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707字
- 2021-04-30 15:43:45
2014年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下)》真題及詳解
題1:一原木柱(未經切削),標注直徑d=110mm,選用西北云杉TC11A制作,正常環境下設計使用年限50年。計算簡圖如圖1所示。假定,上、下支座節點處設有防止其側向位移和側傾的側向支撐。試問,當N=0、q=1.2kN/m(設計值)時,其側向穩定驗算式,與下列何項選擇最為接近?
提示:①不考慮構件自重;
②小數點后四舍五入取兩位。
題1圖
A.7.30<11.00
B.8.30<11.00
C.7.30<12.65
D.10.33<12.65
【答案】C
【解析】根據《木結構設計規范》(GB 50005—2003)(2005年版)第4.1.7條第2款規定,安全等級為二級或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的結構構件的結構重要性系數不應小于1.0。所以此結構重要性系數γ0=1.0;
根據第4.2.10條規定,驗算撓度和穩定時取構件的中央截面,直徑
d=110+1.5×9=123.5mm。
根據第4.2.1條表4.2.1-3可知,TC11A的抗彎強度fm=11N/mm2。
根據第4.2.3條第1款規定,采用原木,抗彎強度設計值調整系數為1.15,則
fm=1.15×11=12.65N/mm2;
最大彎矩值為:;
截面抵抗矩為:
;
根據附錄L.0.1及L.0.2條,受彎構件側向穩定系數φl=1.0
則。由此可知,C項數值最為接近。
題2:關于木結構房屋設計,下列說法中何種選擇是錯誤的?
A.對于木柱木屋架房屋,可采用貼砌在木柱外側的燒結普通磚砌體,并應與木柱采取可靠拉結措施
B.對于有抗震要求的木柱木屋架房屋,其屋架與木柱連接處均須設置斜撐
C.對于木柱木屋架房屋,當有吊車使用功能時,屋蓋除應設置上弦橫向支撐外,尚應設置垂直支撐
D.對于設防烈度為8度地震區建造的木柱木屋架房屋,除支撐結構與屋架采用螺栓連接外,椽與檁條、檁條與屋架連接均可采用釘連接
【答案】D
【解析】A項,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0—2010)第11.3.10條規定,當采取可靠拉結措施時,可采用貼砌在木柱外側的磚砌體圍護墻;B項,《木結構設計規范》(GB 50005—2003)(2005年版)第7.5.10條規定,地震區的木結構房屋的屋架與柱連接處應設置斜撐;C項,《木結構設計規范》(GB 50005—2003)(2005年版)第7.5.2條規定,當房屋跨度較大或有鍛錘、吊車等振動影響時,除應設置上弦橫向支撐外,尚應設置垂直支撐。D項,根據《木結構設計規范》(GB 50005—2003)(2005年版)第7.2.4條第3款規定,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和9度地區屋面木基層抗震設計,節點處檁條應與山墻臥梁用螺栓錨固。
題3-4:某安全等級為二級的長條形坑式設備基礎,高出地面500mm,設備荷載對基礎沒有偏心,基礎的外輪廓及地基土層剖面、地基土參數如題3-4圖所示,地下水位在自然地面下0.5m。
提示:基礎施工時基坑用原狀土回填,回填土重度、強度指標與原狀土相同。
題3-4圖
3.根據當地工程經驗,計算坑式設備基礎側墻側壓力時按水土分算原則考慮主動土壓力和水壓力的作用。試問,當基礎周邊地面無超載時,題3-4圖中A點承受的側向壓力標準值σA(kPa),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提示:主動土壓力按朗肯公式計算:
式中ka—主動土壓力系數。
A.40
B.45
C.55
D.60
【答案】B
【解析】第①層土的主動土壓力系數為:ka=tan2(45°-φk/2)=tan2(45°-13°)=0.39;
根據朗肯土壓力公式,水土分算得,A點承受的側向壓力標準值為:
。由此可知,B項數值最為接近。
4.已知基礎的自重為280kN/m,基礎上設備自重為60kN/m,設備檢修活荷載為35kN/m。當基礎的抗浮穩定性不滿足要求時,本工程擬采取對稱外挑基礎底板的抗浮措施。假定,基礎底板外挑板厚度取800mm,抗浮驗算時鋼筋混凝土的重度取23kN/m3,設備自重可作為壓重,抗浮水位取地面下0.5m。試問,為了保證基礎抗浮的穩定安全系數不小于1.05,圖中虛線所示的底板外挑最小長度x(mm),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0
B.250
C.500
D.800
【答案】B
【解析】不外挑板時,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第5.4.3條規定,對于簡單的浮力作用情況下,抗浮穩定性驗算要求建筑物自重及壓重之和與浮力作用值的比值,即安全系數一般情況下不小于1.05。若不滿足設計要求時,可采用增加壓重或設置抗浮構件等措施。
進行基礎的抗浮穩定性驗算:
,不滿足抗浮要求,需要采取抗浮措施。
列方程式Gk=1.05Nwk求解:
280+60+2x(0.8×23+4.7×19)=1.05×(7+2x)×5×10
解得,底板外挑最小長度為:
。由此可知,B項數值最為接近。
題5-6:某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基礎底面寬度為2m,基礎底面標高為-1.4m,基礎主要受力層范圍內有軟土,擬采用水泥土攪拌樁進行地基處理,樁直徑為600mm,樁長為11m,土層剖面、水泥土攪拌樁的布置等如題5-6圖所示。
題5-6圖
5.假定,水泥土標準養護條件下90天齡期,邊長為70.7mm的立方體抗壓強度平均值fcu=1900kPa,水泥土攪拌樁采用濕法施工,樁端阻力發揮系數dp=0.5。試問,初步設計時,估算的攪拌樁單樁承載力特征值Ra(kN),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120
B.135
C.180
D.250
【答案】B
【解析】根據《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 79—2012)第7.1.5條式(7.1.5-3)可得,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為:
;
根據第7.3.3條式(7.3.3)可得,攪拌樁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為:
。
取二者取小值,則攪拌樁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為134kN。由此可知,B項數值最為接近。
