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保平《微觀經濟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字
- 2021-04-30 16:39:16
第1章 微觀經濟學概述
1.1 復習筆記
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1.稀缺性與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將稀缺的資源分配于不同的用途,以滿足經濟主體多樣化需求的科學。稀缺性(scarcity)又稱稀少性,在經濟學中特指相對于人類欲望的無限性而言,經濟物品或者生產這些物品所需資源具有相對有限性。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將稀缺的資源有效地配置于相互競爭的用途之中,以使人類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一門學科。
2.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是指把稀缺性的資源配置到相互競爭的各種用途上,主要解決三個問題: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以及為誰生產。資源配置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因為資源配置是社會再生產始終面臨的問題,資源配置的效率決定了生產的效率。
3.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1)理性經濟人假設
理性經濟人是指個人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實現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理性經濟人假設是指經濟活動中的任何個體和組織都是以利己為動機,總是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最大的經濟利益,即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信息完全假設
該假設主要是指市場交易雙方對交易的內容、商品的質量、衡量標準有完全充分和對稱的信息。
4.基本的經濟學模型
(1)產權與交換動機。產權的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前提,只有存在明確的產權界定,交易才有可能產生。
(2)私人利益。私人利益得到確認,交易規模才能發展起來。
(3)市場機制。市場機制通過價格協調各種經濟利益主體的行為,為經濟主體提供信息和激勵,最終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1.研究對象
微觀經濟學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的生產者、單個的消費者、單個市場的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獲取最大的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消費上以獲得最大的滿足。同時,微觀經濟學還分析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使用的生產要素數量和利潤如何確定;生產要素供應者的收入如何決定;單個商品的效用、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如何確定等問題。
2.研究內容
微觀經濟學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因此,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需求、廠商進行的供給和收入分配。
(1)均衡價格理論。該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主要研究均衡價格的決定及其變動和彈性理論。
(2)效用理論與消費者行為。該理論主要研究各種效用、消費者行為與需求定理的關系。
(3)生產者行為理論。該理論主要研究生產者如何把有限的資源用于各種商品的生產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包括成本與收益理論和生產者均衡理論。
(4)市場結構理論。該理論將市場分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四種類型,分別研究在每一種市場結構條件下市場均衡的條件及其效率狀態。
(5)福利經濟理論。福利經濟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福利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福利經濟學基本定理、公平與效率、帕累托最優及其條件、市場結構與帕累托最優。
(6)博弈論與廠商策略。博弈論目前已成為經濟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該部分主要研究博弈論的基本問題、納什均衡、子博弈精練納什均衡、重復博弈及廠商策略。
(7)不確定性、信息和市場失靈。該部分主要研究市場失靈的原因及其表現,以及政府行為理論和政府微觀規制理論。
3.基本假設
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其基本假設有以下幾點:
(1)經濟人假設。在經濟活動中,經濟主體所追求的唯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經濟主體的所有行為都是理性的和有意識的,不存在經驗型的或者隨機型的決策。
(2)資源充分利用。微觀經濟學是在資源能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
(3)產權明確。在完全的市場經濟中,一切市場行為都必須以明確的產權為前提,不同的產權配置會帶來資源配置的不同效率。
(4)完全信息。經濟活動的當事人都有充分的和相同的信息,且不需要任何成本。
(5)廠商都是以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標的整體,利潤最大化是廠商的唯一目標。
三、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個量研究方法
個量研究即個體的研究方法,它主要以單個經濟主體的活動為著眼點和研究對象,在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來研究個體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其特點是把一些復雜的外在因素排除掉,從而突出個體經濟主體運行的主要現狀和特征。
個量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主要有:
(1)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難以注意到宏觀經濟問題對個量關系或個體經濟行為的影響。
