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遼寧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1字
- 2021-05-24 15:09:07
第4章 刑事訴訟法律制度
4.1 考點精講
一、刑事訴訟法概述
1.刑事訴訟法的概念與任務
(1)刑事訴訟法的概念
在我國,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的調整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等)、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監獄等機關,以及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
(2)刑事訴訟法的任務
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①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
②懲罰犯罪,保護人民;
③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
2.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1)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原則
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是我國的司法機關,檢察權、審判權都是一種司法權。司法權的運作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其目的在于實現社會公正。為此,必須保障其運行過程的獨立性,免受其他機關的干擾和影響。因此該原則包括以下內容:
①審判權和檢察權的行使不受非法干涉。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行使檢察權,應當獨立自主進行,國家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非法的方式干擾、影響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正常行使職權。
②獨立的檢察權、審判權應當由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集體行使。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
①以事實為根據,是指公安司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忠實于事實真相;在處理刑事案件時,必須以借助證據已查明的案件事實為根據。
②以法律為準繩,是指刑事訴訟活動必須嚴格遵守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刑事訴訟中,以法律為準繩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a.刑事訴訟活動的進行和展開,必須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程序。
b.對刑事案件的實體處理,必須遵守刑事實體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
③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兩者緊密聯系,相互依存,不能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只有以事實為根據,才能查明案件真實情況,準確認定案件事實,在此基礎上正確適用法律,才能對案件做出正確處理。如果事實不清、情況不明,適用法律就無從談起,以法律為準繩便失去意義。
(3)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七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行法律。”據此,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是調整我國公、檢、法三機關關系的指導性準則,也是我國配置偵、控、審三項刑事司法權力的基本原則。其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①分工負責
分工負責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進行刑事訴訟活動時,根據法律的規定應當有明確的分工,三機關應當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職權,各盡其職、各負其責,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應互相推諉。
②互相配合
互相配合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進行刑事訴訟時,應當在分工負責的基礎上,相互支持、協調一致、通力合作,共同完成追究犯罪、懲罰犯罪,保障涉訟公民的合法權益,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到刑事追究的任務,而不能各行其是,畫地為牢,甚至互相抵消力量。
③互相制約
互相制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進行刑事訴訟時應當按照職責分工,相互制約、相互平衡,以期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或錯誤,并加以糾正,以保證準確實施法律、正確懲罰犯罪,保障無辜公民不受刑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不錯不漏。
(4)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于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含義:
①各民族公民,無論是作為當事人還是作為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刑事訴訟中都有權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從事訴訟行為。
②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公安司法機關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5)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是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刑事訴訟法》第十一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這一規定確立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原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包括以下含義:
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既可以自行辯護,也可以委托辯護。
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全過程中均有權獲得辯護。
③被告人因為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而無力聘請辯護人時,有權獲得國家的法律援助。
(6)依照法定情形不追究刑事責任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具有法定情形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這一規定確立了具有法定情形不追究刑事責任的原則。具體而言,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定情形有以下幾類:
①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②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③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特赦令具有特別法的效力,對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人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④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⑥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7)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就確立了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的原則。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的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兩層含義:
①定罪權只能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除人民法院以外,其他任何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無權確定被告人有罪。
②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是要求在人民法院作出最終判決前,不得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視為有罪之人。為此:
a.應當區分“犯罪嫌疑人”與“被告人”的概念。公訴案件在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前,稱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后才稱為“被告人”,以防止在起訴前對嫌疑人產生有罪推定;
b.應當由控訴方承擔證明責任;
c.疑罪從無。當控訴方因為不能提供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時,或者提供的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無罪認定。
二、立案
1.立案的概念
(1)概念
刑事訴訟中的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對于報案、控告、舉報、自首以及自訴人起訴等材料,按照各自的職能管轄范圍進行審查后,認為有犯罪事實發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時,決定將其作為刑事案件進行偵查或審判的一種訴訟活動。
(2)特點
①立案是法律賦予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特有的權力和職責,其他任何機關和個人都無立案權。
②立案是我國刑事訴訟一個獨立、必經的訴訟階段,是刑事訴訟活動開始的標志。
2.立案的任務
立案的任務在于決定是否啟動刑事訴訟程序,即通過對主動獲取的案件線索或接受的有關材料進行審查,確定有無犯罪事實,依法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從而作出是否啟動刑事訴訟程序的決定。
3.立案的意義
(1)準確立案是保護公民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重要程序性保障措施。
(2)及時立案有助于督促公安司法機關及時、準確地揭露、證實、打擊犯罪。
(3)客觀立案有利于準確評價社會治安形勢,為國家制定刑事法律與政策提供客觀依據。
4.國外有關刑事訴訟啟動的規定
各國對刑事訴訟啟動程序的法律規定不盡一致,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下列三種模式:
(1)法律沒有規定刑事訴訟啟動的專門程序,偵查的開始即為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
(2)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但并未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訴訟程序。
(3)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刑事訴訟啟動的專門程序,并且將它規定為獨立的、必經的訴訟程序。
5.立案的材料來源
立案材料是指公安司法機關發現的或者有關單位、組織或個人向公安司法機關提交的有關犯罪事實和犯罪嫌疑人情況的材料。立案的材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渠道:
(1)單位或者個人的報案或者舉報;
(2)被害人的報案或者控告;
(3)犯罪人的自首;
(4)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自行主動獲取的材料;
(5)其他途徑:①上級機關交辦的案件;②群眾的扭送;③黨的紀檢部門查處后移送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④其他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案件。
6.立案的條件
(1)有犯罪事實
有犯罪事實是指有刑法規定的犯罪事實發生,并且該犯罪事實的發生有一定的證據證明,這是立案的首要條件。
①需要立案追究的只能是依照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事實;
②犯罪事實必須有相關的證據材料證明。
(2)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是指依照實體法和程序法規定應當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①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②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③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④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⑥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3)符合管轄的規定
有犯罪事實和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是立案必須具備的兩個實體條件。而特定的公安司法機關對某個刑事案件是否具有管轄權則是立案的程序條件。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發現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應當按照管轄范圍,立案偵查。
第一百零八條第三款規定,對于不屬于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并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對于不屬于自己管轄而必須采取緊急措施的,應當先采取緊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機關。
三、偵查
1.偵查的概念
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依照法律進行的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1)偵查是我國刑事訴訟的一個獨立階段;
