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1年山東師范大學347心理學專業綜合[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每題10分,共80分)

1.感受性

答:感受性是感受器對適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用感覺閾限大小來測量。刺激物的強度達到一定強度后便產生感覺,隨著刺激物的強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感覺系統又停止正常工作。從最小到最大的感覺量的全距確定了感覺系統的感受性的范圍。

2.知覺恒常性

答:知覺的恒常性是指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映象在相當程度上卻保持著它的穩定性。它是人們知覺客觀事物的一個重要特性。知覺恒常性主要有: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以及顏色恒常性。

3.問題解決

答:問題解決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活動、技能等,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

4.心理理論

答:心理理論是指對別人和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經驗的認識。兒童對信念和愿望等基本心理成分的理解,以及兒童關于這些心理成分與知覺輸入和行為如何相互影響的知識,是個體對他人心理狀態及其與他人行為關系的推理或認知。心理理論是兒童關于心理世界的知識,是關于知覺、情緒、愿望和信念等概念如何相互聯系并實施組織建構的一種理論解釋。

5.心理治療

答:心理治療是在良好的治療關系基礎上,由經過專業訓練的治療者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技術,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過程,以消除或緩解來訪者的問題或障礙,促進其人格健康、協調發展。

6.人格面具

答:人格面具是指一個人表現在別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人格面具涉及到社會對某種性別的人的角色、一個人所處的發展階段(如青春期、中年期等)、一種社會地位、一種工作或職業的看法。在一生中,一個人可以擁有許多人格面具,并且在某一時刻可以同時戴上幾個人格面具。

7.成就需要

答:成就需要是指個人對于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事,力求達成的欲望,是人們克服障礙、完成艱巨任務、達到較高目標的需要。

8.社會角色

答: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模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它構成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其含義主要有:是一套社會行為模式;是由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所決定,而非自定的;符合社會期望(社會規范、責任、義務等)。

二、簡答題(每題20分,共120分)

1.試述思維及其特征。

答:(1)思維的概念

思維是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的、對客觀事物概括的和間接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它揭示事物之間的關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解決人們面臨的各種問題。

(2)思維的特征

概括性

思維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人們的認識水平越高,對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間接性

思維的間接性是指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由于思維的間接性,人們才可能超越感知覺提供的信息,認識那些沒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屬性,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思維是對經驗的改組

思維是一種探索和發現新事物的心理過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關系,這就需要人們對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斷進行更新和改組。

2.簡述情緒情感的區別及其聯系。

答: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情緒和情感是由獨特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和生理喚醒等三種成分組成的。

(1)情緒情感的區別

情緒主要指感情過程,即個體需要與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就是腦的神經機制活動的過程,如高興時手舞足蹈、憤怒時暴跳如雷。情緒具有較大的情景性、激動性和暫時性,往往隨著情景的改變和需要的滿足而減弱或消失。情緒概念既適用于人類,又適用于動物。人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是情緒的體現。情緒常常通過人的面部表情流露出來。

情感經常用來描述那些具有穩定的、深刻的社會意義的感情,作為一種體驗和感受,情感具有較大的穩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只有人類才有情感。比如:對祖國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等。

(2)情緒情感的聯系

情緒和情感是有區別的,但又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穩定的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過情緒來表達。情緒也離不開情感,情緒的變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緒中蘊含著情感。

3.簡述相加因素反應時法及其實驗邏輯。

答:(1)相加因素反應時法概述

認知心理學家斯滕伯格發展了唐德斯的減數法反應時邏輯,提出了加法法則,稱為加因素法,認為人的信息加工過程是系列進行的而不是平行進行的,由一系列有先后順序的加工階段組成。

(2)加因素反應時的實驗邏輯

加因素反應時認為完成一個作業所需的時間是這一系列信息加工階段分別需要的時間總和。因此,若兩個因素有交互作用,則它們作用于同一個加工階段;若兩個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獨立,則它們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階段。根據這個邏輯,研究者在影響反應時間的各種因素中找出獨立的因素,即當兩個因素影響兩個不同的階段時,它們將對總反應時間產生獨立的效應,那么稱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效應是相加的。

4.如何看待嬰兒氣質的穩定性和可變性。

答:在嬰兒的各種個性心理特征中氣質是最早出現且變化最為緩慢的。但伴隨著嬰兒的發展,氣質本身也在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生著一定的變化。氣質發生變化主要是因為,在嬰兒期嬰兒的神經系統和心理活動都正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后天環境與教育對其發展的影響是不能被忽視的。也就是說,先天與后天的相互作用導致嬰兒的氣質既具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

