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成興《國際貿易教程》(第5版)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803字
- 2021-05-28 19:21:43
第4章 國際市場的結構與特點
一、概念題
1國際市場
答:國際市場(世界市場)是世界各國進行商品、勞務交換,并進行資源配置的場所。它是在國際分工、國際貿易不斷發展和深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這個市場中流通的內容包括商品、資金、勞務、信息等。從結構上講,國際市場是由世界范圍內通過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國之間的市場以及參與國際分工各國內部市場的總和所組成,它的發達程度取決于參加國際交換的國家數量、進入國際交換的商品總額、各國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深度等。
2商品交易所
答:商品交易所是用于從事實物交易與期貨交易的場所。商品交易所最早出現于17世紀的歐洲,當時在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尼德蘭(現在的荷蘭)形成了有組織的商品交易所,主要從事糧食交易。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商品交易所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世界市場上具有同類特性、質量相同的有色金屬、紡織原料、谷物、油料等原料和糧食主要是通過商品交易所進行交易的,約占世界貿易額的1/7~1/6。隨著國際生產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交易所中的商品交易也日趨專業化,每類主要商品都有自己專門的交易中心。
3銷售渠道
答:銷售渠道是商品從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所要經過的路線。一國出口的商品要想順利地到達外圍消費者手中,就必須選擇適宜的國外市場商品銷售渠道。一個國家與商品進口有關的銷售渠道結構大致為: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
二、思考題
1統一的國際市場最終形成的推動因素是什么?
答:統一的國際市場最終形成的推動因素有:
(1)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資本輸出、殖民統治、金融寡頭的巨大經濟實力對統一國際市場的最終形成起著根本性的推動作用。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后,殖民地宗主國通過資本輸出,把工業生產、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移植到了殖民地國家,使殖民地的生產真正成了殖民地宗主國社會生產的一個環節。經濟生活國際化逐步實現(資本國際化與生產國際化是它的主要表現),各國的社會再生產環節和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日益交織在一起,統一的國際市場則是各國經濟活動的舞臺,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統一的國際市場的最終形成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
(2)第二次科技革命也是統一的國際市場最終形成的推動因素。這次科技革命通過物質裝備的改善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擴大了資本積累,使壟斷資本對外輸出資本的能力加強,生產過程向外轉移,最終促成統一國際市場的形成。從需求的角度,科技革命開創了一系列新的生產部門,固定資本的投資產生了對于機器設備的需求,而生產的迅猛增長又產生了滿足這一需求的可能,生產資料市場因而擴大,有助于統一國際市場的最終形成。另外,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交通運輸工具、通訊設施大大改進,運費大為降低,地球上的相對距離大為縮短,這使許多過去不可能進入國際交換領域的商品、勞務成了國際貿易的對象,極大地擴大了商品流通的范圍,促進了統一國際市場的最終形成。
總之,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影響,給統一國際市場的最終形成以決定性的推動。舊國際分工的成型和逐步形成,資本輸出、商品交換的擴大,金融壟斷資本的空前實力,日益完善的交通、通訊工具,促進了統一的國際市場最終形成。
2當代國際市場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答:雖然國際市場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各種形式,經營與運行也各具特色,但大體上有著以下共同的基本特點:
(1)國際市場具有全方位開放的特點,又具有集團化的強烈趨勢。國際市場的全方位開放有三層含義:①國際市場的大門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是開放的;②國際市場對于任何從事制造業、服務業或其他行業的廠商都是開放的;③國際市場對于任何商品和勞務都一視同仁,可以進入市場找到交易機會。但是,國際市場也存在著歧視,集團化趨勢即是其中之一。國際市場上的集團化趨勢有兩種表現,其一是國家之間形成的集團化,如歐盟、美加自由貿易區等;其二是企業跨國結成集團的趨勢。
(2)國際市場有著很大的盲目性,但國際協調已開始介入國際市場領域。國際市場的運行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基礎之上,整個國際市場的生產和銷售具有很強的無政府主義色彩。另一方面,為保證經濟對內、對外實現均衡,各國對國內社會經濟生活各方面進行干預的同時,開始對自己的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予以調節。
(3)國際市場有著較大的動蕩性,但又呈現出以較快速度增長的趨勢。根據其產生的具體原因,國際市場動蕩可分為:①經濟危機引起的國際市場動蕩;②政治風波引起的國際市場動蕩;③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引起的國際市場動蕩。盡管國際市場中存在著動蕩性,但從總體上講,國際市場上的交易規模隨著生產的發展,國際分工的擴大和深化,資本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人員流動的頻繁,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以及各種新貿易方式的出現而呈較快增長趨勢。
(4)國際市場中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同時在各領域中又有著很強的壟斷性。國際市場存在著激烈競爭的同時,卻又有著很強的壟斷性,不少產品的市場實際上是被為數不多的幾家大公司所壟斷、所左右的,其他廠商因無法與之抗爭,多數情況下只能服從于這些壟斷企業所限定的市場和價格。
(5)國際市場中替代性與互補性并存。替代性是指在使用價值相同或類似的情況下,廉價商品將排擠價格昂貴的商品并取而代之;優質高價的商品會取代低質廉價的商品;具有特色能夠反映個性的商品將取代大路貨;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并具有安全性的商品會取代操作繁復、具有不安全因素的商品?;パa性即某種產品的使用是以另一種產品的生產供應為前提,表現為國家之間、企業之間、關聯產品之間的互補關系。
(6)國際市場中商品的相對過剩和結構性的供給不足并存。國際市場的大多數商品在多數時間中,總是處于相對過剩狀態,尤其是那些壟斷性較低,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能生產的某些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更是如此。在國際市場上存在著商品過剩的同時,卻又存在著結構性的商品供給不足,使某些產品在世界上供不應求,尤其是某些化工原料和稀有金屬,這種情況促成了國際投機的加劇和價格的波動。
(7)國際市場中復雜性和風險性并存。
國際市場的復雜性主要表現為:①國際市場上由于彼此語言不通而出現在商務洽談、往來函電、簽約履約、處理爭議等方面的麻煩和復雜性;②因為各國法律制度不同、貨幣制度不同、度量衡制度的差異而產生的復雜性;③由于對國外市場、外國客戶調研困難而產生的復雜性;④由于各種國際貿易慣例及國際匯兌、保險、運輸的種種規定和做法所產生的復雜性等。
國際市場的風險主要表現為:①國際市場中存在著信用風險,各種情況的發生都可能影響履約,造成交易的損失;②國際市場中存在著各方面的商業風險;③匯率的波動往往會產生國際市場中的匯兌風險;④國際市場商品在運輸中存在著運輸風險;⑤國際市場中由于供求等方面的變化,存在著價格風險;⑥國際市場因政治、軍事的波動,政權的更迭,存在著政治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