(2)偵查只能由法定的偵查機關進行;
(3)偵查的內容包括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4)偵查活動必須嚴格依法進行。
2.偵查組織體系
(1)外國的偵查組織體系
①偵訴結合的組織體系
偵訴結合,是指偵查機關與起訴機關緊密結合,起訴機關有權進行偵查;偵查機關受起訴機關指揮與監督。大陸法系國家一般采用這種偵查組織體系。
②偵訴分離的組織體系
偵訴分離,是指偵查機關與起訴機關互不隸屬,它們均具有獨立的地位,偵查和起訴分別由警察機關和檢察機關進行。英美法系國家一般采用這種偵查組織體系。
(2)我國的偵查組織體系
我國的偵查組織體系具有雙重性。
①實行偵訴分離,即偵查機關和起訴機關分立,刑事案件的偵查和起訴分別由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進行;
②具有一定的偵訴一體的特征。對于國家工作人員貪污賄賂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由人民檢察院負責立案偵查并決定是否提起公訴。
這種偵查組織體系的建立,顯然是由我國檢察機關既是公訴機關又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性質決定的。
3.偵查的任務
(1)收集證據,查明犯罪事實,查獲犯罪嫌疑人。
(2)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障犯罪嫌疑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
(3)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
4.偵查的意義
(1)偵查是同犯罪作斗爭的重要手段。
(2)偵查是刑事訴訟的基礎環節。
(3)偵查是進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有力措施。
四、提起公訴
1.提起公訴的概念和條件
(1)概念
提起公訴是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將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要求人民法院通過審判追究其刑事責任的一種訴訟活動。
(2)條件
①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
②對犯罪嫌疑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③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應當符合審判管轄的規定。
2.起訴書的制作和案件移送
(1)起訴書的概念
起訴書是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正式向人民法院提出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重要司法文書,它是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提起公訴的書面依據,是人民法院對被告人行使審判權的前提,同時也是法庭調查和辯論的基礎。
(2)起訴書的內容
①首部。
②被告人的基本情況。
③案由和案件來源。案由通常是案件的內容提要,一般只寫出犯罪主體和認定的罪名。
④案件事實。包括犯罪的時間、地點、經過、手段、動機、目的、危害后果等與定罪量刑有關的事實要素。
⑤起訴的根據和理由。包括被告人觸犯的刑法條款、犯罪的性質、法定從輕、減輕或者從重處罰的情節、共同犯罪中被告人應負的罪責等。
⑥尾部。
⑦附項。這部分寫明被告人住址或羈押場所,證人名單及其住址或單位地址,鑒定人的住址或單位地址,隨案移送案卷的冊數、頁數,隨案移送的贓物、證物。
3.公訴案件適用簡易程序的提起
簡易程序,是指基層人民法院對某些事實清楚、情節簡單、罪行比較輕微的刑事案件,在審判時適用的比普通第一審程序相對簡化的程序。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判:(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二)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的;(三)被告人對適用簡易程序沒有異議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建議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
五、審判
1.審判的概念
審判是指原告、被告或控辯雙方在法庭上各自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證據并進行辯論,法官站在第三方的地位上,基于國家權力依法進行審理并作出裁判的一種訴訟活動。
審判應具備以下四個要素:
(1)客觀上存在著一個雙方之間的沖突或糾紛。
(2)利益主張不同的沖突雙方把這一爭執交由非沖突方的、具有權威性的第三方處理。
(3)在“兩造具備”,第三方居間的“三方組合”格局中,按一定程序解決該糾紛。
(4)對沖突或行為的處理,第三方有最終的獨立決定權。
刑事審判是指人民法院在控、辯雙方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對于依法向其提出訴訟主張的刑事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的訴訟活動。
2.刑事審判的任務
(1)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利益。
(2)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利。
(3)刑事審判可以充分發揮刑事訴訟的法制教育作用,擴大辦案效益。
(審判程序包括:一審程序、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審判監督程序)
3.第一審程序
(1)概念
第一審程序是指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自訴人提起自訴的案件進行初次審判時的程序。
(2)意義
①第一審程序是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基本程序,是刑事訴訟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
②第一審程序中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是第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或者審判監督程序的基礎,而且第一審程序中的許多規定是其他審判程序參照執行的標準。
4.第二審程序
(1)概念
第二審程序,又稱上訴審程序,是第二審人民法院根據上訴人的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的抗訴,就第一審人民法院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進行審理時所應當遵循的步驟和方式、方法。
(2)特點
①不能簡單地認為第二審程序就是對同一案件進行第二次審理的程序;
②第二審程序并不是審理刑事案件的必經程序;
③除基層人民法院以外的各級人民法院,都可以成為上級人民法院。對于不服下一級法院第一審判決或裁定而提出上訴或抗訴的,都要適用第二審程序審理、裁判。
(3)任務
對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或裁定的各方面,進行全面審查和審理,并依法作出判決或裁定,以維持正確的一審判決和裁定,糾正錯誤的一審判決和裁定。
(4)意義
①通過第二審程序,維護一審法院的正確裁判;
②通過第二審程序,糾正一審法院的錯誤裁判,準確地懲罰犯罪分子,保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③有利于上級人民法院監督和指導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保證辦案質量。
5.死刑復核程序