(1)嬰兒氣質發展的穩定性

在嬰兒第一年里其氣質穩定性呈一個連續的增長模式,有很多研究者綜合采用幾種評定法(包括問卷、訪談等)研究證實,嬰兒氣質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研究者在控制得更為嚴格的情景下進行觀察并加以實驗測量。結果發現存在一種日益增長的穩定性,并且發現這些差異并不受出生環境的影響。

氣質并沒有好壞之分,所有類型的氣質都是可以對孩子的人生產生作用和幫助的,關鍵是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引導。讓孩子的氣質類型和其所處的環境相適應、找到適合其氣質類型發展的人生軌跡。

(2)嬰兒氣質發展的可變性

氣質雖然是比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但其在后天生活環境和教育影響的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改變的。一些研究證明,社會環境(包含后天教養)對嬰兒氣質的發展變化有著不可忽視的持續性影響。由于社會性相互作用網絡的深刻的影響,嬰兒氣質大都會發生一定、甚至較大的變化。

由于氣質的可塑性,父母或者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周圍環境對孩子氣質所帶來的影響。如果發現孩子所處的環境或者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氣質類型產生沖突時應該及時發現并作出相應的改變,這樣才是理性的對待嬰兒的氣質穩定性和可變性的態度。

5.準確的共情包括哪些步驟?

答:共情指治療者設身處地體會來訪者的感受、需求、痛苦等心理活動的心理歷程和能力。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者時時刻刻都應該是非常敏感的,對于前來尋求幫助的每一個特殊的個體都能保持這種敏感,變換自己的體驗。

羅杰斯認為,為了最大限度地了解來訪者,盡力體察其精神活動的每一個細微變化,治療者必須將自己完全融化于對方的觀念之中,進入并欣賞對方的精神世界,并將對這一內在世界的理解準確地傳達給對方。由此,治療者才能日益接近來訪者的體驗與情感,發展起一種基于理解和尊重且不斷深化的治療關系,從而促進來訪者的成長。

該過程可概括為三個步驟:

準確地感受來訪者的內心世界,并從來訪者的角度看待事物;

以言語和非言語方式準確地表達對來訪者精神世界的理解。然而,表達若選擇時機不當,或缺乏對對方的深入了解,則可能對治療產生破壞性影響。

引導來訪者對其感受作進一步的思考。

6.治療關系的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中的治療關系是一種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關系。其不同于一般的社會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就達到人際關系之中最為密切的程度。這種關系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獨特性

在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者與每一來訪者的關系都是獨特的。這種獨特的關系正如每個人具有個體差異的情形相似。此外,這種治療關系與其他所有社會中的人際關系比較也是獨特的,因為這種關系不同于朋友與朋友之間的關系,醫生與病人、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領導與群眾的關系與此種關系亦不相同。

(2)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

客觀性是指治療者保持客觀的、中立的立場,以來訪者利益為出發點,盡可能地提出適宜的處理辦法。這種客觀性的意義,對來訪者而言,會感到治療者不會將其個人意見強加給來訪者,而且治療者的分析是有理有據的,更傾向于信賴治療者。

主觀性是指治療者應以共情、真誠的態度對待來訪者,尊重來訪者,使之感到溫暖。由于治療者與來訪者之間沒有日常的瓜葛、利害的沖突等,使得治療者有可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為來訪者著想,對來訪者負責;又由于這種關系能自覺應用有關人際關系的科學原理,使得治療關系得到發展,使治療者與來訪者雙方都能集中注意于治療中最基本的問題。

(3)專業限制

治療關系獨特性的限制:咨詢關系建立在來訪者主動求助的基礎之上。

職責的限制:治療者應認清什么是治療者的責任,什么是來訪者應負的責任。

時間的限制:通常治療或咨詢中的一次會談時間為40分鐘至1個小時。治療者應使來訪者明白,治療是有時限的,這樣來訪者就會自己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有效地利用會談時間。

其他限制:如來訪者對治療者提出個人要求的限制,來訪者攻擊性行為的限制,對治療對象的限制等等。

三、論述題(每題30分,共30分)

1.試述費斯延格認知失調論的基本內容。

答:認知失調論是50年代發展起來的關于人們在相互作用中其認知因素由失調到協調,從而引起態度或行為變化的研究領域。

(1)認知失調理論的內容。

人們都力求認知的一致性,試圖將其認知元素之間彼此協調統一起來,若個體的思想、態度和行為等認知因素之間出現不一致,個體就會產生心理上的緊張和不適感,即產生認知失調。這種情況下,個體就會被驅使減輕或消除這種不平衡。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態度與行為是一致的。但有時候態度與行為也會出現不一致,當人們的態度與行為不一致,并且無法對自己的行為找出外部理由時,常常會引起個體的心理緊張。為了克服這種由認知失調引起的緊張,人們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以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

