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東黎《微觀經濟學》(第3版)筆記和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5403字
- 2021-06-04 18:38:29
第一篇 導論
第一章 稀缺資源的配置
1.1 復習筆記
一、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西方經濟學傳統是研究有關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學科
物質資料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商品生產者而言,只有他的產品賣掉了,轉化為貨幣這一財富的一般形式,才能進行他的各種消費。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是為了獲得價值而從事使用價值的生產。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轉化為物質財富的生產。生產的目的就是增進物質財富。對于財富與財富的本質,不同的經濟學派有著不同的觀點。
(1)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產生于15世紀末期,認為金銀即貨幣是財富的唯一形態。國內貿易不能增加一國的貨幣總量,不能增加一國的財富總量。順差的對外貿易是增加一國財富的唯一方法。
(2)古典學派
古典學派最著名的代表是兩位英國經濟學家和大衛·李嘉圖。他們認為,財富的本質是勞動,一切領域的勞動都是創造價值的源泉,由此創立了勞動價值論。
(3)庸俗學派
庸俗學派的著名代表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薩伊認為財富的基礎是效用。生產的意義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對于消費,薩伊認為其本質是消滅效用;而且,在社會總產品既定條件下,消費和生產是互相制約的。因此,無論國家或個人的非生產消費,都應審慎進行,并仔細比較消費所犧牲的價值與消費所提供的利益。
(4)邊際學派
在19世紀70年代初期,卡爾·門格爾、威廉·斯坦萊·杰文斯和里昂·瓦爾拉被公認為是邊際學派的奠基人。邊際學派認為財富的基礎是效用。但是,效用是從主觀角度考察的。即人們消費時在心理上產生了滿足,這就是效用。同時,消費量是和邊際效用呈相反方向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對財富的評價取決于邊際效用的大小。
2現代微觀經濟學研究重點轉變為: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
現代微觀經濟學認為在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四個環節中,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是全部經濟研究的出發點。生產表現為一切經濟活動的起點,消費表現為一切經濟活動的終點。生產是消費的手段,消費是生產的目的。
(1)生產
生產的本質是一種投入產出關系。只有投入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原材料、機器設備等,才能生產出產品。這些為生產所必需的一切要素統稱為資源(或稱為生產要素,簡稱為要素)。
①資源的內容
資源通常包括:人力資源,即勞動;土地、礦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資源;由這兩種初級資源生產出來的為生產所必需的機器設備、原材料等資本資源。
②資源的特點
a.資源的稀缺性。這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內,與人們的需要相比較,資源的供給量是相對不足的。
b.資源的多用性。這是指同一種資源可以用于多種生產領域。
(2)消費
消費的實質就是對產品的需要。需要也具有兩個特點:
①需要的無限性。這是指人對產品和勞務的需要是無限多樣且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②需要的層次性。這是指在無限的需要之中,各種需要有輕、重、緩、急的區別。
資源是稀缺的,需要又是無限的。因此,在經濟活動的目的和手段之間形成了矛盾。這一矛盾是經濟領域內的基本事實,也是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出發點。正是由于存在資源稀缺、需要無限的矛盾,才產生了經濟問題:如何最優地或有效地配置稀缺資源?
(3)資源配置與生產可能性曲線
①生產可能性曲線
資源配置是指一定量的資源按某種規則分配到不同產品的生產中,以滿足不同的需要。資源配置可以用生產可能性曲線來表示(如圖1-1所示)。圖1-1中的曲線ABCD,它表示用完既定資源所能生產的X和Y最大產量的各種可能的組合。被曲線和縱橫軸包圍的區域內的產品組合,例如E,代表該產品組合的生產未將既定的資源量用完,或者將資源用完,但由于效率不高未達到最大產量。曲線外面其余的產品組合,例如F,則表示若要按該產品組合生產,現有既定的資源量是不夠的。所以,生產可能性曲線又稱為生產可能性邊界。
圖1-1 生產可能性曲線
生產可能性曲線是一個有用的分析工具。一個社會經濟體系如果生產出來的兩種產品的產出組合正好處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這就是一種有效率的狀態,這說明在既定技術和資源情況下,獲得了最大數量的產出。
②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的內容
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兩個內容:
a.稀缺資源應用于生產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
b.稀缺資源應盡可能多地由生產效率高的生產者使用。
按照這個觀點,觀察現實經濟生活,如果出現下列兩種情況之一,則資源配置肯定沒有達到最優:部分產品滯銷和部分產品脫銷并存;低效率生產者得到較多的稀缺資源。
③動態效率
動態效率是指由技術進步帶來生產能力提高所實現的效率。資源還是那么多,產出組合可能也不變,每一種產品的數量都因為生產率提高而增加了,因此社會福利也增加了。這種情況可以表現為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移動。
3選擇與機會成本
(1)選擇
爭取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就是在眾多資源配置方案中選擇其中最佳方案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經濟學就是有關選擇的科學。任何一種選擇都是有代價的。
(2)機會成本
一定量資源用于某個領域(即某種用途)的機會成本就是因此而放棄的將它用于其他領域(或用途)可能帶來的效益。在圖1-1中,A選擇的機會成本就是B、C、D及其他方案可能帶來的效益。從經濟效益的角度看,決策主要是以機會成本考慮為基礎的。
4任何經濟體系必須作出的基本選擇
(1)三個基本選擇
①生產什么,生產多少
由于資源稀缺的制約,無限的需要只可能部分地被滿足。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決定于產品被需要的程度:最需要的產品首先被安排生產,在資源尚有余力的情況下再考慮次需要的產品的生產,最不重要或相對不重要的產品的生產只能放棄。如果一個經濟體系內對全部產品按其重要性不同的排列順序的認識是單一的,則信息量較小,對信息的收集、處理較易,從而較易得到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的合理選擇。相反,如果一個經濟體系內對這種排列順序的認識是多樣的,則信息量將顯著增大,從而使對信息的收集、處理以及關于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的合理選擇的難度大大提高。
②如何生產
在產出已定時,用什么方法進行生產,也是生產者面臨的選擇。微觀經濟學主要考慮三類如何生產的選擇:
a.對生產要素投入的選擇。在許多產品的生產中,生產要素投入的比例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改變的。
b.對生產規模的選擇。如果產出已定,是安排大量的小企業生產還是少數的大企業的生產。
c.對生產技術的選擇。生產者采用什么樣的技術進行生產,要取決于許多因素。
③為誰生產
為誰生產是指產品的銷售收入如何在參與生產的各部分人之間進行分配。收入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消費水平的高低。這對于各類要素所有者當然具有很大的意義。從生產的角度看,收入分配選擇的意義更大,因為它構成了生產的動力結構。要作出有利于生產發展的收入分配選擇,其關鍵是如何正確地評價各要素投入對生產的貢獻,然后按其貢獻的大小決定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2)基本選擇與資源配置之間的關系
這三個基本選擇都與資源配置問題相聯系。前者是資源配置在產出方面的反映,后兩者是資源配置在投入方面的反映。
①假定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已定,而且各產出所需多少資源投入等技術因素也已定,則資源配置就被決定了。
②如果產出數量、結構已定,如何生產的選擇就是如何投入資源的選擇,因此,它直接影響資源配置。
③為誰生產的選擇實質是對資源投入的評價問題。資源傾向于流向對其評價高的領域,這自然影響資源配置。
5不同經濟體制如何解決資源配置問題
經濟體制是指由社會建立的解決生產、消費和分配方面的經濟決策的機制。它包括決策權在參加者之間的分配(決策結構),參加者交換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信息結構),和行使決策權,保證對決策的服從的方式(動力結構)。分散決策和集中決策是兩種重要的經濟體制。
(1)分散決策經濟體制的資源配置問題
①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由眾多的生產者獨立決策。但是,生產者的獨立決策最終要受到消費者選擇的制約,若產品不受消費者歡迎,則生產者很少獲利甚至虧損,只得減產甚至停產。
②如何生產——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利,同時由于激烈的競爭環境,生產者不得不按最低成本的方式來生產。
③為誰生產——當事人的收入取決于他提供的要素數量與要素價格的乘積,而要素價格取決于要素市場的供給與需求。
可見,分散決策經濟體制的資源配置問題基本上是交給市場來解決的?,F代微觀經濟學正是研究分散決策經濟體制即市場經濟體制中資源的配置問題。
(2)集中決策經濟體制的資源配置問題
①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這由集中決策部門決定。大量的資源信息、需求信息通過垂直的渠道匯總到決策機關。因此,這里不僅存在決策的集中,也存在信息的集中。
②如何生產——集中決策部門不僅控制全部企業的產出,也控制全部企業的投入。但是,這種控制在相當程度上只能是形式上的。
③為誰生產——生產當事人的收入分配由集中決策機關控制。集中決策機關往往采用一些間接的指標來對資源的實際投入加以測度,并以此為依據,分配給資源投入者相應的報酬。
集中決策的基本長處是選擇性好,可以動員盡可能多的資源,投入到社會最需要的領域,以解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經濟問題?;径烫幨切?,尤其是配置效率難以保證。
