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八章 寫實的真實文學思潮(二)

8.1 復習筆記

本章考點:

1.古代“真實”文學觀的發展軌跡及屬性

2.宗武·真淵的萬葉主義歌論

3.蘆庵·景樹的古今主義歌論

4.富士谷御杖的“真言辨”歌論

5.鬼貫的“真實”俳論

6.芭蕉俳論的內容、特點和技巧

內容索引:

一、“真實”文學思潮發展過程的種種屬性

二、宗武·真淵的萬葉主義歌論

三、蘆庵·景樹的古今主義歌論

四、富士谷御杖的“真言辨”歌論

五、鬼貫的“真實”俳論

六、芭蕉全面參與的關系中大發展“真實”俳論

七、總結

主要內容:

一、“真實”文學思潮發展過程的種種屬性

1.“真實”文學觀的演變

古代前中期

主張追求自然真實感動的直接表現,反映感動對象的客體的情緒性的真實。也就是說,追求心的真實。

至京極為兼將“真實”作為藝術觀照的本質概念來把握,“真實”歌論就不單是作為感動對象的客體的真實,而且是在主觀與客觀的融合中來捕捉存在的實相。開始重視“真實”的內容性。

古代后期

“真實”的歌論,以觀照和表現物的真實為中心,但在表現真實中作為根源的心也就更加深化。“真實”逐漸從情緒化走向內容化,產生了種種不同的屬性。

2.“真實”文學觀的種種屬性

產生了政教內容為中心的真實論。戶田茂睡批判以文辭為主的傳統歌學,將歌論的“真實”與道德理念的“真實”結合,進一步發展了“真實”的政教內容。這一時期,真實文學便具有社會的機能,“真實”也開始理念化。

和歌古學派的“真實”論強調的重點,在于將和歌從政治和道德內容中解放出來。荷田在滿強調作歌應玩詞花的語言,以技巧為中心,反對以“心”為中心,實際上是一種藝術至上主義的主張,完全否定歌的思想性和社會功能性。

二、宗武·真淵的萬葉主義歌論

1.賀茂真淵與“真言論”

主張:歌在理之上,又不拘于理,歌人詠出人的真實,其所感的實情也不在理。極端排斥儒佛思想,主張和歌的萬葉主義

基本精神:在表現原原本本的真情中,也含有善、正的廣義的道德要素。只不過不是以理性,而是以自然的感動柔和人心,以真實的感情來教化人心罷了。

2.田安宗武

主張:重朱子學的“理”,從人生主義的立場出發加以反論,主張重心的同時,更強調不能忽視“理”的內容。

基本精神:田安宗武主張提高心性,不是表現自然的情和自然的人性,而是要詠出治世之歌,需要具有道德的理想。他的歌論是從素樸的感情世界向反省意識和行為世界展開,最后追求達到兩者的調和與統一。

三、蘆庵·景樹的古今主義歌論

1.小澤蘆庵與“徒言歌論”、“同情·新情論”

“徒言歌論”:在“同情·新情論”這一理論基礎上,達到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以此提高心性,即提高人心的純真的自然性,準確地表現自然真實的人性。以“誠”(まこと)作為歌的根底,發展了古代的“真實”的文學精神。

“同情·新情論”:人的純粹感情(同情)是存在于各個人的心情(新情)。從歌學理論上,明晰地解釋了情的性質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小澤蘆庵還進一步強調歌不僅是技巧的表現,而且還是人生的表現,因而是具有理想傾向的。也就是要求藝術與人生、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2.香川景樹與“調歌論”

主張“誠實”表現“情”的純粹性。只要以誠實、真情發出嗟嘆之聲,一切語言都成為雅調,也都成為秀歌。在創作實踐上,追求和歌的純粹性與音樂性的統一。

香川景樹的誠實論、真情論是將感動作為和歌的本質。

四、富士谷御杖的“真言辨”歌論

1.三種“心”

富士谷御杖的《北邊髓腦》、《真言辨》等歌論則以神道思想為理論指導,提出“歌道是助神道之道,乃為壯欲為之心也”。他以此對歌道作出獨特的解釋,認為歌道重要的是,首先觀察人心,驅動情意。這是以人的欲望作為基礎,規定了歌的所謂“偏心”、“一向心”、“真心”。