6.假定,水泥土攪拌樁的單樁承載力特征值Ra=145kN,單樁承載力發揮系數λ=1,①層土的樁間土承載力發揮系數β=0.8。試問,當本工程要求條形基礎底部經過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不小于145kPa時,水泥土攪拌樁的最大縱向樁間距s(mm),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提示:處理后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取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A.1500
B.1800
C.2000
D.2300
【答案】C
【解析】根據《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 97—2012)第3.0.4條第2款規定,基礎寬度的地基承載力修正系數應取零,基礎埋深的地基承載力修正系數應取1.0。
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第5.2.4條式(5.2.4)可得,修正后地基承載力為:fspk=145-1×18.5×(1.4-0.5)=128.4kPa;
根據《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 97—2012)第7.1.5條第2款式(7.1.5-2)為,則面積置換率為:
;
。故水泥土攪拌樁的最大縱向樁間距為:
。由此可知,C項數值最為接近。
題7-10:某多層框架結構辦公樓采用筏形基礎,γ0=1.0,基礎平面尺寸為39.2m×17.4m。基礎埋深為1.0m,地下水位標高為-1.0m,地基土層及有關巖土參數見題7-10圖。初步設計時考慮三種地基基礎方案:方案一,天然地基方案;方案二,樁基方案;方案三,減沉復合疏樁方案。
題7-10圖
7.采用方案一時,假定,相應于作用的標準組合時,上部結構與筏板基礎總的豎向力為45200kN相應于作用的基本組合時,上部結構與筏板基礎總的豎向力為59600kN。試問,進行軟弱下臥層地基承載力驗算時,②層土頂面處的附加壓力值pz與自重應力值pcz之和(pz+pcz)(kPa),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65
B.75
C.90
D.100
【答案】B
【解析】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第5.2.7條式(5.2.7-3)可得,由于Es1/Es2=6.3/2.1=3,z/b=1/17.4=0.06<0.25,查表5.2.7得,θ=0°。
則②層土頂面處的附加壓力值為:
;
②層土頂面處的自重應力值為:pcz=1×19+1×(19-10)=28kPa。
故②層土頂面處的附加壓力值pz與自重應力值pcz之和為:pz+pcz=47.3+28=75.3kPa。由此可知,B項數值最為接近。
8.采用方案二時,擬采用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PHC樁),樁外徑400mm,壁厚95mm,樁尖采用敞口形式,樁長26m,樁端進入第④層土2m,樁端土塞效應系數λp=0.8。試問,按《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的規定,根據土的物理指標與樁承載力參數之間的經驗關系,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kN),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1100
B.1200
C.1240
D.2500
【答案】B
【解析】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第5.3.8條規定,
空心樁樁端凈截面積為:;
空心樁敞口面積為:;
故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為:Quk=uΣqsikli+qpk(Aj+λpAp1)=3.14×0.4×(60×1+20×16+64×7+160×2)+8000×(0.091+0.8×0.035)=2394kN;
根據第5.2.2條規定,則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為:Ra=Quk/2=1197kN。由此可知,B項數值最為接近。
9.采用方案三時,在基礎范圍內較均勻布置52根250mm×250mm的預制實心方樁,樁長(不含樁尖)為18m,樁端進入第③層土1m。假定,方樁的單樁承載力特征值Ra為340kN,相應于荷載效應準永久組合時,上部結構與筏板基礎總的豎向力為43750kN。試問,按《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的規定,計算由筏基底地基土附加壓力作用下產生的基礎中點的沉降Ss時,假想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壓力p0(kPa),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15
B.25
C.40
D.50
【答案】B
【解析】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第5.6.2條式(5.6.2-4)可得,由于第③層土為粘性土,所以基樁刺入變形影響系數為:ηp=1.3;荷載效應準永久值組合下,作用于承臺底的總附加荷載為:F=3750-9.2×17.4×19=30790kN。故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壓力為:
。由此可知,B項數值最為接近。
10.條件同題9,試問,按《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的規定,計算筏基中心點的沉降時,由樁土相互作用產生的沉降ssp(ram),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5
B.15
C.25
D.35
【答案】A
【解析】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第5.5.10條規定,不規則布樁時的等效距徑比為:;
根據第5.6.2條式(5.6.2-3)可得,
平均樁側摩阻力為:;
平均壓縮模量為:;
故樁土相互作用產生的沉降為:
。由此可知,A項數值最為接近。
題11-14:某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的柱下樁基礎,承臺下布置有5根邊長為400mm的C60鋼筋混凝土預制方樁??蚣苤孛娉叽鐬?00mm×800mm,承臺及其以上土的加權平均重度γ0=20kN/m3。承臺平面尺寸、樁位布置等如題11-14圖所示。
題11-14圖