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實證主義的方法
(1)含義
實證的方法,簡單說,就是在研究或文字表達中,撇開次要的因素,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起一個抽象的理論結構,賦予經常發生的經濟現象一種確定的即理論上的意義,以此概括復雜的經濟現象。實證研究主要回答經濟現象是什么、它怎樣以及為什么變化、其后果是什么這一類問題。微觀經濟學主要運用實證方法研究市場經濟是怎樣進行資源配置的。
(2)經濟模型及其建立的步驟
經濟實證研究是通過建立一系列經濟模型而展開的。經濟模型是指用來描述與所研究的經濟現象有關的經濟變量之間的依存關系的理論結構。建立經濟模型必須經過的主要步驟:
①設立假設前提,這些假設前提由對經濟現象的歸納得到;
②建立有關經濟變量的聯系;
③通過邏輯演繹出結論。
(3)經濟模型的檢驗
經濟實證命題的科學性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加以檢驗:
①模型內部的邏輯演繹是否正確無誤。
②模型是否具有解釋的功能。
③模型是否具有預測功能。
一個模型,兼具解釋、預測功能,其科學性最高;僅具預測功能,其科學性次之;僅具解釋功能,其科學性再次之。
2規范分析方法
規范分析,簡單說,就是研究判別事件優劣的標準。標準一經確認,就拿它與事件進行對照,以判斷事件的優劣。若事件滿足標準,則事件被認為是“優”的;若事件不滿足標準,則事件被認為是“劣”的。一般認為,規范研究并無科學與否的問題,因為它僅取決于觀察者的價值判斷。通過設立前提、邏輯推導、演繹結論這一套實證程序,就能建立起一個較完整的規范分析命題。
3經濟理性主義的假定
如前所述,實證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環是設立前提條件,而經濟理性主義是實證經濟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假設前提。經濟理性主義的假定是指在經濟實證分析中,總是假定當事人非常明確行為目標,具有充分的信息和知識,在經濟決策時,善于深思熟慮地進行權衡比較,找到最佳方案,以獲得盡可能大的利益。
4均衡分析方法
經濟均衡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對立的經濟變量不再改變其數值的狀態。均衡有客觀均衡與主觀均衡之分;對均衡的考察可以有靜態、比較靜態和動態三個角度,也可以有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這兩個角度。
(1)客觀均衡與主觀均衡
客觀均衡是指產品市場或要素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的均衡。主觀均衡是指當事人獲得最大利益的狀態,例如消費者均衡、廠商投入均衡、廠商產出均衡等等。
(2)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均衡分析
靜態均衡分析是指對均衡狀態本身及其實現條件的分析。比較靜態均衡分析是指對兩個均衡狀態的比較分析。動態均衡分析指從時間序列角度對經濟現象的分析。在這里,時間是必須被考慮的因素。和靜態均衡與比較靜態均衡分析相比,動態均衡分析是比較困難的。
(3)局部均衡分析與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在假定其他全部產品和要素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對一種產品(或要素)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的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撇開了其他產品和要素對這種產品供求的影響,這使理論明顯地偏離了事實。
一般均衡分析是對全部產品和要素同時達到市場均衡狀態的分析。一般均衡也就是總體均衡。這種分析必須考慮到全部產品和全部要素之間錯綜復雜的全部聯系。與局部均衡相比,一般均衡更接近事實。
三、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1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市場經濟中如何通過價格機制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在比較嚴格的意義上,一個市場應同時包含下列四方面的內容:
①一組當事人為了出讓或取得商品互相發生關系。
②當事人的行為是自愿的。
③當事人通過價格和一定數量商品發生聯系。
④在出讓商品者之間和取得商品者之間存在競爭。
2市場的構成
市場包括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兩個市場中共有四類當事人:商品需求者、商品供給者、要素需求者、要素供給者。如果不考慮政府對商品的購買以及廠商之間的交易,則只有兩類當事人:廠商既作為商品供給者又作為要素需求者,家庭既作為要素供給者又作為商品需求者。市場當事人之間的聯系如圖1-2所示。
圖1-2 市場的構成
市場經濟是一種分散決策經濟體制。在分散決策經濟體制中,資源配置的調節者就是市場,或者說,就是價格。資源配置的方式不止一種,但市場機制仍然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其作用就是價格機制或價格體系的作用。
總之,微觀經濟學就是要描述作為資源有效配置方式的市場機制是如何運行的,其主要部分就是說明價格體系即市場機制是如何運行的。微觀經濟學又稱為“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線索是:當事人行為——供給與需求——價格——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