(2)這種方法得到的結果常常是有條件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這種研究方法是在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排除了一些外部經濟因素的影響來研究個體經濟問題。
2.實證分析方法和規范分析方法
(1)實證分析方法
實證分析方法研究經濟現象是什么的問題,也即對客觀事物的狀況以及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的真實性陳述。該方法不包含價值判斷,是微觀經濟學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
(2)規范分析方法
規范分析方法研究經濟現象應該是什么的問題。這一方法強調科學及其發展是與價值觀密切相關的,在科學研究中不可能沒有價值判斷。在西方經濟學中,福利經濟學和政策理論往往屬于規范分析方法。
3.均衡分析方法
均衡分析方法就是研究各種經濟變量如何趨于平衡的方法。均衡分析方法通常有兩種:局部均衡分析法和一般均衡分析法。
(1)局部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將經濟事件分為若干部分,將某些部分存而不論,而集中考察其中的某一部分。
(2)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法則側重于通過研究各種經濟因素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來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均衡,重視不同市場中各種商品和要素的產量和價格的相互關系。
4.邊際分析方法與增量分析方法
邊際分析方法與增量分析方法基本上是一回事,邊際分析方法就是運用導數和微分方法研究經濟運行中微增量的變化,用以分析各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及變化過程的一種方法。這種分析方法廣泛運用于經濟行為和經濟變量的分析過程。
5.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1)靜態分析方法
靜態分析方法是抽象出時間因素和變化過程而靜止地分析問題的方法,主要致力于說明什么是均衡狀態和達到均衡狀態所需要的條件,而不管達到均衡的過程和取得均衡所需要的時間。當已知條件發生變化以后,均衡狀態會由一種狀態轉化到另一種狀態。
(2)比較靜態分析方法
如果一種研究方法只著眼于前后兩個均衡狀態的比較,而不考慮從一個均衡點到另一個均衡點的移動過程和經濟變化中的時間延滯,則被稱為比較靜態分析方法。
(3)動態分析方法
動態分析方法是對經濟體系變化運動的數量進行研究,通過引進時間的因素來分析經濟事件從前到后的變化和調整過程的方法。是否考慮經濟數量在時間上的變化是區分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的關鍵。
6.數理模型分析方法
數理模型分析方法是指在經濟分析過程中,運用數學符號和數字算式的推導來研究和表示經濟過程與現象的研究方法。模型的變量包括:內生變量,即在模型之內解決的變量;外生變量,即在模型之外解決的變量。模型建立的步驟為:第一步,選擇變量;第二步,估算參數;第三步,驗證與分析;第四步,預測。
四、微觀經濟學的演化及其新進展
1.微觀經濟學的演化過程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五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微觀經濟學的萌芽時期
微觀經濟學的發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價值論的研究初期。這一時期,西方經濟學在對資本主義經濟活動作宏觀考察的同時,也對其作了微觀的探討。在西方經濟學的初創時期,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是經常混合在一起的,兩者沒有明確的界限。
(2)第二階段:微觀經濟學的奠基時期
19世紀初期到20世紀中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基時期。微觀經濟學研究取得的成就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形成和發展了一套完整的微觀經濟活動者行為理論;提出了一般經濟均衡問題,建立了一般經濟均衡的理論框架;創立了當今的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壟斷競爭理論以及一般經濟均衡理論的數學基礎。這些研究初步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
(3)第三階段:微觀經濟學建立體系時期
20世紀晚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廠商理論為主體形成了理論體系。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張伯倫的“不完全競爭理論”、無差異曲線的應用對需求理論的修正、一般均衡分析對局部均衡分析的補充以及福利經濟學的建立,標志著現代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該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4)第四階段:微觀經濟學的發展、擴充和演變時期
20世紀60年代開始,微觀經濟學在價格理論、消費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等方面都有所擴展,福利經濟學成為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5)第五階段:微觀經濟學的深化時期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進一步深化,一些新的經濟學理論隨之產生,如交易成本理論、產權理論、非均衡理論、資產定價理論、尋租理論、非對稱信息理論以及顯示性偏好理論等。
2.微觀經濟學的新進展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以來,政府干預宏觀經濟所招致的問題愈來愈突出,促使經濟學家開始重新審視和探究政府與市場調節經濟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微觀經濟學獲得了新的進展:
(1)消費者行為和企業行為研究的新進展
①顯示偏好理論。“顯示偏好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如果能找到選擇行為與偏好之間的某種關系,通過消費者的“選擇”來顯示其“偏好”,那么需求理論和偏好理論就可以建立在可觀察的消費者行為基礎上,這就為檢驗消費者行為與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
②時間偏好與跨時期選擇理論。人們對當前消費勝過對未來消費的評價,就是時間偏好。在這種觀念下,消費者面臨著在消費和儲蓄之間的選擇,即跨時期選擇。