11.假定,在荷載效應標準組合下,由上部結構傳至該承臺頂面的豎向力Fk=5380kN,彎矩Mk=2900kN·m,水平力Vk=200kN。試問,為滿足承載力要求,所需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kN)的最小值,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1100
B.1250
C.1350
D.1650
【答案】C
【解析】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第5.1.1條規定,軸向力作用下,基樁的平均豎向力為:;偏心荷載作用下,基樁豎向力的最大值為:
;
根據第5.2.1條規定,在荷載效應標準組合下,樁基豎向承載力應同時滿足:①基樁的平均豎向力不大于基樁的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即Nk≤Ra;②基樁的最大豎向力不大于1.2倍基樁的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即Nkmax≤1.2Ra。
所以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應滿足:。由此可知,C項數值最為接近。
12.假定,承臺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ft=1.43N/mm2),承臺計算截面的有效高度h0=1500mm。試問,圖中柱邊A-A截面承臺的斜截面承載力設計值(kN),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3700
B.4000
C.4600
D.5000
【答案】A
【解析】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第5.9.10條規定,截面高度影響系數為:;
承臺計算截面處的計算寬度為:;
計算截面的剪跨比為:;
承臺剪切系數為:。
故斜截面承載力設計值為:。由此可知,A項數值最為接近。
13.假定,樁的混凝土彈性模量Ec=3.6×104N/mm2,樁身換算截面慣性矩I0=213000cm4,樁的長度(不含樁尖)為20m,樁的水平變形系數α=0.63m-1,樁的水平承載力由水平位移值控制,樁頂的水平位移允許值為10mm,樁頂按鉸接考慮,樁頂水平位移系數vx=2.441。試問,初步設計時,估算的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Rha(kN),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50
B.60
C.70
D.80
【答案】A
【解析】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第5.7.2條第6款規定,樁身抗彎剛度為:,則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為:
。由此可知,A項數值最為接近。
14.假定,荷載效應準永久組合時,承臺底的平均附加壓力值p0=400kPa,樁基等效沉降系數ψe=0.17,第⑥層中粗砂在自重壓力至自重壓力加附加壓力之壓力段的壓縮模量Es=17.5MPa,樁基沉降計算深度算至第⑦層片麻巖層頂面。試問,按照《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的規定,當樁基沉降經驗系數無當地可靠經驗且不考慮鄰近樁基影響時,該樁基中心點的最終沉降量計算值s(mm),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提示:矩形面積上均布荷載作用下角點平均附加應力系數。
題14表
注:a—矩形均布荷載長度(m);b—矩形均布荷載寬度(m);z—計算點離樁端平面的垂直距離(m)。
A.10
B.13
C.20
D.26
【答案】A
【解析】由題意可知,a/b=2.4/1.4=1.71;z/b=8.4/1.4=6;查表可得,平均附加應力系數為:;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第5.5.11條規定,沉降計算深度范圍內壓縮模量為:Es=17.5MPa,則樁基沉降計算經驗系數為:ψ=(0.9+0.65)/2=0.775;
根據第5.5.7條式(5.5.7)可得,該樁基中心點的最終沉降量計算值為:
。由此可知,A項數值最為接近。
題15:關于基坑支護有下列主張:
Ⅰ.驗算軟黏土地基基坑隆起穩定性時,可采用十字板剪切強度或三軸不固結不排水抗剪強度指標;
Ⅱ.位于復雜地質條件及軟土地區的一層地下室基坑工程,可不進行因土方開挖、降水引起的基坑內外土體的變形計算;
Ⅲ.作用于支護結構的土壓力和水壓力,對黏性土宜按水土分算計算,也可按地區經驗確定;
Ⅳ.當基坑內外存在水頭差,粉土應進行抗滲流穩定驗算,滲流的水力梯度不應超過臨界水力梯度。
試問,依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的有關規定,針對上述主張正確性的判斷,下列何項正確?
A.Ⅰ、Ⅱ、Ⅲ、Ⅳ正確
B.Ⅰ、Ⅲ正確;Ⅱ、Ⅳ錯誤
C.Ⅰ、Ⅳ正確;Ⅱ、Ⅲ錯誤
D.Ⅰ、Ⅱ、Ⅳ正確;Ⅲ錯誤
【答案】C
【解析】Ⅰ項,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第9.1.6條第4款規定,驗算軟黏土隆起穩定性時,可采用十字板剪切強度或三軸不固結不排水抗剪強度指標。
Ⅱ項,根據第3.0.1條及9.1.5條第2款規定,位于復雜地質條件及軟土地區的一層地下室基坑工程的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應進行因土方開挖、降水引起的基坑內外土體的變形計算。
Ⅲ項,根據第9.3.3條規定,作用于支護結構的土壓力和水壓力,對黏性土宜按水土合算計算;也可按地區經驗確定。
Ⅳ項,根據第9.4.7條第1款規定,當基坑內外存在水頭差,粉土應進行抗滲流穩定驗算,根據附錄W,抗滲流穩定性驗算時,滲流的水力梯度不應超過臨界水力梯度。
題16:關于山區地基設計有下列主張:
Ⅰ.對山區滑坡,可采取排水、支擋、卸載和反壓等治理措施;
Ⅱ.在坡體整體穩定的條件下,某充填物為堅硬黏性土的碎石土,實測經過綜合修正的重型圓錐動力觸探錘擊數平均值為17,當需要對此土層開挖形成5~10m的邊坡時,邊坡的允許高寬比可為1:0.75~1:1.00;
Ⅲ.當需要進行地基變形計算的淺基礎在地基變形計算深度范圍有下臥基巖,且基底下的土層厚度不大于基礎底面寬度的2.5倍時,應考慮剛性下臥層的影響;
Ⅳ.某工程砂巖的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8.2MPa,巖體的縱波波速與巖塊的縱波波速之比為0.7,此工程無地方經驗可參考,則砂巖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初步估計在1640~4100kPa之間。
試問,依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的有關規定,針對上述主張正確性的判斷,下列何項正確?