(2)減少認知失調的策略:

改變態度:改變自己的態度,使其與以前的行為一致;

增加認知:如果兩個認知不一致,可以通過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認知來減少失調;

改變認知的重要性:讓一致性的認知變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認知變得不重要;

減少選擇感:讓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與態度相矛盾的行為是因為自己沒有選擇;

改變行為:使自己的行為不再與態度有沖突。

(3)認知失調理論的意義

認知失調理論是社會心理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認知理論,它的興起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比其他社會認知理論具有更廣泛的方法論意義和適用范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人的行為和思想、信念、態度變化的內部機制,為心理障礙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四、案例分析(每題35分,共70分)

1.冬冬是一名4歲的小男孩,上幼兒園中班。近半年來,幼兒園老師經常跟冬冬的媽媽反應:冬冬在幼兒園里總是與其他小朋友爭搶玩具,推搡其他小朋友,甚至與其他小朋友打架。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也經常因為這些事情去找老師。老師自己對這件事情很頭疼,也希望冬冬的媽媽好好教育一下冬冬。

你如何解釋冬冬的這種表現?請你為冬冬的媽媽和老師提供合理化的建議。

答:幼兒出現打架、推搡別人等攻擊性行為時,教師和家長首先要對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的進行分析,只有找到孩子攻擊行為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的孩子的行為問題。下面是給教師和家長的4點建議。

(1)教師和家長首先簡單了解一些關于侵犯行為的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生來具有的死亡本能追求生命的終止,從事各種暴力和破壞性活動,是敵意的、攻擊性沖動產生的根源。有時也指向內部,如自我懲罰、自殘、甚至自殺。

生態學理論認為,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洛倫茲認為所有本能都是進化的產物,它保證了物種的生存和繁衍。侵犯本能是進化的結果。人出生不久,個體的侵犯傾向就會受到人的社會經驗的影響。除了成人的監控之外,兒童也開始內化成人的社會規范,控制自己的侵犯本能。

新行為主義者則把侵犯行為作為挫折的結果,認為挫折總是導致侵犯行為。因為攻擊可以減輕挫折的痛苦,被攻擊者發出的痛苦信號成為二級強化物。

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班杜拉把侵犯行為看作是通過直接強化或觀察學習習得的。侵犯行為得以保持是因為:挫折具有工具性價值,是達到其他目的的有效手段;挫折得到了社會強化;挫折是自我保護的手段;挫折來自侵犯者的自我強化。

斯金納認為,內部狀態也許促發了侵犯行為,但不是必須條件。侵犯行為既然是習得的,那么也可以矯正。

社會信息加工理論強調認知在侵犯行為中的作用,認為一個人對挫折、生氣或明顯的挑釁的反應取決于他怎樣加工和解釋這一信息。由于兒童過去的經驗和信息加工技能不同,因而在侵犯行為上有很大的個體差異。

(2)教師和家長需要簡單了解一些關于幼兒侵犯行為的發展規律:

研究表明,3~6歲幼兒的侵犯行為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身體攻擊4歲時達到頂點;對受到進攻或生氣的報復傾向,3歲時有明顯增加;進攻的挑起者和侵犯形式也隨年齡變化,身體攻擊減少,言語攻擊增多。

5歲以后侵犯行為開始減少,一是因為父母與教師不容許侵犯行為,而鼓勵合作與分享等;二是因為兒童從自身經驗中懂得,協商、談判是達到同樣目的的有效手段。

盡管隨年齡增長,幼兒侵犯行為減少,敵意攻擊卻略有增加。哈特普認為,大些的兒童正在學習社會認知技能,這使得他們更多地去推斷他人的意圖,并報復自認為傷害了自己的人。

(3)教師和家長需要了解一些影響侵犯行為的社會因素:

兒童的侵犯行為傾向部分取決于他所生活的文化或亞文化的鼓勵和寬容。

同一文化或亞文化中成員間的個體差異來自兒童的家庭環境。

a.武斷的運用權力、冷淡、拒絕的父母經常允許兒童表達侵犯性沖種行為合法化,同時沒有為兒童提供控制侵犯沖動的機會。當侵犯行為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時才給予懲罰,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b.家庭的情緒氛圍也影響兒童的侵犯傾向。來自充滿矛盾與沖突的家庭的兒童常有情緒方面的困擾和大量行為問題,包括侵犯行為。