③風險條件下的選擇理論。在確定條件下,理性公理假設成立,而在模糊或不確定條件下,人的行為常常違背理性公理假設。因此,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決策,必須考察人們的復雜心態。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三種有代表性的理論:觀望理論、遺憾理論和模糊模型。因此,對保險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合同等問題的研究,成為微觀領域的一個活躍分支。最為突出的成就包括風險資產理論、代價理論、資產組合選擇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套利定價理論等。
④廠商理論的新發展。
a.企業的本質和邊界。這一問題最早由科斯使用“交易成本”來解釋: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減少市場交易成本,從而把交易轉移到企業內部。
b.企業的內部組織效率問題。在這方面,阿爾欽和德姆塞茨從團隊生產角度解釋了企業內部結構的激勵問題(監督成本)。威廉姆森等的研究得出了不同內部組織形式將存在不同效率的結論。
c.最大化廠商模型與委托—代理問題。在現代企業組織條件下,投資者的潛在權力大部分未經行使就喪失了,只剩下資本市場通過被接管的威脅對經理產生一種完全制約。“委托—代理理論”正是針對經理對廠商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偏離進行的系統分析。
(2)博弈論及其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博弈論本來是數學的一個分支,20世紀80年代,博弈論才逐漸融入經濟學研究中,成為微觀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的選擇是相互作用的,不考慮對手的反應是不理智的。同時,博弈論或對策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因此,從本質上來說,現實中大量的經濟活動可以用博弈論來分析。
(3)市場失效和政府規制問題的深入研究
從社會福利角度來看,價格機制不可能有效調節人們經濟生活中的所有領域,這就出現了“市場失效”。從純經濟分析角度看,導致“市場失效”的原因主要包括:
①外部性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外部性理論從如下三條路徑進行發展:
a.遵循庇古的研究思想,對眾多的外部不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b.針對外在性問題,提出了眾多的“內在化”途徑。
c.沿著馬歇爾,尤其是楊格,關于“規模經濟”思路進行發展。
②公共產品理論。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區別,在于它具有“公共性”,可以提供一種正的外部效應,而且在原則上公共產品能使社會全體成員享受這種外部收益。如果由市場機制來調節,則永遠不可能實現公共產品的有效配置。
③交易成本與產權理論。現實世界中存在大量的經濟運行費用和摩擦力,這些問題又會嚴重影響企業行為和市場資源配置的效果。科斯將其歸結為市場與組織的產權界區上出了問題,并用交易成本來解釋,即科斯問題及科斯定理。
④市場權力與政府規制的理論和實踐。在私人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還可能會產生另一類市場失效問題——由市場結構的缺陷或市場權力的失控而引起的失效。這就是:一方面出現了大企業的壟斷;另一方面又出現了過度的市場競爭,或在信息不完全、預期不準確條件下展開的“盲目的競爭”,這一切都會使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失去效率,或者使社會消費的公正原則遭到破壞。
(4)不確定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的發展
將不確定性和信息問題(信息不對稱或不完全)融入經濟分析中,使經濟分析的環境條件向經濟現實跨近了一大步,增強了經濟理論對經濟現實的解釋能力和預測能力。
①不確定性經濟學。美國芝加哥學派創立者弗蘭克·奈特教授首次明確地把不確定性與風險作為一種經濟問題來分析,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他們的主要成就包括:運用概率論來度量風險和描述不確定性,運用數學公理化方法刻畫不確定性環境下人們的經濟行為,引入精細的決策樹分析,以及將不確定性分析納入一般均衡模型之中。此外,對規避風險、減少不確定性的途徑等問題也有相當多的探討。
②信息經濟學。從四十余年的發展來看,在微觀領域,信息經濟學有兩個重要的研究分支:一是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經濟分析,這關心的是“信息成本”和最優的信息搜尋;二是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分析,這是現代信息經濟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有人甚至把這一領域的發展稱為微觀經濟理論的最活躍的研究領域。
3.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微觀經濟學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出現了以下趨勢。
(1)分析工具的數理化趨勢
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計量經濟學的崛起;
②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大規模運用;
③博弈論的引入。
(2)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基礎,是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該假定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充實。可是,在20世紀中,“經濟人”的假定條件也被不斷地修改和拓展,甚至遭到批評和攻擊。
(3)研究領域的超經濟化趨勢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演變中出現的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其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分析范疇,經濟分析的對象擴展到幾乎所有人類行為,小至生育、婚姻、離婚、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對于經濟學研究領域的這種帝國式的“侵略”與擴張,有人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
(4)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在西方經濟學中,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人人皆知的“看不見的手”就是明證。而且有些案例具有唯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成為一種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