A.Ⅰ、Ⅱ、Ⅲ、Ⅳ正確
B.Ⅰ正確;Ⅱ、Ⅲ、Ⅳ錯誤
C.Ⅰ、Ⅱ正確;Ⅲ、Ⅳ錯誤
D.Ⅰ、Ⅱ、Ⅲ正確;Ⅳ錯誤
【答案】D
【解析】Ⅰ項,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11)第6.4.2條規定,防止滑坡的處理措施主要包括:排水、支擋、卸載和反壓;
Ⅱ項,根據第4.1.6條表4.1.6可知,重型圓錐動力觸探錘擊數平均值為17的土的密實度為中密,根據第6.7.2條規定,當需要對此土層開挖形成5~10m的邊坡時,邊坡的允許高寬比可為1:0.75~1:1.00;
Ⅲ項,根據第5.3.8條和6.2.2條規定,下臥基巖的存在會引起其上土層應力集中從而使土層變形增大,故當需要進行地基變形計算的淺基礎在計算深度范圍有下臥基巖,且基底下的土層厚度不大于基礎底面寬度的2.5倍時,應考慮剛性下臥層的影響;
Ⅳ項,根據第4.1.4條規定,巖體完整性系數為波速比的平方,由此可判斷巖體應為較破碎,根據第5.2.6條,較破碎的巖體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
。
題17:下列關于高層混凝土結構作用效應計算時剪力墻連梁剛度折減的觀點,哪一項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的要求?
A.結構進行風荷載作用下的內力計算時,不宜考慮剪力墻連梁剛度折減
B.第3性能水準的結構采用等效彈性方法進行罕遇地震作用下豎向構件的內力計算時,剪力墻連梁剛度可折減,折減系數不宜小于0.3
C.結構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內力計算時,可對剪力墻連梁剛度予以折減,折減系數不宜小于0.5
D.結構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內力計算時,連梁剛度折減系數與抗震設防烈度無關
【答案】D
【解析】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條文說明第5.2.1條規定,結構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內力計算時,應根據設防烈度選擇適當的連梁剛度折減系數。A項,根據條文說明第5.2.1條規定,結構進行風荷載作用下的內力計算時,不宜考慮剪力墻連梁剛度折減;B項,根據條文說明第3.11.3條規定,第3性能水準的結構采用等效彈性方法進行罕遇地震作用下豎向構件的內力計算時,剪力墻連梁剛度可折減,折減系數不宜小于0.3;C項,根據第5.2.1條規定,高層建筑結構地震作用效應計算時,可對剪力墻連梁剛度予以折減,折減系數不宜小于0.5。
題18:下列關于高層混凝土結構地下室及基礎的設計觀點,哪一項相對準確?
A.基礎埋置深度,無論采用天然地基還是樁基,都不應小于房屋高度的1/18
B.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盡量設在地下室頂板以下或基礎頂,減小底部加強區高度,提高結構設計的經濟性
C.建于8度、Ⅲ類場地的高層建筑,宜采用剛度好的基礎
D.高層建筑應調整基礎尺寸,基礎底面不應出現零應力區
【答案】C
【解析】A項,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12.1.8條及條文說明規定,當建筑物采用巖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時,可以適當放松要求。
B項,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7.1.4條及條文說明規定,計算嵌固部位不能設在地下室頂板時,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設計要求宜延伸至計算嵌固部位。
C項,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第5.2.7條規定,結構抗震計算時,建于8度、Ⅲ類場地的高層建筑宜選用箱基、剛性較好的筏基和樁箱聯合基礎等剛度好的基礎。
D項,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12.1.7條及條文說明規定,高寬比不大于4的高層建筑,基礎底面可以出現零應力區。
題19-20:某A級高度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墻結構辦公樓,各樓層層高4.0m,質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相鄰振型的周期比大于0.85。
19.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結構彈性位移分析,由計算得知,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某樓層豎向構件層間最大水平位移△u如題19表所示。
題19表
試問,該樓層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要求的扭轉位移比最大值為下列何項數值?
A.1.2
B.1.4
C.1.5
D.1.6
【答案】D
【解析】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3.7.3條表3.7.3可得,對鋼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墻結構,扭轉位移比控制值為:
;
層間位移角控制時,取剛性樓板假定,不考慮偶然偏心、考慮扭轉耦聯的扭轉位移比為:Δu=40%[Δu]=2.0mm;
根據第3.4.5條及條文說明規定,當該樓層的最大層間位移角不大于第3.7.3條規定的限值的40%時,樓層扭轉位移比控制值可適當放松,但不應大于1.6。
20.假定,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結構彈性分析,由計算得知,某層框架中柱在單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軸力標準值如題20表所示。
題20表
試問,該框架柱進行截面設計時,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最大軸壓力標準值N(kN),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13000
B.12000
C.11000
D.9000
【答案】C
【解析】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4.3.3條、4.3.10條及條文說明規定,考慮雙向地震作用效應計算時,不考慮偶然偏心的影響;
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第5.2.3條及條文說明規定,取考慮扭轉影響與考慮偶然偏心引起的地震效應較大者。
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4.3.10條式(4.3.10-7,4.3.10-8)可得,考慮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地震作用效應的軸壓力為:
;
。
取較大值:NEk=11029kN
與單向考慮偶然偏心地震效應比較,NEk=11029kN>11000kN。故該框架柱進行截面設計時,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最大軸壓力標準值為11000kN。由此可知,C項數值最為接近。
題21:某擬建18層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辦公樓,房屋高度為72.3m。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丙類建筑,Ⅱ類建筑場地。方案設計時,有四種結構方案,多遇地震作用下的主要計算結果見題21表。
題21表
MF/M—在規定水平力作用下,結構底層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與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比值,表中取X、Y兩方向的較大值。
假定,剪力墻布置的其他要求滿足規范規定。試問,如果僅從結構規則性及合理性方面考慮,四種方案中哪種方案最優?