大眾傳播媒介的負面影響。暴力內容給兒童提供了侵犯性榜樣,減弱了兒童對侵犯行為的控制,增加了兒童對侵犯行為的容忍度,鼓勵了侵犯行為。

(4)侵犯行為的控制

消除對侵犯行為的獎賞和關注;

榜樣和認知訓練策略;

移情訓練;

創造減少沖突的環境等。

2.請用管理心理學中相關的領導理論分析以下案例。

張峰在某大型家電產品公司工作,前幾年因為工作突出被從基層職員提拔為西區的大區經理,他現在管理著10個人。張峰認為自己是“富有人情味的人”,但他的手下工作效率并不高。他手下的人一部分有能力而且積極地完成工作,一部分雖然能力差些但工作積極,還有些人有能力但工作不積極,另一些人則顯得對工作漠不關心且難以完成工作。有兩個典型:王強和吳力。王強已經工作四年,是個靠得住的人,平時關心顧客,工作有效率。張峰與王強處得很好,而且他相信王強能在沒有監督的情況完成工作。吳力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他在這個崗位上的時候還不到一年。在張峰看來,吳力在與同事的交往上花太多時間,天天吳力都是第一個下班的人,他幾乎沒有完成過規定標準的75%的工作量。

在一次溝通技巧培訓課結束后,張峰決定對每個人要更加友善和坦誠,尤其是對吳力和其他表現差的人,他要更關心他們的生活、理解他們的感覺。因為從前他給了他們太多的壓力,要求他們取得更高的績效并建立有紀律的工作習慣。他希望吳力(還有其他人)會逐漸成長并進入良好的工作狀態。

兩個星期后,張峰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心情沮喪。他在自己領導風格方面所做的改變顯然是不成功的,不僅吳力的績效沒有提高,而且其他雇員(包括王強在內)的工作業績與之前相比,都出現了下滑。假日購物黃金季正處于要害時期,老板正不斷的向他施加壓力,要求他馬上進行改進。張峰想知道: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呢?

答:本題中員工自身的素質是不同的,則針對不同的員工的領導可以采用不同的領導方式。下面結合性情境領導理論對本題進行分析。

(1)情境理論把焦點放在被領導者身上。該理論認為領導風格的選擇應視被領導者的成熟度而定。成熟度,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能力與意愿。成熟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工作成熟度:指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術水平。工作成熟度越高,執行任務的能力越強,越不需要他人指導。

心理成熟度:指從事工作的意愿或動機。心理成熟度越高,自覺性越高,越不需要外力推動。

兩種不同方面的成熟度的高低結合,形成四種類型的成熟度構型:

M1:能力低,動機水平低。

M2:能力不足,但有工作愿望。

M3:雖有能力但缺乏興趣。

M4:既有能力又樂于工作。

(2)對于不同成熟構型的員工,應采取什么樣的領導方式呢?和其他理論一樣,情境理論也采用工作取向和關系取向兩個維度來確定領導風格。兩個維度水平的高低配置構成四種領導方式:

指導式(高工作-低關系):領導規定工作任務、角色職責,指示員工做什么、如何做。

推銷式(高工作-高關系):領導不僅表現指導行為,而且富于支持行為。

參與式(低工作-高關系):領導不表現過多的工作指導行為,而是與員工共同決策,調劑溝通。

授權式(低工作-低關系):領導者既少指導也少支持行為。

情境理論指出,對于不同成熟構型的員工,應采取不同形式的領導方式,以求得最佳績效。隨著被領導者成熟度的提高,領導者的工作行為與支持行為都相應減少,既不用過多指導,也不必太注重關系,因為這時員工可憑高能力自覺地工作。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參照對不同成熟度員工的領導風格取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定市| 宽甸| 顺义区| 定州市| 平乡县| 宁国市| 吉木乃县| 盐津县| 宣武区| 鄂尔多斯市| 大竹县| 新和县| 肥乡县| 绥芬河市| 米易县| 竹溪县| 南通市| 延吉市| 祁东县| 剑川县| 明水县| 西青区| 乃东县| 松滋市| 锡林浩特市| 金坛市| 盘锦市| 砀山县| 临泽县| 济南市| 石景山区| 红安县| 漳州市| 临西县| 什邡市| 吉林省| 德江县| 汝阳县| 汾西县| 海丰县| 乌兰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