主張用神道的“畏愛之道”來消解“偏心”,用歌道來充實“一向心”,由此產生“真心”,就有了使人感動的必然性。

三種“心”都是以人的意欲為主,表現人的行為的。他在《北邊髓腦》中將人的行為歸結為心與“為”的關系。

2.“真言”歌論

他解釋歌是“真言”,不表露在語言表面,而使所思隱蔽地表現,這就是“真言”的表現。

著重點是言中的真物,即有“真言”歌才能達到“真心”,就一定能讓人感動。

3.評價

富士谷御杖的歌論是從人的本源精神出發,舍去人的個性,一般化地分析人的心理變化的流程。

五、鬼貫的“真實”俳論

1.“真實”論——“誠之外無俳諧”

主張:認定作句惟有不拘泥于詞姿,深心,才是上乘。悟到俳諧惟有立足于誠,用心修行,心才深,俳諧之道才深。

方式:俳人要悟到誠,就要達到無物無我之境,達到這種內在開悟的最高境界,即有了深心,才能作出秀句來。

根源:鬼貫主張俳諧的誠是源于禪的“無”或曰虛無思想,也就是極致地凈化人心,使人的感情絕對純粹化,在更高的層次上歸于人的自然性。

本質:即超越虛實,舍棄自我,通過天性的“思無邪”來表現沒有人為的“真實”,這樣才能創造出“誠”的俳諧。這里就是用禪的思考方式來把握現實的真實。

2.“新古論”

“誠”的立場出發,主張作句超越新與古。強調超越新古,強調深心并非排除姿詞,只不過更重視心罷了。

3.評價

鬼貫的“誠之外無俳諧”的精神核心,在于“誠”之美的真實或藝術的真實。

六、芭蕉全面參與的關系中大發展“真實”俳論

1.芭蕉的文學思想

反映在《虛栗》跋(1683)、《幻住庵記》(1688)以及《笈小文》(1688)上。

內容:一是“風雅之誠”,這是芭蕉俳論的開眼,主張“誠”即“真實”。二是“風雅之寂”,這是芭蕉伺俳論的完成,強調風雅與禪寂相通,富有孤寂與閑寂的意味。三是“不易流行”,即不易難以立根基,不知流行難以立新風。

2.芭蕉俳論的特點

芭蕉將本質的自然與人生的真實觀照,與表現技巧上的影響內面化和深化,逐漸形成芭蕉俳論。

出發點則既重感動,又重觀照。芭蕉強調的寫實的真實,并不是滿足自然的真實,而是努力把所感的真實,用真誠的心靈抒發出來,升華為藝術的真實。

芭蕉的“風雅之誠”是對人生的深刻思考的結晶,同時貫徹了寫實的真實文學思想。他把目光投在庶民的酸苦生活上。其“真實”文學觀帶有某種批判的意味。

3.芭蕉俳論的技巧

用敏銳、細致、縝密而正確的批評眼光來深刻表現所要表現的對象;

技巧不能損傷表現對象的原本性,即要表現所表現的對象的原本性;

要警惕落入雕刻推敲的不自然的窠臼。

4.對芭蕉的評價

自芭蕉起,俳諧始具備“誠”的思想,將俳諧提高到藝術的層次。

5.總結芭蕉俳論的文學專著

向井去來的《去來抄》以“故實”和“修行”作為根底,服部土芳的《三冊子》以“風雅之誠”和“不易流行”作為根本,體系化地整理了芭蕉俳論,比較忠實地表述了芭蕉有關論點。

七、總結

古代文學思潮發展的過程,也就是批判繼承本土文化思想、傳統文學思想和吸收外來文化、文學思想,并使兩者融合達到日本化的發展過程。而古代后期的歌論、俳論的“真實”論表現得最集中、最尖銳、最突出,并且作為文學問題意識被提出來。而且這時期的歌論、俳論對“真實”(まこと)的思考,是如何捕捉人性的本質,以及如何表現人性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實”與“物哀”兩種思潮作為古代文學的主潮,不僅顯示了古代文學思潮的完成,而且“真實”文學思潮成為“物哀”、“幽玄”、“閑寂”諸文學思潮的基底,推進了一個時代文學的發展。從古代文學意識的自覺,到作為觀念形態文學思潮的產生,基本上是在這樣一道帶有規律性的發展軌跡上運行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商都县| 蓝田县| 阳原县| 绥化市| 方正县| 淮南市| 嵊州市| 蓝山县| 天水市| 英吉沙县| 巨鹿县| 岫岩| 大姚县| 双流县| 广昌县| 丰原市| 威海市| 岢岚县| 盈江县| 万源市| 鹤岗市| 静乐县| 西林县| 崇明县| 平罗县| 广丰县| 丁青县| 无棣县| 霸州市| 兴安县| 漠河县| 竹溪县| 格尔木市| 房山区| 晋江市| 尼玛县| 郁南县| 武功县| 托里县| 岳普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