A.方案A
B.方案B
C.方案C
D.方案D
【答案】B
【解析】方案A,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8.1.3條第3款規定,,剪力墻較少。
方案C,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3.4.5條及條文說明規定,,屬扭轉不規則。
方案BD滿足規范構造要求,但方案D的樓層位移比接近剪力墻結構,說明結構剛度偏大,剪力墻偏多,經濟性較方案B差。故從結構規則性及合理性方面考慮,方案B為最優方案。
題22-23:某高層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普通辦公樓,結構設計使用年限50年,抗震等級一級,安全等級二級。其中五層某框架梁局部平面如題22-23圖所示。進行梁截面設計時,需考慮重力荷載、水平地震作用效應組合。
題22-23圖
22.已知,該梁截面A處由重力荷載、水平地震作用產生的負彎矩標準值分別為:
恒荷載:MGk=-500kN·m;
活荷載:MQk=-100kN·m;
水平地震作用:MEhk=-260kN·m;
試問,進行截面A梁頂配筋設計時,起控制作用的梁端負彎矩設計值(kN·m),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提示:活荷載按等效均布計算,不考慮梁樓面活荷載標準值折減,重力荷載效應已考慮支座負彎矩調幅,不考慮風荷載組合。
A.-740
B.-780
C.-1000
D.-1060
【答案】B
【解析】框架梁梁端截面進行配筋設計時,起控制作用的梁端負彎矩設計值,由持久和短暫設計狀況和地震設計狀況兩種設計狀況決定,取兩者不利值。
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5.6.1條規定,
。
活荷載起控制作用時:MA=1.2×(-500)+1.4×(-100)=-740kN·m;
恒荷載起控制作用時:MA=1.35×(-500)+0.7×1.4×(-100)=-773kN·m。
故取最大彎矩設計值為:Mmax=-773kN·m。
根據第5.6.2條規定,。
荷載和地震作用的彎矩設計值為:
MA=Sd=1.2×(-500-0.5×100)+1.3×(-260)=-998kN·m;
根據第3.8.2條表3.8.2可得,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為:γRE=0.75。故起控制作用的梁端負彎矩設計值為:γREMA=0.75×998=749<Mmax=773kN·m。由此可知,B項數值最為接近。
23.框架梁截面350mm×600mm,h0=540mm,框架柱截面600mm×6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C35(fc=16.7N/mm2),縱筋采用HRB400(fy=360N/mm2)。假定,該框架梁配筋設計時,梁端截面A處的頂、底部受拉縱筋面積計算值分別為:
,
;梁跨中底部受拉縱筋為
。梁端截面A處頂、底縱筋(錨入柱內)有以下4組配置。試問,下列哪組配置滿足規范、規程的設計要求且最為合理?
A.梁頂:;梁底:
B.梁頂:;梁底:
C.梁頂:;梁底:
D.梁頂:;梁底:
【答案】A
【解析】A項,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6.3.2條第1款規定,抗震設計時,計入受壓鋼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壓區高度與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級不應大于0.25。由于,滿足規范要求;根據第6.3.2條第3款規定,一級抗震要求的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頂面縱向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不應小于0.5。由于
,滿足規范要求。
B項,跨中正彎矩鋼筋全部錨于柱內,既不經濟,也不利于強柱弱梁,不合理;
C項,根據第6.3.3條第3款規定,一級抗震要求的框架梁內貫穿中柱的每根縱向鋼筋的直徑應滿足:,不滿足要求;
D項,根據第6.3.2條第3款規定,,不滿足要求。
題24:某鋼筋混凝土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抗震設防烈度7度,抗震等級一級,平、立面如題24圖所示,混凝土強度等級C30(fc=14.3N/mm2,Ec=3.0×104N/mm2)。
題24圖
假定,墻肢Qz1底部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軸力設計值N=4800kN,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墻肢承受的軸壓力設計值NGE=3900kN,bf=bw。試問,滿足Qz1軸壓比要求的最小墻厚bw(mm),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300
B.350
C.400
D.450
【答案】B
【解析】當bw=300mm時,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7.2.15條表7.2.15注2規定,剪力墻的翼墻長度小于翼墻厚度的3倍或端柱截面邊長小于2倍墻厚時,按無翼墻、無端柱查表。由于且
,故該剪力墻按無翼墻短肢剪力墻考慮;
根據第7.2.2條第2款規定,一級短肢剪力墻的軸壓比為0.45,一字型截面短肢剪力墻的軸壓比限值應相應減少0.1。所以軸壓比限值為:[μN]=0.45-0.1=0.35,則軸力限值為:
[N]=0.35bwhwfc=0.35×300×2100×14.3=3153150N=3153kN<N=3900kN
當bw=350mm時,按一級普通一字剪力墻考慮,根據第7.2.13條表7.2.13可知,軸壓比限值[μN]=0.5,則軸力限值為:
[N]=0.5bwhwfc=0.5×350×2100×14.3=5255250N=5255.250kN>N=3900kN。故滿足Qz1軸壓比要求的最小墻厚為350mm。由此可知,B項數值最為接近。
題25:某高層建筑裙樓商場內人行天橋,采用鋼一混凝土組合結構,如題25圖所示,天橋跨度28m。假定,天橋豎向自振頻率為fn=3.5Hz,結構阻尼比β=0.02,單位面積有效重量,試問,滿足樓蓋舒適度要求的最小天橋寬度B(m),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提示:①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作答;