(1)概念
死刑復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對判處死刑的案件進行復審核準所遵循的特別審判程序。
(2)特點
①適用對象具有單一性,即該程序只適用于判處死刑的案件,包括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和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案件,而不適用于其他案件。
②對于死刑案件的不可缺失性,即必須經過核準程序。
③訴訟程序具有特定性,即它是死刑案件的終結程序。
④程序啟動具有主動性,與其他審判程序必須遵循不告不理原則不同,死刑復核程序不需經告訴而自動啟動。
⑤死刑核準權具有專屬性,即最高人民法院對死刑案件、高級人民法院對死緩案件有核準權,而不是所有的人民法院均有核準權。
(3)任務
①查明原判認定的犯罪事實是否清楚,據以定罪的證據是否確實、充分,罪名的認定是否準確,量刑是否適當;
②依據事實和法律,作出是否核準的決定并制作相應的司法文書,以核準正確的判決、裁定,糾正不適當或錯誤的判決、裁定。
(4)死刑復核程序的意義
①死刑復核程序可以保證正確適用死刑,發揮其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積極作用;
②死刑復核程序既是正確貫徹寬嚴相濟政策、防止死刑濫用的可靠保證,又是以人為本、保障人權的重要措施;
③死刑復核程序是統一死刑規格、統一執法尺度的關鍵程序。
6.審判監督程序
(1)審判監督程序的概念
審判監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發現在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依法提起并對案件進行重新審判的一項特別審判程序。
(2)審判監督程序的特點
審判監督程序是刑事訴訟中的特殊審判程序,既不同于第二審程序,也不同于死刑復核程序,而是具有其自身特點的訴訟程序。
(3)審判監督程序的意義
①審判監督程序是使刑罰權得以正確行使的可靠保障;
②審判監督程序有利于實現上級司法機關對下級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
③審判監督程序有利于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
六、執行
1.執行的概念和特點
(1)概念
刑事訴訟中的執行,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及其他刑罰執行機關將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所確定的內容依法付諸實施及解決實施中出現的變更執行等問題而進行的訴訟活動。
(2)特點
①合法性,是指刑罰執行機關所執行的對象必須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宣告被告人無罪、免除刑事處罰時立即釋放在押被告人的除外),執行活動必須依照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進行。
②及時性,是指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一經發生法律效力,就應當迅速執行,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阻止和拖延。
③強制性,是指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應當執行。
④執行主體的廣泛性,是指有權力和義務執行生效裁判的機關、單位和組織在范圍上的寬泛性和層次上的多樣化。
2.執行的意義
(1)正確執行生效判決和裁定,使犯罪分子受到應有的懲罰和教育,在執行中被改造成為棄惡從善、自食其力、不再危害社會并可以重返社會的新人,以體現懲罰與改造相結合、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原則,起到對犯罪的特殊預防作用。
(2)正確執行生效裁判,能夠有效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3)正確執行無罪、免除刑事處罰的裁判,使在押被告人及時獲得釋放,恢復人身自由,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
(4)正確執行生效裁判,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法制。
3.執行的依據和機關
(1)執行的依據
刑事執行的依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包括下列幾種:
①已過法定期限沒有上訴、抗訴的一審判決和裁定;
②終審的判決和裁定;
③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判決;
④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和核準的死刑判決以及對具有特殊情況的案件在法定刑以下處刑、假釋核準的判決。
(2)執行的機關
按照各種刑罰的不同特點和各執行主體的不同職能,可以把執行的機關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別,即交付執行機關、執行機關和執行的監督機關。
①交付執行機關
交付執行機關是指將生效裁判及罪犯依照法定程序交給有關機關執行刑罰的機關。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一般由原第一審人民法院交付執行,但是,罪犯關押在第二審人民法院所在地的,也可以由第二審人民法院交付執行。
②執行機關
執行機關是指將生效裁判所確定的刑罰付諸實施的機關。
a.人民法院負責對無罪、免予刑事處罰、罰金、沒收財產和死刑立即執行判決的執行;
b.監獄和未成年犯管教所負責對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判決的執行,除此之外監獄還負責對死緩判決的執行;
c.看守所雖然不是刑罰執行機關,但是為了減少押解負擔、節省資源,對于被判處有期徒刑余刑在3個月以下的罪犯可由其代為執行;
d.公安機關負責對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拘役等罪犯的執行;
e.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和決定及批準暫予監外執行的執行。
③執行的監督機關
人民檢察院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執行是刑事訴訟的重要階段,人民檢察院也是刑事執行的監督機關。
- 2020年上海市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四川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基金從業資格考試《基金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與業務規范》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2016)
- 2020年青海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河南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湖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9年貴州省農村信用社招聘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保教知識與能力(幼兒園)》歷年真題詳解及標準預測試卷(2016)
-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歷年真題+考前必做試卷(小學)(2016移動互聯版)
- 2020年貴州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山西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