的最大限度。當資源未被充分利用時,一國產出就會落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內。

9微觀經濟學認為,通過競爭性市場制度的安排,可以將人們的利己之心引導到資源配置的最優狀態。( ?。?/p>

【答案】

【解析】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經濟人,認為個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通過生產“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作用,追逐個人利益的過程往往都促進了社會利益,效果甚至比個人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到的效果更大。

10微觀經濟學認為市場是商品買賣的場所。( ?。?/p>

【答案】×

【解析】將市場定義為商品買賣的場所,是對有形市場的界定,是一種狹義的定義,未能概括市場的本質特征。經濟學考察市場,更注重市場中買賣雙方基于資源基礎上的相互作用。

四、問答題

1微觀經濟學研究什么?

答: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經濟單位。個體經濟單位指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和單個市場等。微觀經濟學對個體經濟單位的考察,是在三個逐步深入的層次上進行的。

(1)第一個層次是分析單個消費者和單個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它分析單個消費者如何進行最優的消費決策以獲得最大的效用,單個生產者如何進行最優的生產決策以獲取最大的利潤。

(2)第二個層次是分析單個市場的均衡價格的決定。這種單個市場均衡價格的決定,是作為單個市場中所有的消費者和所有的生產者最優經濟行為的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出現的。

(3)第三個層次是分析所有單個市場均衡價格的同時決定。這種決定是作為所有單個市場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出現的,或者說,是作為由經濟社會中全部市場上的全部消費者和全部生產者的最優經濟行為的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出現的。

2每個經濟體系都面臨的基本選擇有哪些?

答:任何經濟體系,無論其內部制度安排如何,由于資源稀缺與需要無限這對矛盾的存在,都必須對三個基本選擇作出答復:

(1)生產什么,生產多少

這是對產出的選擇,這些取舍決定于產品被需要的程度:最需要的產品首先被安排生產,在資源尚有余力的情況下再考慮次需要的產品的生產,最不重要或相對不重要的產品的生產只能放棄。所有這些有關產出的信息都將傳導給生產者,并進行實際的生產。

(2)如何生產

這是對投入資源的選擇。微觀經濟學主要考慮三類如何生產的選擇:

對生產要素投入的選擇。在許多產品的生產中,生產要素投入的比例是可以改變的。

對生產規模的選擇。如果產出已定,是安排大量的小企業生產還是少數的大企業的生產。

對生產技術的選擇。如果產出已定,生產者將用什么樣的技術進行生產。

(3)為誰生產

這關系到產品銷售收入如何在參與生產的各部分人之間的分配,實質是對資源投入的評價。選擇的結果決定了各類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消費水平的高低。

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如何生產是基本的資源配置問題,而為誰生產的問題則會影響上述兩個問題的解決。這三個問題都是各個經濟體制必須解決的,只是解決的方式有所不同。

3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有哪幾個方面的含義?它們分別如何表示?

答:資源配置是指一定量的資源按某種規則分配到不同產品的生產中,以滿足不同的需要。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義:

(1)配置效率。以實際產出組合與社會需要的產出組合之間的距離來表示,它表示實際產出組合與社會要求的產出組合相吻合的程度,該距離越短效率越高。稀缺資源應用于生產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

(2)技術效率。以實際產出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的距離來衡量,它反映在技術水平既定,資源數量既定的情況下,實際產出最大化的程度。稀缺資源應盡可能多地由生產效率高的生產者使用。

(3)動態效率。以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擴展的距離來表示,它主要反映由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能力提高的程度。

4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各自的特點是什么?相互關系如何?

答:(1)實證經濟學只研究現實經濟體系的運行,揭示現實經濟現象本質的穩定聯系,描述有關變量之間穩定的函數關系或因果關系,分析和預測人們的經濟行為;不涉及對事物好與壞的評價,也不提出如何改變現實的建議。簡言之,實證經濟學旨在了解經濟體系是怎樣運行的以及為何這樣運行,回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問題,而不涉及應該是怎樣的價值判斷等方面的問題。實證命題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檢驗的標準是客觀事實。不同派別的經濟學家對實證問題的看法一般是不一致的。

規范經濟學是建立在一定的價值判斷標準的基礎之上的理論經濟學。它研究經濟事物應該如何運行,而不考慮經濟事物的實際運行狀況,提出行為的標準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準,為個人或政府實現某種目標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動方針和政策處方。簡言之,規范經濟學的目的是對經濟體系的運行做出價值判斷,回答是“好”還是“不好”的問題,并提出“應該怎樣”的問題。凡陳述應該怎樣的命題,稱為規范命題,屬于規范經濟學研究的范疇。

(2)兩者之間的關系

實證分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規范前提之上的。如果事先不搞清規范前提,甚至接受那些被實證分析的嚴密性所掩蓋著的錯誤規范,那么,在實證分析上就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采用實證分析還是采用規范分析與目標問題有關。越高級的目標越具有規范性,目標層次越低,越具有實證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并不是矛盾的。它們各自在不同的領域內,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其結果是互相補充的。

5微觀經濟學為什么又叫價格理論?

答:市場經濟是一種分散決策經濟體制。在分散決策經濟體制中,資源配置的調節者就是市場,或者說,就是價格。價格的變動調節著資源在各部門之間的流動。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市場機制的作用就是價格機制或價格體系的作用。

微觀經濟學就是要描述作為資源有效配置方式的市場機制是如何運行的,其主要部分就是說明價格體系即市場機制是如何運行的。微觀經濟學在產品市場分析中,考察消費者對各種產品的需求與生產者對產品的供給怎樣決定每種產品的價格;在要素市場分析中,考察生產要素的供給與生產者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怎樣決定生產要素的使用量及價格(工資、正常利潤、地租、利息)。所有這些都關系到價格,關系到價格的形成、價格的變動,關系到價格形成與變動過程中對買賣雙方行為的影響。因此,微觀經濟學又稱為“價格理論”。

在市場經濟中,產品價格和要素價格的決定,其實就是資源配置問題,因為資源配置于什么部門,即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為誰生產,完全由價格決定,通過價格的變動調節資源配置的方向,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6什么是經濟理性主義假定?為何要作出該假定?

答:經濟理性主義假定是指在經濟實證分析中,總是假定當事人非常明確行為目標,具有充分的信息和知識,在經濟決策時,善于深思熟慮地進行權衡比較,找到最佳方案,以獲得盡可能大的利益。

經濟理性主義假定撇開了人類行為的其他動機,賦予個人以“經濟人”的行動目標,可以抓住主要問題,建立起一整套經濟理論體系。這種抽象的方法是科學賴以建立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河口市| 金寨县| 奇台县| 永新县| 舞阳县| 斗六市| 曲水县| 潮州市| 绥棱县| 建昌县| 奎屯市| 依兰县| 衡东县| 海门市| 万宁市| 交城县| 长宁县| 东乌珠穆沁旗| 奉贤区| 余庆县| 武城县| 泸州市| 金塔县| 青龙| 延寿县| 鞍山市| 广宁县| 海林市| 汶上县| 景德镇市| 塔城市| 临高县| 巩义市| 柘城县| 自贡市| 阜南县| 长岭县| 新和县| 平安县| 四会市| 娄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