②接近樓蓋自振頻率時,人行走產生的作用力Fp=0.12kN。
題25圖
A.1.80
B.2.60
C.3.30
D.5.00
【答案】B
【解析】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3.7.7條表3.7.7注規定,樓蓋結構豎向自振頻率為2Hz~4Hz時,峰值加速度限值可按線性插值選取。當豎向自振頻率fn=3.5Hz時,天橋豎向振動加速度限值為:
;
根據附錄A式(A.0.3-1)可得,樓蓋結構阻抗有效重量,代入公式(A.0.2-1),樓蓋振動峰值加速度應滿足:
,解得,天橋寬度應滿足:B≥2.50m。由此可知,B項數值最為接近。
題26-30:某地上38層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一核心筒辦公樓,如題26-30圖所示,房屋高度為155.4m,該建筑地上第1層至地上第4層的層高均為5.1m,第24層的層高6m,其余樓層的層高均為3.9m??拐鹪O防烈度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設計地震分組第一組,建筑場地類別為Ⅱ類,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安全等級二級。
題26-30圖
26.假定,第3層核心筒墻肢Q1在Y向水平地震作用按《高規》第9.1.11條調整后的剪力標準值VEhk=1900kN,Y向風荷載作用下剪力標準值Vwk=1400kN。試問,該片墻肢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剪力設計值V(kN),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提示:忽略墻肢在重力荷載代表值及豎向地震作用下的剪力。
A.2900
B.4000
C.4600
D.5000
【答案】C
【解析】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5.6.3條式(5.6.3)可得,荷載和地震作用基本組合的效應設計值為:
。
式中,水平地震作用分項系數=1.3;風荷載分項系數w
=1.4,風荷載的組合值系數
=0.2。故剪力設計值為:
=1.3×1900+0.2×1.4×1400=2862kN;
根據第3.9.4條表3.9.4可得,筒體抗震等級為一級;同時根據第7.1.4條規定,本工程底部加強區范圍為第1層至第4層;根據第7.2.6條規定,7度一級底部加強區剪力增大系數ηvw取1.6,故該片墻肢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剪力設計值V=ηvwVw=1.6×2862=4579kN。由此可知,C項數值最為接近。
27.假定,第30層框架柱Z1(900mm×9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C40(fc=19.1N/mm2;ft=1.71N/mm2),箍筋采用HRtM00(fy=360N/mm2),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經調整后的剪力設計值Vy=1800kN,軸力設計值N=7700kN,剪跨比λ=1.8,框架柱h0=860mm。試問,框架柱Z1加密區箍筋計算值Asv/s(mm),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1.7
B.2.2
C.2.7
D.3.2
【答案】C
【解析】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6.2.8條式(6.2.8-2)可得,地震設計狀況下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滿足:
。
由于N=7700kN>0.3fcAc=4641300N,故取N=4641.3kN;根據第3.8.2條表3.8.2可知,抗震調整系數,代入上式得,
,解得,框架柱Z1加密區箍筋計算值為:Asv/s=2.5mm。由此可知,C項數值最為接近。
28.假定,核心筒剪力墻墻肢Q1混凝土強度等級C60(fc=27.5N/mm2),鋼筋均采用HRB400(fy=360N/mm2),墻肢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下的軸壓比μN大于0.3。試問,關于首層墻肢Q1的分布筋、邊緣構件尺寸lc及陰影部分豎向配筋設計,下列何項符合規程、規范的最低構造要求?
題28圖
【答案】A
【解析】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7.2.3條規定,墻厚大于400mm、但不大于700mm時,宜采用3排分布筋,D項不滿足。
根據第9.2.2條第2款規定,約束邊緣構件沿墻肢長度取截面高度的1/4,即10000/4=2500mm,C項不滿足。
根據第7.2.15條第2款規定,抗震等級一級時,約束邊緣構件陰影部分配筋率不應小于1.2%,配筋面積不小于600×1800×0.012=12960mm2,2825可滿足要求,28
22不滿足要求。故A項符合規范的最低構造要求。
29.假定,核心筒剪力墻Q2第30層墻體及兩側邊緣構件配筋如題29圖所示,剪力墻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軸壓力設計值N為3800kN。試問,剪力墻水平施工縫處抗滑移承載力設計值V(kN),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3900
B.4500
C.4900
D.5500
題29圖
【答案】C
【解析】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7.2.12條式(7.2.12),由于豎向鋼筋總面積為:,故剪力墻水平施工縫處抗滑移承載力設計值應滿足:
。由此可知,C項數值最為接近。
30.假定,核心筒某耗能連梁LL在設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左右兩端的彎矩標準值(同時針方向),截面為600mm×1000mm,凈跨ln為3.0m。混凝土強度等級C40,縱向鋼筋采用HRB400
,對稱配筋,as=a's=40mm。試問,該連梁進行抗震性能設計時,下列何項縱向鋼筋配置符合第2性能水準的要求且配筋最???
提示:忽略重力荷載作用下的彎矩。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第3.11.3條第2款及條文說明規定,耗能構件按性能水準2設計時不允許受彎屈服。
內力、材料強度均取標準值,且不考慮與抗震等級有關的增大系數,即γRE=1.0。根據式(3.11.3-2),,故縱向鋼筋截面面積為:
。當鋼筋面積大于3682mm2時,鋼筋不屈服。
,As=3695mm2,接近且>3682mm2,符合規范要求。
題31-32:某環形截面鋼筋混凝土煙囪,如題31-32圖所示,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2g,設計地震分組第一組,場地類別Ⅱ類,基本風壓w0=0.40kN/m2。煙囪基礎頂面以上總重力荷載代表值為15000kN,煙囪基本自振周期為T1=2.5s。
題31-32圖
31.已知,煙囪底部(基礎頂面處)由風荷載標準值產生的彎矩M=11000kN·m,由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產生的彎矩M=18000kN·m,由地震作用、風荷載、日照和基礎傾斜引起的附加彎矩M=1800kN·m。試問,煙囪底部截面進行抗震極限承載能力設計時,煙囪抗彎承載力設計值最小值Rd(kN·m),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28200
B.25500
C.25000
D.22500
【答案】B
【解析】根據《煙囪設計規范》(GB 50051—2013)第3.1.8條式(3.1.8-1)可得,
。鋼筋混凝土煙囪,則承載力地震調整系數為:γRE=0.9;
僅水平地震作用,則水平地震作用分項系數為:γEh=1.3;
重力荷載代表值產生的彎矩,體現在地震附加彎矩中,則附加彎矩組合值系數為:ψMaE=1.0。故煙囪抗彎承載力設計值應滿足:
Rd≥0.9×(1.3×18000+0.2×1.4×11000+1.0×1800)=25452kN·m。由此可知,B項數值最為接近。
32.煙囪底部(基礎頂面處)截面筒壁豎向配筋設計時,需要考慮地震作用并按大、小偏心受壓包絡設計,已知,小偏心受壓時重力荷載代表值的軸壓力對煙囪承載能力不利,大偏心受壓時重力荷載代表值的軸壓力對煙囪承載能力有利。假定,小偏心受壓時軸壓力設計值為N1(kN),大偏心受壓時軸壓力設計值為N2(kN)。試問,N1、N2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18000、15660
B.20340、15660
C.18900、12660
D.19500、13500
【答案】D
【解析】根據《煙囪設計規范》(GB 50051—2013)第5.5.1條第3款規定,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時,考慮豎向地震作用。
根據第5.5.5條式(5.5.5-1)可得,煙囪底部地震剪力為:
FEv0=±0.75αvmaxGE=±0.75×0.65×0.16×15000=1170kN;
根據第3.1.8條式(3.1.8-1)可得,N=γGESGE+γEvSEvk
重力荷載代表值產生的軸力,小偏壓時對煙囪承載能力不利,重力荷載分項系數為:γGE=1.2;
豎向地震作用為主,豎向荷載分項系數為:γEv=1.3;
小偏心受壓時軸壓力設計值為:N1=1.2×15000+1.3×1170=19521kN;
重力荷載代表值產生的軸力,大偏壓時對煙囪承載能力有利,重力荷載分項系數為:γGE=1.0;
豎向地震作用為主,豎向荷載分項系數為:γEv=1.3;
大偏心受壓時軸壓力設計值為:N2=1.0×15000-1.3×1170=13479kN。由此可知,D項數值最為接近。
題33-34:某二級公路上的一座單跨30m的跨線橋梁,可通過雙向兩列車,重車較多,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設計荷載為公路-Ⅰ級,人群荷載3.5kPa,橋面寬度與路基寬度都為12m。上部結構:橫向五片各30m的預應力混凝土T型梁,梁高1.8m,混凝土強度等級C40;橋臺為等厚度的U型結構,橋臺臺身計算高度4.0m,基礎為雙排1.2m的鉆孔灌注樁。整體結構的安全等級為一級。
33.假定,計算該橋橋臺臺背土壓力時,汽車在臺背土體破壞棱體上的作用可近似用換算等代均布土層厚度計算。試問,其換算土層厚度(m)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提示:臺背豎直、路基水平,土壤內摩擦角30°,假定土體破壞棱體的上口長度L0為2.31m,土的重力密度r為18kN/m3。
A.0.8
B.1.1
C.1.3
D.1.8
【答案】B
【解析】根據《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04)第4.3.1條第2款規定,橋臺臺背土壓力采用車輛荷載;根據第4.3.4條第1款規定,車輛荷載在橋臺填土的破壞棱體上引起的土側壓力,可按式(4.3.4-1)換算成等代均布土層厚度h0(m);根據式(4.3.4-1),
。式中,B為橋臺橫向全寬,取12m;L0為土體破壞棱體長度,為2.31m;∑G布置在B×L面積內的車輪總重力(kN),為∑G=2×2×140=560kN。
故換算土層厚度為:。由此可知,B項數值最為接近。
34.上述橋梁的中間T型梁的抗剪驗算截面取距支點h/2(900mm)處,且已知該截面的最大剪力r0v0為940kN,腹板寬度540mm,梁的有效高度為1360mm,混凝土強度等級C40的抗拉強度設計值ftd為1.65MPa。試問,該截面需要進行下列何項工作?
提示:預應力提高系數設計值為α2取1.25。
A.要驗算斜截面的抗剪承載力,且應加寬腹板尺寸
B.不需要驗算斜截面抗剪承載力
C.不需要驗算斜截面抗剪承載力,但要加寬腹板尺寸
D.需要驗算斜截面抗剪承載力,但不要加寬腹板尺寸
【答案】D
【解析】根據《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 D62—2004)第5.2.9條規定,T型截面的受彎構件,其抗剪截面應滿足:
;
根據第5.2.10條,抗剪滿足r0vd≤0.50×10-3·α2·ftd·b·h0(kN)時,無需進行斜截面抗剪承載力驗算。
;
r0vd=940kN>0.5×10-3×1.25×1.65×540×1360=757kN。
根據第5.2.9條規定,若抗剪上限值關系成立,可不增加腹板尺寸;同樣,由同規范第5.2.10條知,當抗剪下限值關系不成立時,則需要進行斜截面抗剪承載力驗算。
題35:某大城市位于7度地震區,市內道路上有一座5孔各16m的永久性橋梁,全長80.6m,全寬19m。上部結構為簡支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結構,計算跨徑15.5m;中墩為兩跨雙懸臂鋼筋混凝土矩形蓋梁,三根1.1m的圓柱;伸縮縫寬度均為80mm;每片板梁兩端各置兩塊氯丁橡膠板式支座,支座平面尺寸為200mm(順橋向)×250mm(橫橋向),支點中心距墩中心的距離為250mm(含伸縮縫寬度)。試問,根據現行橋規的構造要求,該橋中墩蓋梁的最小設計寬度(mm),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A.1640
B.1390
C.1200
D.1000
【答案】A
【解析】根據《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 166—2011)第11.3.2條規定,簡支梁端至中墩蓋梁邊緣應有一定的距離,其最小值a≥70+0.5L。
故中墩蓋梁的設計寬度應滿足:B=2a+b0≥[2×(70+0.5×15.5)+8]×10mm=1635mm。由此可知,A項數值最為接近。
題36-37:某二級公路立交橋上的一座直線匝道橋,為鋼筋混凝土連續箱梁結構(單箱單室)凈寬6.0m,全寬7.0m。其中一聯為三孔,每孔跨徑各25m,梁高1.3m,中墩處為單支點,邊墩為雙支點抗扭支座。中墩支點采用550mm×1200mm的氯丁橡膠支座。設計荷載為公路-Ⅰ級,結構安全等級一級。
36.假定,該橋中墩支點處的理論負彎矩為15000kN·m。中墩支點總反力為6600kN。試問,考慮折減因素后的中墩支點的有效負彎矩(kN·m),取下列何項數值較為合理?
提示:梁支座反力在支座兩側向上按45°擴散交于梁重心軸的長度a為1.85m。
A.13474
B.13500
C.14595
D.15000
【答案】B
【解析】根據《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 D62—2004)第4.2.4條規定,計算連續梁中間支點處的負彎矩時,可考慮支座寬度對負彎矩折減的影響。但折減后的彎矩不得小于未經折減彎矩的0.9倍。
由題意可知,折減彎矩為:。
故折減后彎矩為:Me==M-M'=15000-1526=13474kN·m<0.9×15000=13500kN·m。則考慮折減因素后的中墩支點的有效負彎矩為13500kN·m。
37.假定,上述匝道橋的邊支點采用雙支座(抗扭支座),梁的重力密度為158kN/m,汽車居中行駛,其沖擊系數按1.15計。若雙支座平均承擔反力,試問,在重力和車道荷載作用時,每個支座的組合力值RA(kN)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提示:反力影響線的面積:第一孔w1=+0.433L;第二孔w2=-0.05L;第三孔w3=+0.017L。
A.1147
B.1334
C.1366
D.1378
【答案】D
【解析】根據《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04)第4.3.1條第4款第3項規定,車道荷載的均布荷載標準值應滿布于使結構產生最不利效應的同號影響的線上;集中荷載標準值只作用于相應影響線中一個最大影響線峰值處。
由題意可知,重力反力為:Rq=q(w1-w2+w3)=158×(0.433-0.O5+0.017)l=158×0.40X25=1580kN;
公路—Ⅰ級均布荷載反力為:RQ1=qk(w1+w3)=10.5×(0.433+0.017)×25=10.5×0.45×25=118kN;
公路—Ⅰ級集中荷載反力:RQ2=Pk×1.0-260×1=260kN;
RQ=1.15(118+260)=1.15×378=435kN,
則Rd=1.1×(1.2×1580+1.4×435)=2756kN。
故每個支座的平均反力組合值為:。由此可知,D項數值最為接近。
題38:某城市主干路的一座單跨30m的梁橋,可通行雙向兩列車,其抗震基本烈度為7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試問,該橋的抗震措施等級應采用下列何項數值?
A.6度
B.7度
C.8度
D.9度
【答案】C
【解析】根據《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 166—2011)第3.1.1條表3.1.1可得,該橋的抗震設防分類為丙類;根據3.1.4條第2款規定,7度地震區的丙類橋梁抗震措施,應比橋址處的地震基本烈度提高一度,即8度。
題39:某一級公路上一座預應力混凝土橋梁中的一片預制空心板梁,預制板長15.94m,寬1.06m,厚0.70m,其中兩個通長的空心孔的直徑各為0.36m,設置4個吊環,每端各2個,吊環各距板端0.37m。試問,該板梁吊環的設計吊力(kN)與下列何項數值最為接近?
提示:板梁動力系數采用1.2,自重為13.5kN/m。
A.65
B.72
C.86
D.103
【答案】C
【解析】根據《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梁設計規范》(JTG D62—2004)第9.8.2條規定,在預制構件自重標準值作用下,當一個構件設有4個吊環時,設計時僅考慮三個吊環同時發揮作用。考慮動力系數1.2,則該板梁吊環的設計吊力為:。由此可知,C項數值最為接近。
題40:某城市一座主干路上的跨河橋,為五孔單跨各為25m的預應力混凝土小箱梁(先簡支后連續)結構,全長125.8m,橫向由24m寬的行車道和兩側各為3.0m的人行道組成,全寬30.5m。橋面單向縱坡1%;橫坡:行車道1.5%,人行道1.0%。試問,該橋每孔橋面要設置泄水管時,下列泄水管截面積F(mm2)和個數(n),哪項數值較為合理?
提示:每個泄水管的內徑采用150mm。
A.F=75000,n=4.0
B.F=45000,n=2.0
C.F=18750,n=1.0
D.F=0,n=0
【答案】A
【解析】根據《城市橋梁設計規范》(CJJ 11—2011)第9.2.3條第4款規定,當橋面縱坡小于1%時,橋面泄水管的截面積不宜小于100mm2/m2。
故泄水管面積為:F=25×30×100=75000mm2;
泄水管個數為:,取n=4。由此可知,A項數值最為接近。